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號”和“好奇號”還在火星,為什麼NASA還要派遣“洞察號”去呢?

講科學堂


機遇號和好奇號火星探測車目的是在火星表面展開巡視探查,獲取水和生命物質信息等火星表面信息,而洞察號則為探索火星內部,可將設備送入地下5米。

機遇號和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可以展開火星表面的巡視任務,所謂巡視就是在動力設備的驅動下,在火星表面遊蕩,探測的更多的也是火星表面的地物特徵和一些火星奇異現象。由於探測車體積的限制,所帶的探測儀器有限,所以每次探測器都會有所不同,執行不同的任務。

機遇號主要探測火星表面的岩石和土壤特徵,並且探查火星水流活動跡象,通過分析地表和岩石中的鹽分含量和種類來確定火星水的一些特性;好奇號探測器主要用於探測火星的生命元素,比如液態水、有機物等,在今年6月份NASA公佈,好奇號在火星探測到3種有機物。然而機遇號和好奇號探測設備頂多在地面鑽幾公分的洞,難以瞭解火星地下深處的信息。

洞察號就是為了瞭解火星較深處信息的探測器,與機遇號和好奇號不同,洞察號本身並沒有移動的功能,它的登陸地點是事先選好的,地表結構等可能更加便於鑽探,用機械臂把地震測定儀和溫度測量裝置安置於火星表面,熱流儀則在鑽頭的幫助下,鑽到地下5米處,以瞭解火星內部的信息。


來看世界呀


主要是洞察號與機遇號、好奇號用途不同或者是各有方向,洞察號的功能它們兩個代替不了。以下詳細說一下三個孤獨的開拓者:

機遇號火星探測器是2003年發射2004年成功著陸火星,它還有一個雙胞胎兄弟勇氣號2011年失聯。這兩個探測器的設計壽命大約都是三個月,機遇號工作至今年遇到火星上的全球規模沙塵暴,仍在失聯中。以下在圖片上機遇號呈現為一個小白點。

機遇號的主要是研究研究火星土壤、表面上的岩石、水痕跡、撞擊坑等。

好奇號是2011年發射2012年成功著陸火星,當時也是全球直播登陸過程恐怖的六分鐘。好奇號世界上第一輛採用核動力驅動的火星車,好奇號的任務包括:探測火星氣候及地質、蓋爾撞擊坑內的環境、探測火星上的水等。兩年的任務期,但一直工作至今。它算是給將在2020發射的火星車打前站。


而今天凌晨成功著陸火星的洞察號可能並不會像它的前輩一樣在火星表面上“閒逛”,而是紮根於一處,探索火星的內部情況。

所以說三個探測器的任務不一樣,戴的設備也不同,並不能代替完成任務。


這裡是科學黑洞,歡迎你的關注與點評,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科學黑洞


理性的分析,因該是在火星發現了前期不能預料的發現,以致現有的探測器不能完成任務,所以需要後期定製設備探測!

希望我們的火星計劃順利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