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所有諸侯都回到了自己封地,為什麼不讓韓王成回韓國?

布拉格之冬180304215


項羽率領的諸侯聯軍滅秦後,選擇了霸業,開始了論功行賞——順應大多數人的願望,裂土封王,恢復春秋戰國時列國並存、盟主主宰天下的政治局面。

項羽與范增對著地圖反覆琢磨了好幾天,絞盡腦汁,誰說項羽沒有政治頭腦,那可大錯特錯了,從其分封18路諸侯的“技巧”看,項羽是個有政治智慧的人。分封凸顯出三大特點:

第一,對劉邦、三降將的分封是為了解決劉邦這個隱患,牢牢掌控關中。

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為巴郡、蜀、漢中三郡,都城在南鄭。但項羽還是不放心,又把八百里秦川一分為三,封三個秦朝降將為王——封章邯為雍王,封地為咸陽以西,都城在廢丘,緊挨著劉邦;封司馬欣為塞王,封地為咸陽以東至黃河,都城為櫟陽;封董翳為翟王,封地為西至正寧,南至今陝西銅川一帶,都城高奴——目的就是把劉邦死死地堵在巴蜀,悶死他,不讓他跳出來。劉邦本身關東人,手下大多也是河南、江浙人。不能回老家也就罷了,誰願意到巴蜀去?死在那,魂都歸不了故里。而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全都是秦國的官吏,是秦人治秦。用秦人在關中治秦,誰也不能說他項羽不公道。可是這仨人畢竟是害得20萬秦人子弟被坑殺、奏國被滅亡的罪魁禍首之一。項羽在咸陽燒殺掠奪,秦人對諸侯聯軍早就怨恨在心,對這三個叛徒已是恨之入骨了。這樣一來,章邯等三人要在關中立足,就必須依靠項羽的支持。同時,三分關中,又能防止某個人獨大,成為隱患。因此,項羽雖然沒親自佔據關中,實際上已經把關中收入囊中。

第二,對其他新舊貴族和割據勢力,採用打擊舊貴族安撫新勢力的手段。

項羽將原六國中根深蒂固的舊貴族割據勢力調離各自地盤,讓親近他的新興勢力取而代之。這就使舊貴族勢力大減,失去威脅,也讓親近自己的勢力嚐到甜頭,更加服從,同時還製造了諸侯間的矛盾,讓他們互相攻擊、怨恨,無法對項羽構成威脅。比如本題主所問的韓王成,項羽雖仍舊讓他統治韓國土地,都城在陽翟(今河南禹縣),但地盤就與以前無法相比,只有原來一半多,其結局就屬於此類性質。

第三,分封諸侯封地的設置,也是本著互相牽制的原則,防止某一個諸侯突然崛起。

當然,這都是項羽、范增在帷幄中的精心謀劃。這次分封的最終結果就是:對項羽可能造成妨害的,打壓、排擠,扔根骨頭讓他們啃去;對項羽唯命是從的,則都能有口肉湯喝。項羽的如意算盤打得是不錯。但是,他的封賞真的能讓親楚勢力滿意嗎?被打壓的諸侯比如劉邦真的甘心受欺負嗎?項羽種下的矛盾太多了,卻並沒有控制這些矛盾的能力。天下戮力抗秦的暫時聯盟至此終止,諸侯大混戰的序幕已在悄然拉開……


書中有毒


很多人說項羽蠢,為什麼不稱帝反而分封,這些人根本不懂歷史。

項羽為什麼不稱帝?因為實力不夠啊。

天下軍隊50萬,項羽嫡系也就7萬,滿打滿算不超過1/5也就是20%,劉邦可是消滅75%的諸侯,再分封25%,手握過半數土地,這才稱帝的,你拿20%來稱帝不是搞笑嗎?

你可能會說,那麼就打啊,反正項羽那麼強……

我說你可能神化項羽了,項羽確實強,但沒有到無敵的程度,20%是不了能戰勝80%的,要消滅其他諸侯,只能以正當的合適的名義拉一批打一批,使自己的嫡系力量增強到50%以上。

事實上秦末的局勢其實就是恢復到戰國時期的樣子,任何一國消滅另一國都會實力大增,正因如此,其他國必然不能坐視不管,而任何一國都不能經受二三國的聯合干涉,所以,逐一消滅其他諸侯是不現實的,連橫合縱才是正理,也就是拉一批打另外一批,劉邦就是這麼做的。

對於項羽來說,滅秦之後的當務之急是把既有權勢鞏固下來,讓其合法化,最好適當增加。

因為項羽的身份是楚國上將軍,還有楚王這個頂頭上司,楚王與項家不和已經不是一兩天了,為了擺脫這個頂頭上司,並保持對諸侯的壓制,項羽的辦法就是:讓天下碎片化。

戰國七雄,平均每個的實力佔天下的14%,很容易讓20%的盟主地位翻盤,為了保持對諸侯的壓制,需要每一國再分成兩三份。

具體操作如下——

原秦國四分:雍國、塞國、翟國、漢國;

原韓國兩分:韓國、河南國;

原趙國三分:常山國、代國、殷國;

原魏國兩分:西魏國、梁地(屬西楚國);

原楚國四分:臨江國、衡山國、九江國、西楚國(加梁地);

原燕國兩分:燕國、遼東國;

原齊國三分:濟北國、齊國、膠東國;

西楚國佔楚梁10郡之地,佔天下1/4也就是25%,事實上是提升了,其他17國平均只佔4%,西楚國一國能抵6國。

而且這麼分不是隨便的,原則上是讓各國親項羽的部將瓜分原來的國家,比如趙王的部下張耳分趙國,讓新晉諸侯和原諸侯相抗衡,項羽居中調和,制衡天下。

結果這樣的體制第一年就瓦解了:齊國不服三分的命運,驅逐項羽任命的另外兩個王,項羽北伐。劉邦乘機滅三秦,如此漢王就擁有7郡之地,跟10郡的楚王只差一點點,其他小王不得不選擇站隊。

爭取上文所說,逐一消滅其他諸侯國是不現實的,所以劉邦非常高明地用【為義帝發喪】的名義,討伐西楚,一批諸侯不得不跟劉邦現在一起,在兩強相爭中,75%的諸侯被消滅,劉邦再封出去25%,漢國獨佔50%,跟其他諸侯總和相當,其他7個異姓王平均只佔7%,這個時候,其他諸侯國都不好意思跟劉邦平起平坐,在劉邦授意下,尊劉邦為皇帝。

皇帝不是你想當,想當就能當。

關於為什麼不讓韓王會封地,無非是因為韓地是洛陽附近,洛陽又是天下之中,怎麼可能分給別人,劉邦後面也讓韓王移封了。





az2777


我認為這跟項羽分封的整體佈局有關。他封了韓國卻不讓韓王成就任,明面上是因為其軍功不多、下屬張良和劉邦走得近,實際上不一定這麼low。項羽分封是和范增商量的結果,一定會有全局的考量。我的理解,其分封框架是以西楚國為依託,以彭城—關中為軸,連東西、控南北的勢力制衡。而韓國恰恰處於中心節點的位置,項羽必須掌控。

為了控制南北翼,項羽選擇定都彭城——因為諸侯國大多在函谷關以東,關於這點我在之前的問答中已有說明,同時三分齊地,形成東強西弱的態勢;為了連接東西軸,項羽將關中一分為三,由歸順他的秦將章邯、董翳、司馬欣把持。同時將魏國故地一分為二,只封了西魏國而將東魏的梁地劃歸西楚,實現了西楚與關中的無縫對接。

如此,連東西、分南北的兩個關鍵節點——韓國和河南國便凸顯出來,這個從地圖上看會更直觀。河南王申陽曾熱烈響應項羽,大體上屬於自己人,剩下的韓國就成了節點的節點、中心的中心,成為貫通東西、穩固南北的關鍵。位置如此重要項羽肯定不能交給跟自己不一條心的韓王成,但迫於輿論又不得不封,所以採取了折中的辦法:封,但不讓他就任——後來乾脆又把他做掉。劉邦東進時項羽重新任命鄭昌為韓王,也可見他對此地的重視。


路衛兵


人啊,當你實力增長的時候,你的野心就得更上一層樓。否則要麼急流勇退,要麼兔死狗烹!劉邦是想當中央集權的天下之主,而項羽、韓信不過是想裂土封王!


張靜3403


韓王成和項羽不是一條心,項羽用了一個折中辦法,雖然封了地,但不讓他回韓國。


京川6


原因是韓國貴族張良做了劉邦的謀士,與劉邦關係太近,同時也擔心張良回去韓國後謀劃與劉邦聯合叛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