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初期,納粹德國打勝了那麼多戰役,為何一場斯大林格勒會戰就元氣大傷?

專打屁兒蟲


首先,在斯大林格勒損失掉的5個軍部,20個德國師的28萬軍隊是德國陸軍的精華部分。另外第6集團軍上級的頓河集團軍群的主力,赫特集群、霍利德特集群兩大裝甲集群,也遭到了嚴重損失。

其中,赫特集群是以第4裝甲集團軍司令部為基礎組建的。它下轄基希納的第57裝甲軍等部隊,這都是德國發動閃電戰的精華部分。三個月後,德軍又遭到第二個失敗:5月,25萬德意聯軍在突尼斯被殲滅。

現在,喪失了大量精銳力量的德軍,已經喪失了全面進攻能力。開始轉入防禦階段。要想重新建立起這樣高素質的軍團,需要大量時間,而德國已經沒有這樣的時間了。只能把一個又一個訓練不完全的師,緊急投入戰場,填補窟窿。

過去1個精銳集團軍可以完成的任務,現在需要23個新兵組成的集團軍來補窟窿,而且新兵集團軍損失速度更快。就變成了不斷填窟窿的過程。

另外就是,德軍的信心遭到了嚴重打擊,這麼多精銳部隊遭到重創,嚴重打擊了德軍的自信心。就如同,孟良崮戰役全殲整編第74師,一戰以後完全打掉了敵軍的信心,從此心膽俱落。

另外就是,德軍的重型武器,特別是重炮在斯大林格勒損失太大。一時半會,無法補充完畢。可以臨時徵招新兵,但是這些重炮生產,需要大量時間。等德國恢復這些重武器以後,蘇聯的重武器生產也提升了。


深度軍事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蘇聯衛國戰爭中的一次決定性戰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關係人類命遠和世界前途的一次決戰。這次會戰從1942年7月17日開始至1943年2月2日結束,歷時六個半月。在戰役某些階段,雙方投入兵力二百多萬,坦克兩千輛,飛機兩千三百多架,大炮和迫擊炮兩萬五千門,在廣大地域展開激烈戰鬥,反覆拼殺。這是一場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空前血戰。結果蘇軍大獲全勝,希特勒遭到空前慘敗。

蘇聯紅軍充分利用巷戰的有利條件,僅用一個集團軍,大約六、七個師的兵力就牽制和消耗著德國最精銳的第六集團軍和第四坦克集團軍。在1943年9月和10月兩個月中,蘇軍只有五個步兵師渡河增援,而德軍卻投入了不少於二十七個步兵師和十九個裝甲旅的增援部隊。其第一線師,常常傷亡達到百分之七十,一個連隊只剩下三、四十人。德軍的有生力量和機動部隊幾乎消耗殆盡。許多德國官兵紛紛哀嘆,通向斯大林格勒的道路是“死亡之路”。
大力提高蘇軍現代化程度並完善紅軍的軍事學術是斯大林格勒會戰獲勝的另一個顯著特點。1942年1月19日一20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發起反攻。在進攻的當天中午,便將各坦克軍和坦克集團軍投入作戰。由坦克兵少將羅金指揮的坦克第二十六軍,五天推進了一百四十多公里,攻佔卡拉奇市,並和坦克第四軍一起,與從南面進攻的坦克兵少將沃利斯基指揮的機械化第四軍會師,完成了對德國鮑羅斯重兵集團的合圍。

斯大林格勒會戰的戰鬥經驗證明:只有當各坦克兵團進行密集作戰並實行同一編制時,蘇軍才能順利地戰勝敵人。這些坦克集團軍由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組成,並配有加強兵器,但不能編入步兵兵團,因為步兵兵團只會束縛坦克部隊的機動。蘇軍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和軍事學術的完善對以後打敗德國法西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這次戰役中,德軍被殲三十三萬人,其中被俘九萬一千人;以鮑羅斯為首的二十四名將軍全被活捉;加上整個頓河、伏爾加河地域的戰鬥,德軍總共損失一百五十萬人,三千五百輛坦克,一萬二千門火炮,三千架飛機,是對希特勒的致命打擊!希特勒不僅丟光了夏季攻勢中用巨大血本換得的一點成果,而且在蘇軍趁勢發動的全面冬季攻勢中又遭到巨大失敗。蘇軍解放了三百四十八萬平方公里的大片國土;打破了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圍困;削平了德軍伸向莫斯科的爾熱夫—維亞茲馬突角;在庫爾斯克一帶,則打出一個威脅德軍中部和南部戰線的突出陣地。從此,德軍的戰略主動權永遠丟掉了。

通過這次打擊,德國損失瞭如此之多的兵力兵器,使得希特勒的整個戰略地位和戰爭機器徹底動搖。一個戰鬥力很強的重兵集團,上自元帥下至士兵全部覆滅。如此空前的慘敗事實,大大動搖了法西斯侵略國的士氣民心。德軍師長斯列米爾被俘後哀嘆白己的命運說:“我快六十歲了。我在德國軍隊裡服務了四十年,但這種失敗卻沒有見到過。”德國將軍韋斯特法爾心有餘悸地回憶道:“斯大林格勒的災難對德國人民和軍隊的震動不小,使他們感到害怕。在德國曆史上還從未有過這麼大的部隊落得這般可怕的下場。”

通過這次打擊,徹底震撼與動搖了法西斯陣營,加深了這個陣營內部的軍事危機與政治危機。希特勒的幫兇意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的對蘇參戰,原是想從勝利中分吃甜頭的,而現在卻把最精銳的師團和最好的裝備丟失在斯大林格勒。他們眼見希特勒大勢已去,開始自尋出路。總之,斯大林格勒一戰,使第三帝國從其軍事侵略的頂峰上急轉直下,一落千丈,再也無力舉行大規模的戰略進攻了,由此被迫轉入戰略防禦。

諍聞軍事


這就是兩個國家的實力差異。

二戰前,德國國土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人口6500萬。蘇聯國土面積2200萬平方公里,人口1.95億。蘇聯國土面積是德國的55倍,人口是德國的3倍。工業生產方面,兩國旗鼓相當,德國更先進,蘇聯產值更高。

所以,德國跟蘇聯比,既是強國也是小國。550萬大軍勢如破竹的攻入蘇聯腹地,攻城拔寨,好不威風。但很快的,德軍就發現兵力不足的問題凸顯出來了。蘇聯太大了……

其實,在德軍攻到莫斯科城下時,斯大林和朱可夫都已經準確預感到對方發起的閃電戰已是強弩之末。區別只在於,部分紅軍領導人認為應該放棄莫斯科,繼續誘敵深入,然後斬去蛇頭。但是,斯大林認為莫斯科不能丟,也完全可以做到不用丟棄。在斯大林看來,只要稍作堅持,等待蘇聯後備軍團抵達戰場,完全可以在莫斯科扭轉戰局,甚至是一舉吃下德國中央集團軍群。

事實證明,斯大林的判斷是正確的,而給與斯大林堅實底氣的是蘇聯龐大的後方支持。在當時,蘇聯雖然在德軍閃電戰之下損失慘重,但仍然擁有五分之四的龐大國土和一億三千多萬的國民,而希特勒的錯誤民族政策,也讓大量少數民族無可奈何的再次加入到與蘇聯的同盟中來。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即使是丟失了莫斯科,蘇聯當局也不會投降。莫斯科之後,還有喀山,還有烏拉爾,還有西伯利亞……

蘇德戰爭的轉折點,在我看來應該是莫斯科保衛戰,而不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因為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蘇聯打破了德軍閃電戰的圖謀,而這也是德軍唯一擊敗龐大蘇聯的可能。


熬小魚123


“梭哈一時爽,輸光火葬場”,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德國在二戰中的表現,特別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慘敗,直接斷送了德國在1941-1942年在蘇德戰場上的戰果,德國的潰敗就此開始,這場慘敗更是產生了三個對德國極為不利的影響。最主要的影響是德國從此失去了歐洲戰場上的主動權,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使德國不僅沒有掠奪到蘇聯的資源,還損失了上百萬最精銳的軍隊,拉開了德國東線潰敗的序幕,而蘇聯在東線轉守為攻又牽制了德國防範西線盟軍的兵力,至此陷入焦頭爛額的困局。

其次,慘敗動搖了德軍和德國民眾的必勝信念,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德國建國以來遭遇的最大失敗,希特勒的聲望受到打擊,蘇軍卻通過反敗為勝而士氣大漲,此消彼長,德國戰敗初露端倪。1944年,部分德國軍官在一次會議上發動了對希特勒的暗殺,雖然希特勒最終逃過一劫,但接連而來的失利令希特勒逐漸失去了德國貴族軍官的支持,德國內部矛盾加劇。

最終,由於閃電戰失敗,德國並沒有如計劃中那樣獲得蘇聯龐大的鐵礦、石油等戰爭資源,以戰養戰、打垮蘇聯後集中力量對付英美盟軍的戰略落空了,而德國本土的資源不足以支持德軍的作戰。閃擊蘇聯本質上就是一場豪賭,希特勒想讓蘇聯猝死,最終卻在冰天雪地裡把自己給拖死了。


利刃巨透社


1942年6月德軍為了奪取斯大林格勒地區,發動了大會戰。德國方面必須要攻下這座城市,以此來扭轉前期作戰不利的損失,同時切斷蘇軍的補給點,以此獲得戰略上的支點。蘇軍方面則是必須守住斯大林格勒,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蘇德雙方在斯大林格勒城區以及附近地區,經歷了7個月的血戰。德軍先後投入了100多萬的兵力,蘇軍則更強,總兵力達到了驚人的250萬。要知道的是,蘇軍為了攻克柏林,投入的兵力與這場戰役大致相當。

許多人都知道德國軍隊在這場戰役中,精銳的第六集團軍被殲滅。事實上蘇軍在此戰中的損失更加慘重,傷亡人員達到了112萬人,反觀德軍傷亡人員只有84萬人。德軍的損失比起蘇軍來看,確實少了點。然而此時的德軍在蘇德戰場總兵力只有300多萬,一戰損失80多萬,可以稱得上損失慘重了。並且這場戰役為蘇軍贏得了戰略主動權,這才是最為重要的部分。

德軍在二戰動員的總兵力為1700萬,這是分不同時間進行動員的兵力,而不是戰爭初期就直接擁有1700萬的大軍。在閃擊西歐,不列顛空戰,入侵非洲,蘇德戰場前期的傷亡,這幾項加起來至少也傷亡150多萬人。另外納粹德國佔領區需要部隊維護治安,東線部隊整休都是成建制拉到西歐國家駐紮。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德軍的後勤線越來越漫長,這又要需要分兵保護後勤線。

蘇德戰爭的300多萬德軍肯定大部分都是精銳部隊,一戰損失80多萬。在莫斯科會戰中,德軍就小的多,僅僅損失50多萬人。關鍵的還是,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將其大部分精銳部隊都葬送了,尤其是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這支部隊更是德軍精銳部隊中的部隊,擁有大量的老兵和先進的武器裝備。新兵可以通過幾個月訓練就可以上戰場,但是一個訓練有素,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至少要三年的時間才能培養出來。德軍的元氣大傷就在於損失了大量的老兵,以及一批指揮經驗豐富的軍官。打仗打仗,歸根結底還是軍人與軍人之間的對決。


兵說


德國的閃電戰是一把快刀,但並非真的銳不可當。

看看法國吧,在1939年是紙面上歐洲第一陸軍,論裝備和戰力還真是有兩把刷子的。

德國呢,3個月就把法國幹掉了,可以這麼說,如果你玩過許多遊戲的話,國家間的戰力劃分可以有刺客,坦克,戰士。

法國本來以為,德國會和一戰一樣,正面一寸寸土地和自己爭奪,這是戰士與戰士的對決,何況法國還有諸多盟友。

但是德國有了閃電戰,總參謀部分析出了法國軍事部署的弱點,裝甲部隊用最快的方式切入法國本土,空軍不停擾亂法國的部隊增援。

法國被一刀捅死,刺客信條.閃電戰。

法雞沒有蘇聯那麼大的國土,巴黎和邊境離不了多遠,不能像蘇聯一樣空間換時間,血薄被秒,

德國也想用這樣的刀去捅蘇聯,皮太厚了,沒捅死,蘇聯可以說是這個副本里最皮糙肉厚的坦克。

龐大的國土提供的戰略縱深,社會制度提供的戰時經濟,兩倍於德國的人口。

一旦和蘇聯耗上還沒有一擊必殺,失敗就成了必然。


斯大林格勒,就是這把快刀折斷的地方,不論之前德國失誤多少,在大局面下,德國仍然是壓制蘇聯一方的,暫時。

但是在斯大林格勒賭上的可是數十萬德國精銳部隊,損失了這些,德國的士氣跌落,要重新補充這些人員空額和裝備空額需要近1年的時間,但是補上的軍隊也不會有那些身經百戰的飛行員,狙擊手,坦克手更強悍了,而蘇聯人,本土作戰並且擁有更多的兵源,補充更快。

突然有幾十萬主力的傷亡使得德國停下了攻勢,而停下了意味著閃電戰破產,就像鯊魚無法遊動。


本來斯大林格勒之後德國就可以單方面捱打了,但是曼施坦因在哈爾科夫神來一筆把冒進的蘇軍幹掉了大半,給庫爾斯克戰役創造了機會,但是這場戰鬥也不過是德國紙面的勝利。

剩下的都是士兵用生命在為他們的第三帝國續命了。


歷史區的哈士奇


我是“麻辣戰爭”頭條號主編龍舞風行,從1941年六月蘇德戰爭爆發,在半年時間裡,德軍一路攻城掠地,勢如破竹,殲滅蘇軍幾百萬,按照戰前制訂的作戰計劃,德軍將計劃中要消滅的蘇軍全部消滅,已經很好地完成了計劃。

但是,蘇軍不僅沒有任何減少,反而比開戰時更多了。

原因很簡單,德軍嚴重錯算了蘇軍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和物資補充能力。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很快進行了戰爭總動員,國家所有的物資和工農業生產力全部優先用於國防,加上蘇聯豐富的人力資源,兵源源源不絕,大批武器裝備被生產出來。

而德國最大的戰略失誤,是戰爭總動員的太晚。

希特勒畢竟是靠選舉上臺的國家元首,為了不降低普通德國人的生活水平,以保證自己在國內的支持度,他遲遲沒有進行戰爭總動員,一直到1943年,戰爭形勢明顯不利的時候,德國才進行戰爭總動員,但是為時已晚。

蘇聯依靠廣闊的國土,龐大的資源,眾多的人口,完全不怕和德國打消耗戰,而德軍的兵源物資補充能力遠遠不如蘇軍。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第六集團軍被全殲,總計傷亡約25萬,加上僕從國軍隊,總計傷亡約85萬。

而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傷亡約113萬,損失遠遠超過德軍。

不僅如此,就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的同時,在莫斯科方向,朱可夫指揮蘇軍發起勒熱夫-維亞茲馬戰役,蘇軍先後參戰兵力達190萬,以絕對優勢的兵力進攻德軍。德軍在防禦大師莫德爾的指揮下,以劣勢兵力大敗蘇軍,將近一年的戰役,蘇軍傷亡超過百萬,朱可夫收穫其軍事生涯最大敗仗。

但是就是這樣的兩場戰役,就使得德軍元氣大傷,而蘇軍損失是德軍數倍,卻奪得了戰爭主動權。

這就是蘇聯戰爭潛力的巨大優勢,也是德國未能及時進行戰爭總動員的最大惡果。

關注“麻辣戰爭”頭條號,關注世界軍事分析。


麻辣戰爭


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其他戰役不太一樣,其他戰役僅僅是攻城略地,並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但斯大林格勒戰役可以說是一場大決戰,故而也被稱為整個二戰的轉折點。

蘇聯和德國在這場戰役中的投入可以說都是傾國之兵,戰爭規模達到了200萬人以上,飛機、坦克、裝甲車等重型武器都是以萬計的。這場決定雙方命運的戰爭,對彼此來說意義重大,如果德軍勝利,蘇聯將會完全打垮,德軍就可以集中力量攻擊英國,進而佔領整個歐洲,和美國一決雌雄。

但是蘇聯和斯大林在這個關鍵時刻,展現出“北極熊”彪悍的作風,紅場閱兵大大激發了蘇聯人的血性,軍事改革使得蘇聯適應了閃電戰的作戰規律,尤其是層次幫助俄國打敗拿破崙的西伯利亞惡劣天氣,助了斯大林一臂之力。

德軍在這次戰役中損失了百萬軍隊,數十位優秀的高級軍官,數以萬計的先進武器。最關鍵的是信心動搖,這種多米羅骨牌的影響對德軍來說是最為致命的。


青年史學家


蘇德戰爭初期,德國人取得了大量的勝利,這些勝利並不是輕鬆得到的,蘇聯紅軍的抵抗一直很頑強,被包圍的軍隊不斷努力戰鬥,突破包圍,在包圍圈內的部隊一直打到彈盡糧絕才投降,德國人的損失也很大,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用意大利部隊保護側翼,證明其兵力已經出現不足的情況。德國人抱怨說冬天阻止了他們攻佔莫斯科,其實就是從側面反映出,戰爭激烈到只能運輸必須的武器彈藥,連必須的冬裝都送不過去。德國人總是說損失很小而蘇聯紅軍損失慘重,很可疑,有人說德國人嚴謹,我想提一個問題,美國人說大量援助了蘇聯,可是在德國人的各種回憶錄中沒有發現大量擊毀蘇聯美式裝備的記錄,那麼,是誰在撒謊?


傻客氣


蘇德戰爭期間,納粹德國打勝了那麼多場戰役,為何一場斯大林格勒會戰就讓其元氣大傷?其實這個問題按戰役數量去衡量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一場1萬人參加的仗可以叫戰役,而一場1000萬人參加的仗也可以叫戰役,所以雖然前面那是無數場戰役,但從實際對雙方的影響上,確實都趕不上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何重要?

要弄清楚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何重要,就還是要弄清楚桃花石雜談曾經反覆說過的二戰究竟是為何而打。而這其中的一個關鍵詞其實就是能源。二戰的核心其實就是德日意這幾個後發的發達國家因為自己發展所需要的能源被美蘇英法等先發國家所控制,使其發展處處受制於美蘇英法,進而使德日意的發展陷入瓶頸。所以這幾個國家才會去挑動民眾,發動對外入侵戰爭。

瞭解了這個核心,對於理解二戰很多進程都會有很大幫助,比如德軍為何要投入重兵發動斯大林格勒戰役,又比如日本為何要南侵東南亞。具體到斯大林格勒戰役,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德蘇雙方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雖然雙方重兵雲集斯大林格勒,但其實雙方真正的爭奪焦點卻是高加索地區的油氣田,因為這些油氣田才是德蘇戰爭真正的勝負手。

上圖就是高加索地區油氣田的分佈,其中綠色為油田,紅色為氣田,而如果德國得到了這些油氣田,可以說在普魯士統一德國之後始終困擾德國的發展瓶頸就會迎刃而解,德國將擁有完全超出其需求量的油氣資源儲備,再憑藉其當時在世界上領先的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質,可以說不單蘇德戰爭的勝負已定,而且後期即使美國參戰,恐怕也很難最終戰勝德國了。

斯大林格勒的位置,就位於高加索油氣田邊上

但要佔領這些油氣田,不解決掉在這些油氣田北部屯集的上百萬蘇軍是完全不可能的。而蘇軍的屯集地,就是斯大林格勒。所以這才是蘇德雙方共同在斯大林格勒集結數百萬軍隊進行大戰的根本原因,因為實際上雙方真正爭奪的是高加索油氣田,而高加索油氣田正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真正的勝負手,對於蘇德兩國來說更是如此,而這才是蘇德雙方都在此地下了血本,此戰決定了蘇德最終勝負的根本原因。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兵力規模

因為這裡是不折不扣的二戰勝負手,所以蘇德雙方都在這裡把所有能夠用上的兵力全都用上了。

1943年斯大林格勒激戰正酣期間,一名蘇聯紅軍士兵在斯大林格勒中央廣場揮舞紅旗

在這裡桃花石雜談還要再說明一點,儘管我們平時說歐洲東線戰場會說是蘇德戰場,但其實當時參戰的國家卻遠不止蘇德兩國,在德國方面還有大量來自其它國家的僕從軍隊。而在決定兩個陣營生死存亡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幾乎所有德國的僕從國軍隊也都投入了戰場之中。

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軸心國方面總共出動了大約104萬軍隊,其中德軍至少40多萬人,意大利軍隊則有至少22萬,匈牙利軍隊20萬,羅馬尼亞軍隊14萬,另外還有大約4萬來自西班牙等沒有公開參戰的國家的“志願軍”。而蘇聯方面則投入了至少114萬軍隊,以保衛自己國家的能源生命之源。

德國空軍轟炸斯大林格勒時拍攝的照片,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市區中在轟炸後升起的濃煙

在裝備方面,軸心國方面先後出動了至少3000輛坦克,2000架飛機和2萬多門大炮,而蘇聯方面則先後出動了接近5000輛坦克,3800多架飛機和將近3萬門大炮。

一名蘇聯紅軍士兵押送一名德軍士兵前往戰俘營


而戰役最終結束時的傷亡數字就更能說明為何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就元氣大傷了。斯大林格勒總共使軸心國軍隊傷亡約86萬人,其中陣亡和被俘人數至少達到50萬,而其中承受最大傷亡的就是德國軍隊,陣亡和被俘人員相加大約有30萬到40萬,幾乎可以說是全軍覆沒。意大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軍隊的傷亡也分別達到了10萬人左右。而這些傷亡數字幾乎佔到了軸心國二戰在整個東線軍隊的四分之一。所以此戰過後,軸心國在東線的軍事實力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僅僅從兵員和裝備的角度就已經出現了絕對不足的情況。

被俘後的德軍元帥保盧斯

而蘇聯的傷亡情況儘管更加慘重,總共有110萬人傷亡,其中陣亡和失蹤人數達到了47萬多人,但蘇聯的人口基數在當時比軸心國相加還要大出很多,而且是本土作戰,兵員恢復很快,所以對於蘇聯來說雖然也損失慘重,但卻並未傷筋動骨。


所以在斯大林格勒之戰過後,蘇德戰場形勢發生逆轉,德國敗局已定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