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燒了,媽媽應該怎麼辦?

知母


有寶寶的媽媽們我相信最害怕遇到這種情況的吧,作為一個二胎寶媽也算是個過來人了與新手媽媽相比多了一份淡定和從容,不過實話說遇到這樣情況我一般都是比較淡定的,可能與我從容幾年的工作經驗有關,因為我是個臨床護士,見過太多這樣的案例了,所以也學會了從容不迫去對待類似情況。不會跟無頭蒼蠅一樣寶寶一有點異樣就抱著奔向醫院,其實孩子生病對於媽媽真的是一種人生歷練啊。



當初大寶6個月的時候第一次發燒當時溫度不是特別高,也就37.5°,雖然沒有用體溫計量但是憑藉我的工作經驗我知道她一定是發燒了,但是我觀察到她精神狀態特別好時我就放心了,就沒再管她。而此時奶奶對她的異常體溫也有所覺察,就立刻體溫計走起,果不其然如她所料孩子生病了,麻溜的收拾起尿片褲子就準備去醫院,我說不去,繼續觀察,還沒等我說完,爸爸,奶奶,爺爺一家人群攻我,說我對生病的孩子不管不顧,孩子發燒容易燒壞大腦。這是哪跟哪呢,分明才低燒,按照正常的科學處理方法,先觀察如果體溫上升可以採用溫水擦浴,或者洗溫水澡,如果在38.5°以下主張採取退熱貼和退熱栓。



在我的堅持下,一家人最終拗不過我,沒有帶孩子去醫院,貼了兩片退熱貼,洗了一次熱水澡體溫降至正常。時候我跟家人們好好聊了聊,告訴他們我能理解老人們對孩子的擔憂,孩子一生病都想一下子可以藥到病除,但是我們應該瞭解這個過程,發燒簡單來說是由於外力作用導致體溫調節中樞上升引起的,這個外力可能是炎症可能是病毒,無論是什麼,身體有反抗能力的時候最好能夠自愈,簡而言之就是身體正常的抵禦能力應該發揮出作用,對抗外力,如果每次生病都藉助藥物作用,久而久之身體將失去這份可以對抗外來細菌或者病毒的能力,後果可想而知。



自然這個不可以一概而論,當寶寶不僅出現發熱症狀還伴隨精神萎靡不振,聲音嘶啞或者食慾下降,再或者有胃腸反應,嘔吐或者腹瀉都應該及時就醫,按照醫生的系統治療。已經有了二胎寶寶的我現在基本上可以輕鬆處理了,至少寶寶生病的每一步發展都在我的預料之中,什麼時候該動用身體的防禦系統,什麼時候該藉助藥物力量攻克身體的小怪獸我都熟念於心了。哈哈,對於母親這個需要終身學習的角色我的感悟是,這個角色真的不好演啊。


TT倆寶媽媽


寶寶感冒發燒後,除了用打針吃藥的方法進行退燒外,家長還可以試試下面這套小兒推拿手法:

第一步:補脾經

脾經位置:拇指橈側(也就是拇指外側緣),自指尖至指根處

操作方法:操作者用一隻手拿著寶寶的手,用另外一隻手的拇指螺紋面,由指尖推向指根,操作200次。

第二步:清肺經

肺經位置:無名指掌面的末端

操作方法:用您的一隻手拿著寶寶的手,用另外一隻手的拇指螺紋面,推寶寶無名指掌面的末端,由指根推向指尖,操作300 次,能夠清肺瀉熱、化痰止咳。

第三步:清天河水

天河水位置:在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

操作方法:操作者一手握住寶寶的手,另一手的食中二指,自寶寶的腕橫紋推向肘橫紋。如果寶寶發燒溫度不是很高,可以操作50次左右,如果溫度較高,可以操作100次,為加強清熱的效果,在推的時候,可以用手指蘸取微涼的溫水,作為介質。

第四步:頭面部三大手法--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

開天門操作:用兩手的拇指,由眉心為起點向上交替直推至前髮際線,操作次數50次

推坎宮操作:用兩手的拇指,從眉心向兩側眉梢分推,操作次數50次

揉太陽操作:用中指的指端揉寶寶的太陽穴(眉毛後凹陷處),操作次數50次

第五步:推天柱骨

天柱骨位置:頸後髮際正中至大椎(寶寶低頭時,頸後會有一個明顯的凸起處)成一直線

操作方法:讓寶寶趴著,或者坐在另一位家長的身上。操作者用拇指或者食中二指的指面,從寶寶頸後髮際的正中自上向下直推到大椎穴的位置,反覆推至皮膚潮紅。

第六步:拿肩井

肩井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

操作方法:用拇指與食中二指對稱用力,提拿肩部筋肉,操作3~5次,可宣通氣血、發汗解表。

以上介紹的是寶寶感冒發燒時的一些基本的操作,我們還可以根據寶寶的症狀,加推一些穴位。

1)如果寶寶屬於風寒感冒需要發汗

,可以掐揉食指與中指、中指與無名指縫隙下的“二扇門穴”,操作次數100次。

2)如果寶寶比較怕冷,可以加推三關。三關穴位於前臂橈側,操作者將食中二指併攏,自寶寶前臂的腕橫紋推至肘橫紋處,操作200次左右。

3)如果寶寶高熱,可以將前面講過的清天河水的操作手法換成打馬過天河,或者取天河水。

4)如果寶寶高燒不退,可以再加上退六腑的操作。六腑穴位於前臂尺側,自肘關節至掌根成一直線。操作者將食中二指併攏,自寶寶肘關節推至掌根,操作100~500次。

5)如果寶寶鼻塞不透氣,可以用複式手法中的黃蜂入洞。操作者左手扶住寶寶的頭部,右手食中二指指端揉寶寶鼻孔的下方,操作20~30次。

想更專業系統地學習小兒推拿手法嗎?關注醫知袋鼠微信公眾號(jjkkczj),回覆關鍵詞“小兒推拿”,即可報名學習。


醫知袋鼠


38.5度甚至39度以下沒有特殊情況(如高熱驚厥史)多喝溫開水,給孩子洗溫水澡。

要點:

1、孩子發熱時精神不太好,洗溫水澡時家長一定要陪著孩子身邊。

2、孩子發熱時機體消耗大,每次洗五分鐘就可以,一天可以多洗幾次。

3、洗完澡後,擦乾身體,穿上衣服再出來,以免著涼。禁忌:酒精擦拭,可能因為濃度把握不好,導致酒精中毒。

38.5度甚至39度以上:

布洛芬(美林、臣功再欣)對乙酰氨基酚(泰諾林、退熱栓),注意間隔時間至少是4個小時,按體重給藥,按體重給藥,按體重給藥。

禁忌:不建議吃安乃近、尼美舒利、地塞米松等副作用大的藥物退熱。

看完之後你知道孩子發燒要怎麼做了嗎?


菁媽育兒


對於家有一歲半娃的新手媽咪來說,面對孩子發燒的問題早已淡定得很,所謂實踐出真知,經歷個一兩次基本都能輕鬆應對。將我的心得分享如下:

1.熟知發燒症狀和誘因。

判斷髮燒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測量體溫或肛溫,寶寶通常體溫不超過為37.3℃,37.3-38為低燒,38.1~39℃屬中燒,39以上就屬高燒。引起發燒的原因會有很多,比如打完乙腦疫苗,長牙,病毒性感冒,炎症等。翻幾本育兒百科基本就能瞭解,這裡就不羅列。

2.未雨綢繆,對症處理。

建議孕期階段就可以提前採購一些應對發燒的物料:耳溫槍,退熱貼,藥非處退燒藥等。

我們家Hugo第一次發燒是因為乙腦疫苗,下午打完沒症狀,晚上摸到額頭滾燙,量了體溫後38.5。那是他第一次發燒,好在早有心理準備,貼上退燒貼,打了盆溫水擦四肢,以通過物理降溫。小寶貝困得不行,又被燒得哼哼唧唧。2個小時測量下,體溫沒有持續升高,到早上的時候終於降了下來。

Hugo第二次發燒是因為呼吸道感染,喉嚨發炎。因為有炎症還有咳嗽症狀,還是去社康開了一些祛痰咳嗽藥之類的,貼退燒貼。發熱症狀降下來又回升,配合吃藥一天也降溫了。

第三次發燒是病毒性感冒,當時和爺爺在外面玩,突然就燒了起來。來勢兇猛,直接就是38.5℃,持續燒了3天。持續高燒到晚上十點半,心理扛不住,隨即去了醫院,護士直接餵了退燒藥,然後去驗血。這次是病毒性感冒,社康開的藥不管用,去醫院看完後開了抗生素。

3.共識觀點,稍安勿躁。

小寶貝生病總會牽動全家人的心,我和老公的觀點一致:能不吃藥就不吃藥,能吃藥就不打針,不到萬不得已不輸液,不用抗生素。所以基本上對孩子發燒的時候不會因為分歧而鬧得不愉快。

最後願所有小寶貝都健康快樂成長!


育兒真人秀


寶寶發燒媽媽如何做

  其實給寶寶用溫水洗澡,實際上也是一種降溫措施,醫學上稱為物理降溫。物理降溫可以防止高溫造成的各種不良後果。但是那麼多的物理降溫方法,媽媽應該怎麼給自己寶寶挑選合適的方法呢?

  1、如果是新生兒寶寶發燒,可以以採用散包降溫,打開包被,鬆懈衣服,但不要脫去衣服。同時多喂溫開水,也可以選擇用溫開水洗澡。但禁止用冰袋冷敷、酒精表面擦浴等。

  2、2歲以上的寶寶,物理降溫法首選溫水擦浴,水溫因在32-36℃為宜,從四肢到全身都可以擦。溫水擦浴,可以使皮膚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達到散熱的目的,而且寶寶也感到舒適。同時方便、經濟、效果好,沒有危險性。

  3、溫溼敷,即用毛巾浸於35攝氏度左右的水中,取出後擰去水分,敷於額頭,每10-15分鐘更換一次。

  4、2歲以上幼兒可用酒精擦浴。用紗布蘸取30%-50%溫水酒精(75%的酒精加一半溫水),反覆擦洗腋窩、腹股溝區、肘窩、頸胸、後背及手心等血管豐富的區域,達到蒸發降溫的目的。擦浴時要避開幼兒心前區,觀察面色變化,30分鐘測體溫一次,以防著涼和降溫過度。

  5、頭枕冰袋。頭枕冰袋可降低顱腦溫度,有減少代謝及耗氧、保護大腦的作用,但在新生兒禁用。

  6、冷鹽水灌腸。在持續高熱、體溫達40攝氏度以上,其它降溫效果不佳時,可用醫用的等滲鹽水300-500毫升灌腸。

  物理降溫應該注意:有出血傾向的患兒如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禁用擦浴;降溫要適度,一般體溫降至38攝氏度左右即可,並要注意密切觀察病情,以防降溫過快過低引起虛脫,降溫時要注意多飲水。

寶寶發燒發了4件事情媽媽不能做

一、不能用肉湯補充營養

  琪琪感冒、發燒好幾天了,一直在打點滴。 琪琪媽看著 琪琪日漸消瘦的面龐,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擔心寶寶營養跟不上,所以特地去菜場買了些新鮮的豬肉回來煲了湯。 琪琪儘管不願吃,但還是在媽媽的軟硬兼施下喝了一大碗。結果在夜裡, 琪琪又發起了高燒,不僅上嘔下瀉,還哭鬧不安。

  高燒也可以導致各種營養素的代謝增加,氧消耗量增加,因此注意給寶寶補充營養是對的。但是通過給寶寶喝肉湯的方法補充營養的做法卻是錯誤的。因為高燒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影響寶寶的消化功能,此時吃油膩的食物,不僅不能吸收,反而會引起嘔吐或腹瀉,加重身體的缺水。

  在寶寶發燒的時候,應該給寶寶以流質、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例如稀粥、菜湯、果汁、雞蛋羹等。另外,還要給寶寶充足的水喝,最好是鹽水。這樣做一方面可補充丟失的水分和電解質,另一方面可達到降溫的目的。

二、不能以為燒退就是病癒

  浩浩因高燒、咳嗽而被醫生診斷為支氣管肺炎收住入院。在打了3天點滴之後,浩浩沒有再發燒,咳嗽明顯減輕,浩浩媽媽便認為寶寶已不發燒了,疾病應該基本痊癒,嚷著要出院。儘管醫生一再解釋寶寶的病並沒有好,但她仍然帶著浩浩出院了。沒想到出院後第二天,浩浩就再次發燒,咳嗽也更加重了。

  在日常生活中誤認為燒退了就代表病就好了的家長大有人在,這樣的誤區往往導致寶寶再次發燒或原有疾病加重而延誤治療。發燒只是某種疾病表現出來的一個單一症狀,燒退只表明寶寶的機體產熱與散熱的調節機制恢復正常,但這並不等於疾病痊癒。只有真正祛除病因,從根本上糾正疾病的發病基礎,才意味著疾病治癒。

三、別認為體溫一高就是病

  樂樂媽給樂樂喂完奶,發現樂樂面色紅潤,摸了摸寶寶的腦門感覺似乎發燙了,趕緊拿來體溫表一量——37.5℃!連忙翻出家中的小兒感冒沖劑,準備衝給樂樂喝。恰巧這時,樂樂當護士的小姨過來探望,及時阻止了她。小姨說樂樂的體溫高只是暫時的,是由於穿得過多,加上吃奶用力導致的。經過鬆解衣被、溫水擦臉,樂樂的體溫很快恢復了正常。

  寶寶患病容易發燒,但體溫高未必就是有病,因為寶寶體溫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常常會出現一些波動。例如在傍晚時,寶寶的體溫往往比清晨要高一些;還有吃奶、運動、哭鬧、穿得過多等原因均可使寶寶體溫暫時升高達37.5℃,偶而達到38℃,尤其是新生兒或嬰兒更容易受以上條件影響。

  另外,測體溫的方法和時間也影響所測體溫的真實數值,如腋表、口表、肛表所測數值依次相差約0.5℃,即腋表最低、肛表最高。測腋溫的時間應以10分鐘為佳。因此,寶寶體溫暫時升高,只要全身情況良好,又無自覺症狀,可以認為正常。但當寶寶體溫高於38.5℃時,則應該引起重視。

  不同寶寶的情況狀況不同,媽媽可以在寶寶的身體狀況良好的時候測量一下,以掌握自己寶寶的體溫到底是多少。一般來講,正常體溫在36-37度之間。

四、不能幫寶寶洗澡

  小男孩鼕鼕白天有點發燒,鼕鼕媽媽帶他去醫院就診的時候,醫生說是感冒,開了一些藥。服藥後鼕鼕的燒基本退了。可是到了晚上,鼕鼕又發燒了,38.5℃,服藥又不見效。鼕鼕媽趕緊給醫生打電話。醫生詳細詢問了鼕鼕的情況,基本確定沒有其他疾病,建議鼕鼕媽給寶寶用溫水洗一次澡。可鼕鼕媽媽說什麼也不答應,說那樣會讓寶寶著涼,擔心會病情加會重。【媽媽一分鐘】


媽媽一分鐘


這兩天天氣突變感冒發燒的小朋友多了起來,看著兒童醫院裡一個個貼著退熱貼的可憐孩子,我想這個話題又是老生常談了。總有人問孩子發燒我該怎麼辦,答案只有一個:淡定。不過說來就臉紅了,孩子這次發燒我也很不淡定,沒辦法,當局者迷吧。其實現在互聯網時代了,亨媽認識的幾乎所有媽媽都知道孩子發燒該如何處理。

更詳細的知識請自行百度,然後做好家庭科普工作,這裡結合我家的經歷講幾點親身感受,我踩過的雷你們就別踩了:

1、醫生的話要不要聽?

幼兒急疹的初期症狀與感冒很像,所以就算很多醫生看病時即使懷疑是幼兒急疹,也不敢診斷。現在的醫患關係,你懂的。所以也是聽一個醫生朋友說,多半會診斷為上感、咽炎或者胃腸感冒等,然後開點小中藥讓孩子回家吃,吃不好也吃不壞,清熱去火嘛,我就曾經為了要不要給孩子吃中藥和孩子爸爸吵過。但其實,我要是說吃不吃都差不多會不會有人來踢館呢?我想生病期間注意飲食清淡作息規律比吃去火藥強得多,更何況孩子一吃中藥就拉稀所以後來我家就基本不給了。

2、抗24小時再說

剛一發燒就火急火燎的跑醫院,孩子受罪大人辛苦,關鍵是,還沒用。原因是什麼,孩子發燒超過24小時病情才能在血項上有準確的體現,我以前也犯過這個錯誤的,看孩子燒的厲害就按捺不住必須跑醫院。結果連著跑了好幾趟,折騰壞了。所以遇到孩子發燒,第一天建議先退熱觀察,第二天再往醫院跑,到時候血項也有體現了,孩子的症狀也基本瞭解了,更有利於醫生的判斷。

3、一定要看住老人!

之前有次孩子發燒,就在去醫院之前沒看住奶奶給吃了消炎藥。結果到了醫院血項正常,醫生也不知道是吃消炎藥壓下去了呢,還是本來就不需要吃。你也知道現在西醫診斷主要依靠看報告。結果保險起見,醫生又給開了另一種抗生素讓娃多吃了三天,至於吃對沒有誰也不知道。孩子爸爸因為這個直接跟奶奶拍桌子了。。。

4、燒壞腦子?扯吧!

發燒本身是不會燒壞腦子的,除非高燒到41.5℃以上,確實會造成永久性傷害。但是放心,除了手術中極罕見的麻醉劑過敏,這個溫度是根本不可能達到的。現在國內主流的醫生還是建議超過38.5℃要及時退燒,而歐美國家的建議是控制體溫在39℃之內,大家自行掌握。

5、要不要捂著?

之前各種主流醫學都告訴我們孩子發燒一定不要捂著,要少穿要物理降溫,還有人說“人家外國孩子發燒直接扔到涼水裡!”尼瑪你看見了啊?對於發燒的孩子有些會覺得很燥熱而有些會覺得很冷,家長能做的是儘量讓孩子舒服。

最後,祝福每個孩子健康成長,每位媽媽面對孩子成長都能淡定從容。


辣媽的養成日記


引起寶寶發燒的原因有很多,如急性的感染、免疫性疾病、脫水、燒傷、手術、出血等,其中最主要的發燒原因還是感染,尤其是呼吸道的感染,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感冒,包括急性的咽炎、扁桃體炎、急性鼻炎等。

一般我們測量寶寶的口腔溫度,不超過38.5度時,媽媽不要急於給寶寶吃退燒藥。針對有高熱驚厥史的寶寶,體溫達到38度時,媽媽就可以開始採取物理降溫了。不少研究顯示,物理降溫的退熱效果不如退溫劑,所以一般作為輔助退熱的方法。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寶寶,媽媽需要採取不同的退熱方法哦!

中國兒童發燒指南建議,小於3個月的寶寶,應該採取物理降溫的方式來退熱,因為此時寶寶的肝腎功能還比較脆弱,容易出現藥物的毒性反應。3個月以上的寶寶,體溫大於38度時,如果沒有其他明顯的不適症狀,我們建議採用退熱劑。如果體溫達到39度,那麼媽媽可以用退熱劑和物理降溫來聯合退熱。

物理退熱法一般有3種:

1. 溫水擦浴,用溫水給寶寶全身擦浴或泡澡,水溫控制在37度左右。

2. 毛巾擦拭,用稍微涼一些的毛巾,一般在25度左右,給寶寶擦拭額頭和頸部。

3. 通風散熱,夏天的空調溫度控制在25度左右,定時開窗通風。如果寶寶出現四肢冰涼或者寒顫的情況,可以外加一些毛毯覆蓋。

當媽媽給寶寶選擇退熱劑時,要注意:

1.6個月以內的寶寶,首選對乙酰氨基酚,4~6小時可重複使用。

2.6個月以上的寶寶,可以使用布洛芬,6小時後可重複使用。

3.嚴重嘔吐或者拒絕吃藥的寶寶,媽媽可以使用相應的肛門塞劑。


父母世界



一、1歲以內的寶寶正常 腋下體溫應為36℃~37℃,只有超過37.4℃才可以認為是發熱。但是,寶寶的體溫在某些因素的影響下,也常常會出現一些波動,例如在傍晚時,寶寶的體溫往往比清晨時要高一些。只要不是持續在37℃以上,就可以認為寶寶是正常體溫。這時不需對寶寶採取任何措施,注意休息即可。

二、如果寶寶體溫在37.4℃~38℃之間,則可以認為是低燒。造成低燒的原因很多,如感冒、接種某些疫苗(像我家寶寶,只要接種流感疫苗,肯定會發燒)等。這時也不需要著急,多讓寶寶休息,多喝水,增加機體的代謝。如果持續低燒,比如超過36小時,或者有其他症狀,則應去醫院檢查。

三、如果寶寶體溫在38℃以上,則可以認為是高燒。嬰兒發燒的時候,很容易就會達到38℃,甚至39℃以上的體溫, 此時應該儘快去醫院檢查,看看到底是什麼問題引起的高燒,是炎症引起的,還是病毒引起的。這兩種情況在驗血單上的表現不一樣。如果白細胞數量正常,而另外一項(忘了叫什麼了,醫生會告訴你的)超出正常值,那麼很有可能是病毒引起的,這時就不要隨便吃消炎藥了,因為消炎藥是對付細菌感染,對病毒根本不起作用。如果是白細胞超出正常值,那很可能就是炎症引起的,醫生會對症下藥的。

  • 如果寶寶體溫在37.4℃~38℃之間,則可以認為是低燒。造成低燒的原因很多,如感冒、接種某些疫苗(像我家寶寶,只要接種流感疫苗,肯定會發燒)等。這時也不需要著急,多讓寶寶休息,多喝水,增加機體的代謝。如果持續低燒,比如超過36小時,或者有其他症狀,則應去醫院檢查。


家庭快樂學


發熱是指小兒體溫異常升高,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症狀。一般分為外感發熱、食積發熱、陰虛發熱、驚恐發熱4種。

一、外感發熱

1,主證: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喉癢,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脈浮或浮數,指紋紅或紫浮露。2,治則:解表清熱。3,處方:發熱輕的(37.5~38攝氏度),清肺平肝,天河水。發熱較重的(38.5~40攝氏度),清肺平肝,六腑,提捏大椎。4,方義:清肺平肝、天河水疏風清熱,宣肺解表;六腑清熱解毒除煩;大壅解表清熱發汗。5,加減法:無汗拿列缺;頭痛鼻塞加陽池;嘔吐納呆加清胃;咳嗽加八卦;煩悶發驚加小天心。

二、食積發熱

1,主證:高熱,嘔吐酸腐,口渴引飲,納呆,腹脹,腹痛便秘,舌苔黃膩,脈滑數,指紋紫滯。2,治則:清熱消食導滯。3,處方:八卦,清脾胃,六腑,清大腸。4,方義:八卦消宿食開飽脹;清脾胃消食積清胃熱;六腑清實火退高熱;清大腸導導滯通便。

三、陰虛發熱

1,主證:午後低熱,手足心熱,心煩易怒,盜汗,食少消瘦,舌紅少苔或苔薄,脈細數,指紋淡紫。2,治則:滋陰清熱。3,處方:清補脾,二馬,天河水,推湧泉。4,方義:清補脾健脾和胃,增進飲食;二馬滋補陰液,壯水制火;天河水清心除煩,以退虛熱;推湧泉引熱下行,以清虛火。5,加減法:久熱不退加分陰陽;大便稀溏加揉外勞宮。

四、驚恐發熱

1,主證:因受跌撲驚恐後引起發熱。伴有面色發青,枕後熱,耳郭冷,驚悸哭鬧不安,睡眠易驚醒,或睡中手足掣動。2,治則:清熱鎮驚安神。3,處方:推上三關,下取天河(向下推天河水,即離心性推之)。4,方義:先推三關使驚熱外散,然後向下推天河水,謂之下取天河以清心火、安神志、退驚熱。5,加減法:驚悸甚者加小天心’大便稀色綠者外加勞宮。

五、防護

1,隨天氣變化加減衣服,以防感冒。2,合理餵養,不可恣意肥甘,以免傷食積滯。3,發熱時多飲水,給予清淡飲食。4,高熱不退者,一日可推拿2~3次,並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勤測體溫,以免貽誤病機。


小兒推拿論壇


發燒處理不當,致5歲寶寶癱瘓,90%父母不會正確處理發燒!

一個5歲的孩子發燒不止,吃了退燒藥之後,高燒並沒有得到緩解。本準備帶孩子去醫院就診,但是孩子奶奶非要用農村土辦法給孩子退燒,用針扎破孩子的手指,擠出一些血液,說可以幫助孩子排出體內的毒素。

在經過奶奶的一系列治療之後,孩子並沒有好轉,反而病情更加嚴重,開始出現口吐白沫和抽搐,這下可是嚇壞了一家人,趕往醫院後醫生說:由於縫衣針沒有經過消毒處理,導致細菌感染,加上高燒不退,孩子可能會終生癱瘓。

看到這裡,朵媽想說:當孩子發燒時,父母總是感覺手足無措,對一些沒有科學依據的方法失去了抵抗力,或者採用不當的處理方式,導致孩子病情加重。

孩子的疾病處理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希望每位父母都重視科學護理知識的學習,今天朵媽就分享孩子發燒的護理常識,趕緊學起來。

正常溫度 VS 發燒溫度

基礎體溫:寶寶早晨醒來沒活動前的溫度。

正常體溫:寶寶的基礎體溫不同,36.0℃~37.5℃都正常。

發燒體溫:超過37.5℃可以理解為發燒。

37.3℃~38℃為低燒;38.1℃~39℃中度發燒;

39.1℃~41℃為高燒;超過41℃為超高燒。

測量部位與工具

測量部位:腋下溫度、口腔溫度、直腸溫度、耳朵溫度。

建議工具:耳溫槍

朵媽講

用水銀測量腋下溫度,寶寶的反抗可能導致溫度計內水銀溢出,傷害寶寶。在家測量口腔和直腸溫度,寶寶更不可能會配合。寶寶發燒時,如果使用了退燒貼,用額溫槍測量出的數據有可能出現偏差。

不要過於糾結用何種測量工具,只要快速、準確、安全即可。根據寶寶的特點,朵媽建議用耳溫槍,放入耳道,將外耳道全部封閉,再開啟測量。

物理退燒方法

1.多喂水,增加身體水分,保證排便

退燒主要通過皮膚髮汗、呼吸、排尿、排便等生理過程蒸發水分實現,寶寶身體發燒的情況下,無論是否喂藥,都建議多喂水,幫助體內熱量的排出,降低體溫。

退燒藥只是刺激人的大腦中樞,迫使體內增加散熱,如果體內水分不足,即便吃了退燒藥,也不能很好的降溫,這就是為何有時給寶寶吃了藥,他們還是高燒不退的原因。

2.建議熱敷,不要冷敷或酒精擦拭

熱敷是在提高室內溫度的前提下,用溫熱毛巾擦拭全身,有助於皮膚血管擴張,利於體內熱量散出。冷敷時體表水分蒸發也能帶走一部分熱量,但變涼的皮膚導致血管收縮,反而會阻礙體內熱量的排出,並不能真正的降溫。

朵媽不建議使用酒精,媽媽自己使用時,不易掌握大血管流動的部位,酒精蒸發過程中會帶走皮膚的熱量,退燒效果有限,反而增加了寒顫感,不利於體內熱量散發。

3.提高室溫,少穿衣服

老一輩都建議多穿衣服,把寶寶捂出汗來容易康復,其實,這種想法完全錯誤。寶寶發燒時,提高室內溫度,減少寶寶所穿的衣服,這樣才更利於身體的熱量排出。

4.增加洗溫水澡頻率,注意把握時長

寶寶身體不適時,可能會排斥洗澡,媽媽要想辦法把寶寶放入澡盆,可在裡面放入他們喜歡的玩具或者和他們一起泡澡。

只要能讓他們進入到澡盆或泡更久時間的方法都要嘗試,在寶寶能容忍和身體接受的範圍內,儘量延長這一過程。一次不要超過20分鐘,隔3小時左右可再泡。

藥物退燒方法

1.常見退燒藥: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這兩種都是對付嬰幼兒的退燒藥,它們是藥物內所含的成分,不是藥名。泰諾林和百服寧是對乙酰氨基酚的藥名,美林是布洛芬的藥名。

2.對乙酰氨基酚可用於小寶寶

對乙酰氨基酚,又名撲熱息痛,寶寶中度發燒時使用,對腸胃刺激溫和,口味較好,能用於小月齡寶寶,藥效持續3~4小時。最常給寶寶服用的是含對乙酰氨基酚的泰諾林。

布洛芬對高燒作用較好,持續時間有6~8小時,口感好,是由腎臟排出體外。美林不適用於因腹瀉引起的發燒,腹瀉可能導致寶寶脫水,處於脫水狀態的寶寶服用美林對腎臟的損害更嚴重。

3.寶在38.5℃時服用退燒藥

寶寶服下藥後,需要一定的時間藥效才能發揮,在此時間內,寶寶的體溫還在上升,因此寶寶燒至38.5℃時就可服用退燒藥,到了39℃時,剛好發揮藥效。

4.交替喂服,降低副作用

是藥三分毒,無論藥品是否安全,都不可避免的對身體有副作用,媽媽們可以將兩種藥換著吃,讓某種藥在身體內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對乙酰氨基酚的藥效是3~4小時,那麼服用後3~4小時出現高燒38.5℃,可以給寶寶服用布洛芬。布洛芬的藥效是6~8小時,服用後6~8小時出現高燒,可以服用對乙酰氨基酚。每種藥每天不超過4次。

5.不是細菌感染,不建議使用抗生素

病毒感染用普通的藥物就可以了,並不需要用抗生素,只有檢驗後是細菌感染才需要使用抗生素。

為了防止病毒感染時,某些細菌趁機入侵,加重寶寶病情,醫生也可能建議使用抗生素,請遵循醫囑。或媽媽依據寶寶的實際情況做出決定,請記住一切以對寶寶負責為前提。

6.退燒藥達不到效果,是水分補充不到位

很多時候寶寶吃了退燒藥,但效果並未達到預期,這可能是寶寶體內水分補充不足。媽媽一定要鼓勵和引導寶寶多補充水分。

發燒注意事項

1.寶寶發燒,吃不油膩半流質食物

發燒時,寶寶腸胃的蠕動較慢,油膩食物難以消化,不建議喂,以免增加消化吸收的負擔,可以給寶寶喂易於消化的半流質食物,如粥。

2.仔細量體溫,作好記錄

發燒後,堅持給寶寶測量體溫,並做好記錄,更準確的瞭解寶寶的病情,幫助醫生全面瞭解、準確判斷。記錄內容包含:測量時間、測量溫度、寶寶症狀、採取措施。當然,平時也可給寶寶測量體溫並記錄。

3.寶寶精神狀況很重要

有些寶寶燒到39℃,精神狀態還不錯,這樣的話,媽媽倒是不必太擔心,只要繼續堅持服藥與物理治療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即可。

有的寶寶溫度只有38.5℃,但精神不行,面部有難受的表情,即便吃了藥也不能緩解,媽媽一定要隨時就醫。

4.手腳冰涼 ,警惕新一輪高燒來臨

在發燒的過程中,有時摸寶寶手腳皮膚,感覺冰涼,沒有先前高溫,這有可能意味著新一輪高燒的來臨,媽媽千萬不要大意。在沒有找到寶寶發燒的原因,對症下藥前,高燒會隨時反覆。

5.下午晚上,症狀更嚴重

寶寶生病時,一般在下午和晚上會更嚴重,媽媽需要密切關注寶寶的體溫變化情況,做好記錄,即便是半夜,遇到高熱,也建議隔2~3小時用溫水擦拭全身。

6.治標,更要治本

如果沒有引起高燒驚厥,發燒是不會對人體任何部位造成損傷。發燒一般是由炎症引起,給寶寶退熱的同時,建議到醫院去找到引起發燒的原因,治本才能康復。

END


我是朵朵媽媽,為寫文章放棄減肥的職場媽媽。做及格的職場媽媽,帶娃、職場、婚姻、生活,關注我們,讓你每天都進步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