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為什麼東晉只派八萬人迎戰呢?

於無聲處34


東晉時代是典型的門閥政治,而且還是門閥政治的巔峰。那麼何為門閥政治呢?簡單說,就是門閥士族與皇權的共治天下。那麼皇帝為什麼願意與士族共治天下呢?這個還要從東漢末年開始說起。

東漢末年,皇權旁落。一些出生於四世三公家族的豪門子弟,比如袁紹、袁術;一些宗室出身的劉姓子弟,比如劉焉、劉表;一些在地方州郡頗具影響力的士族子弟,比如公孫瓚、馬超等人,紛紛割據自立。這麼人要麼自己就是豪門大族,要麼依靠割據地的豪門大族,把割據地變成了獨立小王國。雖然後來魏武帝曹操極盡之所能的打壓豪門大族,但是豪門大族的崛起是不可逆轉的。


曹操死後,曹丕繼立。因為他沒有自己老爹的威望,所以他就不可能像自己老爹那樣繼續打壓豪族,否則統治地位不保。於是曹丕搞了一套九品中正制,等於在制度上承認了豪族在社會上的政治地位。曹魏政權也就變成了皇帝與豪門共治天下的局面。

魏明帝曹叡死後,曹魏皇室也皇權旁落。司馬懿在擊敗曹爽後,控制了曹魏的軍政大權。對於篡位上位的司馬家族來說,他們的統治基礎比曹丕還弱(無尺寸之功)。因此為了篡奪皇位,司馬氏一方面打壓不服他們的曹魏殘餘勢力,一方面也仿效曹丕當年拉攏豪門大族的辦法,給了豪門大族更大的政治權力。

簡單點說,晉朝的軍政大權掌握在豪門大族手中。這些豪族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資源,依靠這些土地(莊園經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並通過這些財富,招攬人才為其服務,豢養家兵護其家財。

晉武帝司馬炎登基後,豪門大族的勢力已經可以影響皇權了。為了制約日益膨脹的豪族,司馬炎大封司馬氏,把自己的子侄輩封到各地當王,企圖利用分封制的方式擴大司馬家族的控制力,把豪族手中的權力再奪回來。但問題是,司馬懿靠篡位奪權才上的位,這就給了司馬家族一種錯覺:

老祖宗可以篡位奪權,我們為什麼就不可以呢?基於這種想法,司馬炎死後,司馬家族立刻就爆發了內亂。這些司馬家族的傻孩子們相互攻擊如仇讎,為了奪權殺紅了眼。殺得天下大亂,子嗣凋零。司馬家族的影響力急劇下降!(司馬家族掌控的軍隊都殺完了)



匈奴人劉淵看見中原大亂,乘機率領族人起兵造反。他這一造反,又把八王之亂中倖存下來的司馬氏王爺們也殺了一遍。僅洛陽一戰,司馬氏控制的軍隊就被殺了十萬多,包括襄陽王司馬範、任城王司馬濟、西河王司馬喜、梁王司馬禧、齊王司馬超、吏部尚書劉望、豫州刺史劉喬、太傅長史庾顗等人都被胡人俘虜。最後也都被殺了。

經此一役,司馬家族元氣大傷。一些逃到江南的司馬氏,比如後來的晉元帝司馬睿,他是要兵沒兵,要錢沒錢,也就是掛一個皇族頭銜空筒子王爺而已,其實什麼實力都沒有。他能當上皇帝,完全就是仰仗江南的豪門大族抬舉。

因此東晉皇帝的權力不是一般的小,而是特別特別小,根本沒人拿皇帝當回事。皇帝也拿江南豪族沒辦法,因為東晉皇帝沒有自己的核心軍事武裝。(晉朝皇帝的統治基礎在北方,但是北方被五胡佔了,等於皇帝的土地沒了。沒有土地就沒有經濟收入,就養不起兵,只能依附於南方士族)



試想一下,皇權這麼弱,南方士族們會怎麼看待這個現象?肯定是希望維持現狀,讓皇權繼續弱下去!這樣南方士族才能維持特權,維持偏安的局面。所以縱觀整個東晉時期,除了個別皇帝之外,大多數的皇帝都是弱雞,對整個國家沒有掌控力。(因為皇帝弱,所以東晉是一種看似有中央政府,實則是地方割據的軍政結構)

綜上所述,淝水之戰時期的東晉政治和軍事結果也就一目瞭然了。

首先是皇族,弱雞般存在。皇帝的手上壓根就沒有多少兵。東晉的主力軍事武裝實際上是掌握在士族手上的。

其次是士族,真正擁有權力的群體。這個群體沒有統一的領導,因為能把士族統一,就意味大權在握,可以篡權了。所以淝水之戰前的士族,都是割據自立,擁兵自重

當時擁兵自重的南方士族主要分四大塊,分別是江東士族、荊州士族、益州士族以及嶺南士族。不過益州當時已經被前秦攻陷了,這一群體被排除在外;嶺南士族因為離前線太遠,也跟他們沒關係。所以真正跟前秦幹仗的,只有荊州士族和江東士族。這也就是說,東晉和前秦的戰爭,是一場東晉和前秦的總體戰。在江東和荊州都有戰事。只不過主戰場(淝水)在淮南,所以給人一種錯覺,就是前秦八十七萬大軍討伐東晉,而東晉只派了八萬人迎戰,好像東晉只有八萬人似的,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回事。

因為前秦與東晉打的是總體戰,江東和荊州都有戰事。前秦軍把主力(約三十萬)部隊放在了淮南,這是當時江東士族的地盤。前面也說了,東晉的士族割據自立。前秦打江東,這事與其它地區的士族無關。畢竟仗又沒有打到他們的家門口,犯不著賣命。另一方面,作為次要戰場的荊州也有戰事,不可能竭盡全力的去幫江東。因此,淝水之戰的八萬晉軍,其實就是江東士族的武裝力量,也可以說是東晉中央朝廷的武裝力量

以當時江東士族的財力來說,這八萬人真不算少了。畢竟士族的權勢再大,也只是個土豪而已,以一家一姓的所能控制的人口財力,不足以支撐豢養一支過於龐大的軍隊。這種現象不僅僅是東晉的問題,縱觀整個南北朝的軍事對抗史,都是如此。比如南朝軍隊數次北伐的兵力數字,軍隊人數卻少得可憐,一般只有數萬人,幾乎很少見到超過十萬的記錄,遠遠少於與其對抗的北朝軍隊。


所以為何淝水之戰時,東晉只有八萬人?因為這是當時江東士族(以謝家為主)和東晉朝廷所能動員的極限了。畢竟淝水在江東士族的地盤上,苻堅的目標也是東晉朝廷的所在地。其它地方的士族認為跟他們沒關係,都在坐立觀望,不派兵支援。

說到這裡,有一個疑惑就產生了。為什麼江南士族會對前秦南侵如此不上心呢?難道他們不怕做二等公民?這是因為,士族之間也存在相互兼併的現象。被北方胡人統治雖然不好,但是保住自己家族的地位更重要。士族的私兵是他們安身立命的資本,怎麼可能拿去給謝安和朝廷當炮灰呢?那些世家大族們沒有在背後給謝安搗亂,沒有給前秦當帶路黨,已經是對謝安和朝廷最大的支持了。



總的來說,前秦與東晉打了一場滅國級的總體戰。這場總體戰,前秦全線出擊,不是隻打江東,而是江東和荊州一起打。使得東晉不可能把兵力全調到一個地方。如果把兵力全部調入淝水,那麼西線的荊州肯定會崩潰。並且朝廷本來也調不動荊州的兵馬,這是士族政治的弊端。至於淝水之戰,只是這一場前秦與東晉總體戰中的一次戰役而已。東晉在這次戰役中派出了八萬人。但這八萬人不是東晉的所有武裝力量,只是江東士族(謝氏)的全部力量。以當時的政治結構來說,八萬人已經個不小的數字了。


Mer86


先做個對比

317年前後,祖逖北伐,渡江時只有200兵丁,到了對岸,也不過招了2000人左右;349年,殷浩北伐時,兵馬多一些,出兵的時候有7萬大軍,不過裡面有3萬是投靠來的羌族姚氏,後來也背叛了;354年,桓溫北伐時,有4萬大軍;369年打前燕,準備了5萬軍馬,那時候前燕估計有千萬人口吧……

這麼比較來說,東晉派出8萬兵馬,還是蠻多的

當然,說東晉只派8萬人馬也不正確,東晉和前秦接壤線很長,各有各的防區,代表朝堂的謝家負責淝水一線,而地方,比如地方大員桓衝,隨時能聚集十萬兵馬

這也能看出來,東晉的王與馬共天下不是簡單一句話,各地豪族門閥有私兵,而這些兵,是能與司馬家共天下的基礎,東晉朝堂,調不動!東晉派出的兵馬,其實也只是謝傢俬兵,當時朝堂謝安主政,這兵馬是謝玄鎮守鎮江時候,招收的北地流民,稱之為北府兵


靈石蘊珠寶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作為從小學到高中均入選歷史課本的“明星戰役”,它已經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那麼,為什麼明明前秦派出了驚人的87萬的總兵力,東晉卻僅僅拿出8萬人迎戰呢,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淝水之戰實際參戰兵力對比並非87:8

淝水之戰是前秦發起的、旨在滅亡東晉、統一全中國的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換句話說,淝水戰場只是整個秦晉戰爭的一個點,按照《資治通鑑•晉紀二十六》的記載,前秦實際上是沿長江、淮河一線呈半包圍狀態分四路進攻東晉。


第一路是苻融主力30萬人直接渡淮進攻壽陽,第二路是從幽州、冀州徵發的兵力約20萬抵達彭城,目的地應該是直達淮北,渡淮進攻東晉的首都建康(今天的南京)。


第三路是張蠔、慕容垂15萬從北面進攻荊州夏口,並且在十月攻克鄖城(今天的湖北安陸)。第四路是督益、梁州諸軍事(即指揮巴蜀、漢中兵力)的龍驤將軍姚萇10萬人沿長江和沔水東出,會合張蠔、慕容垂出襄陽進攻夏口。因此,在淝水主戰場的實際兵力對比是30:8。

二、東晉的實力及兵力配置


東晉南渡之後真的可以用“積貧積弱”來形容。311年的寧平城大戰,西晉最後的10餘萬兵力被石勒2萬精騎全殲,晉朝宗室幾乎是裸奔到江南,依靠南渡士族與江東士族共同執政,但內部又因為利益分配(北方大量人口湧入江東,南渡士族到江東要圈地吧,那肯定就要動原來的吳姓士族的奶酪了)等問題導致政局不穩。


南渡之後即相繼發生王敦之亂(322-324年)、蘇峻祖約之亂(327-328年)。到淝水之戰前,東晉的軍事力量實際上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荊州刺史桓衝的10萬人馬,這支軍隊是桓溫時期打下的基礎,淝水之戰時負責在長江中上游對前秦的慕容垂、姚萇的25萬人作戰。



另一部分就是在長江下游、377年謝玄在京口、廣陵以北方流民為基礎組建的8萬“北府兵”,這支兵力是整個東晉的精銳(也是後來南朝宋太祖劉裕賴以起家的精銳),因為這些北方流民在南渡之前就是半軍事化的組織(為了在“五胡亂華”的亂世活命真不容易啊),本身具有和胡人的作戰經驗,而且自己老家被胡人佔了,打起仗來那是國仇家恨擱一塊兒,戰鬥力特別強。


所以,不是東晉看不起苻堅,只派8萬人迎戰,而是他只拿得出8萬人,而這已經是東晉在揚州地區的全部家當。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淝水之戰可以說是一場非常精彩的攻防戰。謝安率領的八萬兵馬和符堅的百萬大局碰撞,結局確是以前秦的敗亡告終。

符堅在一統北方後,揮師南下,又想要一統中原,然而他的百萬大軍卻是一個“大雜燴”,漢人、鮮卑、羌、氐,可以說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雜牌軍,人心駁雜,所以稱不上是一個完全的軍隊,甚至大部分人都不信服符堅的帶領。

而東晉為什麼只出八萬兵馬

首先符堅的百萬兵馬是個虛指,當時北方經歷完戰亂,人群中以十抽一的方式下,彙集而來的軍隊,根本達不到百萬的要求。再者,東晉作為守方,八萬守一座城是一個非常適合的兵力。攻守戰不同於兩方的野外交戰,地勢和城牆堅固程度很大程度上就能影響戰果,而兵力不是主要因素。


當然淝水之戰的勝利還有謝安的充分表現,謝安寫信給符堅說要過河與之交戰。符堅考慮之後,決定將他們放過半渡然後偷襲,於是下令軍隊後撤。

這就是兵法中半渡而擊的理論

符堅想讓自己的軍隊有序後退。 可是好幾十萬人撤退,謝安看時機成熟,就讓晉軍那邊嚷嚷著秦軍敗了,秦軍敗了。前秦軍隊聽到信以為真,大家高喊著“快跑啊”。加上前秦隊伍列陣戰線很長,後面的也不知道前面發生了啥事,於是瘋狂的發生踩踏,兵敗如山倒。 謝玄、謝石統領部隊乘機渡過淝水,展開閃電行動,符融這個指揮官,想騎馬去穩住部隊,卻被亂軍踩踏而死,前線指揮官死了,部隊更是呈頹敗之勢瓦解,在撤退踩踏中,符堅中箭受傷,逃至淮北。



這便是淝水之戰,謝安以八萬破百萬的故事,東晉的國祚有得以延續一段時間。


憶尋塵


一、國小力弱

當時的東晉,經過西晉的長期消耗,能夠調動的精銳力量很有限,東晉的軍隊大體上來說分兩個部分,一個是地方軍閥部隊,由桓氏掌握,駐紮於荊襄。另一部分是由東晉朝廷直接掌控的中央軍,由謝氏掌握,八萬基本就是忠誠可靠、隨時聽候朝廷調遣的全部力量了。


二、兵貴精、將在謀

打仗作戰,兵貴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

當時的東晉實行世兵制度,簡單的說就是世世代代都是職業軍人,軍隊職業化很高,士兵戰鬥力很強。

三、前秦軍隊主力和東晉部分部隊的對決。

淝水之戰,前秦豪賭,主力盡出,正規軍二十來萬加上戰前徵募的幾十萬壯丁,號稱百萬,其實就是個大雜燴,烏合之眾人心不齊,隱患不少,所以才會生出草木皆兵之心。

而東晉出動的只是朝廷可控的北府兵,簡單說就是中央軍。兵精將良,戰鬥力強悍。再加上有內應在前秦軍隊,對前期軍隊瞭如指掌,戰時裡應外合,所以剛一開戰,前秦軍隊裡就有人大喊“秦軍敗了”,使得本來就不壘實的軍心大亂,導致前秦軍隊蜂擁後退,把自己的主帥都給擠下馬踩死了。

以上綜述就是淝水之戰兩軍人數巨大差異的原因。


鏟史倌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幾個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雖然較之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談不上精彩,但卻給後人留下了: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成語典故,以及輕敵冒進、驕兵必敗的警示。

不是東晉
只派八萬兵,而是舉國兵力尚不足十分,再一篩選也就這麼多啦。

西晉自八王之亂遭滅國後,司馬氏在王謝等賢臣良將輔助下,在建康(南京)建立了偏安一隅的東晉政權。忽聞前秦來犯,舉國一片驚慌。

首輔謝安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良相,關鍵時刻表現出的鎮定自若,穩定了民心、軍心。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讓禦敵的八萬北府兵統帥一一侄子謝玄請示退兵良策時,謝安道:"一切都安排好了。"大膽指揮,勝券在握。語氣沉靜、堅定,謝玄吃了定心丸。

謝玄將淮北人口遷至淮南,實行堅壁清野,在河南岸加緊佈防,嚴陣以待。

反觀一心蕩平中原做大皇帝的前秦符堅,根本沒把東晉放在眼裡。"投鞭斷流"更顯示他不可一世的驕橫之氣。



公元383年,符堅組織了一支由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組成的90萬大軍,號稱"勁卒百萬",大舉南下。由其弟符融率二十五萬步騎為前軍先鋒。自率60餘萬大軍從長安緩緩前行。當符堅已達河南項城時,他後面的軍隊才過咸陽城。綿延千里,一路說說笑笑,好不熱鬧。不過看上去不象去打仗,更象趕廟會。

符堅剛達淝水,謝玄就派人送來戰書,並提出條件,秦軍是來決戰的,請秦軍後退三十里,留出戰場,待三日後晉軍渡過河決一雌雄。

決戰前後移軍隊為兵家大忌。愚蠢的符堅竟答應了。還自做聰明的盤算,待晉軍渡河過半時,前去迎擊,一舉可勝。

未料,北府兵過河疾速,個個如狼似虎,對有的原地未動,有的正猶豫前進的秦軍,打了個措手不及,退下陣來,此時謝玄安插在秦軍的細作拼命高喊:"秦軍敗啦!秦軍敗啦!",後面的軍隊不知底細,轉頭就逃。

北府兵路追殺,前秦兵只顧逃命,潰不成軍,被斬殺,自相踏死的不計其數。符堅一直逃回了老巢長安才穩住了神,但從此一蹶不振。


晚亭與落霞同暉


詳細分析手機寫不下,粗談一下,我個人看法符堅部隊南伐八九十萬人應符合史實,但是按符堅十丁抽一徵兵方法看,這八九十萬兵大部分是無訓練新兵,組織紀律比較,無法經守嚴峻敵陣衝擊。第二八九十萬人分幾個方向進攻東晉,淝水決戰是其中一個主戰方向,兵力大約在二十萬左右,本身部隊就有內奸接應,部隊作戰意志就不統一,在部隊後撤時受到敵方宣佈:xx敗退,xx被擊殺,謠言後,在東晉軍隊追殺情況,發生崩營就比較正常(可叄照童話故事咕咚來了)。第三東晉部隊是非常精銳府兵,不論是東晉中央政府,還是東晉地方軍閥都有足夠軍事能力與經濟能力支撐起這場戰爭,無論是陣地野戰,還是防禦城戰,東晉都佔天時地利人和。可以推理,即使東晉使用最保守純防禦戰,就是拖也會把符堅部隊龐大後勤拖跨,更何況符堅帝國只是個由遊牧民族剛統一北方國家,處處存在軍事分裂,政治危機,經濟也支撐不起這種超大征戰統一戰爭。


聖豬明


首先,東晉不是以一國之力迎戰前秦,頂多只是半國之力。

要說清這個問題,非得對東晉政治格局有一番瞭解不可。

自東晉開國後,內部長期動盪不安,形成兩個軍政中心,一個是長江上游的荊州(西部),一個是下游的揚州(東部),東晉帝國廣闊的西部實際上一直處於軍閥的控制之下,朝廷能控制的,只不過是東部幾個州而已。

在東晉歷史上,一而再地出現地方軍閥威逼中央朝廷的現象。自三國以來,由於荊州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作為帝國在西部抵禦外敵入侵的屏障,誰主政荊州,誰就手握重兵。東晉是中國歷史上皇帝權力最弱的朝代,這種政治慣性之下,對地方軍閥沒有很強的控制力。在淝水之戰前,曾爆發過王敦之亂,蘇峻、祖約之亂,後來又出現桓溫,要不是他死得早,東晉可能就被他篡權了。

桓溫死後,他的弟弟桓衝不似哥哥那般飛揚跋扈,無意染指朝政,積極改善與朝廷重臣謝安的關係。由於桓衝謙沖,謝安持重,東晉的政治面貌煥然一新。當時桓衝都督江、荊、梁、益、寧、交、廣七州諸軍事,謝安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諸軍事。表面上看,謝安掛了五個軍區司令員的頭銜,看起來似乎實力不弱,實則不然。除了揚州之外,他都督的豫、徐、兗、青四州,多半被前秦佔領,有名而無實。

當苻堅以百萬之眾大舉南侵,謝安派出八萬人馬迎戰。這八萬人,不是整個晉國的兵力,而只是朝廷所能動用的東部諸州的兵力,不包括桓衝控制下的西部諸州。因此,我說晉國不是以舉國之力迎戰前秦,甚至連半國之力都沒有,只是以東部幾個州迎戰。

那麼西部的桓衝有多少兵力呢?比朝廷要雄厚得多!在淝水之戰前夕,桓衝曾以十萬之眾進攻前秦控制的襄陽,可見他的兵力之多,要遠遠超過朝廷。桓衝控制下的部隊,朝廷根本是無法染指的。

苻堅大舉南侵,目標是東晉首都建康,這是屬於朝廷的勢力範圍。當時桓衝提出要派三千人入援建康,謝安婉言拒絕了。說實話,三千人真是杯水車薪,能頂個屁用。桓衝首先考慮的保衛荊州,面對前秦史無前例的龐大軍隊,他也不敢派出更多的軍隊交給朝廷。對此,謝安回覆桓衝說:“朝廷已有應急方案,士兵武器都不缺,這支部隊應留在西部以防備敵人入侵。”三千人意義不大,乾脆不要了。

因此,最終迎戰苻堅的,只有八萬人。

其次,兵貴精不貴多,與其拼湊幾十萬烏合之眾,不如用好“北府軍”這把尖刀。

如果謝安非要臨時徵兵幾十萬迎戰,當然不是不可能。但臨時徵兵有幾個問題:第一,軍隊毫無戰鬥力,有時還能添亂;第二,引發社會動盪。後來東晉權臣司馬元顯為擴充自己的力量而大舉徵兵,誘發了孫恩起義,這便是一例。

東晉的這八萬人馬,是以“北府軍”為核心。謝安是比較有危機意識的,在八年前,他就十分擔心前秦入侵,於是大力加強國防,打造一支強大的武裝,這就是以謝玄為首的北府軍。北府軍組建後,多次參加對前秦的戰爭,在戰火中茁壯成長,屢屢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成為東晉抵禦外來侵略之重器。

我們覆盤淝水之戰,會發現前秦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因為人太多!烏合之眾太多!淝水之戰是個奇蹟,因為前秦軍隊並不是被東晉擊敗的,而是自己亂掉的。有人一喊“秦軍敗矣”,整個前秦陣營大亂,最後無法控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被招募入伍的烏合之眾添亂。

為了一戰平定江南,苻堅採取每十丁徵一兵的原則,其中良家子弟凡二十歲以下且有材勇者,皆授羽林郎。當時良家子弟前來報名參軍的有三萬餘人,還都自帶馬匹,組成一支青年羽林軍。苻堅的弟弟苻融告誡說:“少年羽林軍那些個良家子弟都是富二代,不習兵事,只會拍馬屁罷了。陛下要是輕信這些人,恐怕後患無窮,到時追悔莫及。

在淝水之戰前,前秦軍隊橫掃天下,軍紀嚴明,令行禁止,怎麼可能發生騷動與混亂呢?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引發騷動與混亂的,必定是毫無作戰經驗的新兵。在此之前,前秦的常備軍大約在30萬左右,突然擴充到百萬,也就是三個兵裡,有兩個是新兵。大家想想,一旦新兵出現混亂,如何制止得住呢?

因此,我認為謝安寧可堅持以八萬精兵迎戰,而不刻意地拼湊更多的烏合之眾,是完全正確的。

其三,前秦軍雖號稱百萬,在淝水戰場實際上是三十萬,有經驗的老兵更少。

在淝水之戰前一年,苻堅的計劃是動員九十七萬兵力。後來南侵時,具體的數量是步兵六十幾萬,騎兵二十七萬,所有兵力大約九十萬,稱百萬雄師也不算過分。但這些軍隊並不是同時投入戰場的,前鋒兵團三十萬人抵達前線時,較偏遠的地區的涼州兵團、幽州兵團、冀州兵團、蜀漢兵團等尚在晝夜兼程趕路。

從人數對比看,東晉八萬人馬,比起前秦三十萬人馬,也是很懸殊的。但是正如我前面分析的,前秦軍隊中大約有三分之二是毫無戰鬥力的新兵蛋子,以此推算,秦軍前鋒的三十萬人,大約只有十萬人比較有戰鬥力,這樣一比,差距就沒那麼大了。

比如淝水之戰的開幕戰洛澗之戰,當時劉牢之率五千北府軍,大破五萬秦軍,秦軍死一萬五千人。按理說,秦軍實力不應該如此不濟,要知道前秦曾以六萬之眾,擊破三十萬燕軍,滅掉前燕,實力不是吹出來的。後來前秦又消滅仇池、前涼、代,完全統一北方,武力之盛可見一斑。五萬秦軍打不過五千北府軍,只有一個解釋,這支秦軍主要是新兵。

瞭解以上事實後,就可以知道,所謂以八萬對百萬實際上是不存在,雙方懸殊雖然很大,但並非很多人想象的一比十二的差距。淝水之戰,東晉沒有必勝之局,我想謝安能想到的最好結果,可能就是阻止住敵人進攻罷了。此戰之所以改寫歷史,不能不說有些運氣的成分。


君山話史


這受到東晉的政治格局所影響。

首先,苻堅的百萬大軍並不是真正的百萬。當時苻堅在動員全國兵力,苻堅雖然統一了北方,但是內部也不是十分穩定,他的著名能臣王猛是反對南下的,後來王猛去世後,苻堅還是決定南下。並動員全國兵力,當時實際抵達前線的兵力也只有二三十萬,大部分還沒到前線,戰鬥就結束了。苻堅打了敗仗不久,臣服於他的其他國家紛紛復國了。

而東晉呢,琅琊王南遷以後,南方的氏族基本上都不鳥他的,在北方氏族王敦王導兄弟的幫助下,才漸漸的樹立起威信。有句話:王與馬共天下。可見琅琊王氏對東晉司馬氏的幫助。

後來王敦與皇帝鬧翻了,王敦一怒之下帶兵從武昌東下攻進南京。

當時在荊州一帶,有大量歷史遺留下來(祖逖等)的北伐勢力,桓溫掌握了荊州以後,收攏各方勢力並多次北伐,不斷壯大。而朝中陳郡謝氏逐步發展起來,以謝安為首,謝安很有遠見,意識到軍權的重要性,同時為了鞏固京城的安全,派王氏到南京以西駐守,派謝氏子侄謝玄等到京城北部練兵,即後來著名的“北府軍”。

本來這氏與桓氏鬥爭一直不斷,淝水之戰前,兩家達成和解。桓氏守西境,謝氏衛東境。淝水之戰是,北府兵首先擊潰苻堅前鋒幾萬人,然後兵臨城下,與苻堅隔水對陣,最後苻堅決定把軍隊後撤,騰出地方,待北府兵渡河後決戰。結果,北府兵迅速渡河併發起攻擊,苻堅軍隊人太多,後邊人還沒站穩,前邊就被衝散了,於是一觸即潰。


隨園說


1.兵貴精而不貴多。以古代的冷兵器戰爭水平來說,10萬人左右的精兵就足以決定勝負了。

2.歷史上幾次經典的少勝多,少的一方兵力大多在幾萬人,比如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合起來大概也就6萬人左右。

3.苻堅的兵沒有想象的多,所謂的百萬大軍基本上是吹牛逼。就像赤壁之戰,曹操起兵大概20幾萬,也是號稱百萬。

4.古代行軍並不是帶兵打仗那麼簡單,所有的後勤給養,都要自己安排,精兵10萬的話,配屬的後勤、民夫等等應該不低於10萬,再加上還有很多戰鬥力不強的兵種,所以一支號稱百萬的大軍裡邊,真正的核心戰鬥力也就是那麼10萬、8萬人……

5.相比之下,北府兵的8萬人可是實打實的,為什麼?他們是防守方,在家門口作戰,其次也有堅固的城池做後方,所以對於附庸兵的要求並不高,這裡的8萬人,基本上全是精兵。

6.苻堅南侵的一大問題就是戰線拖的其長,前鋒已經到淝水附近,後衛還在中原。這樣一個長條形,那北府兵面對的,也就是那幾萬苻堅真正親信的戰鬥力。後續還有什麼鮮卑羯族之類被苻堅強迫而來的軍隊,這些人的忠誠度可想而知,苻堅大勝,他們來錦上添花的可能性很大,但苻堅一旦露出敗相,跑得最快的就是他們,事實也是如此……

7.苻堅的軍隊是烏合之眾……北府兵卻是要保家衛國……這相當程度上彌補了兩軍的人數差距。再加上朱序關鍵時刻一攪合,焉有不敗之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