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該不該把尿?

可亭


當!然!不!能!

我婆婆那時也想給把尿,我給她說了把尿的危害,好在她也是通情達理的人,並不迂腐。

新生寶寶脊椎還沒有產生自然彎曲,把尿會造成寶寶骨骼發育不良,導致脊柱側彎、駝背等情況,影響寶寶健康。

常常把尿會導致寶寶括約肌得不到鍛鍊,還會使寶寶憋不住尿、尿頻。不利於寶寶髖關節發育,嚴重者還會造成脫肛、肛裂的現象。


如果是夏天最好是白天使用尿布,晚上使用尿不溼,方便了大人,寶寶還舒服。冬天還是使用尿不溼比較方便,用尿布容易漏尿,冬天衣服不好洗而且溼漉漉的寶寶也不舒服。


情海牧牛



wang141306914


新生兒不應該把尿,老一輩人生活的條件達不到會有把尿的觀念。但是把尿對新生兒是不好的習慣。

1、新生兒過早的把尿不利於髖關節的發育。也容易造成脫肛、肛裂的現象。很多女性朋友在生寶寶的時候普遍都會有痔瘡的現象。

2、新生兒剛出生骨骼發育不完善,過早的把尿會影響脊柱的生長髮育。

3、新生兒沒有自主排尿的意識。我們是靠自己的感覺來決定把尿的時間,這樣會影響寶寶的睡眠,同時讓寶寶沒有自主控制排尿的意識。

在寶寶六個月左右可以觀察寶寶排尿之前的小動作。如:突然發呆、噘嘴、抿嘴……這樣及時在寶寶想排尿的時刻把尿,能夠解決寶寶把尿的問題,也不會對身體有危害。


培培小姑娘


在不少家庭裡,是否把尿已然成為婆媳爭論的一大焦點。雙方據理力爭,各有道理。那究竟要不要給小寶寶把尿呢? 如果把尿,什麼時候把最合適呢?

把尿要遵循“三不要、四要” 原則。

三不要

第一不要太早把尿

很大程度上,解尿排便應該順應自然,因勢利導。負責管控寶寶解尿排便的尿道括約肌、肛門括約肌要到3歲左右才完全發育成熟,這是人體解尿排便的生理基礎。一般來說,到了1歲半左右,寶寶各方面發育才趨成熟,逐漸可以產生大小便自我管控能力,此時才可逐漸開始把尿如廁訓練。但月齡僅僅是一般規律,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寶寶。更重要的是看寶寶自身準備好了沒有,家長們要更細心地關注寶寶的身體情況,從自己的寶寶身上尋求具體答案。例如寶寶的排便已經形成了規律,排便時間和頻次相對固定;還有白天尿布能比較長時間保持乾爽,喜歡穿小內褲兒不喜歡紙尿褲了……

爸媽們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寶寶還沒準備好的時候就太早把尿,會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例如導致寶寶尿頻、影響髖關節發育等。

第二不要強迫把尿

寶寶們性格各異,有的寶寶乖巧,正遇有尿意時,很容易一把就尿;有的個性較倔強,若遇玩得嗨或無尿意,此時大人強行把尿,很可能會遭遇“反抗”!如果家長們不尊重寶寶的意願強迫把尿,不僅不能讓寶寶學會自己上廁所,還會造成寶寶的壓力和挫折感,對如廁產生牴觸,產生尿頻、拒絕上廁所等退縮反應。

第三不要當眾把尿

現代心理學上將小寶寶也視為“有個性的獨立人”,具有獨立人格和尊嚴。若當外人面或在公共場合給寶寶把尿,顯然“不尊重”寶寶,也會不尊重他人。選擇一個較私密環境,既便於寶寶專心解尿排便,也更利於親子交流。

四要

一要尊重“釋放”自由

前面提到,訓練兒童把尿需要有一定的生理基礎和合適的年齡段,不能僅從大人的角度考慮把尿的好處,而要考慮能讓寶寶自由地發育成長才是問題關鍵。

二要把握“釋放”規律

要多觀察寶寶解尿排便的規律性。小寶寶的解尿排便通常會發生在喝奶或進食後數分鐘至十幾分鍾。發生解尿排便前常會出現一些身體的反應: 打冷顫、皺眉、瞪眼、焦躁、啼哭及放屁等。強行把尿會讓寶寶產生厭惡情緒,造成心理負擔,還會影響寶寶自主排便能力的養成。

三要鼓勵而非責備

把尿訓練時,不要因為排尿不順就責怪他。遇到寶寶尿在身上,也不要輕易責罰批評,而是應耐心解釋,若遇孩子因尿溼褲而害怕,則應安撫他。在給寶寶把尿成功後,應及時給予表揚和激勵。

四要穿閉襠褲

開襠褲會使寶寶的生殖器官暴露在外面,既不衛生也不安全。會給寶寶把玩自己小雞雞增加機會,還可能存在其他潛在風險。

做到以上幾點,相信大部分寶貝都能在我們的引導下愉快地學會上廁所。


美可親子


現在醫生不讓新生兒把尿,是因為孩子太小,身體的每個器官都不完善,比如,泌尿系統,肛腸等,把尿,孩子的肛腸容易下墜,甚至脫肛,因此,不讓把新生兒尿。

準媽媽們,孩子出生後,為了孩子的健康,一定要聽醫生的話,給孩子帶尿不溼,不要把尿了。


愛心輔導媽媽


不可以把尿。把尿是陋習。以前人們喜歡把尿是因為用的尿片,怕把床單和褲子弄溼,所以讓寶寶通過把尿提前尿出來,但這對寶寶有非常多的危害。

1.導致膀胱容量變小。寶寶和成人一樣,都是膀胱到了一定的容量才感知尿意,把小便解出來,如果一直經常把尿,導致寶寶的膀胱容量長不大。長大以後就會一會一趟廁所。

2.小嬰兒的頸椎、脊柱以及肌肉和韌帶發育未成熟,所以嬰兒的脊柱是不能長時間立著的,嬰兒期開始把尿,會讓寶寶脊柱受到影響,甚至損害寶寶的脊椎。

3.冬天把尿,屁股露在外面,容易造成感冒。如果寶寶不想上廁所,但是非要把尿,等他解出來,會造成心理陰影。

如果想要訓練寶寶的大小便,根據美國兒科醫生研究顯示:寶寶對坐便器有興趣男孩是2歲1個月,女孩是1歲11月。但是真正學會上廁所女孩是2歲9個月,男孩是2歲11個月。所以如果想給寶寶“把尿”也要等到2歲以後了,但是寶寶尿褲子後不要打罵,會導致寶寶大小便控制能力發育遲緩。


DOUSAO


很肯定的說不應該,很多新手媽媽都會在這個問題上和長輩發生衝突。至少我們就發生過,長輩們認為:孩子的爸爸就是這樣把尿把大的也沒有什麼壞處呀。

我:以前是以前,現在已經有了紙尿褲,並且很多專家都說不可以把尿的。


因為這樣的問題我們爭論過很多次,但婆婆很多時候都是左耳朵聽右耳朵出。所以溝通多次無果後,我開始在網上查把尿的壞處,把圖片拿給婆婆看。

1.把尿容易造成脫肛。

2.把尿會讓寶寶失去便意。

3.把尿無法鍛鍊寶寶如廁。

……

危害真的有一大堆,所以,我反對新生兒把尿行為。


陪yoyo一起成長


該不該的回答有些太絕對了。育兒不應該遵循拿來主義或者本本主義,書上說的一定是對的,不照著做就是錯的,任何事情都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尊重現實,尊重當下。

我們會在網上或者書上看到很多不能把屎把尿的觀點,認為把屎把尿容易造成孩子日後的脫肛,對脊柱有損傷。我站在媽媽的角度,這樣看待這件事情。

一、可以把屎把尿,但必須控制在1~2分鐘內。

二、遇到孩子反抗,停止把屎把尿。

三、公眾場合絕對不把屎把尿,保護孩子隱私。

總之,媽媽們不要有育兒焦慮,偶爾的把屎把尿完全可以接受,但要注意時間和場合。


米一小姐


我不建議新生兒把尿,因為新生兒的泌尿系統並沒有完全發育好,所以隨時會排尿。而現在一般家裡就一個孩子,無論是用尿布還是尿不溼,其實都是有精力或者有經濟能力解決的。

把尿對孩子來說是弊大於利的,既可能有脫肛的危險,又對孩子的心理影響也不是很好。畢竟排尿是一種生理反應而不是條件反射。


理性媽媽


中國著名的兒科專家崔玉濤指出:“不僅不應給小嬰兒把尿,也不應給大嬰幼兒把尿。頻繁把尿容易造成肛裂,這與腹壓頻繁增高對本身較僵硬的肛門壓迫所致。”同時給新生兒把尿還不利於新生兒髖關節的發育,如果把尿姿勢不正確還可能影響新生兒脊椎發育,發生脊椎側彎,駝背等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