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槍明明打不穿坦克,為何還要拼了命朝坦克射擊?

潘欣冉


提到機槍我們要提到一種特殊的子彈,叫曳(ye四聲)光彈。

這種子彈在彈頭尾部裝有可以發出光亮的化學藥劑,根據子彈和國家的不同曳光彈的顏色也不同。以美國在二戰時期最廣為使用的M2重機槍為例,使用曳光彈的情況下一般為紅色的光芒,這一點在電影《狂怒(FURY)》中有所體現。

一般來講,這種曳光彈一般應用在機槍上。在裝填彈鏈的時候會每隔3-5發裝填一顆曳光彈指示攻擊目標。

而坦克上的機槍使用的曳光彈一般採用2-3髮間隔,這樣曳光效果更明顯。

曳光彈有何作用呢?對於坦克來說,最有用的方式就是指示目標。

在較為複雜的平原地區、城市地區或者森林地區,坦克的視野受到了非常嚴重的限制,基本跟個瞎子一樣。而且炮長所使用的瞄準鏡一般為高倍率瞄準鏡,在近距離作戰中瞄準效率並不好,而且最大的缺點就是:看不著目標。

這時候即使車長看到目標了,並且報告了方位了,射手還是看不見,該怎麼辦?

這時候就需要指示目標了。無論是車長給射手指示目標,還是隨行的步兵,在無法明確表明敵方坦克位置的情況下只有這一個辦法。

這需要機槍手擁有非常強的心理素質,因為一旦開火了就不能停,這段時間它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這一點與海戰夜戰中的探照燈是一個意思,開了探照燈可以指示敵方目標,但也暴露了自己的位置。至於說想要破壞敵方坦克上的各種設施,有這種可能,但是目的不主要是這個。


利刃軍事


在普通人的認知中,坦克就是一個可移動的鋼鐵堡壘,被譽為可移動的炮臺和能夠行走的機槍陣地。可想而知,坦克的火力有多麼的強大。坦克剛問世不久時,簡直就是人間兇器。當發起進攻時,士兵可以躲在坦克的後面躲避敵人的攻擊,而坦克上的火炮和重機槍又可為士兵掃除障礙。


所以,在二戰初期,坦克擁有 扭轉戰局的能力,德國突襲波蘭的閃電戰就是坦克使用的絕佳戰例!

剛開始對付坦克可通過炸藥包,手榴彈等破壞坦克履帶來限制坦克行動;也可通過投擲燃燒彈,消耗坦克內部氧氣讓坦克內部士兵窒息而死;其次就是通過挖坑,挖戰壕來限制坦克在平原上的突擊能力。這些方法雖然對坦克有一定的效果,但卻不能完美的對付坦克。所以,為了對付坦克,反坦克武器應運而生。而普通的機槍明明打不穿坦克卻仍然拼命向坦克射擊 ,究竟是為了什麼?

第一,通過持續不斷的射擊可能會幸運的擊中坦克的易碎部件(例如光學鏡的),讓坦克失去眼睛暫時失去戰鬥力。同時,子彈擊打在坦克上可產生持續不斷的噪音,可以有效的擾亂裝甲兵之間的內部交流,打亂其戰略部署。

第二,壓制坦克火力,為隊友爭取時間。坦克的火力本就巨大,如果再不加以壓制的話,可移動的炮臺和機槍陣地可不是說著玩的。持續不斷的射擊可以有效的擾亂敵人,起到一定的壓制效果,同時也可以為攻擊坦克的隊友爭取時間。



第三,打擊坦克的協同步兵。二戰出名的戰法之一就是裝甲兵和步兵協同作戰。持續不斷的射擊坦克可以有效的壓制和牽引坦克火力,協同步兵沒了坦克的保護就容易解決的多了。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些拙見,歡迎大家指點)


西山軍武


奉獻精品內容,歡迎訂閱本號!

我是科羅廖夫,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界定時期,機槍打坦克這種事一般來說不會發生在現代戰爭,基本上都是一戰和二戰那個年代才會發生的事情了。至於為什麼當時機槍打不穿坦克還要使勁打,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自然是為了騷擾敵人。機槍子彈打不穿坦克的裝甲,但是可以分散敵人的注意力,持續的射擊可以吸引對方坦克兵的關注,從而起到掩護己方的作用。有些情況下,坦克之間對戰時也用機槍射擊對手,除了儘量分散敵人注意力外,還有用曳光彈指示目標的意圖。

第二,坦克上有很多脆弱的部位,並非全部鐵板一塊。坦克上有副油箱,打掉還是有損傷的。坦克正面也有駕駛窗,觀察窗或潛望鏡,有瞄準或觀察用的光學鏡片,普通機槍子彈的射擊就可以損壞,要是打壞了,坦克的作戰就大受限制。

12.7毫米口徑以上的重型機槍,或者反坦克槍(比如德軍裝備的20毫米反坦克槍,或者蘇軍大量裝備的14.5毫米反坦克槍),雖然不能擊穿坦克的正面裝甲,但是打爛坦克的炮管和機槍是沒有問題的,甚至在側翼射擊時,能打穿坦克的側裝甲。

還有一些戰場上的各種意外造成的問題。士兵看到坦克自然會害怕,有些太害怕了,明知無效也要用機槍射擊。還有些情況為了掩護戰友,寧願吸引火力暴露自己。

最重要的,機槍射擊坦克,更多的是牽制射擊或者干擾射擊,是為了擾亂敵人的步坦協同,割斷敵人坦克與步兵之間的聯繫,打擊坦克附近的步兵,使得對方坦克和步兵脫節,方便己方的反坦克力量消滅失去步兵掩護的坦克。


科羅廖夫


W君和大家說:這是一種戰術運用,叫做牽制射擊或者叫干擾射擊。

當進攻方運用坦克、裝甲車輛對戰線上的步兵陣地進行衝擊時,陣地士兵往往會集中火力對其射擊。這樣可使其觀瞄受到干擾,而讓陣地上的反裝甲武器發揮作用。

二戰時期的坦克的觀瞄都是通過坦克前方的窗口實現對外界的感知的,但是並不是意味著機槍一定能夠將子彈打到觀瞄窗口內殺傷坦克乘員,牽制射擊是通過大量落彈來干擾坦克乘員的視聽達到目的。雖然偶爾會有流彈打進坦克車內部,幾率很小。

但是現代戰爭中,到目前為止在正常的實戰過程中幾乎沒有戰例表明現代主戰坦克的觀瞄設備會被牽制射擊所損害。


軍武數據庫


機槍打坦克還是有一定的效果的,所以一些紀錄片或者影視作品中才會出現機槍手對敵方坦克射擊這種看似毫無作用的畫面。

首先舉二戰的例子,二戰中的坦克往往有很多小窗等部位,比如坦克駕駛員的觀察窗,在炮塔上設置的車長觀察窗等等,對這些部位射擊,有一定的概率能夠擊中坦克車體中的乘員,而乘員的傷亡就會導致這輛坦克的作戰效能大大降低,為友軍摧毀坦克提供戰機。比如在俄羅斯電影《女狙擊手》中,柳德米拉就憑藉狙擊步槍擊斃了一輛德軍坦克的駕駛員,很好的阻滯了這輛坦克的攻勢。

此外,坦克的車體還有很多其他物品可以攻擊,比如外露的油箱,散熱器。炮塔座圈等等。比如集中炮塔座圈後,卡住的子彈就會在一定程度上給敵方坦克炮塔的轉動帶來麻煩(尤其是一些採用手動轉動炮塔的坦克,比如虎式坦克),甚至直接卡住炮塔讓其難以轉動。

而對於現代坦克,同樣也是如此。現代坦克相對於二戰坦克,雖然乘員更加安全,難以攻擊到,但是其更加精密,更依賴於很多觀瞄設備,而這些觀瞄設備一般都是設置在車體外部的,一旦成功毀傷觀瞄設備,就能給作戰帶來很大的好處。比如敵方坦克裝備遙控機槍塔,如果在攻擊中能夠摧毀其攝像頭或者控制機構,就會讓其無法發射,


一號機密


機槍確實打不穿坦克,但是卻能通過毀傷其設備等來達到削弱其戰鬥力的目的,而且有時運氣夠好的甚至還能殺傷敵軍坦克車組成員。

首先坦克在外部有很多設備,比如光學觀瞄設備、外部油箱等,都是比較脆弱的,機槍射擊就能對其構成損傷,削弱坦克的戰鬥力。而現代坦克,則有了更多的光電設備,顯然是更加脆弱的,機槍射擊就能幹掉這些設備,讓坦克的觀察能力更低。

殺傷乘員。坦克其實也有很多薄弱的部位,比如駕駛員前方就是一塊玻璃用於觀察,而車長四周也有周視鏡,用於觀察,而一旦擊中了這些部位,就極有可能殺傷敵軍坦克內部的乘員,這能直接讓坦克無法正常作戰。

還有就是戰術需要了。步坦協同一直是比較常見的戰術,而機槍射擊坦克周圍,就能有效壓制住敵方步兵,吸引敵方注意力,為己方的反坦克火力贏得時機,掩護反坦克炮、反坦克步兵等去殲滅敵方坦克。

不過有倒也不是機槍完全打不穿坦克,比如美國的M2重機槍、蘇聯德什卡重機槍等,使用的是大口徑槍彈,本身就有不錯穿透力,在對付一些輕型坦克或者中型坦克的薄弱部位時,能夠產生有效殺傷,甚至直接擊毀坦克。


前沿陣地


99隨便語:機槍打坦克也是一種常規戰術,對付的是另一種常規戰術,步坦協同。

題目描述內容,應當不是發生在坦克大集群作戰環境下,而是另一種作戰環境,即陣地防禦戰中,防禦一方為了遲滯敵方坦克衝鋒,利用機槍持續射擊。

第一,什麼是步坦協同?

坦克首次被運用於戰場,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1916年索姆河戰役,英軍首次使用坦克,採取坦克配屬步兵的方式。

坦克率先發起衝鋒,摧毀敵方機槍火力點,破壞鐵絲網。

緊隨其後的步兵一擁而上,實施突破後,對隱藏於敵方陣地上的敵人,予以有效打擊。

這就是最原始的步坦協同!

所謂步坦協同,指的是步兵、坦克兵、炮兵在統一協調一致情況下,密切配合,形成同一作戰體系,有效殲滅或抗擊敵人。

現代坦克戰術中的協同作戰,進一步得到擴展,不僅有步炮坦協同,還是戰鬥機,直升機,預警機,導彈兵,雷達兵,前線指揮中心等戰場立體協同體系中,重要一個環節。

第二,機槍持續射擊坦克,發生在何種情況?

首先必須說明的是,進入21世紀的現代戰場條件下,機槍打坦克戰術,基本被廢棄。

相比於能夠快速移動的坦克,機槍的生命力太脆弱了,哪怕是隱藏在永固機槍堡壘中的機槍,一旦暴露位置,極易遭到導彈等火力攻擊,分分鐘被摧毀。

反之,現代坦克移動速度快,防護力強,跟隨協同作戰的不再是兩條腿走路的步兵,而是乘坐裝甲車的步兵,比機槍的優勢強大很多。

所以,題目中所指的“機槍拼命向坦克射擊”的情況,應當是一戰二戰時期的場景。

通常在陣地防禦戰中,第一波攻擊是轟炸。

執行轟炸任務的可能是空軍,也可能是重炮,還可能是隱藏於前線的短程炮兵。

在轟炸之後,就該輪到步坦協同出場了,就是經典的坦克帶頭衝鋒,一群步兵緊隨其後,相互保護,衝擊敵方陣地。

這種時候,陣地防禦一方無法及時獲得重武器火力支持,前線最強大的反擊武器,就是重機槍,為了遲滯對方的步坦集群衝擊,當然會全力射擊。

第三,機槍全力射擊坦克,目的何在?

(1)打擊坦克的觀察能力。

任何武器都有利有弊,坦克當然不能例外。

坦克是個鐵罐頭盒子,加裝火炮和重機槍,對於缺少防護的步兵來說,無論攻擊力或防禦力,都太強大了,但坦克最致命的缺陷,是視線受阻。

我們可以想象,假如坦克的視線與步兵相同,依靠強大的火力,坦克根本無需與步兵協同作戰,僅僅依靠自身的火炮和機槍,足以攻下一處陣地。

但事實並非如此!

戰場環境下,坦克處於閉艙戰鬥狀態,坦克內部人員靠什麼觀察周圍?

除了車手之外,靠的是觀察鏡,車長有車長觀察鏡,炮長有炮長鏡,二炮手有二炮手鏡。但每一個觀察鏡都有缺點,比如車長鏡小倍率,大視角;炮長鏡大倍率,小視角。

當機槍向坦克全力射擊,有一定概率擊中觀察鏡,一旦其中一個觀察鏡被破壞,坦克就等於半個瞎子,空有強大火力而已。

(2)打擊協同步兵。

戰場上發起衝鋒的坦克,假如失去協同步兵的保護,等於棺材盒子,因為,坦克不僅視線受阻,坦克炮和機槍的射界更是有很大的空白。

陣地情況複雜,失去步兵保護的坦克,很容易受到反坦克武器的攻擊,不僅是反坦克炮,反坦克槍,就算炸藥包,燃燒瓶,也能給坦克致命的殺傷。

所以面對坦克衝鋒時,機槍全力射擊的第一大目的,就是割斷坦克與步兵之間的聯繫。

(3)吸引坦克火力,給戰友製造反擊的時間和空間。

戰場上,一挺連續開火的機槍,幾乎等於自殺行為,面對坦克衝鋒時的全力射擊,更是如此!

但即便是自殺,為了戰鬥勝利,也必須那樣做!

坦克的火力強大,當一輛坦克衝向防禦陣地,假如沒有人犧牲自己,吸引坦克火力,對於整個陣地就是災難性的後果。

坦克機槍的持續掃射,會讓防禦陣地上缺少防護的步兵,處於崩潰狀態!

這種時候,重機槍或者輕機槍,必須勇敢站出來!

機槍子彈的全力射擊,給了坦克一個明確的反擊目標,絕大多數坦克車長的第一反應,就是下令摧毀“敢於挑釁”的機槍火力點。

於是在這樣的“挑釁”和“摧毀”的過程中,防禦陣地上的步兵們,就有了攻擊坦克的時間和空間。

這就是戰場,犧牲的是自己一條命,救活的可能是眾多戰友的命。

結束語:戰場就是生死場。在一戰二戰時期,機槍手是犧牲概率最高的步兵兵種,一名機槍手存在的意義,有時候不是他殺傷了多少敵人,而是他的存在,讓其他人有了更多活下去的機會。


99隨便



拉仇恨!!!為下一步被坦克揍的生活不能自理做準備!

坦克在陣地戰進攻中最怕什麼?

一是敵方的反坦克炮等重武器,這個沒辦法就看誰出手快了,只能聽天由命拿裝甲硬扛!

二最怕對方的潛伏在前沿的反坦克小組(由於坦克視野有限),一旦被他們摸到身旁,手榴彈,炸藥包,燃燒瓶,或者小型反坦克導彈,都會對坦克是致命的打擊。


所以進攻一般都是步坦協同,坦克利用火力幫步兵清除碉堡,輕重機槍火力以及影響步兵衝擊的障礙。步兵幫助坦克防禦周邊反坦克小組,保護坦克安全!互助互愛!


防禦一方:機槍更多的是去殺傷步兵,掩護己方反坦克小組去幹掉坦克!別說不去招惹坦克,就是打步兵火力太猛,也會被坦克拿炮彈重點關照!!除非是特殊情況,專門吸引坦克注意力配合反坦克小組才會直接射擊坦克,是要冒生命危險的。

這是在勢弱的一方無奈之下拿生命和鮮血作出的反擊!所以我們要強軍發展,用強大的武器拒敵於國門千里之外,保護好我們的祖國和人民!!


愛體育的軍迷兔


這個問題取決於你的戰場是否在橫店,如果只是在橫店,那麼士兵們確實是這樣做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散兵線分佈的是非常長的,如果沒有戰防炮和反坦克炮的支持,步兵會躲在散兵坑裡面,而不是輕易的暴露自己的位置。當坦克度過了自己最佳的射擊位置以後,這些步兵們才會從散兵坑中跳出來,將跟隨坦克作戰的敵方步兵消滅。

如果面對坦克的時候,士兵喪失理智,盲目的像坦克發射不僅僅會消耗自己寶貴的彈藥,同時最危險的是暴露了自己的位置。這個時候,最殘酷的就是曾經在二戰蘇德東線戰場上發生過的事情,坦克駕駛員會駕駛坦克在散兵坑上買回碾壓,直到把對方活活壓死。

至於那些說要攻擊坦克瞭望孔的兄弟們,我覺得你們摸過的大概是玩具槍吧。對那麼一個渺小的移動目標,在戰場上要想精確的擊中,和買彩票中頭獎的概率差不多。


杏仁核狙擊手


你坐過山車的時候明明都嚇的要死不停的喊叫,你也知道喊叫並不能讓過山車停下來,你卻任然撕心裂肺的喊叫。

每個在大海里溺亡的人都會不停的撲騰,明明遊不出大海,肯定得淹死,可是為什麼還要這樣。

人本身就是有求生欲的,難道機槍打不穿坦克就啥都不做站在那裡被人當羊宰嗎?

人的行為本身就不是那麼理論化的,尤其是在戰場上面臨生死的人。題主這問題問的好沒水平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