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母慈父類型的家庭,這樣對孩子好嗎?

千千千塵613


我覺得這沒有什麼不好的,在我們家就是這樣,孩他爸脾氣好,孩子犯了錯誤,也捨不得懲罰;我性格比較急,對孩子的管教也比較嚴,典型的嚴母慈父類型。



孩子很小的時候,犯了錯誤,觸碰底線,如果不給他一定的懲戒,他永遠不辨是非,將來會有小錯變成大錯。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說一個死刑犯,臨上刑場前,給媽媽提了最後一個要求,他說他想再吃一次奶。他媽媽一向寵愛他,雖然很難為情,但是為了孩子,還是同意了他的要求。

他一口把媽媽的乳頭咬掉了,然後很氣憤的跟他說,如果我第一次偷東西、搶東西的時候,你能狠狠的教訓我,而不是一再寬容,我也不會有今天這個後果。



這個故事的真假暫且不論,至少我們可以明白一點,對於孩子,再怎麼疼愛都不過分,但是絕對不能溺愛,超越底線的要求不能滿足,否則慣子等於殺子。

任何一個家庭,都需要一個唱紅臉的和一個唱黑臉的,不能一味的縱容孩子,也不能一味的責備孩子。作為父母,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一個打一巴掌,告訴他哪裡錯了;另一個就要哄一下,讓孩子知道,無論他犯什麼錯,爸爸媽媽都是愛他的。



這樣既讓孩子明辨是非,又有足夠的安全感,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至於嚴父慈母,還是嚴母慈父,本質上都一樣。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蝸牛媽媽育兒寶典,更多育兒方法經驗與您相互學習,相互交流。


繪本育兒


“貓爸虎媽”這種家庭模式,在生活中很常見,我們家就是這種模式。從現在孩子的成長的情況來看,這種嚴母慈父型的家庭模式效果還是很好的。

所謂的“貓爸虎媽",其實就是以前俗語說的爸媽在教育孩子時,“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中的媽媽“唱紅臉”,爸爸“唱白臉”的家庭教育模式。現在的家庭教育分工中,一般都媽媽是主力隊員,主管孩子的教育。媽媽整天與孩子打交道,這種情況下,媽媽如果是“貓媽”話,孩子肯定不會那麼乖乖地聽媽媽的話,按要求規則去學習、遊戲。所以,媽媽必須得扮虎,嚴肅才可以做到令行禁止。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只有能服從媽媽制定的一些規矩,才能明白道理、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爸爸因工作忙等原因,陪伴孩子少,接觸孩子教育相對媽媽來說,能粗線條點,沒有那麼細節。所以爸爸演貓,做一個慈父來適時調節媽媽和孩子的關係,增近了自己與孩子間的感情,也溫暖了家庭關係,讓孩子不會因為爸爸陪伴時間少,而覺得爸爸不是最親暱的人。當然,爸爸在教育問題上,當著孩子的面,一定要尊重媽媽,不要與媽媽唱反調。否則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家庭教育更會陷入一團亂麻中。有想法、有意見一定要事後與媽媽單獨溝通,母子間的小矛盾,也要給媽媽、孩子分別調節,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只有爸爸履行好“中間人”的職責,才能讓家庭教育進入良性循環狀態,才能促使孩子身心健康的在成長路上一帆風順的走下去!

合作共贏!只要爸媽攜手,一定會將孩子培養成長!“嘉媽育兒經”願和你一起分享育兒中的所思所悟,歡迎關注!


嘉媽育兒經


什麼傳統,什麼現代的,嚴父慈母,嚴母慈父是需根據實際情況可相互轉換角色的。

孩子較小與母親接觸較多,需要親撫,那母應慈,應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必要時懲戒,那就用父親了,懲戒完後,得母親給於安慰,進一步以慈心讓孩子記住不能這麼做,並以道理言教之。所以,民間總看到,或聽到,別動了,別玩了。你爸回來了等……


孩子三,五至七歲了,許多母親己經出來工作了,與孩子接觸稍微少些,或與父親幾乎同樣時間陪同孩子,這時,母親就得慢慢轉變成擁有父親的懲戒能力了,這時候的孩子,基夲據備了自己思考能力,和一定行為能力,隨時可能犯錯誤,這個時候需隨時制止,父母誰碰上都必須立即顯威制止,不然,到七歲以後,父母誰也制止不了。可能會出現以後的混合雙打都解決不了。

七歲以後的孩子,基夲會上小學了,學校與幼兒園有區別的,幼兒園基本以讓孩子快樂為主,也多為私立的,幼師才不管你孩子傾向,也不敢去管。所以,三至七歲之間得父母有雙打能力,先自行管住自己孩子不良傾向。七歲上小學了,學校有德育方面老師會管一些了,但是,這時孩子也是最難起步,因為會有多個的老師加上父母,那麼,象現在可建微信群,即時幾方溝通,共同管理了。己經失去了誰嚴誰慈的問題,但是大方向上來說,應該是父母慈了。我個人看法是這樣,只要學校還可以,不要於頻繁的換小學讀書,不是有個詞叫"發小"嗎?孩子最真誠,最可靠的朋友就會在小學裡產生。會受用一輩子的。

到了初中的孩子,父母己知自己孩子快定型了,須要時時注意逆反心理,耐心與孩子溝通,切莫與社會上不良人物來往,不管學習好壞,須要繼續完成學業,進入高中學習為好(變為人渣者,基本上在初中這階段形成的)。


老艾葉


看到問題我認真思考了一下我的家庭的教育類型,感覺有兩面性:

在我發火的時候,孩子都怕我,就成了典型的嚴母慈父型的家庭。

長期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很容易輕視爸爸,不像有些家庭,爸爸一般不參與教育孩子,對孩子的事很少過問,但一管起來又很嚴,這樣的家庭孩子都很懼怕爸爸。相反,對嚴母型的家庭來說,孩子會不把爸爸的話當回事,因為在孩子的認知裡,媽媽是最厲害的,不聽媽媽的就被批。

父母脾氣都不好,成了嚴母嚴父型的,孩子變的懦弱。

我和老公的脾氣都 是易躁型的,只要孩子不聽話,直接就來武的,或者大聲指責孩子,這令孩子變的很膽小,性格內向,不像一些寵孩子的,孩子特別不認生,到哪裡都跟自己家一樣,什麼都不怕,而我家孩子別說去外面,就是別人來我們家他也拘束,變的很老實不說話。
但也有一些嚴母慈父的孩子教育的很好,這與每個孩子的心理素質和性格也有很大關係,所以,要想孩子優秀,就要針對孩子本身特點進行引導教育,並不是非要採取哪一種教育方式。重要的是因材施教。


威巖媽咪家


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吧。

小杰從小媽媽一人帶大,爸爸常年外地工作。媽媽要強,對小杰要求嚴格。即扮演著慈母角色又擔當著嚴父角色。小杰有時候非常害怕媽媽,有時候又覺得媽媽特別親。

青春期小杰叛逆厲害。媽媽著急上火,嚴父的角色就更多地充斥著她們的生活。慈母沒有了,小杰的情緒無處安放,就開始離家出走。

無助的媽媽找到心理醫生,心理老師指出了他身上的矛盾點。因為長期一人扮演兩個角色,讓孩子無所適從。當她在家裡找不到突破口時,他就會往外找安慰。如果爸爸此時能夠站出來,嚴父擔當,孩子自然會投向慈母的溫暖懷抱。就不至於總是離家出走。

所以一個家庭,不管是嚴父慈母,還是嚴母慈父,都要站住腳跟,站穩自己的位置。總要讓孩子有個願意傾斜依靠的對象。

喪偶式教育最要不得。

但我個人認為,因為性別不同,母親再嚴厲也有溫柔的時候,而且多數母親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所以,最好還是慈母嚴父的模式比較妥帖


倆寶好媽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在反思我自己。我發現自己就是這樣一個結構:嚴母慈父。我國有句古話“慈母多敗兒”。所以我基本上每次孩子寫作業慢了、錯了、孩子不聽話了……等等等等 都是我在大生的吼孩子,老公就在事情過後輕聲細語的安慰孩子,搞得現在孩子和我不親。

教育孩子都說要耐心,可是孩子一旦忤逆我時我總是壓不住火🔥,一點就著,大聲的呵斥。我也知道這樣不好,可是真的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也是無語了。

現在的孩子都早熟的很,什麼事情都明白,做為媽媽們儘量壓住火🔥,和孩子慢慢溝通,把孩子當做朋友,平等對話,和孩子建立一個合適的溝通方式,這樣孩子、我們都將受益無窮。


有武很幸福


首先,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育兒方法,教育孩子也沒有固定的格式,但父母教育孩子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的出類拔萃,所以,不管父母怎樣教育孩子,初心是好的。

育兒雖然沒有固定格式,但也不能偏離方向,狼媽虎爸的教育方式,本人不喜歡,嚴母慈父的家庭類型,本人也不看好,為什麼呢?


(1)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確實需要父母引路指航,但狼媽虎爸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當著父母的面,孩子敢怒不敢言,揹著父母的面他們卻什麼都敢做。有個同事的孩子就是這樣的情況,父母對孩子太過嚴厲,孩子在他們面前看著很乖,但離開父母后(住校)抽菸喝酒什麼都幹,老師管不了,只好勸退。




(2)嚴母慈父類型的家庭,對孩子也不是太好,既然是嚴母,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媽媽絕對不會放任自流,肯定要批評教育,這時爸爸就護著孩子,有時還站在孩子的角度替孩子說話,這樣做,首先,爸爸在孩子面前沒給媽媽樹立威信,另外,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做錯了,如果真的錯了,為啥爸爸還替自己說話呢?對孩子的發展沒有好處。



總之,父母教育孩子,狼媽虎爸和嚴母慈父都不可取,本人覺得,父母教育孩子,還是統一戰線比較好,對孩子不要過於嚴厲,也不要一個紅臉一個白臉,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蹲下身子,耐心的跟孩子講道理,是最可行的,相信孩子也都是明事理的,父母不要走極端。


愛心輔導媽媽



嚴母慈父的家庭,對孩子好嗎?蛋蛋巴巴的答案是,不好。

嚴父慈母類型的家庭結構從古至今一直是社會的主流,它符合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分工,也符合男女性格上的差異和互補性。父親剛強但不夠細膩,母親心思縝密但在大事大非上面缺乏方向感。

嚴母慈父類型的家庭當中,通常出現的問題是父親要麼老實巴交,要麼性格軟弱缺乏擔當,這就造成了這個家庭當中母親不得不擔當父親的角色,從而導致一個陰盛陽衰的家庭結構。即母親特別強勢,父親唯唯諾諾。

嚴母慈父的家庭結構為什麼對孩子成長和教育不好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點,嚴母慈父的家庭更容易產生家庭矛盾,而一個不合諧的家庭環境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家庭結構當中如果女人特別強勢,很容易滋生家庭矛盾。這是男女性別決定的,即使一個老實巴交的男人再如何沒有脾氣面對妻子的咄咄逼人也會暴發怒火甚至發生肢體衝突。


第二點,嚴母慈父很容易助長孩子對父親的不尊重。

孩子很善於觀察和模仿,當父親的威信一再降到冰點,孩子就會像他的母親一樣對父親的教育方式或話語權產生質疑。從而產生一個失重螺旋的現象,即擁有話語權的一方更加強勢,父親的家庭地位更加江河日下。對父親不尊重,對父親說的話就像耳旁風。

這種例子,蛋蛋巴巴著實沒少見。就在今天我還親眼目睹一個19歲的大學生對他的父親吆五喝六。父親沒有顏面是小事,但讓外人覺得你沒有教育沒有素質才是讓人覺得顏面盡失。

第三點,嚴母慈父的家庭造就一個扭曲的失態環境。即陰盛陽衰現象會誤導孩子對世界的認識。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他們對世界的認識首先是建立在家庭關係的認識上面。當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家庭關係會根深蒂固地影響到孩子的擇偶標準和婚姻觀念。

通常如果是男孩,他的擇偶標準會是和他的母親形象非常接近,也就是會找一個強勢的女生做他的女朋友。如果是女孩,她的擇偶標準同樣會選擇一位處處遷就她的男生。從而引發更多的戀愛睏擾。總的來說,

嚴母慈父很容易造就一個飛揚跋扈的女兒,或者會造就一個性格懦弱的兒子。

蛋蛋巴巴並不是一個大男子主義者,但男人女人性別上的差異是受基因決定的。父親,作為一個男人就應該有男人的樣子。剛強,堅韌,不屈,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這才是男人本色。體現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就應該是話話算數,要求嚴格,賞罰分明。

而母親,就應該溫柔體貼,教會孩子凡事都要認真仔細。孩子病了痛了委屈了,張開雙臂給他一個溫暖懷抱。餓了,是一頓熱騰騰的飯菜暖心又暖胃,髒了,給孩子洗一洗又是一個乾淨漂亮的寶寶。

在教育孩子問題,父親唱紅臉母親唱白臉,一唱一和,才是和諧家庭的典範。
我是蛋蛋巴巴,關注育兒和情感話題。歡迎大家互動交流。謝謝!


蛋蛋巴巴


雖說傳統意義上,都是“嚴父慈母”,我老公也經常調侃說他要做一個“嚴父”。但隨著現在社會大環境的變化,逐漸演變成了“嚴母慈父”的狀態。

我個人覺得造成“嚴母慈父”現象的2個主要原因是:

1、媽媽比爸爸更焦慮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職場媽媽的思想升級)

2、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喪偶式教育)

(配圖為電視劇《虎媽貓爸》劇照)

以前常說,男主外女主內,爸爸負責在外賺錢養家,媽媽負責家務和孩子。媽媽們多以慈愛(甚至溺愛)的態度對待孩子。而爸爸工作之餘,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各種“不恰當”的行為板起面孔做嚴厲的教育態度。有人說,在一個家庭裡,總得有個讓孩子會怕的人,才能管住孩子。

而如今,媽媽們早已不再是家庭婦女的角色,走入職場的媽媽們在社會壓力下,引發的焦慮越發嚴重,加上爸爸忙於工作或不懂得分擔照顧孩子,以致於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都扛在了媽媽們的肩膀上。

媽媽們逐漸失去了慈愛的一面,越是在職場、生活上表現強勢的媽媽,對孩子的教育要求越高、越嚴厲。

(配圖為電視劇《虎媽貓爸》劇照)

那嚴母慈父型的家庭,對孩子好嗎?

首先,我覺得【嚴慈換位】這件事本身並不是很重要的。

一個家庭裡終究會出現父母一個扮演白臉,一個扮演紅臉,具體落實在誰的身上無所謂,關鍵是能讓孩子在父母相輔相成的引導下能夠正確成長就可以了。

(配圖為電視劇《小別離》劇照)

其次,我覺得【嚴慈有度】很重要,這直接關係到孩子的性格養成。

孩子需要家長適當的嚴厲,來把控他們的成長方向。如果媽媽因為自身太過強勢而表現出的嚴厲,容易造成孩子性格唯唯諾諾的,或者孩子會學著媽媽的樣子在家在外都很囂張跋扈。

從這一點來說,嚴母比嚴父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更具影響力。因為相對來說,大部分家庭中孩子跟媽媽在一起的時間更多,從生養到哺育,媽媽對孩子有著舉足輕重、潛移默化的影響。

所以在嚴慈有度的情況下,嚴母慈父型的家庭,對孩子是沒有壞處的。媽媽嚴格教育孩子的不足,爸爸鼓勵肯定孩子的努力,孩子可以在張弛有度的約束下很好的成長。

(配圖為電視劇《小別離》劇照)

第三,我覺得【慈父】其實是現在很多父親懦弱或缺位的表現。

性格要強的妻子可能會有個性格懦弱的丈夫。所以,如果家庭裡有個過於強勢的媽媽,就會急劇弱化爸爸的存在感。爸爸是在被動的情況下,無奈成為了慈父。

而更多的情況卻是,爸爸本身就是以工作為重心,或者玩樂心較重,未曾將撫育孩子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任由媽媽去教養孩子。妻子對丈夫恨鐵不成鋼,只能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教導,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心目中期望的樣子去發展。這是典型的出現了喪偶式教育,孩子身心必然是不健全的。


薯條媽媽育兒日記


我覺得不是很好,雖然很多家庭的現狀如此。

1、嚴厲和慈祥不應該是父親或者母親的專利,嚴父慈母往往出現在比較傳統的家庭,但也絕對好。在生活上對孩子關愛、慈愛是父母都應該做的,而在教育上,該講原則,該嚴厲的時候就要樹立起家長的威信,讓孩子知道敬畏。

2、可能會讓孩子有樣學樣,女孩子學媽媽變得強勢,男孩子變得柔弱。這點是我的猜測,不一定對,但我確實看到孩子的同齡人有這樣一種趨勢,女生強,男生弱。媽媽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到了他們的人際關係和處事方式。

3、會影響孩子對家庭和婚姻的理解。一般來說,因為各種原因,父母在教育上的角色是有分工的,父親主管方向和思想工作,母親管細節和具體的行為。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很多爸爸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而媽媽則圍著孩子轉,那種喪偶式育兒在中國並不罕見。而這種父親不著家的現象會讓孩子覺得婚姻就是如此,試想一下,他們長大了會怎麼看待家庭和事業?

所以,我覺得家庭裡,家長需要合理的分工,但最好不要把媽媽變成武僧,把爸爸變成拖後腿的豬隊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