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農民不想種地了?

糕級顧問


作為一個新生代的農民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越來越多的農民不想種地了,大概有這幾個原因:

1、農作物價格制約

我家也是種田的,主要是種小麥和玉米,在我小的時候,基本都是靠天吃飯,那時候科技沒有這麼發達,然後都是靠天收。那時候,錢還值錢,賣出的糧食也能維持生活,如今物價高了,糧食的價格不是那麼樂觀,只靠家裡的幾畝地進行賣錢,還不夠交學費的,好多人出去打工一月的工資,也就頂上一季莊家的收入了。

2、現在新生代農民沒有父輩能吃苦了

就拿我而言,現在種地太過於勞累、雖然現在方便多了,犁地有大型的機械,種麥子也有拖拉機播種,收穫也有聯合收割機進行收穫。大大方便了現在的農民生活。但是瑣碎的事情太多,平整地、拔草、打藥、晾曬等各種的瑣碎事情很磨練性格。我明顯感覺自己沒有父輩們能吃苦、有耐性去做那些農活了。

大部分人選擇到城市去打工,找的活還有的不是很累,每個月還能剩不少的工資,一年也攢下來相當於收幾年的莊稼了。

因此現在農民大部分都不太想種地了。


鄉博博


這是一個赤裸裸的現實,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開始變得不願意種地了。

我有個朋友,老家的地還不少,大概有15畝地,他常年在外打工,家裡的一直是父母種著,這兩年父母身體不好,只能給別人種了。

原來是自家的女婿種著,種了一年,發了大水,花生收的時候,被水淹了,種地沒賺到什麼錢,第二年堅決不種了。

後來,給了鄰居侄子種,人家本來有10畝地,加上他家的10畝地,一共20畝左右,花生價格不穩定,種了一年大概賣了兩萬多,後來因為添了孫子,說要看孩子,種不過來了。

於是,地又沒人種了。正好有一個親戚,隔壁鎮的,兒子剛大學畢業,買了房子,著急用錢,一狠心準備跑二十多里地種著。

在農村,不要說一畝地租多少錢,白給人家種還沒人種呢!就算能租,一畝地租個200-300左右。自己種地的話,一年到頭,其實也賺不了多少錢。

在我們村有個笑話,一個男人在家種地,說明一下,我們村的地很少,都是一畝兩畝的。一些沒人種的地,他多少出了一點錢,歸他種了。找一個人工,一天50元,不算貴吧?最後地還是晃了,長滿了野草,變成了全村人的笑話。

之前在我們老家,一年是兩季,一季小麥,一季玉米,可是現在多數人都種了一季,只種秋季作物了。即便小麥價格比較穩定,還是沒人種了。

因為農民不傻,會自己算算賬,種一畝地,一季到底能賺多少錢?如果只能賺個幾百的話,還不如在家閒著呢!或者外出打工,一個月的收入抵得上多少糧食錢了!

不是農民不願意種地,只是種地太辛苦了,一年還賺不到多少錢!再說了,現在的農村,都是老年人了,年輕人壓根不願回去種地!

願意種地的,種不動了!種的動的,又不願意種地!

這個還蠻尷尬的,但人都是現實的,能賺錢願意幹,不賺錢甚至賠錢的話,誰願意種地呢?


快樂農人驛站


我是新疆農村的,剛好也在種地。就來說說我對種地的感覺吧。

我家種了兩百多畝地。60畝棗樹,30多畝桃樹。剩下的全是棉花。

前幾年經濟效益還可以。最近兩年就不行了,棉花產量低,紅棗價錢低。基本一年白乾。如果不是我爸媽還有幾年退休,我們也準備回老家了。

說到底還是種地利潤越來越低。以前掙錢時我們還能僱人幹活。現在幾乎都是自己幹,勞動強度可想而知。太辛苦。一年從過了年除6開始。就開始忙活了,修枝放水,犁地播種。一直要忙到冬天12月份。我在新疆12年了,回老家兩次。試想誰不想榮歸故里。沒錢家都不想回。

新疆還算機械化很高的省份,都這麼不景氣。可想內地種地大多也不賺錢。這樣誰還會種地。

再說現在的年輕人,就算地裡賺點錢。估計大多數還是不會種。時代在變,可能以後真的不會有農民了。


新疆三農探索者


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現在誰在種地?現在還在農村種地的,一般都是60和70後的人,80後不願意種地,90後根本不會種地。00後?還是算了吧。


為什麼不願意種地,種地為了什麼?給國家人民做貢獻?

本身種地就是一個非常辛苦的工作,對體力要求非常高,繁重重複的工業無論在體力上和心理上都要求極高,這也是為什麼如果有的選擇,沒人願意種地的原因。

如果付出很高的勞力能夠換來應有的補償也行,但是現在的糧價低的出奇,玉米價格不到一元錢一斤,按照一元錢來計算,5000斤也賣不到多少錢,而且這還沒有把農藥,種子,化肥等成本計算在內,如果算進去了,勉強不賠,真的是勉強。

我家裡的大豆一畝多的地,算完也就不到一千塊錢,還沒算成本,當時我心裡就涼了,種地的意義是什麼?

這些年物價上漲,只有糧食不漲,而中國農村人口很多,人均土地面積不大,種地根本不剩錢,如果家裡還有孩子,是根本養不起的,相比於物價上漲和糧價太低,政府補貼杯水車薪。


這麼說吧,在農村,除了個別包地大戶以外,沒有人能單純依靠種地養家餬口。

城裡人素來看不起農村人,農村人還要以極低的價格賣糧食供養城市人,憑什麼?

60,70那一代老去之後,中國只怕無糧可吃,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視野新觀


老農心裡話,種田不賺錢,為啥還要耕田?

上一篇文章說到,種一畝水稻,才獲得360元左右的利潤,這裡面還包括拋秧、灌水、施肥、除蟲、曬穀等等的人工成本。如果把人工也攤進去的話,一天辛苦的勞動收入是10元。

因此,種田真的真的不賺錢,用商人的話說,這是賠本的買賣!但明知道不賺錢甚至賠本,為什麼還要耕田種田?

在給你最樸實的答案之前,需要簡單介紹一下老農的情況:

老農家在廣東梅州的一個小村莊,這裡的土地有點像梯田,一塊一塊一格一格的那種。老農家有六口人,夫妻倆已經63歲,體力一年不如一年,這在城裡原本是退休享福的年紀,但還是耕了6畝地種水稻。倆個孩子40歲左右在城裡打工,老兩口在農村帶著兩個上小學的孫子,務農。

老農心裡其實很清楚,知道種田不賺錢,但不種田還能幹啥?幹啥還能有收入呢?可能城裡人會說,去城裡做個小工也比種田收入高,這可能是事實,但留守在農村讀書的孩子怎麼辦呢?自己的兒子已經在城裡打工了20年,都還為了一套房子和月供苦苦掙扎,你說打工真的賺錢嗎?

在農村一個家庭的電費、電話費、醫藥費、人情紅包費、割豬肉的錢等等,一個月最少需要1100元。雖然在農村種田不賺錢,但好歹不用花錢買糧食啊,而且剩餘剩飯還可以養豬,餵雞餵鴨,努力種田了,總算有個收入啊。

換句話說如果只考慮耕田沒錢賺,難道就棄耕讓田地荒在那裡嗎?這麼好的土地,僅僅因為錢,荒蕪了,老農心裡的情感過不去啊,耕了幾十年的田地,對土地已經有了感情。再說送給人耕,不要租金都沒有人要啊。

現在,老農最希望的是,有老闆能把土地承包了,給自己創造個工作機會,比耕田收入高,就行。不是說互聯網+嗎?把田地也+上去,拜託了。


鄉土梅州


我是個農民,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以我們黔東南這邊的情況來回答這個問題。

土地確實荒蕪的越來越多了,這是事實,想掩蓋也掩蓋不住,也沒有掩蓋的意義。

在我們這裡,基本上有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土地都荒蕪不堪了,還朝著不斷擴大的方向發展。原來的良田,現在長滿了野草雜樹,都已經看不出原來是農田了。用水灌溉有保障的農田,比如溪流兩邊或壩子田,大部分還是有人種的。但是各種稍為靠天吃飯的稻田,已經逐步分批荒廢了。

細思之下,我認為原因不外如下:

1、生態系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稻田農業系統受到傷害。現在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追求植樹造林,但是單一性的森林,在蓄水性與保水性上,與生態層次豐富的雜樹林肯定不能相提並論。比如一片杉樹林,下雨的時間稍短或強度不夠,雨水流入地表的部分非常少,自然難以形成流水進田。又有如侗族地區以前有很多的過冬田,整年都保持有水,可以調節小地區的氣候。現在過冬田少了,稍為灌溉困難的田,都放棄了過冬田。

2、受全球氣溫變暖的影響,現在氣候變化了。以筆者的切身經歷來講,以前每到農忙季節,總會不定期地下起雨來,漲水進行犁田耙田,保證插秧的順利進行。但是現在雨水越來越少,要就是呈現氾濫狀態,呈現一種無序的狀態。農業生產無疑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需要水的時候,沒有下雨;不需要下雨的時候,發生了洪澇。

3、其實最主要的是種田效益低,以前講種田有飯吃,現在種田已經難以養家餬口了。

舉個例子,以村寨周邊上好的1畝壩子田為例,以最高標準的畝產1000斤計算,毛收入也就差不多在1200元的樣子。當然,實際上很多水田的產量都達不到這個標準,我們這裡可是山區,地塊狹小,不易勞作。如果是自己有勞力還行,犁田耙田以及打藥、管理以及秋收都是不用花錢的,但是谷種加上肥料農藥也差不多要200元。在這種極端理想化的狀態下,1200元減200元等於每畝賺1000元,實際上每畝能賺到500元,都算很不錯了。如何僱工進行種田,僱工費用直接超過你出售稻穀的收入,還不如不種呢。有許多人家,都不願意種稻谷了,直接灌水養些魚,保證稻田不荒。比如一般農戶家有4畝田,也就賺4000元的樣子。但是這個4000元至少要花費過3個月的時間。去外面務工,現在4000元已經是大多數人的月工資了。你在外面做一個月的活路,足可以頂得上家裡一年的種田收入了。只有不傻,都會算得懂這筆帳。為了更好的生活,多數人都會選擇外出務工找錢的。

4、農村的勞動力越來越少了,因為種田沒有經濟效益,所以只有選擇外出務工。都出去打工了,家裡的勞動力就會越來越少,荒田也就自然而然地更多了。

為了保護基本農田,除了政府大力實施灌溉水利實施項目外,最主要的是要適當地提高稻穀的售價,讓種田的人有利可圖。GDP年年上漲,稻穀價保持原地不動,讓最深愛土地的農民情何以堪。既然無益,不種也罷。

即便種了,也只是保持自家的口糧,一來自己種的來得安全,二是可以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糧食品種。 一家之言,不足之處,見笑了。


獨行者老潘


做為一個農民,我深知農民的不容易。每年到了三月份就要開始備耕生產。運輸農家肥,買化肥買種子,農機維修等等。四月份剛化凍,就要滅茬子整地起壟。早起晚歸,機器聲陣耳欲聾,塵土飛揚,滿臉的泥土,累的腰痠腿疼。五月開始播種,噴施除草農藥,刺鼻的農藥讓人難聞其味,即使帶著口罩也遮擋不住農藥對人身體的危害。稍不留神就會引起藥物中毒。六月份,豔陽高照下的農民,進入了正式田間管理。除草疏苗防治玉米蟲,還要預防野雞野兔。用汗水一滴,秧苗一棵這句話來形容莊稼人的辛苦,雖說有些過分,可是也有幾分道理。


三春不如一秋忙,玉米終於收穫在家。辛苦一年了,也到算算收支情況的時候了。每畝地的投入狀況如下:承包土地費150元,玉米種子40元,化肥120元,農家肥50元,除草藥20元,防治玉米蟲藥和野雞藥10元,柴油20元,農機維護維修和磨損5元。一共415元。畝產1000斤(好地和薄地平均產量,按照水份14%算),每斤玉米0.65元,一畝地收入為0.65×1000-415=235元。每畝地投入人工為3天,每天掙77元。我一共種了40畝地,一年收入一萬元左右。如果遇到了風災,旱災,水澇災基本上就賠錢了。
一個農民小工每天130元,一年可以掙3萬元。等於我三年收入。根據以上所述這些種地不如打工,就是不想種地理由。


山野50


為什麼現在種地不掙錢了呢?就拿我自己家來說,我們家4口人,總共才分到約10畝地,現在一般都是種一季水稻、一季小麥,種水稻的話,刨除種子、農藥、化肥、機械等成本,一畝地也就能整一千塊錢,這還是收成比較好的年頭,遇到乾旱和洪水的時候,別說掙錢了,本錢都換不回來。小麥的話利潤裡就更低了,基本上不掙什麼錢,也就是怕土地荒在那裡了。

而農民進城務工的話,雖然離家比較遠,但是收入會高一些,而且基本上收入比較穩定,而且很多都是按月發工資的,這一點是農民種地比不了的。每個月按時拿到工資的感覺還是比較好的。而且很多工廠都是算加班費和計件的,農名工只要勤快些,多幹點,就能拿到更多的錢,這樣遠比守著那幾畝薄田掙得多。

所以歸根到底,還是種地不賺錢。

今日新農人—大黑牛


今日新農人


一、種地賺不了多少錢。糧食價格受到保(guan)護(zhi),除非是承包大戶(種植大戶),否則家裡幾畝薄田,就算畝產效益再好,也賺不了幾個“銅板”。

二、有了更多賺錢門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除了種地,還有很多賺錢的門路,有些門路不僅比種地輕鬆,還比種地能賺更多錢。

三、嚮往城市裡的生活。還有不少年輕人,嚮往城裡的生活。農村有農村的美,但很多農村人還是喜歡城裡的精彩,還有更好的教育、醫療等資源。

—— END ——

農村房地產問題,來找“土磚家”。


土磚家


在現如今農村人都不願種地確實是事實存在。現在農村留守人員大多是老弱病殘。青壯年都出去打工了。種地年輕人基本上都不會了。種地的都是老人或者家庭婦女。他們的力量有限。種子撒到地裡。也就基本上不管了,靠天收。收多少算多少。

農民不願種地最直接的原因是,靠種地養活不了家人,更別說蓋房子,娶媳婦,買車,買樓。

我們來算一下賬。一畝地一年種兩季。一季小麥,一季玉米。

小麥一畝地收800斤,現在一斤小麥0.9元。是720元。

玉米一畝收1000斤,一斤0.8元,是800元。

一畝地一年的收成是1520元。你再刨除種子費,播種費,澆地費,化肥費,收割費,打農藥費等等,基本上所剩無幾了。你的人工都是白搭的。

你說你還種個毛地啊!

你如果不出去打工掙錢,跟本就難以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