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孔子後人中爵位最高的人,孔有德拜謁孔廟卻為何被拒之門外?

蕭曉四姑娘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清軍入關之後將漢人的骨氣廉恥全部屠殺殆盡了,反抗人士活不下去,留下的都是狗奴才。為什麼孔有德被族人拒絕,因為他是真正的漢奸,和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之流是一票子的。可笑的是,孔有德還往臉上貼近,偏生強調自己是孔子後人,真是對孔子的侮辱。孔氏族人則在孔有德試圖拜謁孔廟孔林時關閉大門禁止其進入,並呵斥孔有德是冒稱孔子後裔,孔子世家譜也沒有將他和他的家人收入。


孔子後人將孔有德拒之門外是非常有骨氣的做法,不愧為孔聖人的後代,不像某些人為小人洗白,比如本人曾經看過一條為尚可喜洗白的新聞,至今還能找到圖片,簡直是笑掉人的大牙。

對比孫承宗之墓,何等淒涼!

明朝,漢奸之多,真是不勝其數,且有許多“大名鼎鼎”的人物,文人、武人都有。吳三桂一個人背了這麼久的罵名真的挺累的,咱們電視劇也適當科普一下其他的大漢奸,百“奸”爭鳴一下。

孔有德對於滿清最大的貢獻就是在投奔滿清的時候帶來了大量會製造火炮的工匠,使得滿清的軍隊了大炮這樣在當時算是一流的戰鬥武器,後來大清一路南下,在江南炮轟的時候還是孔有德和手下指揮開炮的。如果不是孔有德,滿清攻下南明一定沒有這麼簡單。

孔有德最終傷在南明大將李定國的象陣之下,李定國攻上桂林之後,孔有德兵敗自刎。孔有德死前對自己的兒子說:如果你能免於一死的話乾脆就去出家吧。不要想我一樣一輩子做賊,落得今天這樣的下場。孔有德對自己的評價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後人對他的想法了。

然而他的兒子終究還是難逃一死,在李定國攻破桂林之後,他一家一百餘口都被殺了,只留下一個女兒。清世祖可憐她想要冊立她為妃子,只不過聽說她此前還有婚約,就讓她嫁給了自己的未婚夫孫延齡。

孔四貞的結局也是比較悽慘的,丈夫與她關係不和不說,吳三桂起兵造反之後,孫延齡也被迫摻和進去,最後還被吳三桂下令殺死了。孔四貞的兒子也在這場混亂之中喪命,她被吳三桂抓到了雲南充當軍妓,三藩平定之後他被接回了京城,晚年十分悽慘。

這就是大漢奸最終的下場,祖宗不認,兒孫不寧。


木劍溫不勝


按照曲阜孔家的族規,後世子孫起名字都是有統一的輩分字的:希言公彥承,弘(避乾隆諱改宏)聞貞尚胤(避雍正諱改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從這個核對,孔有德就不能證明自己是孔子後裔。



明末清初之際,世襲的衍聖公是孔胤植。他是孔子第六十五代孫,孔尚坦之子。 因堂伯父衍聖公孔尚賢無子,過繼為嗣,天啟元年襲封衍聖公。下一代衍聖公孔興燮是清順治五年襲封的。

如果說孔有德真的到過曲阜,孔府給他吃閉門羹,還是因為身份問題,家譜上沒有他,也就沒辦法承認他。至於說孔府的忠於大明,而厭惡孔有德這樣的“漢奸”,就有點誇張哦。


歷代王朝更替,孔府都是順應歷史潮流,沒有什麼悲壯故事。只有金滅北宋時,衍聖公逃到南方,出了個南宗。但曲阜在偽齊、金、元,都有孔家子孫來當衍聖公,即北宗。至忽必烈時,南宗放棄大宗地位,由北宗承襲衍聖公。清初由孔府反對剃髮令的文獻記錄,但也是給滿清皇帝的報告。


幾葦渡


有一天,一個清朝的王爺,回京途中路過孔府,自稱為孔子後裔,想要去拜謁孔廟、孔林。本來他剛被封王,感覺風光無限,自信心爆棚,誰知當他真的去拜謁孔廟的時候,不僅被掃地出門,而且還被大罵一頓,這是為何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這個清朝王爺的奇葩事。

今天的主角就是孔有德,明末清初的將領,本是遼東毛文龍的部下,在毛文龍被袁崇煥斬殺後,他就帶著紅衣大炮投靠了後金,後來更是隨著清軍南下追剿農民起義軍,鎮壓了江南各地的抗清鬥爭,後來被順治皇帝封為定南王,風光無限,但他拜謁孔廟的時候,不僅被拒之門外,而且被大罵一頓,這是為何呢?只能說孔有德太不要臉了,自取其辱。

孔有德如此厚顏無恥之人,就是自取其辱。孔有德,遼東人,原籍山東,名中“有德”,卻無德,一是為了榮華富貴,背明投金,賣主求榮,成為滿清的爪牙,屠殺我漢族的百姓;二是《孔子世家譜》並沒有他的名字,他卻冒稱為孔子後裔,臭不要臉。

孔子或者儒家講究“忠君愛國”,像孔有德這樣的敗類,卻冒稱孔子後裔,還要拜謁孔子,就是對孔子的聖名的辱沒。孔子作為先聖,天下讀書人心中的神明,孔氏後人豈能讓孔有德這個老鼠壞了孔子的名聲,因此不僅將其拒之門外,還大罵他冒稱孔子後裔。

總之,就是孔有德這種厚顏無恥之人,當了定南王,感覺自己有牛逼了,準備去找孔子攀攀親,提高自己的身價,順便再裝裝逼,最後人家孔家根本就不稀罕他,還被狠狠地打了臉,純粹就是找虐。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孔有德(1602年?—1652年),字瑞圖,遼東蓋州衛(今遼寧省蓋縣)人,原籍山東,明末清初將領,投降後金被封為恭順王!



然後下面會逐步分析為什麼他被孔廟拒之門外!

1.出身,古人非常講究出身,孔有德是鐵嶺礦工出身,“長於弓馬,不識字”。文人對於出身貧寒尚且是有包容心的,但是不能容忍不識教化,也就是說,你可以出身貧寒,但是要有積極學習的態度。且孔有德當時還不被孔氏族人認可為孔子血脈,本身文人就鄙視武人,更何況還大字不識,來歷不明,作為供奉孔子和先儒先賢的國廟,他寄託了讀書人的最高理想,而一個在他們看來出身粗鄙,不識教化的武人進入孔廟,就是對聖人先賢的最大侮辱!



2.德行,古人非常注重德行。儒家所講的“德”,大體剪短概括起來就是忠君愛國,心存良善,知榮辱。而“行”則是品行,儒家強調的品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存養:養吾浩然之氣!但是,再來看這位孔有德所作所為。其原為毛文龍部將,毛文龍死後,於崇禎四年(1631年)發動吳橋兵變,不久投降後金。崇禎九年(1636年),受封為恭順王,出征朝鮮、錦州、松山等地。八旗漢軍成立時,被編入漢軍正紅旗。入關後,隨豫親王多鐸追剿農民起義軍,鎮壓了江南各地的抗清鬥爭。順治六年(1649年)改封定南王,出征廣西。其人背棄君王,背叛國家民族,不知恥辱,是為無德。甘願為異族之奴,殺害同胞,更談不上有什麼品行!


3.評定,古人非常在意有名望之人和史書的評語定論!而孔有德當時被南明大臣張同敞指斥自稱孔子後裔是對孔子的侮辱。張同敞何許人也?張同敞 (?—1650年),字別山,湖北江陵人,明末抗清名臣,民族英雄,名相張居正曾孫,以蔭補中書舍人。可見孔有德其人當時已經聲名狼藉!

因此,綜上所述,孔氏族人在孔有德試圖拜謁孔廟孔林時關閉大門禁止其進入,並呵斥孔有德是冒稱孔子後裔,《孔子世家譜》也沒有將其收入就不足為奇了,這是一個民族敗類應有的結果。


這是一首傷心的歌


無論這件事情是否發生,可以先來討論孔有德是否是孔子後人

孔氏並非只有孔子一派。孔氏後裔向有“內孔”(亦曰真空)與“外孔”(亦曰偽孔)之分。所謂“內孔”就是孔子後裔,“外孔”即同姓不同宗的孔姓。外孔的來源主要有二種,一是同姓不同宗的孔姓,二是五代時期孔府廟戶孔末的後代,孔末本姓劉,因進孔府當差而改為孔姓,系僕隨主姓。

內孔與外孔有幾種區別:

其一,不同祖共宗,外孔有因僕隨主姓而姓孔;其二,內孔屬聖裔,別立戶籍,例不歸有司管轄,而外孔則屬民籍;其三,外孔不能續入孔氏宗譜;其四,外孔部分曾為內孔廟戶,與內孔有主僕之分;其五,因孔末之亂的原因,內孔與孔末後裔世為仇敵。

族譜中的真孔與偽孔

對於外孔,“不準其隨行輩取字,以免混淆”,並且如有發現冒宗,則會從嚴治罪。

而內孔亦有區分,居住在曲阜及附近的有“二十派、六十戶”之分,而曲阜以外的則稱“流寓戶”,如第三十五代孔賢居於河南寧陵而稱寧陵派,四十一代孔昌弼避亂嶺南而稱嶺南派,據統計,孔子後裔幾乎在全國都有分佈。

孔氏後裔以衍聖公為首,數年纂修一次族譜,並且會派員前往各省查詢支系。對於具體規定,明代暫未查詢到相關史料,《清實錄》中倒有相關的記載:

“確有支派可考者,隨時查輯。若其同宗散處各省,系次既屬遙遠,勢難逐一清釐,徒使差委之人,藉端滋弊,嗣後應示以限制。”(《清高宗實錄》卷七百七十三)

意即如果可能是聖裔支派,則衍聖公會派人查詢,再者,朝廷似乎對外省聖裔支派並不是很贊同查找。

綜上,孔有德即使拜訪孔廟被拒,也是有理由的,因其並不一定是孔子後裔,原因有兩點:

第一,孔有德並未按照既定字派取字,所以首先排除他是已知的孔子後裔;

第二,即使孔有德可能為孔子後裔,也應先由衍聖公府派員去查明,如果孔有德是外孔,甚至說如果是孔末後裔,貿然讓其進入孔廟,則對孔子後裔來說,是無法接受的事實,內孔與孔末後裔可算是世仇。


楚邾


這個確實有其事,根據《皇明四朝成仁錄》的記載,說崇禎年間有三個叛臣,其中第一個就是孔有德,孔有德最後被封為恭順王(後改封為定南王)。

他經過曲阜的時候,想要拜謁孔廟的時候,孔氏宗人把孔廟的大門緊閉,不讓其入內,並且怒斥其假稱孔子後人。所以,可以看得出,孔家人不讓孔有德拜謁孔廟的主要原因就是,孔有德叛明降清,並帶領明軍攻打清軍。

清初,共有五個漢人被清朝封了異姓王,除了定南王孔有德之外,還有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義王孫可望。很多人對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比較熟悉,因為在康熙年間,平三藩就是平定這三個人。那麼孔有德的經歷是什麼呢?

孔有德投奔了毛文龍,和耿仲明的關係也很好,孔有德作戰勇敢,毛文龍收他為養孫,毛文龍所在的皮島經常襲擊後金的後方,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袁崇煥處死了毛文龍,孔有德就投奔了孫元化,一起到了登萊。

公元1632年,孔有德在耿仲明的內應下,攻陷了登州。公元1633年,孔有德與耿仲明渡海投降了後金,因為孔有德帶來了工匠,紅夷大炮,還有船,皇太極十分重視,率領眾貝勒出城十里迎接。

公元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孔有德被封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尚可喜為智順王,三個人號稱三順王)在後金對大明的戰爭中,孔有德多有戰功。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孔有德隨多鐸征討李自成和南明。

公元1646年,孔有德被封為平南大將軍,攻打南明永曆政權。公元1648年,孔有德被封為定南王,率兩萬清軍徵廣西。

公元1650年,孔有德率清軍攻破桂林,隨後攻下了廣西全境。公元1652年,南明西寧王李定國進攻桂林,兩軍戰於嚴關,最終明軍以象陣打敗了清軍,孔有德逃回桂林。七月,明軍攻桂林,孔有德額頭中箭,隨後自刎而死,順治帝給其諡號武壯,他的女兒孔四貞被孝莊太后收為養女。

歷史簡單說


孔子被後世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在整個華夏文化圈內都享有至高的榮譽。而孔子的後人也自然就享受甘棠之愛了,甚至孔姓在過去也是我國僅有的三個不須“免貴”的姓氏之一。自前195年,劉邦冊封了孔子的第8世孫孔騰為奉祀君之後,孔子的嫡系子孫便有了世襲爵位。而在此後千餘年的時間裡,孔子嫡系後裔的封號屢經變化,直到1055年,宋仁宗改封孔子嫡系後裔為衍聖公,孔子嫡系後裔的爵位才基本穩定了下來。

然而,在孔子的後人之中,卻曾有一人憑著自身的“奮鬥”而受封為“王爵”。論爵位在“衍聖公”之上,而成為了孔子後人之中爵位最高的人。每當國人發跡之後,都喜歡認一位“體面”的祖宗,更何況還是孔聖人之後,自是榮耀萬丈。故而,此人在途經山東曲阜時,試圖拜謁孔廟、孔林,以便認祖歸宗。然而,此人卻被孔氏族人拒之門外,並被呵斥為冒稱孔子後裔,此人便是滿清定南王孔有德。

孔有德,遼東蓋州衛(今遼寧省蓋縣)人,原籍山東,自謂孔子後裔,其子取名庭訓(庭訓即是由孔子對其兒子訓誡的典故而來)。女真人佔領遼瀋之後,孔有德與其兄孔有性投奔駐紮在皮島的毛文龍。史載,孔有德“驍勇善鬥,臨陣先登,為諸將冠”,備受毛文龍的青睞,被毛文龍收為養孫,改名為毛有德。

後來,袁崇煥擅殺了毛文龍,而毛文龍一死,毛文龍的舊部便群龍無首,再無人能夠安撫。四年之後,毛文龍舊部孔、耿、尚等三人率部攜紅夷大炮等攻城重器渡海降金,也為後金軍隊攻城能力的不足打開了局面。皇太極對此三人極為重視,冊封孔有德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尚可喜為智順王。

若無此三人為嚮導,後金(滿清)軍隊也不敢幾次大規模從入關寇掠中原。而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崇禎帝自縊於煤山,其後吳三桂借清兵討伐李自成而被迫降清。滿清入關後,孔、耿、尚等三人又與吳三桂一起為滿清的侵討農民軍及南明勢力的嚮導前鋒。故而,這三位又都被改封到南方,耿為靖南王、鎮守福建;尚為平南王、鎮守廣東;孔為定南王、鎮守廣西;此三人統稱為“三南王”。

在滿清裂土封王的四位漢人藩王之中,毛文龍的舊部佔其三(滿清共封了五位漢人為王,孫可望的“義王”只是虛爵,其不掌握武裝,也不佔有地盤),而孔有德是“三南王”中最為兇惡的一位。然而,孔有德雖被滿清封為藩王,但他明白這爵位是靠屠殺同胞與出賣祖宗換來的。孔有德曾經俘獲南明兵部侍郎張同敞(張居正的曾孫),其在張同敞面前自稱是孔聖人之後,還勸張同敞投降。結果遭張同敞痛罵,說其是辱沒先聖,冒認聖人後裔。

而其後來途經山東曲阜時,想拜謁一下孔廟、孔林,也被孔氏族人拒之門外。所以,不論滿清給其冊封的爵位有多高?孔有德的內心都很虛。1652年,南明大將李定國攻破桂林,而在桂林城破之前,孔有德自知走投無路,便對其兒子孔庭訓說:“苟得免,度為沙彌。勿效乃父作賊一生,下場乃有今日耳。”說完便手刃了愛妾,自焚而死了。

然而,孔庭訓終究還是沒能逃脫,後被李定國下令所斬殺。其倒是逃出一個女兒,名叫孔四貞。孔四貞逃到北京,被孝莊收為養女,封為和碩格格,也是滿清唯一的漢人公主。其後,滿清為收攏孔有德的殘部,而將孔四貞嫁給孔有德的部將孫龍之子孫延齡為妻,而以孫延齡出鎮廣西。在三藩之亂時,孫延齡首鼠兩端,最終其及與孔四貞的獨生子都被吳三桂派人所殺。待三藩被平定之後,孔四貞雖得以輾轉回到北京,但已再無利用價值,晚景極為淒涼。這便是聖人之後,做漢奸的下場。而如今有些地方為了所謂的名人效應,紛紛給洪承疇、尚可喜之輩修建紀念園,倘泉下有知,徒為此輩之人笑。


歷史聞知社


孔有德(1602-1652年)原是明朝遼東的一名參將,平遼左都督毛文龍的部下,毛文龍的部隊素以軍紀敗壞著稱,表面上堅持抗戰,私下和蒙古、後金做走私貿易,對上級袁崇煥不太服從,1629年毛文龍被袁崇煥假傳皇帝詔書殺害,袁崇煥將毛文龍的軍隊分成4部並挑撥內亂,孔有德萌生退卻之意,1631年孔有德晉升總兵,10月登萊巡撫孫元化令孔有德率部支援登州。

孫元化,明朝西洋火器專家,無奈崇禎眼光短淺,1632年被斬首,明朝引進的當時最先進的火炮和人才工匠拱手讓給了孔有德。

在登州因得不到明朝廷的信任,再加上自己幾戰失利,孔有德夥同耿仲明率部叛變,叛變時孔有德不僅帶走了部隊數萬人,當時的登州城還是孫元化引進的明朝西洋火炮基地,不僅有世界最先進的新式火炮和炮兵,還有幾百名歐洲火器工程師和工匠,登州水城還有火炮戰艦,孔有德帶著這些殺伐利器向北跪拜了皇太極。

圖為孔府衍聖公,孔子第64代孫,當初拒絕孔有德的後人僅在10年後的1644年,進表順治願意歸順。

孔有德受封恭順王,充當了清軍南下的急先鋒,所帶去的西洋火炮更是成了清軍南下破城的利器。當年孔有德在登州叛變時在城內製造了大量的流血事件,明朝派了右僉都御史謝璉前往平定叛亂,最後犧牲,孔有德隨即在山東屠殺了大量的平民,怨聲窄道。

1652年孔有德被抗清名將李定國斃於廣西桂林,孔有德全家一百多口僅小女兒孔四貞逃出,最後被孝莊太后收為養女。

而據史料記載孔有德雖出生遼寧營口,但祖籍山東,姓孔所以往上篩肯定能攀上孔聖人的關係,所以孔有德叛清南下時途徑曲阜時,想去拜訪孔廟,但作為民族叛臣的孔有德,又殘害百姓,所以孔府大門緊閉,拒絕他進入,並且呵斥他的名字玷汙了有德這個詞,是個假冒的孔氏後人,孔有德雖有驕兵悍將但不敢踐踏這塊漢人聖地,只得悻悻離去。


圖文繪歷史


明朝降將,並在清初被封為五個漢人王(平西王吳三桂、恭順王孔有德、智順王尚可喜、懷順王耿仲明、義王孫可望)之一的孔有德,拜謁孔廟而被拒之門外之事,記載在屈大均的《皇明四朝成仁錄》裡:“崇禎間有三叛臣,其首惡為孔有德。以先降得為稗王,國變後道經曲阜,欲入謁先聖廟林,孔氏宗人闔門弗納,且叱其冒稱聖裔。嗚呼!是真能知先人《春秋》之旨者哉!”

說的是在清朝替代明朝後,有一次,孔有德經過曲阜,想進廟拜見孔子,但是孔氏宗人關了門不准他進去,說他不是孔家後裔,沒有資格進去拜見孔子。

(曲阜孔廟)

那麼,作為姓孔的孔有德,究竟是不是孔家後裔呢?

清末記載南明史的錢秉鐙寫的《所知錄》中,有一段話,說到孔有德帶領清軍平南的時候,俘獲了南明的重臣張同敞,勸張同敞投降。孔有德說:“吾先聖之裔,勢會所迫,以至今日;閣部何太執耶?”張同敞厲聲答道:“爾無辱先聖,不過毛文龍部下走卒耳!乃自以為聖裔耶?”

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至少孔有德自己是認為自己是孔子後裔的。

另外,史料上也有記載孔有德是孔氏後裔。比如《明季稗史初編》上就說:“孔有德,至聖裔也;原籍山東,徙居遼陽。”

很顯然,孔有德是孔氏後裔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是,為什麼不管是孔氏後裔,還是別的人,都不承認他呢?

我們來看看他的經歷就明白了。

(孔有德劇照)

孔有德原先是毛文龍的部下。後來,遼東督師袁崇煥殺掉毛文龍後,孔有德、耿仲明這些人不服,投奔了登、萊二州巡撫孫元化。

後來,清軍進攻大淩河城,祖大壽告急,孫元化派孔有德率軍前往相救。但是孔有德到達吳橋時,由於山東兵與遼東兵不和,吳橋的山東兵不讓孔有德他們進城,孔有德軍隊缺衣少食。後來,孔有德手下的士兵偷吃了當時富戶的一隻雞,當地人不服,孔有德便把那士兵穿耳遊行,結果引起士兵嚴重不滿而譁變。局勢無法控制,於是孔有德在部下勸說下,乾脆造反,回軍登州,在耿仲明裡應外合之下,攻下登州。

從此,孔有德就在擁兵作亂直到反明降清的路上向前狂奔。

明朝最先對孔有德是以招撫為主,希望他能夠回頭是岸。誰知道這個孔有德,利用明朝的招降,多次擒殺招降明臣,而且攻佔的地盤越來越多。這樣一來,明朝就不敢招降了,只好以攻打為主。

孔有德招架不住明軍的攻打,最後,帶著數萬人,為數不少的紅衣大炮以及戰船,投奔了皇太極。

(投奔皇太極)

孔有德這種投降行為,不僅讓明朝在遼東完全失控,而且在紅衣大炮及戰船上給了清軍極大的支持,加快了清軍南下滅亡明朝的步伐。

後來,孔有德又作為清軍攻打明朝的馬前卒,先是帶著軍隊攻打朝鮮,迫使朝鮮投降清朝。讓明朝失去了一個最重要的盟友。接著,清軍入關後,孔有德又追剿李自成及各地反清勢力。最後,又率軍攻打南明,殺死了南明靖江王朱亨歅。佔領了廣西。不過,孔有德被張獻忠餘部李定國追打包圍,走投無路的孔有德,拔劍殺死自己妻兒,最後向北遙拜,縱火的同時自殺。

孔有德,本姓“孔”,卻玷汙了孔門;名“有德”,但是降清殺同胞,並無道德。所以,當初孔家不讓他進廟門祭拜。孔氏家譜也不把他收錄進去,是有道理的。

(參考資料:《皇明四朝成仁錄》《所知錄》《明季稗史初編》)


張生全精彩歷史


因為曲阜孔家的後世子孫起名字都是有統一的字輩(也叫做字派)而孔有德的“有”字不在其列所以孔有德不能證明自己的身份,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

明末清初的孔氏字輩六十四代以上只到“希言公彥承,弘(宏)聞貞尚胤(衍)”,六十五代以下行輩“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十字剛剛確定,“希”字可以上溯到元末明初的五十五代,之前並無統一字輩,而50幾代後裔完全可能產生若干輩的年齡差別,用字輩來判別孔有德是不是孔子後裔並不可靠也並不能成立——當然,這個邏輯並不能反過來,也就是並不是說有證據證明孔有德是孔子後裔。

再看衍聖公的政治立場,64代衍聖公孔胤植(後因避清世宗胤禛之諱,在歷史記錄中改名衍植)在順治帝從盛京遷都京師(所謂“定鼎燕京”)的第二天即上表表示歸順,此表名《初進表文》,內容如下:

當然,硬要為衍聖公辯解,上述也可以說只是官樣文章,只能證明衍聖公和曲阜孔氏在暴力機器面前低頭,如果徑直認定衍聖公及其家族死心塌地打算“為王前驅”也許過苛了,

但是,這至少可以反過來成為一個堅實的佐證:

如果孔有德真的去拜謁孔廟,假使他走公對公的路徑(之所以加這麼一個條件,原因後敘),衍聖公府和孔氏族人,是不會或者不敢將其拒之門外的。

再看孔有德是不是曾經拜謁孔廟?

孔有德拜謁孔廟的說法,見於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錄》的記載:

崇禎間有三叛臣,其首惡為孔有德。以先降得為稗王,國變後道經曲阜,欲入謁先聖廟林,孔氏宗人闔門弗納,且叱其冒稱聖裔。嗚呼!是真能知先人《春秋》之旨者哉!

就是說孔有德經過曲阜的時候,不但想拜謁孔廟也想拜謁孔林,而曲阜孔氏全家(闔門此處有歧義,也可以指關閉門戶)都不接納他,還大聲責罵其冒充孔子後裔。

屈大均(1630—1696)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也是抗清志士,《皇明四朝成仁錄》是他不顧清廷的禁令,撰寫的歌頌明末清初的抗清志士(也包括對抗李自成等義軍的明朝官民)的書籍,此書中稱明朝為“吾朝”,避明朝皇帝“校”、“檢”、“常”等諱,其政治立場非常鮮明。

上述所引文字出自《皇明四朝成仁錄》卷四《西寧死事傳》,屈大均是在歌頌孔子後裔為國捐軀之後寫的這段文字,用孔子後代堅守春秋之義(主要是指貶斥亂臣賊子)來羞臊假冒聖裔的孔有德。

但僅從史料角度,這是一個孤證,身處廣東、國變時只有15歲的屈大均得知此事大概率出於傳聞,並不確鑿。

除此之外,並沒有重要的史料提及此事,因此,孔有德是否真的試圖拜謁孔廟孔林還是一個疑問。

相對而言站在清朝方面立場的《吳耿尚孔四王合傳》是這麼介紹孔有德的:

孔有德,至聖裔也;原籍山東,徙居遼陽。

前面之所以說假使他走公對公的路徑,衍聖公府和孔氏族人,是不會或者不敢將其拒之門外的,指的就是在清朝官方為其孔子後裔身份背書而以旨意或其他方式幫助孔有德拜謁孔廟孔林,衍聖公及孔氏族人是不敢違拗的。

即使存在孔有德私人行為拜謁孔廟孔林這種情況,曲阜孔氏閉門不接納他,還大聲責罵其冒充孔子後裔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當然,可能性不大並不代表完全不可能。以孔子六十四代孫孔尚任(1648—1718)為例,在康熙帝祭孔後破格授予他國子監博士官職之時,他為“不世之遭逢”受寵若驚,準備“犬馬圖報,期諸沒齒”;但另一方面,他又與一大批有民族氣節的明朝遺民結為知交,對南明興亡的歷史也產生了深刻的感悟,創作出著名的《桃花扇》。

由此可見,曲阜孔氏家族至少其中個別人士對明亡清興的體認、態度和立場是複雜而多元的的,也不排除有名義上歸順清廷的孔府人士在孔有德試圖拜謁孔廟孔林的時候給予其難堪,只是,這種狀態發生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

而說到底,某些代的衍聖公的具體作為,對作為思想家的聖哲孔子的崇高和偉大,也並沒有任絲毫的撼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