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只有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為何能與世界各國打那麼久?

千里草57299577


說實話,德國敗於二戰還是比較服氣的,畢竟在經過幾年的戰爭之後,美、英和蘇聯是通過自己數千萬大軍的絕對優勢將德國徹底碾壓。



德國人最不服氣的是一戰的失敗,一戰結束之後,德國著名將領興登堡元帥就曾經說過:德國軍人並沒有在戰爭中失敗,而是在他浴血殺敵的時候,背後被人捅了一刀。

興登堡元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在一戰結束之前,德國不論是在東線還是西線,都在保持著攻勢。尤其在東線戰場上,在一戰開始之初,德國軍隊就取得了絕對優勢。

興登堡元帥在坦能堡會戰中以15萬兵力擊敗俄軍28萬人,在付出了2萬人傷亡的前提下幾乎全殲俄軍。從此在東線戰場俄軍產生了恐德症,而且由於俄國軍隊裝備落後,有的地方几個人才能輪到一條槍上,一個士兵犧牲後,下一個士兵才能拿著前者的槍衝到前線送死。

這樣的軍隊無論是作戰技巧還是實戰經驗都沒辦法和德國士兵相比,所以在戰爭中經常被打的落花流水。



一戰後期俄國又爆發了大革命,使德國軍隊可以從東線抽調出數十萬人馬前往西線,這就保證德國在西線也擁有了比較大的優勢,如果戰爭進行下去的話,即便美國加入一站也很難擊敗德國軍隊。畢竟當時的美國軍隊戰鬥力極低,不僅被德軍小看被他的盟友英法軍隊也不放在眼裡。

就在這時,德國境內也爆發了革命,德國皇帝被迫出走,新的德國政府被迫停戰認輸,正在打的熱火朝天的德國軍隊只得繳槍投降。

這也讓很多德國人認為一戰的失敗應該歸於政治,而不是軍事。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沒有穩定的政治基礎軍隊也難以展現出自己的戰鬥力。

因為一戰不服,主戰派的興登堡元帥和道格拉斯參謀長一直是德國人心中崇拜的英雄,這種民族主義情緒在經濟危機爆發之後變得越發激烈,也就給了納粹黨崛起的機會。




(希特勒與興登堡)


等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國家總理並且逐漸執掌大權後,一方面提高德國人的生活水平,增加民族凝聚力;一方面轉移矛盾,打壓國內的猶太人;另一方面,希特勒秘密擴軍備戰,開始對外走上擴張的道路。

等到法國戰役之前,德國軍隊已經擁有540萬人之眾,雖然和法國的700萬人相比,但是德國畢竟當時還沒有進行全國總動員。

德國的強勢崛起,給整個歐洲的德意志民主打了一劑強心劑,所以不僅德國境內的7000萬人民凝結成了一體,他對境外的德意志人也擁有了強大的號召力。所以,二戰德國對外戰爭可以說是歐洲的德意志民族的對外戰爭。所團結的民眾人數超過1億,再加上僕從國的支持,其掌握的人口與蘇聯不相上下。

而其工業生產能力集中了德國本土、法國、荷蘭、捷克、奧地利等多個國家,其產能遠超他的最大對手蘇聯。這也是德國可以在二戰期間與美英蘇三國打得有來有往的基礎。

所以,德國當年並不靠3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7000萬人口對外作戰,而是集中了歐洲大部分的支援與其他各國作戰。



(二戰德國所控制的地區)

通過簡單計算一下今天這些德戰區的生存總值你就能感受到當時這一地區有多強。

2017年度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捷克、奧地利、匈牙利、波蘭這些國家的GDP相加大約為7萬億美金,遠超英國和獨聯體國家(約等於蘇聯)。可見,德國能堅持好幾年並不意外。


遊者走天下


戰爭是國家實力體系化的對抗的.回答這個問題要從以下幾點來詳述:

人口:納粹德國在1939年人口就達到7000萬.同時期英國人口4700萬.法國人口4100萬.蘇聯人口1.6億.美國人口1.3億.日本人口7800萬.德國絕對算得上人口大國.兵力資源儲備雄厚.一旦全國總動員武裝上千萬軍隊沒有任何問題.且在開戰後納粹德國一路碾壓周邊各國以及吸納了不少僕從國志願兵(例如納粹精銳維京師主要由北歐志願兵組成.其戰鬥力爆表).巔峰時期德國軍隊1700萬.其中一線作戰部隊近1000萬.另外德國人口素質較高.紀律性.戰術素養較好.在進攻和防禦中往往能以少勝多.在蘇德戰場上就有多次戰例.

工業能力:二戰德國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巔峰時期佔比世界經濟20%.1939-1945鋼鐵產量(工業基礎)德國1億9000萬噸.蘇聯9500萬噸.英國1億2000萬噸.日本5000萬噸.1939-1945煤炭產量(工業原料)德國35億噸.蘇聯9.5億噸.美國40億噸.英國15億噸.日本4.5億噸.1939-1945石油產量(工業血液)德國4800萬噸.蘇聯2億噸.美國16億噸.英國1億噸.日本2200萬噸.1939-1945發電量德國4140億千瓦時.蘇聯2820億千瓦時.美國16780億千瓦時.英國3150億千瓦時.日本2420億千瓦時.可見德國除了石油其他並無短板.美國更是BUG級的存在.

武器裝備:整個二戰德國生產飛機113514架(明星產品Me109.斯圖卡俯衝轟炸機以及噴氣式戰鬥機)坦克.自行火炮.裝甲車5萬餘輛(明星產品虎式.豹式.虎王.德國軍馬4型坦克)37毫米以上口徑火炮15.9萬門(明星產品88炮.巴黎大炮)車輛120萬輛(德國步兵師裝備卡車也達到400-500輛.其機械化能力我軍直到80年代才能匹敵)艦艇4565艘.其中潛艇1188艘(明星產品俾斯麥戰列艦.5輪齊射干翻英國胡德.急得皇家海軍滿大西洋追著報仇.U型潛艇.只有德國潛艇叫U-boat.其他國家都叫潛艇).另外還有V型導彈.最優秀的機槍MG-42.98K步槍(玩吃雞都懂得)MP40衝鋒槍就不再多說了.納粹德國極其強大的工業設計能力和製造工藝無疑給德軍超強戰鬥力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指揮體系:二戰德國有全世界最優秀的參謀總部.進攻法國的曼斯坦因方案和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方案因出其不意計劃縝密都堪稱經典.予對手重大打擊.另外德國名將輩出.除了號稱三大名將的曼斯坦因.古德里安.隆美爾外.還有極善防禦戰的莫德爾元帥.狼群戰術的發明者鄧尼茨海軍元帥等.德國軍官戰場指揮能力明顯高出所有對手.


我的征途是大海星辰


德國能夠跟世界各國打那麼久,實際上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德國軍事和工業能力強大,在二戰爆發前德國除了石油存在短板,在工業能力上已經超過了除了美國以外的其他西方國家。在軍事和科技實力上,德國更是強悍無匹,眾所周知,戰後美蘇的導彈、原子彈、航空航天等技術成就,就是瓜分德國科技力量之後的結果。

其二是德國國土面積廣袤和人口眾多,雖然按照今天的疆域圖看,德國的領土不比法國、英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多多多少。但是在二戰前夕,德國先發制人,佔領了世界第二軍工廠蘇臺德地區,還先後佔領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法國等部分領土,成為當之無愧的大帝國。在人口上,不算僕從國,德國的人口就達到了7000萬,幾乎相當於英法之和,所以德國能夠維持1400萬規模的軍隊,這一點很關鍵。

其三主要是英法各國的綏靖政策和美國的前期的“門羅主義”、“光榮孤立”,讓德國得以坐大。而且希特勒也好、隆美爾也好、戈培爾也好、戈林也好,當時的德國可謂將星閃耀,能人輩出,這也是德國能夠持久作戰的重要原因。


青年史學家


面積只有三十萬平方公里的德國為何能夠和世界打那麼久?很簡單的,戰爭打的無非兩個東西:人和資源。

德國二戰時期軍隊人數比歐洲任何一個國家都多,在希特勒的帶領下,建立起了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指揮系統。德軍中湧現了大量的軍事人才,每一個都是一頭持機而動的狼。

再者最重要的是德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全球經濟危機導致德國和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雖然迅速的擺脫了經濟危機的壓力,但是國外的矛盾不斷的升級,加上一戰給德國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和恥辱,整個德國都在準備著一雪前恥。

二戰前夕,德國的軍事實力和科技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個峰值,或許略微的落後於美國,但是差距應該不大。

有著強大的經濟能力作為後盾,全民戰事情緒高漲,加上高層人員的精密運作,一個龐大的戰爭機器就產生了。德軍閃電擊敗歐洲,兵臨蘇聯,只可惜最終折戟蘇聯這塊魔地。

另外,面積狹小卻實力強大的還有德國的好基友日本啊。同樣是小小的國土,卻產生了巨大的能量。日本的二戰之火,燒的也很大。只不過他最後飄了,以至於想要直接征服美國,結果被原子彈直接炸爆炸,心態炸了,投降。

只不過戰後形勢來說,德國和日本走的就是兩個不同的極端路線。一個真正的在反省歷史的錯誤,極力的為自己的錯誤買單,一個卻打死不承認,還惡意的扭曲歷史的真實。

中國有句耳熟能詳的古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德國的二戰人員基本是被消滅乾淨了的,後來執政德國的也是以前反對納粹的那一群。但是日本不一樣,雖然某些大人物被處死了,但是日本國內的政治現狀卻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以至於那群人依舊控制著國家和輿論的走向。

只不過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間的證明,越來越多的日本人會逐漸的認識到事情的真想。我們也期待能夠早日能夠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祭我華夏忠魂。

我想不會等太久。


看點兒歷史


有人說德國二戰初期的所向披靡是靠閃電戰,有人說德國能打那麼久,還那麼頑強是靠工業科技的力量,他們都沒有說錯,但是其實德國在二戰初期的優勢巨大,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德國在二戰爆發前採用了切面包的手段,分階段奪取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區乃至整個國家。

二戰爆發前、德國進攻波蘭之前,德國的領土實際上已經包括了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德國的面積近乎翻倍,也獲得了另外兩個工業大國的製造能力,其中捷克的戰車工廠在二戰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也就是說,在二戰爆發之前,在德國大舉進攻波蘭之前,德國就已經在英法的綏靖政策之下,拿下了大片國土,成為了當時歐洲大陸上,除了蘇聯之外土地最大、人口最多、資源最豐富、工業產值最高、經濟最發達、作戰熱情最高的國家。當時的德國國土包括如今的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以及部分波蘭和法國的領土等,絕非是很多人以為的“兩三個省”的面積。

圖中,德國在進攻法國之前,就已經擁有了包括圖中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波蘭等國的領土,當時的德國已經是一個法國根本不能匹敵的超級大國了。


而且,就算是德國最後又打了波蘭,侵佔了波蘭一大半領土,英法等國也還沒有真正參戰,可以說就在二戰已經在歐洲大陸上引爆之後,整個西線依然是靜悄悄的,英法還是綏靖的,還是希望德國和蘇聯先打,當時的德國在還沒有遭到什麼實質性軍事威脅和打擊的情況下,就已經又多出來波蘭的大部分領土。

德國隨後吞併了法國的北部地區,並且在南部建立了一個維希法國政權,作為自己的傀儡,當時的德國又新加入了比利時、荷蘭和法國的土地。


德國當時已經成為一個國土橫跨整個歐洲中部的“超級大國”,而不是一戰剛剛結束時的德國了,這也是希特勒之所以在德國國內當時擁有很高聲望的原因,因為大部分德國任都認為,在那個時代,德國已經獲得了自己想要的大國地位和安全的發展環境,德國幾乎贏得了所有的領土爭端,還有很大的超出,一個罕有德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在內的大國儼然出現。

圖中紅色和粉紅色的部分是德國在二戰中佔領的區域,可見,在當時的歐洲,已經基本只剩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法國、蘇聯等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了,整個中東歐和蘇聯歐洲部分的廣大土地都落入了德國之手,這樣的國家根本不是再用兩三個省的力量在維持長久作戰,而是以一個超級強國的力量在維持。


這樣的德國,如果算上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他們又在一個月內吞併了法國,那麼他就可以看作是一個難以撼動的超強大國了,根本不是現在我們看見的那麼小的德國,算上蘇德戰爭爆發之前、法國剛剛戰敗時德國新擴充的瑞士、比利時、荷蘭、法國等國的土地,當時的德國確實是一個所向披靡的國家了。

當然,以今天的歐洲版圖來看,德國確實小了很多,比二戰爆發之前還小,但是仍然不失為一個歐陸大國。


因此,切面包,每一次看似不多,實際上都為下一次積累了實力。德國一開始要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英法綏靖了,德國就吞下了;德國藉著這個力量,又對奧地利下手了,英法綏靖,德國吞下奧地利,面積幾乎翻倍;德國又吞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已經不敢動一個整合了德奧力量的德國了,於是德國又切下了一塊麵包,等到德國吞了波蘭,英法已經不敢輕舉妄動了,而當德國吞下法國的時候,歐洲能夠打擊到德國的,也就只有蘇聯了。

這張圖顯示了德國吞併奧地利和蘇臺德區後的範圍,此後德國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


每一次切下去,都是一片,而不是整個一塊,但是一次一次的切下去,最後德國也就順理成章的稱霸了歐陸。


海事先鋒


有兩個很重要的因素。

一是德國軍隊創新的戰略戰術—裝甲部隊、閃擊戰。不管是閃擊波蘭,進攻比利時、法國,還是“巴巴羅薩”閃擊蘇聯,德國陸軍機械化部隊都是以之前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進攻速度實現戰略迂迴包抄,消滅了對手大部分的有生力量。使之在今後一段時間失去抵抗的力量。

在對付英國方面,德國吸取一戰的教訓,德國規模較小,經驗不足的海上艦隊不足以對付皇家海軍,所以德國專心發展潛艇。並對大西洋的商船軍艦展開了破襲戰,給英國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第二是因為德國的現代工業實力。不管是陸軍的機械化部隊,還是海軍龐大的潛艇部隊,亦或是空軍的作戰飛機,都需要德國有領先周邊國家的工業實力,而德國確實也做到了這點。不光是工業能力,德國的科研水平也是極高,目前現代戰爭中使用廣泛的噴氣式飛機、導彈等等高技術武器都是起源於德國的研究。


布魯科夫


大家都說的很好,我就從人力上說一說。德國當時人口大概才六七千萬,但是,不在國內還有不少人口,都是一戰被劃出去的人口。所以德國在發動二戰前,在拼命的回收人口。包括匈牙利的部分,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回收的是土地,那就連帶外國人口也收回來了。

然後是很猛的德奧合併。這個厲害了,要知道,奧地利曾經是龐大的帝國。德奧合併不止是兩個國家的事情,是整個日耳曼名族的合併。日耳曼包含斯堪的納維亞民族、盎格魯薩克遜人、弗里斯蘭人和德意志人、奧地利人、東普魯士人等等,再加上小鬍子的種族主義,等於收穫了N多人的人心。在德國橫掃歐洲的時候,這些人都能成為可用的人力資源。

再看閃電戰策略,減少人力消耗。從坦克到飛機,都是精簡人員,能少放一個人就少放一個人。

徵兵有鄉土防衛隊,希特勒少年團,動員能力超強。再看看其對手們,幾乎都是戰後才開始動員,人力上就差一大截。

所以回看二戰,德國至少在人力上就蓄謀已久,有備打無備,焉有不勝之理。

再看後期,和蘇聯槓上。蘇聯本來就是一個人口爆炸的國家,再加上死守,巷戰。人力就不夠用了。後期連大學生和科學家都送上戰場了。失敗也就理所當然了。


歷史臆想愛好者劉宇


這就是德國在二戰的時期令人感到佩服的其中一點,德國在中國頂多數上2個省的整體面積綜合,但是德國在二戰時期的人口就高達8千萬左右接近於9千萬,雖然人口多但是德國早已在二戰時期實現社會小區規模化,就是平均一棟房子在4層到6層左右,一個房子住著5個人,這樣算下來結合了德國國土面積,還有多餘的土地處於荒廢狀態,可以建造廠區和兵營。並且由於人口小居民實現收入均衡化就相對容易,從而德國在二戰前期,經濟水平一直是歐洲最好的一個國家,假如當時法國破產了,德國還可以維持一陣。

那麼二戰前期的德國的錢是從來裡那裡來的呢,德國人就業率來自於哪裡呢,這就跟當時德國的納粹政策有關,德國當時把境內所有高等收入的猶太人群體進行壓迫,把他們財產全部充公,並且把他們趕進了集中營,猶太人之前的工作崗位和土地全部被本土日耳曼民族和德意志民族的德國人佔為己有,這是當時德國突然崛起的關鍵的一步驟,在加上德國人自身的努力,在1935年就開始為準備戰爭而進行全國性工廠武器建造,他們建造子彈,火炮零件,飛機零件等,並在1936年形成一個條完整工業鏈,當時德國人的一半收入都來自工廠收入,假如德國不在1939年開始打仗,那麼這泡沫經濟也不可能維持多久,但是德國人發動了戰爭繼而用戰爭再一次化解了過國內矛盾和暫時經濟危機,用戰爭去爭取德國國民更好生活,德國在拿下波蘭之後,掠奪波蘭無數個猶太人家庭的財富,拿去補貼國庫,然後拿著些掠奪來錢在去發動一場更大戰爭。

1940年德國拿下法國之後,法國當時整體居民的收入被德國人拿去發動戰爭,以當時法國的國力,完全可以支撐起德國向蘇聯開戰,戰爭就像是利滾利永無盡頭,當時德國人吃的每一口飯其實追究根源會讓感到非常噁心,都是跟戰爭有關,假如有一點德國人在戰場失敗,就意味著德國民眾也跟著失敗,所以二戰時期德國士兵才會力挽狂瀾奮力衝殺,因為當時的德國從發動閃電戰入侵蘇聯的那一刻起,德國人就已經沒有了任何退路,要麼吃雞稱霸歐洲大陸,要麼從戰爭中徹底滅亡。德國和日本一樣,其實每一天做了每一件事每一場戰鬥都是在賭國運,小國發動世界性的戰爭,他們別無選擇除了賭國運,傾全國之力外,剩下只有看天意,雖然二戰時期日本和德國表面看似非常風光,其實他們每時每刻都是在恐懼與壓力中度過的,除了女人孩子不懂外。


歷史的天空歷史的足跡



說二戰必先說一戰,因為一戰的很多遺漏促成了二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百年紀念日剛過,它的的性質我們也都懂:在一次大戰前英國壟斷全球原材料市場、大英帝國佔有世界1/4的人口;美國有一個龐大的內需市場,而實行貿易保護。因此德國和日本國為了發展,必須進行貿易擴張,即從舊殖民國家那裡搶奪殖民地。

首先,德國在一戰前(1914)的發達程度是這樣的:

一、科學方面

以國內很多人喜歡拿來說事的諾貝爾獎為例

德國在20世紀最初的14年獲得了18個諾貝爾獎,這完全可以體現出這個國家在一戰前的科學研究之興盛。這是大力發展有關產業實際應用(無論是軍工還是民用)的理論基礎。

而一戰前的美國呢?

  1. Theodore Roosevelt, Jr.,1906年和平獎,成功調停日俄戰爭
  2. Albert Abraham Michelson(德裔移民),1907年物理學獎,用精密光學儀器進行的光譜和計量學研究
  3. 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1914年化學獎,對多種化學元素原子量的精確測定

沒了

德國以所謂彈丸之地,達成了美國近五倍的科研成就。即使對比其他歐洲列強(法國16個,荷蘭6個,英國5個,瑞士4個,意大利4個,西班牙2個)也這就是一戰前的德國。

二、經濟方面

1860年德意志邦聯剛建立的時候經濟總量只佔世界的4.9%,而1880-1900年的“(德國)第一次經濟奇蹟”期間德國已經在工業國中排名第三位,到1913年,德國經濟佔世界14.8%,已經超過英國(13.6%),僅次於美國(32%);貿易上,德國已經第二大貿易國,僅次於英國,領先於美國。在德意志帝國期間,工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轉變。受益於前文所提到的大量理論研究成果,19世紀90年代後德國建立了包括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和大規模化學在內的很多關鍵部門。

在鋼鐵行業,由於新的生產工藝能的普及(比如托馬斯法與平爐),生產率提升了25倍。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軋機生產就佔全世界該部門總產量的44%左右。

化學工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化工公司大量招聘受過大學教育的化學家。 1914年,僅勒沃庫森的拜耳公司(著名醫藥化工企業,至今仍是世界五百強)就僱傭了600多名化學家。 在這一時期,德國化學品出口佔世界的28%,而英國僅佔佔16%。

受益於大規模工業化,德國的人口也同樣蓬勃發展,從1871年的四千一百萬增長到1910年的六千四百萬。

三、政治方面

直至十九世紀中葉,德意志地區仍是一個由十數個日耳曼人小邦國組成的“日耳曼邦聯”,公國林立造成德國國內市場經濟無法發展(各邦關卡、課稅重重,商品在德意志境內都不能做到自由流通),在歐洲大陸也無法與其他列強鼎立。

即使統一後的德意志帝國依然擁有26個自由邦,但權力已經不及之前

為了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普魯士誘使法國發動戰爭(即普法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法國大敗,御駕親征的法皇拿破崙三世被俘。法國被逼簽下俾斯麥所開出條件非常苛刻的和約:《法蘭克福條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普軍在收齊賠款前,可駐軍於法國。此後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一世的登基大典於法國的凡爾賽宮舉行,這大大羞辱了法國,挑起德法兩國之仇恨。此後法國復仇主義盛行,是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個潛在因素。


這幅油畫相信大家都見過,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建立德意志帝國


此外,1905-1911年期間德法兩次在北非國家摩洛哥發生利益衝突(兩次摩洛哥危機),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裡結怨更深,而德皇更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益大。

作為比較:

科研上

在一戰結束後至二戰前的三十年裡,德國人又獲得了24個諾貝爾獎,相比之下美國20個,英國19個,法國11個,荷蘭3個,意大利3個,德國一戰後在理論研究方面依然強到碾壓。

經濟上

德國因割讓東部領土給波蘭而失去了重要的煤礦與生鐵產地。 阿爾薩斯洛林迴歸法國意味著德國礦石開採量減少了70%。此外,德國還需交付大量生產運輸設備和戰前規模世界第二的遠洋商船給勝利方作為補償。而德國的殖民地由於本就過於偏僻因此損失相比之下不值一提。新建立的魏瑪共和政府難以承受《凡爾賽條約》約定的鉅額賠款,由此不得不大量印刷鈔票以償還賠款和戰爭債務,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國內物價飛漲、經濟混亂。1923年1月德國政府未能完成全部償還款項,法國為此出兵佔領魯爾工業區,造成德國的經濟進一步惡化,內亂也因此而持續擴大。

1932年柏林反《凡爾賽條約》的集會,圖源:聯邦檔案館被當作筆記本的一百萬德國馬克紙幣

德國的工業生產在戰後回落到1888年的水平,戰後年代的特點是從戰爭經濟向和平生產過渡,最重要的是復員士兵重新融入經濟進程,由此所帶來的低勞動力成本使德國產品以傾銷價格出口到國外。因此德國躲過了全球戰後蕭條,但也直到1927年德國工業生產才再次達到1913年的程度。

此時德國的電氣化和工業大規模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進展。西門子和柏林的AEG能夠重新獲得他們在1914年之前已經達到的世界市場地位。隨著20世紀20年代機動化和公路運輸的增加,汽車工業變得更加重要。從1922年到1928年,汽車和卡車的庫存從125,000增加到約470,000。

Mercedes-Lkw Lo 2000 von 1932–1938,圖源:維基百科

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德國的經濟上升階段在1929年結束,美國貸款的退出導致了整個德意志帝國的公司崩潰。從1929年到1932年,工業生產下降了40%,並降至1904年的水平。外貿也大幅下滑。 1931年還導致銀行破產,加劇了經濟衰退。結果是大規模失業和貧困突然增加。

政治上

德國民眾依然對戰前的輝煌感到懷念、認為是凡爾賽條約帶給了德國不公。因此納粹黨提出的“廢除《凡爾賽條約》”、“擴展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間”、“種族清洗在國家經濟中掌握命脈的猶太人群體”在蕭條時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而希特勒及納粹黨在經濟危機期間承諾重振經濟及降低失業率也使得許多選民認為納粹黨能夠幫助恢復國家的秩序、平息社會的混亂,能夠提升德國的國際地位。在1932年7月的德國聯邦選舉後,納粹黨取得230個席次,獲得37.4%的選票,崛起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從而拉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1923年納粹黨的公開集會


需要注意的是,在1939年戰前,德國通過德奧合併和吞併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西部等地,實際上已經恢復了一戰前的全部領土(並獲得領土上的煤鐵礦產)並且還有所擴大,達到了驚人的六十三萬平方公里(德意志帝國也只有五十餘萬平方公里),人口接近七千萬,加之以希特勒對德國社會復仇情緒、雅利安優越性等方面進行了高度渲染,此時的德國就是一部戰爭機器。

二戰後,情況卻有所不同

科研上,大量優秀的德國科學家被轉移到美國,這為美國帶來了一批尖端人才,也促成了美國戰後在科學領域的繁榮。

經濟上,分裂了的兩德各自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陣營的最前線,承擔著向對方宣傳本陣營價值和優越性的重要任務(東德因此接受了大量蘇聯援助,被稱為社會主義櫥窗),因此雖然知道讓連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再次復興是危險的,但面對“共產主義的擴張”,馬歇爾計劃依然把西德算了進來。

政治上,美國在德國聯邦政府中大力扶持親美人士,英法美三國駐軍至今還活躍在德國境內,用軍事存在保證德國不會從政府層面再次極端化。

時至今日,德國依然擁有全歐洲最高的GDP,這應該歸功於德國百折不撓的化工與製造業(被反覆拆解又重新建立,依舊承擔著提供工作和稅收的重任)。德國至今以戰前一半的國土(三十五萬平方公里,修正)養活了比戰前更多的人口(八千兩百萬),尤其在發達國家戰後去工業化的浪潮中,德國保留了最多的本地加工業,相比較西班牙意大利等“花瓶國家”動輒15-30%的失業率,德國失業率長期保持在低位,大量的製造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德國現在不會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是德國已經通過歐盟、歐元和歐洲共同市場把歐洲綁到了自己的經濟發展上:法國有一戰悲情史、又是二戰戰勝國、歐盟創始國,在歐盟裡起著臉面的作用,而德國則通過大量投入支持歐盟工作來發揮“裡子”的作用;經濟上,德國利用歐元所帶來的價值低估效益大量出口工業品到其他歐盟國家,與奧地利、西班牙、瑞典、法國、意大利、波蘭各擁有超過80億歐元的出口盈餘。

已經沒有必要通過戰爭這種方式來獲取原料和商品市場了,何樂不為呢。


碼字魯姆


德國的科研能力世界頂尖,而且德國人比較嚴謹,執行力非常好,再加上凡爾賽合約給德國帶來的恥辱,讓德國人萬眾一心,而希特勒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順勢爬上總理的寶座。之後又利用英法害怕全面戰爭,急於禍水東引的綏靖政策,先是突破了陸軍不超過十萬的限制,直接擴軍到六十萬,又進駐了萊茵蘭不設防區,然後又先後吞併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正是英法的綏靖政策,讓希特勒滿足了一個又一個的野心,在德國的威望也空前高漲,最終英法自食其果,德國在攻下波蘭後,卻未繼續攻擊蘇聯,而是調頭攻打法國,僅僅六個星期,就滅掉了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英國困守英倫,被德國空軍炸成一片廢墟,也算是罪有應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