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為什麼建了一座清西陵?

葉子寫實


清朝皇帝陵寢分為三處:

一、關外三陵。

1.清永陵。陵內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貼木爾、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1648年,清世祖福臨追封猛哥貼木爾為“肇祖原皇帝”、福滿為“興祖直皇帝”、覺昌安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為“顯祖宣皇帝”。

2.清福陵。清太祖努爾哈赤和他的皇后葉赫那拉氏。

3.清昭陵。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二、清東陵。清東陵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鎮以西的昌瑞山一帶,西與天津市的薊縣為鄰,北與承德地區的興隆縣接壤。

共建有皇帝陵五座:1.順治帝的孝陵2.康熙帝的景陵3.乾隆帝的裕陵4.咸豐帝的定陵5.同治帝的惠陵。

三、清西陵。

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

共建有黃帝陵四座:1.雍正帝的泰陵2.嘉慶帝的昌陵3.道光帝的慕陵4.光緒帝的崇陵。

雍正皇帝選擇建設清西陵的原因。

一、首先明確一點,清東陵和清西陵這樣的稱呼,是根據地理位置而定的。而真正左右皇帝陵寢的是清王朝的“昭穆制度”。看一下週朝的昭穆制度如下圖:

始祖居中,1、3、5世居於左方,2.4.6世居於右方。清朝也是沿襲這種昭穆制度而安葬皇帝的。只有一位違反了清朝的“昭穆制度”,就是道光皇帝不該埋在那個位置。

二、清東陵選址不佳。本來雍正皇帝也選擇了清東陵所在區域的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意思就是選擇的這個墓葬的風水不是太好,墓穴中有砂石的話,這就意味著陵墓會漏水。康熙皇帝的陵寢,就存在這種現象,雍正皇帝是知道的。事實證明,以後乾隆皇帝的陵寢建設在清東陵,孫殿英盜掘時,發現乾隆帝和皇后的棺槨都因為漏水漂移了原來的位置。


三、再選陵寢風水上好。參與選陵址的官員,在“昭穆制度”規定下選擇吉地。後選擇河北易縣永寧山附近,稱該地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裡“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估計當時雍正親自或者派遣官員和堪輿風水著名者,看了該地的風水。隨即選擇該地為陵寢所在地,並進行建設。

四、後人傳說,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不和,改詔書而即位,到陰間沒有臉面去見康熙帝。這純粹是以訛傳訛。

根據雍正朝記載,康熙帝的墓葬在建設中嚴重漏水,這個雍正帝是清楚的。他選擇九鳳朝陽山在開掘初期就發現砂石,他就明白在這裡建設,陵寢肯定被水浸泡,從而選擇了新的陵寢地。孫殿英盜掘乾隆的陵寢時也證明了乾隆的陵寢漏水很嚴重。道光皇帝在東陵的陵寢還沒有建成就已經水患成災,從而移葬清西陵。試想一下,誰願意自己死後被泡在水裡面。

雍正建設清西陵,可能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得而知了。不過此後乾隆皇帝規定:自己的後世繼承人全部實行“父葬東陵,則子西陵,父若葬西陵,則子必東”的昭穆葬制。

也就是不違背“昭穆制度”的情況下,清朝皇帝多了一個選擇。


老旺民俗傳說


關於雍正皇帝為什麼非要違背祖制,不把自己葬在東陵,而是另外找了一塊風水寶地,建立了西陵。這個問題恐怕只有雍正本人來回答才能夠令人信服,因為史書上對這個問題的記載不詳細,咱們又很難推斷雍正的心理活動。所以,這個答案只能猜。我個人說個看法,不一定對,姑且算是一種猜測吧。眾所周知,康熙皇帝在位時間非常長,所以,太子之爭一直進行了很多年,這些鬥爭,表面上平靜,背地裡卻暗箭亂飛,想都能想到,在這個過程中,雍正有多麼煎熬。事實上,在爭太子之位期間,雍正對康熙的忌憚從史書中是可以看出一二的,所以,康熙駕崩,雍正皇帝也是鬆了一口氣,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真的不容易,但對父親的忌憚卻成了他內心的陰影,他不願意與自己的父親葬在一起。中國人一直都有一個觀念,那就是“事死如事生”,死了之後跟活著是一樣的,只是到了另外一個世界而已,如果死了還得面對自己的嚴父,雍正心裡多少有點不樂意,所以就派人另外看了一個風水寶地,為自己修了一座陵墓。

後來,乾隆即位,也得為自己身後事打算啊,於是就開始啟動修建陵墓的事兒。按照《清史稿》的記載,起初,乾隆是準備把自己葬在雍正身邊的,而且位置都已經選好了,但後來考慮再三,決定在東陵修建陵墓。為什麼呢,因為他一旦把陵墓修建到西陵,那麼他的子孫都會把陵墓修建在西陵,如此一來,東陵的香火就斷了,子孫祭拜就不會再去東陵,這樣的話,也會因為不孝而造人詬病。於是,乾隆就來了個折中方案,就是傳說中的“兆葬之制”。

什麼意思呢?通俗的說,就是“東邊一個,西邊一個”,孫隨祖父,如此循環往復下去,這樣,就不會冷落東陵,也不會冷落西陵,按照這個辦法,嘉慶皇帝就葬在了西陵,跟隨他的祖父雍正。但是,後來,乾隆的子孫也並沒有完全按照他的想法來修建陵墓,大權在握,誰想葬在哪誰就葬在哪,只要在東西陵就行。所以,嘉慶之子道光皇帝應葬在東陵,甚至已修好了陵墓,但又說地宮浸水,又移往西陵,這一下整個次序都改變了。就是這麼個事兒。


貓叔說歷史


雍正執政十三年,整頓吏治,是歷史上少有的勤奮皇帝,民間和野史關於他的繼位和死亡更有著諸多版本的朴樹迷離的故事。


那麼一生勤勉的雍正為什麼不和康熙葬在一起,非要別出心裁的另墓地的呢,這個可能誰也說不清,也只能猜測。

皇帝的墓葬在剛繼位時就要開始修建了,雍正也不例外。雍正讓十三王爺允祥率領術士們,順治與康熙兩位皇帝陵寢附近選擇吉地,風水都不是很好。後來選中了九鳳朝陽山,離孝陵、景陵不遠,風水甚佳,得到了雍正的同意。但後來精通堪輿的臣僚術士再三相度,又認為九鳳朝陽山“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雍正又廢掉了這處陵址,讓臣僚們再行勘察。最後經過多處勘察,至易州境內的太平峪,興隆莊一帶發現了“萬年吉地”,並回宮竭力向雍正薦引。按照允祥等人的說法,此處西依雲蒙山,北靠泰寧山,東傍丘陵地,南臨易水河,堪稱:“乾坤聚秀之區,為朝陽會和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覽奏之後,也認為此處是“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命人修建陵寢,就是清東陵。


雍正修建清西陵的原因,真的是因為風水不好或塗裡含沙石太多嗎?這兩點原因顯然是禁不起推敲的。說清東陵的風水不好,後來的乾隆皇帝、咸豐皇帝和統治皇帝不也都葬在這裡嗎?還有歷史上有名的慈禧太后。他們選擇陵寢位置的時候,風水就會變好嗎?僅因為是土質的原因,可以再在周圍尋找。不一定非得去幾百裡之外的易縣呀。

雍正皇帝的繼位是清前期三大疑案之一,到現在的史學家們仍然分兩個派別,而雍正另選自己的陵墓也成為了“雍正篡位”派的證據之一。他們認為雍正皇帝之所以另擇陵墓,是因為畏懼自己的父親康熙才躲的遠遠的。至於他怎麼想的也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不過雍正的這一做法讓乾隆皇帝為難了。乾隆皇帝一生最崇拜的人是自己的爺爺康熙,他死後是葬在父親的西陵還是爺爺的東陵呢?經過深思熟慮,乾隆巧妙的沿用了老祖宗“ 昭穆相建”的制度,只不過這次東陵為昭,西陵為穆。他規定,如果父陵在昭,子陵則在穆,以此類推,孫子陪著爺爺,總是沒錯的,也完成了自己的心願。儘管後來有幾個皇帝沒有遵循這個制度,那就是後話了。

事實終究過去,只留下歷史讓人們評說遐想。

更多間接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和轉發!


葉子寫實


雍正在選自己的百歲後的吉地時,原本是要在老爸康熙的東陵找個穴位的。後來專家們認為地質不宜砂岩滲水會走元氣,就只好放棄去侍侯先皇的打算。讓專家們另覓地方。專家們找來找去,就發現風水寶地西陵峪了,便在地下樁掘穴。這就是清西陵。

如此以來,清三皇(順治另外算)中,就一處一陵,後世幾帝交替起陵於東陵和西陵,相互兼顧,共享後代祭祀,不偏不儻,祭祀浩蕩。可見這事死如事生的慎密心思,非禮儀淵博者莫能為之。

雍正是封建社會里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特別的經歷,也許讓他"特自起陵"也未可知。也許就是生前獨特,死後也該獨特才符合他的一貫行為。








劉一千五


雍正即位之初,因立足未穩,開始時對幾位敵對的皇子還能強忍殺機。隨著他採取各種或明或暗的一系列手段,在逐漸削弱了王公貴族的勢力,加強了他個人獨裁權力之後,他的陰險、毒辣便不可遏止地暴露出來。雍正即位後,沒有一天忘記手握重兵的皇十四子允對自己的嚴重威脅。他設法將允從西北軍中召回京師,先是拘禁,後改派去昌瑞山看守孝陵和景陵。允的撫遠大將軍一職改由年羹堯擔任。那個在暢春園就對雍正公開表示極大仇視的允,因與允不斷散佈這位四阿哥夥同隆科多謀殺了父皇康熙並篡奪了皇位的言論而被逮捕,由雍正親自為其二人分別改名為阿其那和塞思黑(滿語豬和狗之意),發配邊疆,最後二人都死於非命。當敵對的皇子們先後或被誅殺、或充軍、或發配戍陵,從而失去了反抗能力之後,雍正又開始將劍鋒指向了隆科多和年羹堯。之所以如此,其根本的原因當然是二人知道的秘密太多。既然這二人作為中流砥柱的時代已經過去,那麼繼續讓其掌握權力或活下去,就又將成為一種巨大的危險和潛在的威脅。於是,隆科多很快被判四十一條大罪永遠監禁,年羹堯被判九十二條大罪,被捕殺。 儘管雍正即位後實施了一系列弒兄屠弟、兔死狗烹的行動,但反對派關於他玩弄陰謀的傳言,卻仍然此起彼伏,從未中斷。在關於他陰謀篡位的眾多傳說中,最著名的一個是說,康熙生前留有傳位十四子的遺詔,被雍正把十改成於,從而變成了傳位於四子。隨著這些傳說的散佈,在民間神秘地掀起了反清復明的暗流。雍正聽到這些傳言自是十分惱火和不安,後來藉助民間秀才呂留良的反清案大肆製造文字獄,以此打擊傳言者和反清勢力。雍正本人還親自編寫了《大義覺迷錄》一書,為自己的陰謀和言行掩飾和辯護,並對歷史史實給予了多方面的篡改和塗抹。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夜,曾費盡心機、歷盡風險竊取到皇位的雍正,剛剛坐了13年皇帝 ,便駕崩於圓明園,後葬於易州泰陵地宮。 關於雍正的死因,因史書沒有記載,諱莫如深,因而不免使人疑竇叢生,傳聞頗多。來自民間的傳聞一是被呂四娘刺殺身亡,並將雍正的頭顱割掉帶走,臣僚們在為其入葬時,鑄了一個金頭安在雍正的屍身上,以此算完屍入葬了。一是中毒喪命,當天下午雍正尚在圓明園宮中與臣僚議事,晚間忽然暴病而亡。 雍正朝創立了秘密建儲制度, 皇帝生前對選定的繼位儲君秘而不宣,而將傳位詔書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錦匣內。雍正死後,總管太監到乾清宮取下秘匣,當即開讀,乃是皇四子弘曆為皇太子,繼朕即皇帝位。這時皇四子弘曆等已聞訊奔入宮來,遂即奉遺詔,並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為四輔臣,議定明年改元乾隆。乾隆皇帝登基後,對雍正的暴卒之因沒有查問。以後歷朝對此都諱莫如深,不能詳考。因清史尚無確切記載,各種說法也只能算是傳聞或一家之言。至於要徹底解開這一懸案或要親眼目睹雍正是否以金頭組合全身而入葬,那就只有打開雍正本人的泰陵才能真相大白。而這泰陵本身的來歷又是一個歷史謎團。 關於這個謎團,民間的傳聞是,雍正自暢春園改詔奪嫡、陰謀篡位,隨之又弒兄屠弟後,不免心中有愧,死後怕受到先皇康熙的降罪責罰,因此決定另選陵址,竟不顧祖制,跑到易州建起陵寢來。這樣遠隔幾百裡的康熙就對他無可奈何了。 事實上,自清王朝入關,順治、康熙兩朝的帝王后妃在京師以東的昌瑞山下建造陵寢後,便開創了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昭穆之制。昭穆為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始祖居廟中,以下父子遞為昭穆,其左為昭,其右為穆。父為昭,則子為穆,父為穆,則子為昭。這種方法也用於墳地葬位的左右次序。早在古代的《周禮》一書中就曾有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的規範記述。 雍正即位後,隨著政權的不斷穩固,開始想起建造陵寢一事。雍正四年(1726年),詔諭允祥、張廷玉和工部、內務府官員辦理陵寢事務。允祥等臣僚率領術士們,先在馬蘭峪的昌瑞山腳下選擇吉地,但沒有選中相宜的地方。後來選中了九鳳朝陽山,離孝陵、景陵不遠,風水甚佳,得到了雍正的同意。但後來精通勘輿的臣僚術士再三相度,又認為九鳳朝陽山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此雍正廢掉了這處陵址,讓臣僚們再行勘察。但這幫臣僚不知是由於什麼緣故,卻久久找不到佳穴,又不知出於怎樣的一種考慮,雍正開始命怡親王允祥和漢大臣高其倬捨棄京師以東,到京師西南一帶山脈採卜。允祥等人受命後,經過多處勘察,至易州境內的太平峪,興隆莊一帶發現了萬年吉地,並回宮竭力向雍正薦引。按照允祥等人的說法,此處西依雲山,北靠泰寧山,東傍丘陵地,南臨易水河,堪稱:乾坤聚秀之區,為朝陽會和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覽奏之後,也認為此處是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但是,若在此處選擇陵址,顯然違背了子隨父葬的制度,他不便馬上表態,只說那地方雖美,但距父親的景陵和祖父的孝陵相去數百里,朕心不忍。而私下卻在暗示群僚們為自己尋找依據和藉口。臣僚們心領神會,很快就引經據典,找出了一大堆看起來頗具情理的依據。允祥聯合大學士們奏稱道:漢唐諸陵雖都建於陝西,但漢高祖、漢文帝、景帝、武帝之陵卻分佈於咸陽、長安、高陵、興平等縣,唐高祖、唐太宗、高宗、玄宗諸陵則分散於三原、醴泉、乾縣、蒲城等地。據此典法,在易州建陵,與古禮不為不合。且遵化與易州都屬畿輔之地,離京師不遠,完全可以建陵。群臣果然不負厚望,一番引經據典,使雍正的意圖得以順利實施。雍正八年(1730年),位於易州的泰陵開始動工興建,至乾隆二年(1737年)宣告竣工,同年三月初二日,雍正帝的梓宮被安葬於泰陵地宮。至此,清朝入關後沿襲的昭穆之制的喪葬規範,被雍正輕而易舉地擊破,歷史在這裡無聲地拐了彎。清朝自入關後,帝王的陵寢開始以京師為座標,逐漸分為兩大陵區。那便是位於北京以東遵化縣馬蘭峪附近的清東陵和位於北京以西易縣境內的清西陵。


東方智惠


雍正為什麼沒有葬在清東陵,非要另起爐灶,建了個清西陵。

有人說他是無言面見地下的康熙。因為他篡改康熙遺詔,將傳位十四阿哥,改為傳位於四阿哥,僅僅在十字上面加了一橫,便輕鬆奪得大位。登基後,完全不顧手足之情,對那些昔日與他競爭皇位的兄弟們,不是充軍,就是圈禁,更有甚者,直接逼迫而死。用心不可謂不毒,手段不可謂不狠,康熙若是地下有知,豈能饒過雍正!這就是他不敢葬在康熙旁邊的主要原因。

其實,以上說法完全是空穴來風,道聽途說。雍正繼位後,初選墓地是清東陵的九鳳朝陽山,後來經過勘察,雍正認為:清東陵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最終經過風水師一番尋找,選中了易縣的永寧山下,因為這裡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會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

其實,雍正之所以不葬在清東陵,風水是其中一個原因,最主要的是:雍正自感他治理下的大清,繁盛程度比康熙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他才獨樹一幟,另立陵寢,以彰顯自己治國的雄才大略。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簡單說,雍正節儉與其如何選擇陵墓毫無關係。帝王身後百年事,其重要性並不在江山社稷之下。雍正之所以棄東陵而擇西陵,真實原因肯定無人知曉。民間有言,多認為雍正因僥詔而不敢與康熙帝同居東陵,官方說法則認定東陵風水不夠完美,令雍正被迫重擇西陵。

在我看來,官方說法確實難以取信於人,而民眾說法又有些荒唐可笑,或許兩者結合才是歷史真相。即雍正自知康熙並不喜歡自己,將皇位傳了下來更多是因為自己的兒子弘曆,所以並不願意在死後再去挨在那位千古一帝的父親身邊。

同樣的道理,乾隆皇帝也不太喜歡自己的那位父親,反而是跟自己的爺爺更親。於是,乾隆在自己的晚年也找了些理由,最終是給自己選了東陵。


熬小魚123


本來雍正是準備要在清東陵休陵墓的,然考察以後,認為東陵規模雖大而形未全,且有砂石,只好放棄選址,另選萬年吉地。就有了清西陵!


世佳706


這得問雍正。


中醫老孔


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