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立碑有什麼講究和步驟?

用戶94006184777宗御


清明去上墳時看有的墓地上都立起了碑,後人為了表達自己的孝心也為便於祭拜先人,在墓地立了碑。

在中國死後立碑由來已久,從古漢代開始就有死後立碑的這種做法。《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袁可立墓碑》記載:“袁尚書可立墓碑。”


一般立碑都是要請風水先生的,“十里不風,百里不俗”各地風俗還是有些差異的。我們瞭解些立碑的禁忌:

一、不適合立碑的時間:與死者犯衝的時間

要選一個黃道吉日,時間上選擇千萬不要和已故的人犯衝,防止對後人不利埋下隱患。

二、不適合立碑的地方:在道路支突或在高壓電線的地方。

這些對墓地磁場會有干擾,出現自家財氣外流,後人會有存不住錢的現象。

三、不適合立碑的方位:東北艮位。

因為東北為鬼門,陰氣重,在此立碑容易影響後人的健康、財運和事業的發達。

四、不適合的碑形狀:過高大過矮寬

一般百姓如果墓地不是很大,就不要立一個過於高大的墓碑,如果高於高大,反而對墓地形成逼壓,影響到後人前程。如果於矮寬,會對後人的身高形成壓勢,出現矮胖的人。一般長方形為好。

五、不適合碑與棺材位置:壓到棺木。

立碑裡一定要做好測量工作,碑的位置與棺材有一定距離,一般是距離穴位的9寸到6尺之間為宜,如果壓到棺木,就地影響到後人有頭疾、呆傻。壓到棺腳,後代易有腳病腿疾。

六、不適合寫在碑的名子:還在世人的名子

如果倆夫妻有一個過逝,另一方還活著,不能圖省事在墓碑刻上活人的名字,可以留下位置,若死後合葬再將名子補上,當然也可以等合葬後再立碑。

七、不適合的碑文書寫方式:凸刻、行書、草書。

碑文上的字刻要一定要是凹刻又叫陰刻,凸刻被視為不吉利。字體不不能使用行書、草書,這是對死者的大不敬,要用莊重的魏碑體、隸書、楷書。

八、不適合的立碑後護理:歪斜、不潔、殘缺

墓碑立好以後要注意護理,不乾淨要及時擦乾淨,歪了、崩裂了要修正或更換。如果護理不當,易引起後人頭疾,子孫不順,損傷婦女,有離鄉、破財之險。


立碑“有前有後”,既可以立到棺頭也可以立到棺腳。立於棺頭,利人丁興旺,立於棺腳,利家官財兩旺。

立碑有很多講究的:

一、碑文撰寫

寫死者的生前職務、職業、名諱、生於哪年、逝於哪年及死者的姓名、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時間等,這些不必全寫上,可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調整。字數總數的個位數為1、2、4、6、7、9者為吉。

二、立碑方向

一般立碑要和點穴立向的方位一致,立向有24山向,也就是說15度一個山向,如果立碑的山向和墳地穴位的山向不符合,陰宅風水的細節的誤差會影響後人的人氣旺衰。

三、立碑時間

給親人立碑適合選在1、3、5週年時間段,清明前後,農曆十初一、臘月前後為好。要選個選個吉日,防止給親人帶來不利。

一般碑立好後,家人要在碑前放鞭——送上花圈——擺上供果——上香燒紙——磕頭等,可按照當地習俗進行。

如果是公祭的程序就多些:

1、鳴鞭、奏樂;

2、祭拜人員獻花;

3、後人上香;

4、恭頌祭文;

5、來人代表講話;

6、集體三鞠躬。

無規矩難成方圓,既然立碑,就一定要注意立碑的講究和步驟,以免適得其反,這樣才能更好地祭奠和緬懷先人。

💝關注我,關注更多精彩。


網悠然


在農村,為老人立碑已經很普遍了。其中有什麼講究,我根據我所知略述一二。

首先,應該確定立碑時間。在我們這裡,一般都是在清朝節,中元節兩個時間段立。兩節之外,不宜立碑。

確定好時間後,就要設計碑文。正面右側是豎式文本,文字是:先父母(父母二字並聯)諱字父名、母名(父母的名字亦並聯)大人之墓。左下角亦用豎文寫明古歷某年某月某日清明(中元)立。

碑的後面寫父母兩個人的生平,字數要根據碑體大小確定,否則碑上會容不下或空餘太多。

碑的後面左下角要寫明立碑人。自右向左按先大後小,先兒後女排列。值得注意的是,立碑人兒子兒媳必須都要寫,而女兒則可以兩個人都寫,也可以只寫女兒自己。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都可以寫上。

如果父母之中只有一人亡故,未亡人的名字和生平可以刻上,但未亡人的亡故時間只刻年月日,中間留有加數字的空間,方便其過世後添加上去。刻好後,用紅漆描紅,表示此人還活著。

如果背面不寫生平,那立碑人就應該寫在正面立碑時間的下方即可,碑的後面就沒有文字了。

立碑那天,必須是上午,要請本家族的人過來幫忙,燒紙錢、放鞭炮,中午大宴賓客。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農村立碑什麼講究和步驟,這要看各地風俗習慣而定,這沒有一定的規距,在過去立碑也是很少見的,也就是說有名望的人才可以立碑,貧民百姓基本沒有立碑的,聽老年人說,立碑儀式是很隆重的,我們村有個姓朱的,在外面發了,回來時穿著朝服,坐著八抬大轎,回到故鄉修墳祭祖。三臺大戲唱了幾天幾夜,作為老百姓確實也沒有這個立碑的本錢。


現在我們這裡立碑,確實也很隆重。大戲一臺唱幾天幾夜,親朋好友都回來捧場。立碑的時間都是定在父親週年這一天,母親為隨縱。當然立碑時都是父母雙亡,無論父母那個死在後邊,最低過三個週年才能立碑,三年內為守孝期,祖墳是不能動土的,在這三年內,就連清明節也不能掃墳添土。

墓碑的正面,刻有土墓中人的姓名,和立碑人的姓名,和立碑時的年月日,這種立碑的方法也就是在我們農村,子孫給老人的立碑議式,僅供你參考,謝謝!


農村農民萬歲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內有視頻】

立碑是很有講究的。這在全國應該都是一樣的。具體的講究的因各地而不一樣。畢竟“十里不同俗”嘛。

在陝西渭北一帶是這樣的。

1、時間的講究:

一般在老人去世“三週年”、“八週年追遠”的時候;還有比較常見的時間就是老人去世三週年後的每年清明節前,都是立碑的時候。一般情況,是在清明節前幾天,開始動工,趕在清明節竣工。動工前,邀請風水先生到墳地看下碑子底座的走向、位置,重要的是要看一下動工的具體時間。有時候,因各種原因來不及動工,也要在風水先生確定的吉日吉時挖一鍁土也算是動工了。

2、隆重的程度:

這個差別很大。一般的情況就是請樂隊,侄男子弟、生前友好都參加。

3、祭碑的程序。

碑子立好以後,要進行祭碑!這個環節是必須要有的。不能缺少的。

祭碑的程序根據故人生前的情況和現場來人的情況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公祭,一種是家祭。

如果來的人絕大多數都是侄男子弟親戚,那就採用家祭的形式。如果來的人朋友很多,大多數都是子女的朋友,那麼就是到場的所有人先進行公祭,公祭結束後,再進行家祭。

公祭的程序是:

第一項:奏樂、鳴炮!

第二項:由女子用笤帚掃碑。

第三項:由媳婦用清水洗碑。

第四項:在場人員獻花。

第五項:兒子緔香。

第六項:有生前同輩恭頌祭文

第七項:來人代表講話。

第八項:集體三鞠躬

第九項:祭碑禮成!

這就是整個儀式。

立碑體現了後人對故人的思念、緬懷!也是表達孝心的意思。現在,已不提倡立碑。提倡火葬。但是,立碑也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禮節禮儀意識。教育人們不要忘記前人之教誨,也有它積極意義的一面。因此,我們在新時代要正確的分析傳承。

網友們,你的看法呢?

我是凡塵觀生活,謝謝!

再見!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6311645390995034765, "vid": "0333ec4f248a482b988c071e2ab3ff1c\

凡塵觀生活


在膠東農村,清明豎碑有很多特別的規矩和講究。

首先是爺爺奶奶沒有樹豎碑的,不能給自己的父母豎碑,要按長幼次序豎碑;其次是沒有燒滿三週年的不能豎碑,必須燒了三週年以後才能豎碑;再就是閏月年不但不能豎碑,而且上墳的時候,還不能動土。


豎碑前,要事先把碑定做好,家族裡的人坐在一起,商議豎碑的具體細節。石碑上刻有逝者的生卒年月,姓氏名誰以及後輩立碑者的名字等。墓碑做好後,用紅布包裹,因為忌諱碑文朝天裸露著。另外跟豎碑家有“人情”的,都要到場,都要隨份子。在老輩子,一般要送雞蛋,送桃酥,送錢。

豎碑時,要做餑餑、蓮子等擺供,放鞭燒紙,焚香磕頭。全家族的人都要到場。有的原來爺爺、奶奶或父親、母親沒有葬在一起的,在豎碑時一併葬在一起;過去雖然葬在一起,但沒有做墳頭的,這次樹豎碑時也一塊把墳頭壘好,壘墳頭的磚必須是青磚,忌諱用紅磚;同時,壘好碑的底座。有的比較講究的家庭,豎碑這天還會請廚子做菜,擺兩座客,招待親戚等;而且,還要栽植側柏、迎春等樹木。



膠東有些地方豎碑這天,閨女或孫女要送旌旗,扎紙馬;而且還要做十個大棗眼餑餑,用三牲(即豬頭、雞、魚)等拜祭。據瞭解,古時候的旌是有專用旌樓的,旌樓是木頭做的,跟放大的神主匣類似,四周及頂部有木雕,都是極為精美的。出殯的時候,旌就掛在旌樓裡,由四個人上槓抬著,走在棺材前面。不過現在已經找不到這樣的旌樓了。





膠東民俗通


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前的很多繁縟細節都被省略了,但基本的規矩還是有的,立碑比不得看墳地,因為碑是必須立在墳頭的,這個已經侷限了在哪裡了,在位置上不必找風水。二十四山向,分金定穴和立碑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墓穴的分金點穴內容會刻在石碑的碑頭上。現在會用二十四山向分金點穴的已經太少了,所以現在的石碑上已經看不到相關內容了。

立碑現在講究不多,一般逝者超過三年就可以立碑,可以選在忌日,也可以選在清明節前後。傳統的方式是立在逝者的腳下位置,這個和現在陵園裡的設置是不一樣的。立碑一般會選擇某個祭奠的日子,選清明就可以喝添墳,清明祭掃同時進行,所以大多數會選擇在清明節前立碑。

農村講究在節前燒紙祭奠,所以立碑也都是在清明節的前幾天,因為具體那一天刻碑的時候並不確定,所以一般落款是**年清明榖旦,榖旦在古代是吉日的代稱,並不指向具體的哪一天。

不管你富裕還是貧困,在立碑這事上,一般都是後代子孫均攤,並落下名字。碑文的書寫以前是最講究的地方,規矩複雜得很,連專業幹這個的有時候都會出現疏漏。現在人們沒了那麼多講究,內容也都簡化了。

這是前幾年我第一次操刀的作品,因為字寫不好,用電腦打印的隸書,這是刻完以後,打印的紙還沒有去掉。下圖這個四眼透龍碑是我和朋友一起刻的,處女座,連自己看著都不滿意。

還有一個問題,父母一方故去,一方健在是可以立碑的,但碑頭如果是龍鳳圖案的話,只能刻一邊,碑文留出空位,待父母雙方都去世後補齊。下圖就是一方去世時立的墓碑,半邊是空缺的。


山野論史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祭拜祖先,在這裡我和大家談談立碑的講究和步驟。農村立碑在我們那裡還是有一定的講究的,立碑不能隨便的,是有講究的,具體時間按排是清明掃墓,十月初一,大寒,三年大圓墳,死人祭日等。

立碑首先先刻好碑文,如死人姓名,出生年月日和先逝年月日,如果刻夫妻兩老人(七十歲以上)名字,未亡人名字要用紅柒描寫,死去的名字用黑柒描寫,一般年輕死人不留雙方名字。講究人家還要刻碑文,教育子孫不要忘本,發揚老一輩光榮傳統。

立碑當天,兒女要到墓(墳)前祭拜,告訴先輩今天為您立碑,買的鮮花,供果祭拜一下。

在我們那裡大多數都有墓碑,一是為死人留下門牌號,二是後代子孫祭拜好認,不要搞錯。

農村風俗立碑講究和步驟,我就講這麼多,有不到之處望包含。圖文無關,圖片來於網絡。


有緣人153832681


碑,本是指豎石。

立碑的習俗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碑的出現。當時的碑分很多種,如宗廟中的系牲碑、宮館中的測影碑、墓旁的下棺碑。但不管是哪種碑,都是不刻文字的。後來有人刻上相應的文字,才逐漸形成了各種碑文。

現在說的農村立碑,多指的是墓碑。很多人都見過墓碑,但是不見得知道墓碑碑文的格式和意義。墓碑碑文的格式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一般來講,墓碑碑文分為三部分:

1、抬頭

主要寫死者的生前職務、職業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寫。

2、正文

正文主要寫明立碑者對死者的稱謂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

落款寫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時間可寫可不寫。

墓碑相當於陰宅的大門,所以農村立碑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如果不按照規矩來,一是對死者不敬,二是還會影響子孫後代的運勢。那農村立碑有哪些講究呢?

一、碑面的顏色應該是黑色或者是灰色

俗話說,碑有豔色家出淫``色,黑色和灰色顯示莊重,以表達對逝者的敬意。

二、石碑要大小適中,並不是越大越好

有些人喜歡講排場,把祖墳墓碑搞的特別的大,其實這並不對,太大了,對墳有壓迫之勢,子孫不旺。

三、字數宜過黃道

並不是說字數有限制,而是字數總數的個位數字要為1、2、4、6、7、9。

四、墓碑和墓穴的距離有講究

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一般是9寸到6尺為宜。另外,墓碑的地基要堅硬,防止日後沉陷造成墓碑傾斜,按村裡老一輩的說法, 這樣後代有罷官、走路歪腚的風險。

除此以外,立碑的時間等等也是有講究的,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農村的習俗,都是千百年來農民們總結出來的經驗,就如立碑,更多的是表達對逝者的尊重和思念之情,忠孝義,這也是屬於表達孝道的一種方式吧。


愛打漁的樵夫


農村立碑有什麼講究和步驟?

農村墳墓立碑一般都選在清明前夕,其意義是紀念逝去的先祖父輩們。

農村立碑的講究

農村立碑是晚輩給祖輩與父輩墳墓立碑,立碑者必須是逝者們的血親三代,即就是兒女,孫子,蹭孫,而孫女,蹭孫女可以不在碑文其列。

立碑之時,必須選擇一個黃道吉日,安排香燭,冥錢,供果,祭品,燃燒煙花,掛燈籠等,以示祭祀祖先。

農村立碑的步驟

農村立碑步驟一,必須父母親雙亡,在三年守孝期內第二年立碑較為適宜,因為父母親去世,頭年親人們悲痛欲絕,不適合於動土立碑,還是以哀悼為主,所以選擇在父母雙亡第二年立碑較為合適。

農村立碑步驟二,第二年首先向各位三代親人們集資,不管多少人人家家戶戶都必須出錢,要出錢碑文上才能刻下你的名字,否則會被視為不孝子孫,祖上人就不會保佑你"發子發孫,發富發貴",所以,立碑錢必須人人都出,人人都有份,父母親是大家共同的。

農村立碑步驟三,

碑石選料必須是大理石,碑文雕刻必須請當地有名望的大師才行,碑文上中央寫父親之名,左上刻母親之名,兒孫們的名字應該刻在碑石右下方才是,以示對父母親的尊重之情。

農村立碑步驟四

碑文刻好之好,必須選個黃道吉日請別人動土立碑,切不可自己動土,自掘祖墳,必須請兩位當地幹事老練的金剛大師才行,動土時必須給逝去的長輩們擺上供果,點燃香燭,以示啟動他們,以免驚擾他們,禮成之後必須燃放煙花爆竹,為逝去的親人燒上紙錢,掛上燈籠,以示安慰之心。

農村墳墓立碑,是一種風俗傳統,紀念意義重大。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地域不同,民俗不同,個人情況不同,講究也不同。有些人迷信,讓先生看個好日子,有些人不迷信,看預報選個好天氣就行。立碑就好比給老人蓋房子,有些放炮有些不放,一般三週年後就可以立。

一、準備工作:寫碑文,兄弟姐妹商量,寫誰不寫誰,寫到哪一輩。準備花多少錢,碑多少,待客多少,其他多少,比如碑的地基,紅綢子,炮。大家都沒意見這就是對的,有一個有意見這就是錯的,一直商量到統一。一般正常的家庭碑文內容如下,兩位老人的姓名,出生年月(一般為農曆),去世年月,年齡。小輩姓名中,女婿一般不寫,特殊除外,以下先寫男從大到小,再寫女從大到小,兒媳女,孫孫媳孫女,曾孫曾孫媳曾孫女,玄孫……,注意字要核對,不能有錯別字。還有立碑時間。有些在背面寫簡歷,一般不寫。

二、定碑:拿上你的碑文去就近的刻碑店,選擇碑的樣式,談好價錢,交付定金,定好日子(待客前幾天就要立好,防止天氣或其他事誤事),交換聯繫電話或微信,拿上老闆說的地基尺寸,回去抽時間幹活(這活有些是碑店幹),刻碑時間有些兩三天就刻好了,有些需一週左右,最好提前半月去定。

三、立碑:碑刻好後讓老闆通知一下,你去看或者用微信核對一下,一般不會有錯,按預定時間或另確定時間立碑。準備好老闆告訴你的東西。

四、待客:有些家庭特殊不待,一般都待。擦擦碑,掃掃墓,獻獻食,燒燒紙,哭個西活,放放炮,完事。攤子一吃,各回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