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為什麼有些成績優秀的初中生喜歡讀中專?

琴聲悠揚62839486



那時,中專是鯉魚跳龍門,只要跳過了,農轉非,畢業後直接入機關部門,是鐵飯碗,這在農村是光宗耀祖的事。

我剛上初一那年,剛畢業的那界有十個上中專(其中一個考入警校)的,由此我們學校在全鎮都出了名。

我們的同學恰好有一個是那個考入警校學生的弟弟,你知道他多悲催嗎?

這一輪迴,正好哥哥的老師都教他,點名都點他哥哥的名,就是哥哥陰影下學習的;如果考不好,就是“你看看你哥哥,怎麼差這麼多”;老師會找他補課,每科老師都有過;作業想偷個懶,一定被老師抓正著,老師一直把他看成“刺”“釘”;老師教育我們都搬出他哥哥,他是喜是憂?

你可以想象,那時的中專畢業的含金量比本一還高嗎?嗯,直入國家機關,不用經公務員考試。

這就是成績優秀的學生考中專的原因。


努麗初彩


中專,就是中等專科學校的簡稱,比如衛生學校、稅務學校、幼兒師範啊等等。

從學歷上看,中專是中等學歷,和高中一樣,但比高中強的是,中專生畢業時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行業技能,可以參加工作;而高中生學習的仍舊是通識教育。

在八九十年代,有很多成績優秀的初中畢業生選擇了報考中專而不是繼續上高中以便將後考大學,這種現象,也是當時的時代才有的。

最主要的,恐怕還是經濟原因吧。事實很簡單,中專三年後就可以參加工作,而且當時是包分配的,即當時所謂的“鐵飯碗”,考上就等於將來有了保障。

更何況,當時家庭多數小孩很多的,所以很多年齡比較靠前的子女報考了中專,為什麼呢?可以早點參加工作掙錢,給家裡減輕負擔,給弟弟妹妹今後求學創造條件。

其次,中專學歷當時還是很吃香的,因為可以包分配,單位也都還不錯。更何況,當時考中專的分數可是比考高中更高,因為報的人很多,如果不優秀,恐怕還考不上呢!

其三,有一點是值得考量的,那就是:如果考高中,不但需要再讀三年書,而且未必保證就一定能考上大學!

當時的大學名額不比擴招後,那時考上大學還是比較難的,因此,與其三年後再去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初中畢業時先考中專也是一個選擇。

不過,我記得我1992年在我們縣中初中畢業時,倒是有個事值得一記。當時,校長把初中畢業班的前十名學生都找去,我當時也在其中。

在一個大會議室,校長給我傳達了一個文件,要求我們這些優秀學生報考時不要去考中專,並且說縣裡已經下文件,這次(包括今後)的中考,如果考上我們縣中並且考進前三十名的話,縣裡將給予一定數額的獎學金(似乎是每月50元,當時不少了)。

校長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希望我們去考高中,將來去考大學。當時似乎縣裡也出文件了,每年考上多少大學生也算衡量教育水平的一個指標。因此,校長都鼓勵我們這些人儘量考高中,而不是要考中專。這就是我們當時說所謂“截流生”。

可惜的是,但我們班排名靠前的兩個女孩子,一個是班長,一個是學習委員,最後還是報考了中專(其他班的情況我不清楚)。按她們的水平,三年考上大學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後來,我從同學那得知,這兩位女孩子最後在參加工作後,還是通過各種渠道上了大學(可能不是全日制的那種),據說還有一個上了研究生。這倒是和我一樣,殊路同歸了。


坑爹史冊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因為我就是那個所謂成績優秀的初中生,但卻讀了中專的人中的一員。


那時候的中專分為省專、市專和師範,我記得我考中專那年所有科目的總和是650分,省專的分數線是600分左右兒,重點高中的分數線是560分。我當時還沒有考好,考了610多分,才勉強上的省專。

其實當時考哪個學校也真的是很糾結,因為從家庭條件來講,我們家並不是屬於比較困難的那一種。

之所以考省專,起決定作用的一個因素是:我有一個姑姑,考上了醫學院,但是上學中間因為頭疼,很難以堅持下去。我父親怕我也重蹈姑姑的覆轍,再說那時候的省專不用花學費,包分配工作,帶戶口,真的是誘惑力很大的。

我那時候的年紀小,雖然一心想上大學,但意志也沒有那麼堅定,也不願意違背父母的想法,所以就稀裡糊塗的上了中專,當時還暗暗祈禱自己不要考上省專呢。

在這裡就不囉嗦那麼多了,說說幾個重點吧:

一是那時候的中專確實都是學習好的才能考上的,尤其是除了直轄市以外的省份;

二是那時候的中專確實很有誘惑力,帶戶口,管學費,分配工作,我所謂的鐵飯碗就是因了上了中專。

三是後來大學擴招,讓很多企事業單位都把全日制本科作為入門線,讓那個時候上中專的人很是受傷。不過過得不好,不能怪社會,是金子總會發亮的,真正有能力的人還是得不斷的奮鬥,靠自己獲得理想的生活。


AB型雙子座


我是98年初中畢業的,慶幸當年沒有報考中專學校。為什麼說是慶幸呢?實在是2000年前後中專學校地位經歷了瞬間從殿堂到地獄般的墜落。


98年及以前,當時能讀中專的都是在學校學習很優秀的學生。中專學校錄取分數線普遍較高,很多學校畢業後直接就能進入對口企業工作。工作有保障,相對讀高中大學又可以節省時間,提前工作,提前掙錢養家餬口,這尤其對農村家庭,對相對不太富裕的家庭來說,無疑有極大的誘惑力。且當年中專畢業生待遇甚至相當大專生。也正因為這些原因,中專就讀費用普遍達一年五六千塊錢,這對當時很多家庭都是筆鉅款。由此可見當時中專學校的地位。

但也就是大約2000年左右,因為大學擴招,大學畢業生爆炸式增長,直接導致中專生瞬間貶值,中專畢業即失業,前途渺茫。估計在這段時間報考中專的學生最是深有體會。本來都屬於優等生,因為人生十字路口選擇錯誤,導致遺憾終身,時至今日,中專畢業證更是一文不值,畢業生只能到各企業做最沒技術含量的流水線作業員,而這些崗位企業招工要求一般都是初中畢業,甚至小學畢業即可。。


強行天下QU960


我是96年畢業的中專生為什麼那麼多成績優秀的初中生讀中專呢?無非就是這幾個原因吧!

首先對農村孩子來說讀中專就可以包分配帶戶口端上“鐵飯碗”脫離農家。但是讀高中考大學那是三年以後的事情,考上考不上也不一定。那時候農村的條件是比較苦的,三年的高中既浪費金錢又浪費時間。



第二點即使考不上中專,還有重點高中接著呢,我們那個時候一中的分數要比中專的分數低的,都是考不上中專師範的才上一中。所以大家第一志願的選擇的都是中專,第二志願才選擇的是重點高中。



第三點就是大學相對中專來說,還是比較難考的,那時候十里八村幾年也不一定能有一個大學生,所以這個目標是比較遙遠的,不如中專來的實在。



這也是當時我報中專的,想法也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


祥雲舞月


1992年以全鎮第二名的成績考上中專,讀了4年,1996畢業後不再分配,“雙向選擇”在那時候是個新鮮詞,於是從湖北來杭州工作了,一轉眼21年了,媳婦熬成了婆。


(上圖為老家)

那個年代農村的孩子們沒有辦法,既要努力讀書,又要儘快畢業參加工作,所以中專是最佳選擇,既能減輕家庭負擔,又能“跳出農門”,坦白地講,就連中專的學費和生活費也都非常困難,沒有辦法,自己向同學和朋友了不少,尚未畢業就欠債。


(上圖為杭州城東的黎明)

依然還是要感謝那個時代,因為改革開放的春風才剛剛拂過大地,能給予勤奮的年輕人一些機會。 即便是兩手空空地、欠著一屁股債來到城市,只要勤奮工作、勤奮學習,一定能有一份發展,一定不會錯過低樓價時代。

學歷當然也非常重要,所以畢業後馬不停蹄地邊沒日沒夜加班加點,邊參加成考,以夜大的形式搞定了專科、本科兩本證。

非常遺憾的事情是,早年政策寬鬆的時候沒能以“在職研究生”的形式搞定碩士研究生學歷。


歷史作家煮史問道


97年中考的時候,如果沒記錯,家裡除了高中外,還給報了中專。當時其實風氣已經變了,高中的錄取成績已經比中專好出來不是一點半點。但是家長一般不會冒險,還是會把中專的報名表填上,萬一中考失利,還可以有書讀。當時給我報的專業似乎有航海專業,祖父曾經是船長,家裡曾經有過船。父親進城務工讀書做了幹部,後面就沒有人靠海吃飯。只有最小的叔叔當了海軍,後來也成了名船長(當然這是後話)。



中專的全稱是中等專業學校。過去,中專招生列入國家統招計劃,畢業由人事局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辦公室開具就業報到證(以前稱派遣證),到指定的單位報到,有整套人事幹部檔案手續。對於農村戶口而言,考上中專就意味改變了命運。他們的戶口成為城鎮戶口,畢業後成為國家幹部。對於其他學生來說,上了中專意味著能學一門手藝,一門技能,能養活自己了。這對許多家長和學生也很有吸引力。



相比而言,當時上高中是有風險的。一是高中要繼續交學費,沒有津貼。二是如果考不上大學,可能只能選擇大專。而大專數量少,搞不好要回去讀中專。這比初中畢業就直接讀中專,就明顯晚了好幾年。三是高中之間差距很大。當時大學也確實難考,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如果上不了好高中,想要考好大學是很難的。有的高中甚至全校才考上一兩個,還是很普通的大學。其他同學只好復讀或者務工,前程難測。



而今,這些情況或多或少發生了變化。中專包分配的制度在98年就停了。而大學擴招於99年開始,上大學再沒那麼難。同時,中專教的那些專業知識,漸漸在現實中不那麼夠用了。同時最重要的,是中專津貼根本養活不了自己。因此,上中專的人也越來越少。這一政策的好處是,越來越的人能上大學。可是許許多多的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看不上工廠小事,成了夾在中間的尷尬一層。



一點回憶,供參考。


林海


20多年前,為什麼許多成績優秀的初中生喜歡讀中專?這是和當時國家大中專畢業分配政策有一定關係,大學生國家統配,而中專生哪裡來還回原藉安排,當時人的思想保守,普遍戀家,也不願意離開自己的故鄉,所以城市的孩子只能讀中專才有把握回自己的城市上班,而念大學說不準分配在某個偏僻小縣城呢,農村的孩子因貧窮上學學費不容易,早點工作早點為家裡改善生活,即能早幾年拿工資又能有城鎮戶口,鯉魚跳龍門,成為人上人,何苦而不為呢?

需要說明的是當時上大中專國家實行全免費制度,更加促進家庭生活貧困的孩子念中專,減輕家庭負擔。


老夥計61322


我是三十三年前初中畢業,以全縣第七名的成績進入師範學校,今年是畢業三十週年,剛進行畢業三十週年聚會。中專(主要有農校、林校、衛校、糧校、商校、氣象、銀行學校等等,幾乎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中專學校,中專又分區內和區外小中專兩種)和師範在90年代是包分配的,在那個年代,城鎮戶口的如果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或中專(高中畢業錄取的叫大中專,初中錄取去的叫小中專),還可以通過招工、招幹、聘乾等途徑進入企事業單位上班,而農村戶口的孩子就只有在家種地或外出打工(打工潮流在九十年代中後期才普遍出現),在那個年代刻苦努力讀書的大部分是農村的孩子,讀書的目的也主要是跳出“農門”,而且那時讀師範不但免費,國家還每月補助生活費。我記得我三年師範總共只花了不到1000元錢。所以,在八十年代每個縣市最優秀的學子基本都是初中畢業就去了中專或師範學校,在第一輪競爭中敗北的去上高中,再上大學。在後來的工作中,事實證明小中專或師範學校畢業的比那些大專(主要是各地的醫專和師專畢業)畢業的人不管是學習能力還是工作能力絕大部分要高很多。我班上就有幾個同學師範畢業後(師範不開設外語課)靠自學先取得自考大專文憑,再考研究生。幾個現都在985排名靠前的高校做教授。


正之聲


看到這個問題,我的心理翻江倒海,不禁熱淚盈眶。因為我就是其中的一員。我91年初中畢業,以全區第一的成績上了中師。當時,我們學校在初三分了重點班,我們這些成績優異的孩子幾乎都是上了中師,中專。上高中念大學的寥寥無幾。真的是耽誤了太多的人。

怪只怪自己命運不濟,生在了那個時代。因為當時國家缺少大量的農村教師,所以從上到下都鼓勵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去考中師。結果我畢業沒幾年,中師就都取消了,和師專合併了。

也怪那個時代消息閉塞,家長也沒有什麼主意,自己目光短淺,禁不住勸說。等後來長大了,明白了,已經晚了!我的經歷給了我深刻的教訓,我有了孩子後,就在心裡暗暗發誓,決不讓我的孩子走我的路。為此,我從未放棄讀書學習,陪著孩子一起成長。值得欣慰的是,孩子學習成績優異,一年後可以上一個不錯的大學。我的許多初中同學的孩子學習都特別好,這也算是上天給我們的一點兒補償吧!讓孩子圓了我們的大學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