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小學語文課本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dreamyurong


我79年開始進村小教書,08年退休。應該說小學教材的幾次變遷,我都是親身經歷的。

79年進村小,當時我省各小學用的是省編教材。當時教五年級畢業班。(還沒恢復六年制)。記得五年級語文課本,很薄,好像是19課。沒有現在的單元綜合之類的東西,如讀讀背背等。單價記得是0.19元/本。

大約不久就改了用統編教材,具體時間大約在81或82年左右。統編教材的內容相當豐富,課本也很厚。記得三年級語文有四五十篇課文。當時我當教導主任兼校長,老師叫苦,說這麼多課文,課怎麼上得完?

當時的情況,尤其村小教學管理並不十分規範。於是乎,早讀,課外活動,寫字課,都被各任科老師用來上語文數學課,陡然課文翻番了,教時根本不夠的。語文數學老師,將自己兼的音體美,每週都會佔用一節來上主課。

後來,語文教材的改革,將課文分成了三類課文,講讀課文,閱讀課文,獨立閱讀課文。我在另一回復曾經詳述過。講讀課文(扶),閱讀課文略講(半扶半放),獨立閱讀課文不講,考慮到很多農村小孩根本沒有課外讀物。獨立閱讀課文,其實是將學生課外讀物搬進了課本(放)。這大約是當時教育部的一個舉措。

2001年,我們這兒的小學,由五年制改為六年制。五年的教學內容分到六年完成,教材的內容肯定比以前少了一些。學生,老師也覺得輕鬆多了。

三類課文的出現,使老師鬆了一口氣。獨立閱讀課文不考,可以不上。有時間帶領學生讀一讀。閱讀課文,不需要像講讀課文那樣精講。

情況大致如上,再羅嗦就篇幅太長了。時間久了,我也只能記個大概。


笨笨潮爺1


80後,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特別不聽話,語文書都掉了3本,幸好語文老師是教過姐姐的,姐姐成績好,就因此對我特別好,每次書掉了就重新拿一本給我,也不額外收錢。

那時候的小學語文課本,比現在的語文書小一半,我們那時候好像是先學拼音再學漢字,就記得每篇課文都要求會背誦,學語文,基本都是隻學教材上的內容,不像現在發一堆什麼輔助教材,我們那時候想看課外書,基本是靠借,大街上還有專門出租書的店鋪,租一本書一天一毛錢,還要交押金。也因為這樣,為了省錢,從小就養成了一目十行的習慣,看書看得飛快。

每天上完課回家也不怎麼做家庭作業,什麼知識能力訓練,那時候是沒有的,就光玩,考試只要能考85分以上,回家也沒有人訓斥,大家都不知道補習為何物,根本就沒有現在這些花樣繁多的補習班,培優班。

班主任基本都是語文老師,是班上的權威,每學期都會早早的把語文課本上的內容上完,預留一到兩個月時間複習,等待期末考試。


小學生陪讀家長


我是78年生人,改革開放同齡人,1985年讀小學;女兒是08年的奧運寶寶,2014年讀小學,間隔了30年。有天晚上女兒夜讀複習,讀這篇課文,我小時候也讀過。剎那間像回到了小時候。。。

再說個另外的體驗,也是晚上女兒夜讀,讀的居然是林清玄的散文集。。。那是我高中時才讀的書。於是我從書架找出當年我讀的那本,那晚我和女兒一起重讀《少年遊》。


神芬硬湃媚景


86年去小學報道,我也沒有學前教育啥的,直接小學報道!發書的那一刻覺得那是我有生以來的第一次有那種心明眼亮的感覺,一股將要暢遊知識的海洋的暖流,從腳底板兒竄邊身體的每個角落!從此這種感覺銷聲匿跡再也沒有光顧過我,苦苦尋找它多年始終不見它……











弓長小玄


90年代國內改革開放的大潮如火如荼,洶湧如潮。而且已經從當初的沿海地區的幾個圈,慢慢輻射到了全國各地,各行各業。隨著科學大會的召開,科學教育界也有了改革的動向。經過幾年的研究考查(包括國外考察),首先對沿用了幾十年的小學教材(文革中中斷了一段時間)進行了顛覆性的,全新的,全面的改版編排,俗稱90版人教社教材。傳統老教材把學習的重點只放在識字上,而且小學六年才逐步學完2000多個常用字;教材內容編排比較簡單,陳舊。小學四年級才開始練習寫作文,學制也是六年之長。而90人教社教材,針對舊教材進行了以下改革一,教材編排思想改革,認為,小學教材不只是識字,而應該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尤其是"聽,說,讀,寫的能力"。二,一,二年級集中識字,兩年內完成全小學的80%以上的識字量。三,在識字的同時,重視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四,肯定了拼音的學習,認為拼音就是識字的柺棍。五,插入了大量的彩圖,供學生識字,看圖說話,寫話。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說話能力。和寫話能力。六,明確規定了各年級的寫作要求:一,二年級寫好一句話;三,四年級寫好一段話;五年級寫好一篇作文。七,教材內容也進行了調整,有刪減,有新選。版本採用大開本,彩色印刷。90人教社教材,不僅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了大家面前;而且為了讓廣大教師正確使用教材,達到最佳使用效果。人教社的同志提前在暑期,分赴全國各省市,辦了大量的新教材輔導班,提前培訓了大批優秀骨幹教師。保證了新教材的順利實施和推廣,鋪開。一大批新教材的實施者,後來都成了各自學校的姣姣者。有很多,已經肩負重任,成長為領導者。90版人教社教材,是改革開放後教育界首先刮進來的一股清風。緊接著,初高中教材也緊隨其後,掀起了九年義務教育改革的大潮,為我國教育界的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獨立綠苑茵草


90年代,我正好小學階段。那時候對我來說課外讀物不是很多,知識攝取大多來自課本。那時候,記憶最深的就是語文課本上的抗戰時期的革命先烈事蹟。課本內容很簡單,也很純粹,給我們那個年紀那個年代的小孩慢慢傳導一種紅色信仰,也是一種很正很熱烈的精神信仰--“我們要好好讀書,現在的美好生活都是革命先烈用生命熱血換來的,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

概括一點,就是簡單、純粹、熱血。


大魚小王


90年代書本,歷史性質感觸,最具有早先歷史性質


韋冠成說風水


小本書,特別厚,快放假得時候書皮都掉了


CnNancy


90年代,我不清楚,但是5、60年代我有親身經歷。書不厚,但是編撰的很合理,如今只是多了一些形象化、事例多的特點。(尤其小學)我想以後的課本會更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