網絡上許多人說孫中山是孫大炮,袁世凱是實幹派。那為什麼孫成功了而袁失敗了?

87373838


孫中山先生有一句話很有名:“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大家應該都聽過,這句話就是對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

袁世凱是實幹派嗎?當然是。袁世凱能當上大總統,是靠個人能力上來的。他在滿清當官的時候,政績就非常卓著。比如說建立第一支近代化軍隊,打造了後來北洋新軍;主持修建京張鐵路、帶頭廢除科舉、推動全國首次選舉活動。這些都證明他不但有能力,而且也能站在時代前列,絕非因循守舊之人。後來辛亥革命如果不是袁的支持,南方革命軍是否勝利還很難說。所以不論名望還是能力,袁世凱應該是名至實歸的大總統。

但問題是,袁世凱所做的這些,根本目的居然還是為了稱帝。這實際上是逆潮流而行的。孫中山一介書生,要論閱歷和實幹當然不如袁世凱,但是他這種屢敗屢戰的精神,卻不斷推動民主思潮的發展。儘管武昌起義時孫中山並不知情,但說他是精神領袖並無不可。正因此,孫中山能夠順時代而行,並且不計較私人利益,所以最後孫中山是“國父”,而袁世凱成了“竊國大盜”。可見,英雄也不能違背時勢大潮的。


林屋公子


與其看網絡上的說法,不如看孫中山和袁世凱如何評價對方。1912年8月,孫中山應袁世凱之邀到北京,於是有了“雙雄會”。兩人對彼此什麼印象和評價呢?

先來瞅瞅孫中山對袁世凱的看法。

他對老袁第一印象非常好,見面第一天(8月24日)就表示:“袁總統可與為善,絕無不忠民國之意。”由於民間對袁世凱有些人猜疑,孫中山於是呼籲不要這樣子,否則可能“激迫袁總統為惡”。如果說孫中山在公開場合說的話可能有水分,那麼他在私人信件中說的話則更能代表其真實態度。在給黃興的信中,孫中山寫道:“到京以後,項城接談兩次。關於實業各節,彼亦向有計劃,大致不相甚遠。至國防、外交,所見亦略相同。”孫中山在北京待了25天,事後對袁世凱進行了總結:“跟他剛一見面,他是至誠至真的樣子;進一步談,你會發現他話中有鋒芒,眼光四射,一般人是窺探不到他的真心思的。我是心中存疑,所以也以一派城府相對。等到日後看他做的事情,全跟說的不一樣。他真是一個魔力惑人的命世英雄啊!”

孫中山是個“話癆”,對袁世凱評說比較多。相比之下,袁世凱對孫中山的評價則很少,卻字字珠璣,目力所及,只有2次。一次,袁世凱對旁人說:“不圖中山如此嘹亮!”什麼叫“嘹亮”?就是嗓門大。孫中山經常發表演講,所以說話聲音大也正常。袁世凱第二次對孫中山評價是對親信說的,有點扎孫中山的心了:“孫中山志氣高尚,見解亦超卓,但非實幹家,徒居發起人之列耳。”

問題說孫中山是大炮,袁世凱是實幹派,基本沒錯,但後一句似乎有點問題——孫中山成功而袁世凱失敗。袁世凱只做錯一件事,那就是稱帝,否則現在對他的評價應該很高。袁世凱其他方面都很成功,尤其是親手把大清王朝溫柔地殺死(以和平的方式埋葬),終結了幾千年的帝制,可以說是代價最小的改朝換代之一。另一方面,孫中山成功了?他總統只當了幾個月,還是臨時的,一沒多大勸,二沒多少權。而且臨終遺言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是非成敗轉頭空,都付笑談中!


腦洞大開的歷史


孫中山被稱為孫大炮是有原因的,他就是一個有滿腦子想法、嘴上吹牛逼、但是實際行動中接連遭受失敗的人。辛亥革命成功跟孫中山沒有一毛錢關係,這位國父幹了一輩子革命工作,基本上沒有成功一次,關鍵原因是孫中山對自己的國家形勢和民眾本質認識的不夠清楚,對自己領到的革命性質也稀裡糊塗,就是為革命而革命,革命的發動者、支持者和參與者都是舊軍人、官宦、商人、華僑和熱血青年等縉紳知識分子階層,根本對億萬底層民眾不屑一顧。革命的根基不深,革命者很容易動搖,由此造成其接連失敗。所以說孫大炮領導的是資產階級革命,先天性就不足,參與者很容易動搖,革命很容易失敗。

辛亥革命成功是有撞大運的成分在裡面,其成功最直接的原因是四川的保路運動,使得清廷從武昌和漢口調集了大批軍隊鎮壓保路運動,造成武昌城軍隊減少,防衛空虛,這才給了留守軍隊中革命者發動“武昌起義”的機會,由此涉險成功。辛亥革命的成功的時候,孫中山正流亡美國籌款。成功雖然和他沒什麼關係,但是他作為革命的先行者功不可沒。

袁世凱是清廷重臣,在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中嶄露頭角,最終成為僅次於李鴻章的北洋重臣,他也是新軍的倡導者,一直在天津的小站練兵。袁世凱也是支持洋務運動的,並且做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天津在近代成為北京的陪都,袁世凱的功績不可抹殺。

袁世凱的失敗完全是逆潮流而動造成的,大家好不容易剛把一個滿族皇帝趕下去,他倒好,不惜成為眾矢之的,也想做皇帝,八十三天後被罵死,完全咎由自取。


作家王麟


先不說孫、袁這兩人,我先舉個其他例子:

大家覺得孔子是成功還是失敗?

你也許會說,孔子成功了,因為他的儒家學說成為中國的主流思想,統治了中國幾千年。當然你也可能說,孔子失敗了,因為他和他的儒家思想從未被當時的諸侯們重視過,活得如喪家之犬一般。



我想大家應該差不多明白我的意思了,孫中山的成功,就跟孔子差不太多,基本側重於身後名。他的國民黨後輩們在“三民主義”的指引下取得了勝利,統一了民國,這才有了他的國父地位。



孫中山一旦成了國父,那與之為敵的袁世凱自然就成了竊國大盜、獨夫民賊,更何況他復辟帝制,那基本上就不是失敗的問題了,而是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了。

而我們中國共產黨素來以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的擁護者和繼承人自居,所以自然也沿襲了對孫袁二人的歷史評價,直至今天。



所以大家才會出現“孫中山成功了,而袁世凱失敗了”的錯覺。


達摩說


孫中山沒成功,孫中山在1924年北京政變前,一直都是各省各地實力派嘲笑的對象,而袁世凱是各省各地實力派學習的榜樣。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直係軍閥的政府被消滅,張作霖,段祺瑞,孫中山被邀請到北京組織新政府。一時間,孫中山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但是孫中山在路過天津,病死了,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的遺言。

孫中山自己都不認為自己成功了,只是蔣介石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修建中山陵,在孫中山死後拔高了他的歷史地位。

袁世凱生於1859年,孫中山生於1866年,袁世凱1916年死,活了56歲,孫中山1925年死活了59歲,兩人年齡差不多,壽命也差不多,真是天生一對死對頭。

孫中山有三大功績,分別是

1,推翻清廷,創立民國。

2,創立三民主義。

3,創立黃埔軍校,三大政策打下大革命基礎。

孫中山作為一個偉人,立言立功肯定沒問題,立德也還可以,姑且算一個三不朽吧!

但是你會發現,孫中山的事功方面,滅清廷立民國,基本上是借力打力。依靠一方軍閥打擊另一方軍閥。清廷真正的掘墓人世界上是袁世凱。

袁世凱30歲以前就幫韓國辦軍隊,訓練了5500親兵,以至於中國的軍隊現代化比韓國還玩。袁世凱一小小四品道臺在朝鮮當上太上皇。韓王的父親大院君不老實發對清廷,直接抓起來押到保定聽候發落!

袁世凱43歲當上疆臣首領直隸總督,張之洞,劉坤一這些大佬都和他同氣連聲,在慈禧和奕劻支持下,袁世凱大搞新政。只可惜,滿洲貴族頑固派太厲害,最終立憲和新政都宣告失敗。

袁世凱53歲帶領北洋軍隊,段祺瑞等人進宮要求共和,清廷只得同意。袁世凱讓民國完好無缺的繼承了清朝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如果你非要說滅亡清廷的功績屬於孫中山和他的同盟會,袁世凱是竊取革命果實。那我問你,如果孫中山建立了民國,民國應該有幾個省?南方獨立的拿十個省,連中國三分之一領土都不到!

歷史人物的評價,從來都是會辦事的不如會說話的!袁世凱辦了那麼多事,都不如孫中山發明個三民主義理論有號召力!


歷史知事


網絡上很多人要麼是真不知,缺乏歷史唯物主義觀,信口雌黃;要麼是明知故作,或是為了維護自身集團利益,或是受人僱傭,擾亂國人思想和三觀,陰謀顛覆過去正確的思想教育體系。

孫中山做的明明是實,卻在他們嘴裡變成虛。為啥?建立早期資本主義政黨,到海外到處籌集資金髮展武裝力量,推翻封建王朝,提倡三民主義,每件事都是用汗水或鮮血去完成的。這不是實幹是什麼?

要全部說完真是要長篇大論才行。這裡寫再多也沒幾個人會看完。我個人總結,袁世凱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確實為中國做了一些實事,但做為當時的頭號大軍閥,他最終代表的是舊封建帝王的勢力,他的許多行為並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阻礙了中國發展。要論功過,袁世凱二分功八分過。


航海家21


這題目問的有問題。

說什麼孫中山成功了、袁世凱失敗了,這句話就是錯的。



袁世凱生前建立了中華帝國,成為帝國皇帝,儘管統一的時間很短,朝代經歷的時間也不長,但終其一生,袁世凱達到了一個政客所能達到的最大權力高度,當上皇帝並在皇帝任上去世。

孫中山創建了革命黨,成為國民黨的領袖,並出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但隨後就讓給了袁世凱,而且臨時大總統的權力也比不上皇帝的權力大。孫中山去世的時候,全國仍舊一片混亂,沒有形成統一的權力機構,孫中山沒有成為當時最有權力的政治家。

孫中山的追隨者有的成功了,蔣介石一度形式上統一了中國,成為中華民國的總統。但是,追隨者的成功並不等於孫中山的成功,這不是一個概念。

但是,對孫中山比較有利的是,他的追隨者成功以後,自然而然的將他奉為國父,將他開創的事業稱為至高無上的事業。所以,孫中山在現代的影響力,要遠遠高於袁世凱。


高尚濤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兩人背景,也就清楚了各自名號的由來,再說為什麼孫成功袁失敗。

孫中山

孫是個幸運的人,家境很一般,但有個好哥哥。哥哥孫德彰去夏威夷打工,後來經營農場有道,在茂宜島上有了一個大農場,成了縉紳階層。在孫十二歲時候把他接過來,接受了西方教育,成了激烈的反傳統文化者,後在香港受洗成為基督徒,併成為激烈的鼓吹革命者。

孫曾給李鴻章上書,被李拒絕後,有了真正的革命行動,在檀香山組建興中會,募款召集人籌備行動。此後直到辛亥年間,多次發動起義,不過收效甚微。

後奔走於日本,尋求日本泛亞主義者的支持。當時日本人官方是抱緊英國大腿,但官方之外還有一股很大的勢力泛亞主義,他們尋求東亞三國革命,建立東亞共榮圈,日本現在官方勢力太強大,沒辦法,就先支持中國和朝鮮革命。犬養毅、宮崎寅藏、頭山滿、內田良平等人,都是孫的支持者,出錢出人,如宮崎寅藏就一直實際參與武裝暴動。

辛亥革命的時候,他確實在國外,這件事也確實和他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同盟會組織的,他是同盟會的主要首領之一,並且之前組織了好多次武裝暴動,雖被詬病“遠程革命家”,但武昌這次取得成功,離不開他之前的努力,功不可沒。

不過辛亥革命不代表就實現改朝換代了,之後的改朝換代其實是袁世凱的主持下,勸說滿清遜位,全國共識是讓袁世凱做總統,孫辭去臨時大總統。當時的狀況是孫表示要退出政界,宋教仁組建國民黨,孫任理事長,但實際上黨務全權歸於宋教仁,孫相當於一個名譽理事長。孫實際上按照明面來說,已經沒有政治空間了,於是提出修鐵路去。

之後孫遊走日本,在泛亞主義者看來,袁世凱非常可惡,因為革命是泛亞主義者多年努力的結果,卻被袁世凱摘了果子,袁世凱是和之前說過的日本官方保持交往的,也就是說尊重日本作為英國世界體系下東亞盟友的地位,什麼東亞共榮都是胡扯八道,英國主導的國際體系才是袁世凱認的。此時,泛亞主義者就有了支持孫再次革命的想法。

接下來發生了宋教仁被刺,原因也是羅生門,袁世凱、陳其美、孫都有可能,這件事催生了二次革命。不過二次革命並沒有得到多少支持,包括黨內黃興也反對,很快失敗,之後流亡日本,改組中華革命黨,不過國民黨內大量元老沒有參加這個新黨。

之後孫沒實質性活動,處於蟄伏狀態。直到第一次護法運動,原因是段祺瑞和黎元洪的府院之爭,勝者段祺瑞其實不合法統,當時就有西南五省聲明反對此事,孫也藉此重出江湖,聯合西南勢力,在廣州成立軍政府。這件事背後牽涉到一戰,因為段祺瑞背後金主是日本,希望中國參加一戰加入英國一方,因為日本是英國在遠東的代表,而孫背後是德國,希望中國保持中立。最後還是日本得逞了,中國很幸運,加入了勝利的一方。孫雖然是軍政府發起人,有意北伐,但西南勢力不願戰爭,很快就進入議和狀態,孫下野去上海租界做寓公。

1919年,孫重組國民黨,這個國民黨才是後來蔣介石的國民黨,之前的雖然叫這個名字,其實區別非常大。

1921年,二次護法運動,孫任非常大總統,積極策劃北伐,主張武力統一中國,但廣州君權在陳炯明手裡,而陳炯明贊成本省自治,多省聯合起來成立聯邦,而不是大一統。雙方分歧最終以孫離開去上海收場。

此時孫的傳統金主日本泛亞主義者在日本國內被打壓嚴重,雖然有心卻無力,沒有多少錢支持他。而西方勢力一是不認同他的法統,二是不看好他,更不願意投資他。孫和紅羅剎搭上線,紅羅剎提供資金和教導,條件是聯俄容共。紅羅剎為什麼這麼做?因為紅羅剎當時的主導思想是以紅羅剎為基地在全世界發動大革命,所以願意出錢,向中國輸出革命,他們認為國民黨革命成功有助於實現全世界大革命。

有了金盧布後,就能招來人,紅羅剎提供教導,把國民黨按照紅羅剎的方式重新組織,並提供軍事支持,對軍隊也按照紅羅剎的方式組建。

經過紅羅剎的魔改之後,組建的新軍在蔣介石帶領下,打的原先的軍閥們雞飛狗跳。不過孫中山在此之前就於1925年3月12日去世。

袁世凱

袁世凱的履歷非常“乾淨”,線索很清楚。

他家多代為官,他不是讀書的料,科舉考不上,靠家族關係走了李鴻章淮軍的路子,棄文從武。之後去了朝鮮,在朝鮮嶄露頭角。

因為滿清在甲午戰爭中海陸都吃了敗仗,上下都認識到必須編練新軍,李鴻章推薦了袁世凱,於是有了袁世凱的小站練兵,這些兵成了滿清末期陸軍的主力,也是袁世凱後來生涯中最大的本錢。

之後在戊戌變法中,被牽連到,其實袁是標準的洋務派,這種事情他固然不支持,但也絕不會說主動去反對。但是他已經被帶進去了,又以為密謀已經被洩露,主動去找榮祿說這事,以求避免全家被殺。

由於德國武裝佔領膠澳地區,加上義和團起于山東,滿清意識到山東這塊地方一般人去搞不定,把洋務派干將袁世凱派去。袁世凱不顧朝堂不滿,強力鎮壓了義和團,並且在1900年的庚子拳變中加入了東南互保。

1901年李鴻章去世後,袁接任直隸總督,以辦理洋務新政著稱,包括辦學校、辦醫院、辦工商等,組建了中國第一支警察隊伍,併成立了中國最早的議會——天津議會。

1907年,調回朝廷中樞,很快被載灃為首的新貴攆回去,差點連命都丟了。

辛亥給了他機會,北洋的人只認他,要想平叛,就只能讓他出山。袁一方面讓清廷停止進攻,另一方面要清廷響應革命黨的政治要求。相當於他是中間調停人,讓滿清響應政治變革的要求,同時又要求革命黨人不得報復滿清朝廷和滿人,給滿族以安全保障。正是在他的調停下,避免了大規模流血戰爭。

最終因為袁的這些功勞帶來的聲望,全國一致認同他為新政權的大總統。之後就是袁世凱和南方革命黨的鬥法。

袁世凱為後世詬病的主要兩點,一個是二十一條,一個是洪憲稱帝。

二十一條是因為日本在一戰和英國站在一起,於是進攻山東半島的德國勢力範圍。之後袁世凱認為那是中國的,你打德國可以,打完了這地方要歸中國。日本人的意思是我憑本事打的德國人的地方,為什麼給你?於是開始談判。

日本人把原先和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談的《中日合辦漢冶萍借款合同》重新包裝了一下,加上有關山東半島的部分,丟給了袁世凱。由於歐洲在一戰,誰也沒心思管遠東的事,沒有外力可以引入制衡,也就美國沒參戰抗議了一下,但孤立主義的美國顯然不會為此真的去做什麼事。激烈博弈之後,日本以戰爭威脅,最終簽訂《中日民四條約》,基本相當於簽訂了一個城下之盟。

這事你說怪不怪袁世凱?我看他是替全體中國人受過。他簽了國人罵他賣國,他不籤國人能打過日本?口頭愛國容易,戰場上見真章我看真不行。

另一個是君主立憲,新政權成立以來的扯皮,可以說讓所有人精疲力竭,這是他試圖重行君主制的主因。雖然當時世界君主制國家非常之多,但中國人對此反應非常激烈,最終撤回,然後病死。

總結

所以,為什麼孫中山叫大炮?一種說法是他喜歡口出大話,人送外號大炮。另一種說法是他一直都在搞事情,所以叫大炮。這兩點都沒錯,他一直拉贊助募捐,不說點美好的遠景,別人為什麼給你贊助啊?說他一直在搞事情,那就更沒錯了,確實一直在搞各種武裝活動。

袁世凱為什麼是實幹派? 你看他簡歷就知道了啊,他確實一直是滿清官僚裡面能辦事的,包括他當了大總統後,也做了不少事。長期以來編練軍隊、辦教育、辦經濟、引進新的政治制度,貫穿始終,這也是他資本和名聲的來源。

為什麼孫成功了袁失敗了?其實單就他倆來說,是反過來的,孫一直失敗,袁相對成功。然而,之後的歷史是孫的繼承人蔣介石成功了,袁的繼承人北洋失敗了。而我們當代是來源於Soviet,Soviet當初對孫投資了,Party也是在孫時候借雞下蛋,所以當代對它們的評價就成了這樣了。


白完公會


孫中山是孫大炮,袁世凱是實幹派,這句話說的沒錯,但不夠全面。孫中山既是孫大炮也是實幹派,孫大炮這個頭銜也不是後人評價的,而是當時很多人的對孫中山的評價。

第一個說孫中山是孫大炮的應該是張之洞。孫中山從國外留學回來後,前去拜會大力發展民族工商業的張之洞,並寫拜帖“學者孫文求見之洞兄”。張之洞見了拜帖後很不高興,認為孫中山一介平民和自己稱兄道弟,沒有禮貌。就在原帖背面寫“持三字帖,見一品官,儒生竟敢稱兄弟”,叫門房拿回給孫中山。孫中山一看,當即回覆:“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張之洞看後哈哈一笑,讓門房請孫中山進來,說要看看這人是有真才實學還是孫大炮。

孫中山之所以被稱為孫大炮,和他敢想敢說敢做的性格是脫不開關係的。孫中山留學回來後,接受了國外的新思想,也認為只有進行民主變革才能救中國。但當時清政府還沒有倒臺,封建思想依然深入人心,孫中山說的三民主義新思想和給別人描繪的藍圖在別人看來是不肯能事現的,只有孫中山滿腔激情的認為民主革命必定能成功。所以在不相信民主革命的人看來,孫中山說的話就是滿嘴跑火車,是大炮嘴。

但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孫中山說的民主革命卻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不是吹牛皮,只是思想太過超前,不被當時的中國人接受而已。而這也正是孫中山的偉大之處,在大多數人都不信任他,認為他吹牛皮的情況下,依然聚集起了一批仁人志士,用民主思想對舊中國洗禮了一遍。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別人在滿嘴跑火車,不是因為別人在吹牛皮,而是因為我們的眼光沒有看到別人所看到的。就像今天的馬雲,十幾年前,全世界都以為淘寶做不起來,馬雲在吹牛皮,到現在才不得不承認是自己目光短淺。


古今之言


武昌起義以後,清朝無人可用,不得不請袁世凱出山,先授巡撫,再予總督,袁世凱終究不肯,隆裕太后只能讓其擔任總理大臣,袁世凱出兵以後,牛刀小試就敗革命軍於漢口,這個時候,袁世凱故意停了下來,反而勸清庭退位,以保證清庭的安全,生活名義逼清朝退位,另一方面又和孫中山談判,共建共和,終於和平解決了清朝問題,孫中山辭去非常大總統,由袁世凱擔任民國大總統,這個時候,袁世凱如日中天,但是,當時有一個叫揚度的人勸袁世凱做皇帝,而當時的國會也贊成袁世凱稱帝而袁克定也把假報紙給袁世凱看,上面都是全國各個省支持袁世凱稱帝的新聞,而袁家有男子都過不了59歲,揚度就說只要做了皇帝,就可以走出這個怪圈,就可以長命百歲,而袁世凱以為既然天下人都要他做皇帝,那就做吧!而體制也是仿照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沒有想到,做皇帝以後,就有馮國璋,段祺瑞,等人的反對,這些人反對的原因,就是袁世凱只要做總統,大家肯定支持,袁一旦做了皇帝,其它人就沒有機會了,只能袁家人做皇帝,無奈之下,袁世凱只能宣佈退位,仍然做總統,而袁世凱只活了57歲,還是沒有超過59歲,而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才有了蔣介石的北伐成功。所以袁世凱稱帝雖然有誤,仍是中華民國第一人,功勞是巨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