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孔子后人中爵位最高的人,孔有德拜谒孔庙却为何被拒之门外?

萧晓四姑娘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清军入关之后将汉人的骨气廉耻全部屠杀殆尽了,反抗人士活不下去,留下的都是狗奴才。为什么孔有德被族人拒绝,因为他是真正的汉奸,和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之流是一票子的。可笑的是,孔有德还往脸上贴近,偏生强调自己是孔子后人,真是对孔子的侮辱。孔氏族人则在孔有德试图拜谒孔庙孔林时关闭大门禁止其进入,并呵斥孔有德是冒称孔子后裔,孔子世家谱也没有将他和他的家人收入。


孔子后人将孔有德拒之门外是非常有骨气的做法,不愧为孔圣人的后代,不像某些人为小人洗白,比如本人曾经看过一条为尚可喜洗白的新闻,至今还能找到图片,简直是笑掉人的大牙。

对比孙承宗之墓,何等凄凉!

明朝,汉奸之多,真是不胜其数,且有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文人、武人都有。吴三桂一个人背了这么久的骂名真的挺累的,咱们电视剧也适当科普一下其他的大汉奸,百“奸”争鸣一下。

孔有德对于满清最大的贡献就是在投奔满清的时候带来了大量会制造火炮的工匠,使得满清的军队了大炮这样在当时算是一流的战斗武器,后来大清一路南下,在江南炮轰的时候还是孔有德和手下指挥开炮的。如果不是孔有德,满清攻下南明一定没有这么简单。

孔有德最终伤在南明大将李定国的象阵之下,李定国攻上桂林之后,孔有德兵败自刎。孔有德死前对自己的儿子说:如果你能免于一死的话干脆就去出家吧。不要想我一样一辈子做贼,落得今天这样的下场。孔有德对自己的评价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后人对他的想法了。

然而他的儿子终究还是难逃一死,在李定国攻破桂林之后,他一家一百余口都被杀了,只留下一个女儿。清世祖可怜她想要册立她为妃子,只不过听说她此前还有婚约,就让她嫁给了自己的未婚夫孙延龄。

孔四贞的结局也是比较凄惨的,丈夫与她关系不和不说,吴三桂起兵造反之后,孙延龄也被迫掺和进去,最后还被吴三桂下令杀死了。孔四贞的儿子也在这场混乱之中丧命,她被吴三桂抓到了云南充当军妓,三藩平定之后他被接回了京城,晚年十分凄惨。

这就是大汉奸最终的下场,祖宗不认,儿孙不宁。


木剑温不胜


按照曲阜孔家的族规,后世子孙起名字都是有统一的辈分字的:希言公彦承,弘(避乾隆讳改宏)闻贞尚胤(避雍正讳改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从这个核对,孔有德就不能证明自己是孔子后裔。



明末清初之际,世袭的衍圣公是孔胤植。他是孔子第六十五代孙,孔尚坦之子。 因堂伯父衍圣公孔尚贤无子,过继为嗣,天启元年袭封衍圣公。下一代衍圣公孔兴燮是清顺治五年袭封的。

如果说孔有德真的到过曲阜,孔府给他吃闭门羹,还是因为身份问题,家谱上没有他,也就没办法承认他。至于说孔府的忠于大明,而厌恶孔有德这样的“汉奸”,就有点夸张哦。


历代王朝更替,孔府都是顺应历史潮流,没有什么悲壮故事。只有金灭北宋时,衍圣公逃到南方,出了个南宗。但曲阜在伪齐、金、元,都有孔家子孙来当衍圣公,即北宗。至忽必烈时,南宗放弃大宗地位,由北宗承袭衍圣公。清初由孔府反对剃发令的文献记录,但也是给满清皇帝的报告。


几苇渡


有一天,一个清朝的王爷,回京途中路过孔府,自称为孔子后裔,想要去拜谒孔庙、孔林。本来他刚被封王,感觉风光无限,自信心爆棚,谁知当他真的去拜谒孔庙的时候,不仅被扫地出门,而且还被大骂一顿,这是为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这个清朝王爷的奇葩事。

今天的主角就是孔有德,明末清初的将领,本是辽东毛文龙的部下,在毛文龙被袁崇焕斩杀后,他就带着红衣大炮投靠了后金,后来更是随着清军南下追剿农民起义军,镇压了江南各地的抗清斗争,后来被顺治皇帝封为定南王,风光无限,但他拜谒孔庙的时候,不仅被拒之门外,而且被大骂一顿,这是为何呢?只能说孔有德太不要脸了,自取其辱。

孔有德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就是自取其辱。孔有德,辽东人,原籍山东,名中“有德”,却无德,一是为了荣华富贵,背明投金,卖主求荣,成为满清的爪牙,屠杀我汉族的百姓;二是《孔子世家谱》并没有他的名字,他却冒称为孔子后裔,臭不要脸。

孔子或者儒家讲究“忠君爱国”,像孔有德这样的败类,却冒称孔子后裔,还要拜谒孔子,就是对孔子的圣名的辱没。孔子作为先圣,天下读书人心中的神明,孔氏后人岂能让孔有德这个老鼠坏了孔子的名声,因此不仅将其拒之门外,还大骂他冒称孔子后裔。

总之,就是孔有德这种厚颜无耻之人,当了定南王,感觉自己有牛逼了,准备去找孔子攀攀亲,提高自己的身价,顺便再装装逼,最后人家孔家根本就不稀罕他,还被狠狠地打了脸,纯粹就是找虐。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孔有德(1602年?—1652年),字瑞图,辽东盖州卫(今辽宁省盖县)人,原籍山东,明末清初将领,投降后金被封为恭顺王!



然后下面会逐步分析为什么他被孔庙拒之门外!

1.出身,古人非常讲究出身,孔有德是铁岭矿工出身,“长于弓马,不识字”。文人对于出身贫寒尚且是有包容心的,但是不能容忍不识教化,也就是说,你可以出身贫寒,但是要有积极学习的态度。且孔有德当时还不被孔氏族人认可为孔子血脉,本身文人就鄙视武人,更何况还大字不识,来历不明,作为供奉孔子和先儒先贤的国庙,他寄托了读书人的最高理想,而一个在他们看来出身粗鄙,不识教化的武人进入孔庙,就是对圣人先贤的最大侮辱!



2.德行,古人非常注重德行。儒家所讲的“德”,大体剪短概括起来就是忠君爱国,心存良善,知荣辱。而“行”则是品行,儒家强调的品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存养:养吾浩然之气!但是,再来看这位孔有德所作所为。其原为毛文龙部将,毛文龙死后,于崇祯四年(1631年)发动吴桥兵变,不久投降后金。崇祯九年(1636年),受封为恭顺王,出征朝鲜、锦州、松山等地。八旗汉军成立时,被编入汉军正红旗。入关后,随豫亲王多铎追剿农民起义军,镇压了江南各地的抗清斗争。顺治六年(1649年)改封定南王,出征广西。其人背弃君王,背叛国家民族,不知耻辱,是为无德。甘愿为异族之奴,杀害同胞,更谈不上有什么品行!


3.评定,古人非常在意有名望之人和史书的评语定论!而孔有德当时被南明大臣张同敞指斥自称孔子后裔是对孔子的侮辱。张同敞何许人也?张同敞 (?—1650年),字别山,湖北江陵人,明末抗清名臣,民族英雄,名相张居正曾孙,以荫补中书舍人。可见孔有德其人当时已经声名狼藉!

因此,综上所述,孔氏族人在孔有德试图拜谒孔庙孔林时关闭大门禁止其进入,并呵斥孔有德是冒称孔子后裔,《孔子世家谱》也没有将其收入就不足为奇了,这是一个民族败类应有的结果。


这是一首伤心的歌


无论这件事情是否发生,可以先来讨论孔有德是否是孔子后人

孔氏并非只有孔子一派。孔氏后裔向有“内孔”(亦曰真空)与“外孔”(亦曰伪孔)之分。所谓“内孔”就是孔子后裔,“外孔”即同姓不同宗的孔姓。外孔的来源主要有二种,一是同姓不同宗的孔姓,二是五代时期孔府庙户孔末的后代,孔末本姓刘,因进孔府当差而改为孔姓,系仆随主姓。

内孔与外孔有几种区别:

其一,不同祖共宗,外孔有因仆随主姓而姓孔;其二,内孔属圣裔,别立户籍,例不归有司管辖,而外孔则属民籍;其三,外孔不能续入孔氏宗谱;其四,外孔部分曾为内孔庙户,与内孔有主仆之分;其五,因孔末之乱的原因,内孔与孔末后裔世为仇敌。

族谱中的真孔与伪孔

对于外孔,“不准其随行辈取字,以免混淆”,并且如有发现冒宗,则会从严治罪。

而内孔亦有区分,居住在曲阜及附近的有“二十派、六十户”之分,而曲阜以外的则称“流寓户”,如第三十五代孔贤居于河南宁陵而称宁陵派,四十一代孔昌弼避乱岭南而称岭南派,据统计,孔子后裔几乎在全国都有分布。

孔氏后裔以衍圣公为首,数年纂修一次族谱,并且会派员前往各省查询支系。对于具体规定,明代暂未查询到相关史料,《清实录》中倒有相关的记载:

“确有支派可考者,随时查辑。若其同宗散处各省,系次既属遥远,势难逐一清厘,徒使差委之人,藉端滋弊,嗣后应示以限制。”(《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七十三)

意即如果可能是圣裔支派,则衍圣公会派人查询,再者,朝廷似乎对外省圣裔支派并不是很赞同查找。

综上,孔有德即使拜访孔庙被拒,也是有理由的,因其并不一定是孔子后裔,原因有两点:

第一,孔有德并未按照既定字派取字,所以首先排除他是已知的孔子后裔;

第二,即使孔有德可能为孔子后裔,也应先由衍圣公府派员去查明,如果孔有德是外孔,甚至说如果是孔末后裔,贸然让其进入孔庙,则对孔子后裔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事实,内孔与孔末后裔可算是世仇。


楚邾


这个确实有其事,根据《皇明四朝成仁录》的记载,说崇祯年间有三个叛臣,其中第一个就是孔有德,孔有德最后被封为恭顺王(后改封为定南王)。

他经过曲阜的时候,想要拜谒孔庙的时候,孔氏宗人把孔庙的大门紧闭,不让其入内,并且怒斥其假称孔子后人。所以,可以看得出,孔家人不让孔有德拜谒孔庙的主要原因就是,孔有德叛明降清,并带领明军攻打清军。

清初,共有五个汉人被清朝封了异姓王,除了定南王孔有德之外,还有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义王孙可望。很多人对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比较熟悉,因为在康熙年间,平三藩就是平定这三个人。那么孔有德的经历是什么呢?

孔有德投奔了毛文龙,和耿仲明的关系也很好,孔有德作战勇敢,毛文龙收他为养孙,毛文龙所在的皮岛经常袭击后金的后方,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袁崇焕处死了毛文龙,孔有德就投奔了孙元化,一起到了登莱。

公元1632年,孔有德在耿仲明的内应下,攻陷了登州。公元1633年,孔有德与耿仲明渡海投降了后金,因为孔有德带来了工匠,红夷大炮,还有船,皇太极十分重视,率领众贝勒出城十里迎接。

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孔有德被封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三个人号称三顺王)在后金对大明的战争中,孔有德多有战功。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孔有德随多铎征讨李自成和南明。

公元1646年,孔有德被封为平南大将军,攻打南明永历政权。公元1648年,孔有德被封为定南王,率两万清军征广西。

公元1650年,孔有德率清军攻破桂林,随后攻下了广西全境。公元1652年,南明西宁王李定国进攻桂林,两军战于严关,最终明军以象阵打败了清军,孔有德逃回桂林。七月,明军攻桂林,孔有德额头中箭,随后自刎而死,顺治帝给其谥号武壮,他的女儿孔四贞被孝庄太后收为养女。

历史简单说


孔子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在整个华夏文化圈内都享有至高的荣誉。而孔子的后人也自然就享受甘棠之爱了,甚至孔姓在过去也是我国仅有的三个不须“免贵”的姓氏之一。自前195年,刘邦册封了孔子的第8世孙孔腾为奉祀君之后,孔子的嫡系子孙便有了世袭爵位。而在此后千余年的时间里,孔子嫡系后裔的封号屡经变化,直到1055年,宋仁宗改封孔子嫡系后裔为衍圣公,孔子嫡系后裔的爵位才基本稳定了下来。

然而,在孔子的后人之中,却曾有一人凭着自身的“奋斗”而受封为“王爵”。论爵位在“衍圣公”之上,而成为了孔子后人之中爵位最高的人。每当国人发迹之后,都喜欢认一位“体面”的祖宗,更何况还是孔圣人之后,自是荣耀万丈。故而,此人在途经山东曲阜时,试图拜谒孔庙、孔林,以便认祖归宗。然而,此人却被孔氏族人拒之门外,并被呵斥为冒称孔子后裔,此人便是满清定南王孔有德。

孔有德,辽东盖州卫(今辽宁省盖县)人,原籍山东,自谓孔子后裔,其子取名庭训(庭训即是由孔子对其儿子训诫的典故而来)。女真人占领辽沈之后,孔有德与其兄孔有性投奔驻扎在皮岛的毛文龙。史载,孔有德“骁勇善斗,临阵先登,为诸将冠”,备受毛文龙的青睐,被毛文龙收为养孙,改名为毛有德。

后来,袁崇焕擅杀了毛文龙,而毛文龙一死,毛文龙的旧部便群龙无首,再无人能够安抚。四年之后,毛文龙旧部孔、耿、尚等三人率部携红夷大炮等攻城重器渡海降金,也为后金军队攻城能力的不足打开了局面。皇太极对此三人极为重视,册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

若无此三人为向导,后金(满清)军队也不敢几次大规模从入关寇掠中原。而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其后吴三桂借清兵讨伐李自成而被迫降清。满清入关后,孔、耿、尚等三人又与吴三桂一起为满清的侵讨农民军及南明势力的向导前锋。故而,这三位又都被改封到南方,耿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尚为平南王、镇守广东;孔为定南王、镇守广西;此三人统称为“三南王”。

在满清裂土封王的四位汉人藩王之中,毛文龙的旧部占其三(满清共封了五位汉人为王,孙可望的“义王”只是虚爵,其不掌握武装,也不占有地盘),而孔有德是“三南王”中最为凶恶的一位。然而,孔有德虽被满清封为藩王,但他明白这爵位是靠屠杀同胞与出卖祖宗换来的。孔有德曾经俘获南明兵部侍郎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其在张同敞面前自称是孔圣人之后,还劝张同敞投降。结果遭张同敞痛骂,说其是辱没先圣,冒认圣人后裔。

而其后来途经山东曲阜时,想拜谒一下孔庙、孔林,也被孔氏族人拒之门外。所以,不论满清给其册封的爵位有多高?孔有德的内心都很虚。1652年,南明大将李定国攻破桂林,而在桂林城破之前,孔有德自知走投无路,便对其儿子孔庭训说:“苟得免,度为沙弥。勿效乃父作贼一生,下场乃有今日耳。”说完便手刃了爱妾,自焚而死了。

然而,孔庭训终究还是没能逃脱,后被李定国下令所斩杀。其倒是逃出一个女儿,名叫孔四贞。孔四贞逃到北京,被孝庄收为养女,封为和硕格格,也是满清唯一的汉人公主。其后,满清为收拢孔有德的残部,而将孔四贞嫁给孔有德的部将孙龙之子孙延龄为妻,而以孙延龄出镇广西。在三藩之乱时,孙延龄首鼠两端,最终其及与孔四贞的独生子都被吴三桂派人所杀。待三藩被平定之后,孔四贞虽得以辗转回到北京,但已再无利用价值,晚景极为凄凉。这便是圣人之后,做汉奸的下场。而如今有些地方为了所谓的名人效应,纷纷给洪承畴、尚可喜之辈修建纪念园,倘泉下有知,徒为此辈之人笑。


历史闻知社


孔有德(1602-1652年)原是明朝辽东的一名参将,平辽左都督毛文龙的部下,毛文龙的部队素以军纪败坏著称,表面上坚持抗战,私下和蒙古、后金做走私贸易,对上级袁崇焕不太服从,1629年毛文龙被袁崇焕假传皇帝诏书杀害,袁崇焕将毛文龙的军队分成4部并挑拨内乱,孔有德萌生退却之意,1631年孔有德晋升总兵,10月登莱巡抚孙元化令孔有德率部支援登州。

孙元化,明朝西洋火器专家,无奈崇祯眼光短浅,1632年被斩首,明朝引进的当时最先进的火炮和人才工匠拱手让给了孔有德。

在登州因得不到明朝廷的信任,再加上自己几战失利,孔有德伙同耿仲明率部叛变,叛变时孔有德不仅带走了部队数万人,当时的登州城还是孙元化引进的明朝西洋火炮基地,不仅有世界最先进的新式火炮和炮兵,还有几百名欧洲火器工程师和工匠,登州水城还有火炮战舰,孔有德带着这些杀伐利器向北跪拜了皇太极。

图为孔府衍圣公,孔子第64代孙,当初拒绝孔有德的后人仅在10年后的1644年,进表顺治愿意归顺。

孔有德受封恭顺王,充当了清军南下的急先锋,所带去的西洋火炮更是成了清军南下破城的利器。当年孔有德在登州叛变时在城内制造了大量的流血事件,明朝派了右佥都御史谢琏前往平定叛乱,最后牺牲,孔有德随即在山东屠杀了大量的平民,怨声窄道。

1652年孔有德被抗清名将李定国毙于广西桂林,孔有德全家一百多口仅小女儿孔四贞逃出,最后被孝庄太后收为养女。

而据史料记载孔有德虽出生辽宁营口,但祖籍山东,姓孔所以往上筛肯定能攀上孔圣人的关系,所以孔有德叛清南下时途径曲阜时,想去拜访孔庙,但作为民族叛臣的孔有德,又残害百姓,所以孔府大门紧闭,拒绝他进入,并且呵斥他的名字玷污了有德这个词,是个假冒的孔氏后人,孔有德虽有骄兵悍将但不敢践踏这块汉人圣地,只得悻悻离去。


图文绘历史


明朝降将,并在清初被封为五个汉人王(平西王吴三桂、恭顺王孔有德、智顺王尚可喜、怀顺王耿仲明、义王孙可望)之一的孔有德,拜谒孔庙而被拒之门外之事,记载在屈大均的《皇明四朝成仁录》里:“崇祯间有三叛臣,其首恶为孔有德。以先降得为稗王,国变后道经曲阜,欲入谒先圣庙林,孔氏宗人阖门弗纳,且叱其冒称圣裔。呜呼!是真能知先人《春秋》之旨者哉!”

说的是在清朝替代明朝后,有一次,孔有德经过曲阜,想进庙拜见孔子,但是孔氏宗人关了门不准他进去,说他不是孔家后裔,没有资格进去拜见孔子。

(曲阜孔庙)

那么,作为姓孔的孔有德,究竟是不是孔家后裔呢?

清末记载南明史的钱秉镫写的《所知录》中,有一段话,说到孔有德带领清军平南的时候,俘获了南明的重臣张同敞,劝张同敞投降。孔有德说:“吾先圣之裔,势会所迫,以至今日;阁部何太执耶?”张同敞厉声答道:“尔无辱先圣,不过毛文龙部下走卒耳!乃自以为圣裔耶?”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至少孔有德自己是认为自己是孔子后裔的。

另外,史料上也有记载孔有德是孔氏后裔。比如《明季稗史初编》上就说:“孔有德,至圣裔也;原籍山东,徙居辽阳。”

很显然,孔有德是孔氏后裔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是,为什么不管是孔氏后裔,还是别的人,都不承认他呢?

我们来看看他的经历就明白了。

(孔有德剧照)

孔有德原先是毛文龙的部下。后来,辽东督师袁崇焕杀掉毛文龙后,孔有德、耿仲明这些人不服,投奔了登、莱二州巡抚孙元化。

后来,清军进攻大凌河城,祖大寿告急,孙元化派孔有德率军前往相救。但是孔有德到达吴桥时,由于山东兵与辽东兵不和,吴桥的山东兵不让孔有德他们进城,孔有德军队缺衣少食。后来,孔有德手下的士兵偷吃了当时富户的一只鸡,当地人不服,孔有德便把那士兵穿耳游行,结果引起士兵严重不满而哗变。局势无法控制,于是孔有德在部下劝说下,干脆造反,回军登州,在耿仲明里应外合之下,攻下登州。

从此,孔有德就在拥兵作乱直到反明降清的路上向前狂奔。

明朝最先对孔有德是以招抚为主,希望他能够回头是岸。谁知道这个孔有德,利用明朝的招降,多次擒杀招降明臣,而且攻占的地盘越来越多。这样一来,明朝就不敢招降了,只好以攻打为主。

孔有德招架不住明军的攻打,最后,带着数万人,为数不少的红衣大炮以及战船,投奔了皇太极。

(投奔皇太极)

孔有德这种投降行为,不仅让明朝在辽东完全失控,而且在红衣大炮及战船上给了清军极大的支持,加快了清军南下灭亡明朝的步伐。

后来,孔有德又作为清军攻打明朝的马前卒,先是带着军队攻打朝鲜,迫使朝鲜投降清朝。让明朝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盟友。接着,清军入关后,孔有德又追剿李自成及各地反清势力。最后,又率军攻打南明,杀死了南明靖江王朱亨歅。占领了广西。不过,孔有德被张献忠余部李定国追打包围,走投无路的孔有德,拔剑杀死自己妻儿,最后向北遥拜,纵火的同时自杀。

孔有德,本姓“孔”,却玷污了孔门;名“有德”,但是降清杀同胞,并无道德。所以,当初孔家不让他进庙门祭拜。孔氏家谱也不把他收录进去,是有道理的。

(参考资料:《皇明四朝成仁录》《所知录》《明季稗史初编》)


张生全精彩历史


因为曲阜孔家的后世子孙起名字都是有统一的字辈(也叫做字派)而孔有德的“有”字不在其列所以孔有德不能证明自己的身份,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明末清初的孔氏字辈六十四代以上只到“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六十五代以下行辈“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字刚刚确定,“希”字可以上溯到元末明初的五十五代,之前并无统一字辈,而50几代后裔完全可能产生若干辈的年龄差别,用字辈来判别孔有德是不是孔子后裔并不可靠也并不能成立——当然,这个逻辑并不能反过来,也就是并不是说有证据证明孔有德是孔子后裔。

再看衍圣公的政治立场,64代衍圣公孔胤植(后因避清世宗胤禛之讳,在历史记录中改名衍植)在顺治帝从盛京迁都京师(所谓“定鼎燕京”)的第二天即上表表示归顺,此表名《初进表文》,内容如下:

当然,硬要为衍圣公辩解,上述也可以说只是官样文章,只能证明衍圣公和曲阜孔氏在暴力机器面前低头,如果径直认定衍圣公及其家族死心塌地打算“为王前驱”也许过苛了,

但是,这至少可以反过来成为一个坚实的佐证:

如果孔有德真的去拜谒孔庙,假使他走公对公的路径(之所以加这么一个条件,原因后叙),衍圣公府和孔氏族人,是不会或者不敢将其拒之门外的。

再看孔有德是不是曾经拜谒孔庙?

孔有德拜谒孔庙的说法,见于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的记载:

崇祯间有三叛臣,其首恶为孔有德。以先降得为稗王,国变后道经曲阜,欲入谒先圣庙林,孔氏宗人阖门弗纳,且叱其冒称圣裔。呜呼!是真能知先人《春秋》之旨者哉!

就是说孔有德经过曲阜的时候,不但想拜谒孔庙也想拜谒孔林,而曲阜孔氏全家(阖门此处有歧义,也可以指关闭门户)都不接纳他,还大声责骂其冒充孔子后裔。

屈大均(1630—1696)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也是抗清志士,《皇明四朝成仁录》是他不顾清廷的禁令,撰写的歌颂明末清初的抗清志士(也包括对抗李自成等义军的明朝官民)的书籍,此书中称明朝为“吾朝”,避明朝皇帝“校”、“检”、“常”等讳,其政治立场非常鲜明。

上述所引文字出自《皇明四朝成仁录》卷四《西宁死事传》,屈大均是在歌颂孔子后裔为国捐躯之后写的这段文字,用孔子后代坚守春秋之义(主要是指贬斥乱臣贼子)来羞臊假冒圣裔的孔有德。

但仅从史料角度,这是一个孤证,身处广东、国变时只有15岁的屈大均得知此事大概率出于传闻,并不确凿。

除此之外,并没有重要的史料提及此事,因此,孔有德是否真的试图拜谒孔庙孔林还是一个疑问。

相对而言站在清朝方面立场的《吴耿尚孔四王合传》是这么介绍孔有德的:

孔有德,至圣裔也;原籍山东,徙居辽阳。

前面之所以说假使他走公对公的路径,衍圣公府和孔氏族人,是不会或者不敢将其拒之门外的,指的就是在清朝官方为其孔子后裔身份背书而以旨意或其他方式帮助孔有德拜谒孔庙孔林,衍圣公及孔氏族人是不敢违拗的。

即使存在孔有德私人行为拜谒孔庙孔林这种情况,曲阜孔氏闭门不接纳他,还大声责骂其冒充孔子后裔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当然,可能性不大并不代表完全不可能。以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任(1648—1718)为例,在康熙帝祭孔后破格授予他国子监博士官职之时,他为“不世之遭逢”受宠若惊,准备“犬马图报,期诸没齿”;但另一方面,他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朝遗民结为知交,对南明兴亡的历史也产生了深刻的感悟,创作出著名的《桃花扇》。

由此可见,曲阜孔氏家族至少其中个别人士对明亡清兴的体认、态度和立场是复杂而多元的的,也不排除有名义上归顺清廷的孔府人士在孔有德试图拜谒孔庙孔林的时候给予其难堪,只是,这种状态发生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

而说到底,某些代的衍圣公的具体作为,对作为思想家的圣哲孔子的崇高和伟大,也并没有任丝毫的撼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