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侍郎是一個什麼職位?

漂亮的學姐


筆者看到不少答案說,周朝就已經出現了兵部,這裡提出來與大家商榷一下,兵部這一名稱的提出,最早應該是“北周”,而不是周朝。具體可參看《周書·武帝紀》,而且當時兵部並不是機構名稱,而是官員名稱,是北周夏官府大司馬的屬官。

隋朝建立之後,在尚書省下設了六部:吏部、禮部、兵部、都官部、度支部和工部(具體一點,尚書省兵部侍郎始置於隋煬帝大業三年,可參看《隋書·百官志》下)。

各部的首長稱為尚書,副職稱為侍郎。而六部的名稱,是在唐初定下來的,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隋煬帝】

兵部主要掌管武官的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的事。

兵部是全國軍事行政的總彙,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清末,只有在唐玄宗時期,兵部曾經改名為武部。

明代之前,六部是宰相下面的辦事機構,所以品階不太高,唐代有兩位兵部侍郎,正四品下。因筆者對宋代官制比較熟悉一些,就對宋代的兵部侍郎稍微多說一些吧。

【趙匡胤】

在宋代前期,兵部侍郎只是一個階官,沒有職掌,是文臣遷轉官祿的官階,屬於前行侍郎,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之後,這個官階轉為了寄祿官正議大夫,到這時兵部侍郎這一名稱才開始真正成為了職事官,也就是真正成為了本部的副部長,輔佐尚書代理本部的事務,官品為從三品。

實際上在宋朝前期,兵部的職掌是樞密院、三班院瓜分,兵部本部僅僅掌握著儀衛和武人科舉的事,在元豐改制之後,職掌也沒有多少擴大,兵權也都掌握在樞密院,而武官的任免被吏部拿走了,兵部只管管民兵、廂兵的姓名籍貫等無足輕重的事情,所以,儘管各部尚書都是其他官員兼任的,主要是侍郎負責本部的事務,但是兵部侍郎確實沒啥好乾的事兒,畢竟當時的兵部,都被認為是多餘的——“名存實亡”“冗職”(《容齋隨筆》)。

明代宰相制度廢除,六部為皇帝統一指揮,兵部侍郎的品級也隨之升高,為正三品,到了清代就升到了正二品。但是明代的六部權力比清代要高很多,可以說是歷朝最高的。

因為清代的總督和巡撫權力很大,都有兵部和都察院長官的加銜,這是因為清代的總督和巡撫也還保留著明代的欽差性質,所以為了管轄文武官員,行使監督的權力,總督照例要加“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除了少數總督),而巡撫與河道、漕運總督也要照例加“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加上兵部銜,就是為了節制和指揮軍隊,加都察院銜,是為了監督官員。有了這些加銜之後,六部就無法對督撫發號施令。

另外清代軍機處權力很大,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通過六部就能夠指揮全國。

在清朝初年,兵部還設立了督捕侍郎滿漢各兩名,掌管旗人逃跑的事兒,到了康熙末年裁撤了,跟其他部門一樣,也都設有滿漢左右侍郎各一人,不過不管怎麼說,這個職位的職掌完全不如有些人所言,真的就是國防副部長——在我國古代的大部分時期,還真夠不上。


潯陽鹹魚


兵部是六部之一,六部分別是吏部、戶部、兵部、刑部、工部,禮部,那這六部都負責什麼呢?

吏部,主要負責官員的選拔、升遷、考核。

戶部,主要負責人口、土地、戶籍、賦稅等一切跟財政有關係的事情。

兵部,主要負責軍隊及軍人有關的事情,包括打仗,軍械,訓練。

刑部,負責一切與律法有關的事情。

工部,負責與水利,木土建設有關的事情。

禮部,負責教育和與禮儀有關的一切事情。

六部的每一部的主官叫尚書,比如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在清代官制裡面,官居從一品,及協辦大學士,步軍統領(九門提督),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八旗的都統,各省的提督,總督(加兵部尚書銜)。

那六部又是怎麼來的呢?六部來自於三省六部制,而三省分別是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六部其實是尚書省之下。

其中尚書省是具體的行政機構,所以尚書省下面有六部,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而門下省負責審查詔令,還有封駁之權(即將詔令退回中書省),如果通過了,那就發給尚書省去執行。

到了元與明初的時候,沒有尚書省與門下省,而只有中書省,六部在中書省之下,中書省有左右丞相,比如李善長和胡惟庸都做過中書省的左丞相,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就將中書省和丞相一併撤除,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就清代而言,兵部有兵部尚書一名,左右兵部侍郎各一名,顯然兵部侍郎就是兵部尚書的副職,如果兵部尚書相當於國防部長的話,那麼兵部侍郎就相當於國防副部長了。

兵部侍郎為從二品,而從二品的還有各省的巡撫、布政使,還有副將,可見兵部侍郎的職位還是很高的。


歷史簡單說


兵部侍郎是古代從二品的官員,在兵部中僅次於兵部尚書,如果說兵部尚書是國防部長的話,那兵部侍郎就是國防副部長,是個副國級的高幹。



兵部侍郎這個職位起源於隋朝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只不過當時的地位遠遠不及明清時期,是一個地位不太高的中等官員,後來經過很多年代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宰相制度,皇權高度集中,與此同時帶來的是六部地位的提高。

在朱元璋時期,六部的長官可以說是朝廷中實權最大的,到了朱棣的時候設立了內閣制度,隨著內鬧制度慢慢發展,凌架在了六部之上,但是內閣的位置太過於超然,所以明清時期的六部制度仍掌控著極大的實權。



明朝的時候,兵部侍郎有左侍郎和右侍郎,右侍郎是國防部的參謀長,左侍郎才是國防部的副部長。

到了清朝的時候,兵部侍郎同樣有兩個人,和所有的六部官員一樣,清朝時期的六部官職都是實行滿漢雙人制的,在有一個漢人兵部侍郎的同時,還有一個滿人的兵部侍郎,在六部之上同樣沿襲了明朝的內閣、六部制,除此之外在上面還增添了一個軍機處,凌駕於眾官員之上。



明清之前的兵部侍郎因為在歷史的大局中無足輕重,所以我們只說明清時期的兵部侍郎,在明清時兵部侍郎權柄加重,躋身到朝廷大員的位置中,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國防部副部長的位置,是副部級的幹部。


孤客生


早在周朝,六部的制度就已經出現了雛形 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就是這六個部門的長官。

到了隋朝時期,三省六部制度正式形成。三省,便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兵部的長官,稱為兵部尚書,隋唐時期為正三品,明則為正二品,清為從一品;副長官,則是兵部侍郎,隋唐時期為正四品,明時期則為從二品,清朝為正二品。


兵部,作為六部之一,是和軍事相關的一個機構。但實際上,兵部在絕大多數時候,是沒有多大的軍事權的,負責的大多數都是行政類和後勤類的工作,比如說武職選授、處分及兵籍、軍械、關禁、驛站等。相對來說,歷朝歷代中,明朝的兵部權力最大,清朝的兵部職權最弱。

兵部,如果類比到現在,就相當於國防部,兵部尚書則相當於國防部長,屬於正部級官員;兵部侍郎則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屬於副部級官員。

在清朝時期,侍郎屬於正二品的大員,和侍郎屬於同品級的官員還有: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副都統,總兵。

在這裡又要注意,清朝時期的總督,往往會加授兵部尚書銜,品級會達到從一品,總督一省或多省的軍政大權,屬於封疆大吏級別。


而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基本上屬於沒有實權的,屬於榮譽性質。

總兵則是綠營兵的將領,位在提督之下,要受到總督和巡撫的節制。


胡史亂翔


明清時期,尚書和侍郎都是各部坐堂的主官、都是堂官,用現在話說都是部級正職,侍郎不是尚書的副手,侍郎的侍不是侍奉尚書,而是直接侍奉皇帝,部裡會給部裡的堂官排個值班表,尚書值班那天就由尚書行使部長權力,侍郎當班就由侍郎行使部長權力。尚書在明代正二品,侍郎從二品,清代尚書從一品、侍郎正二品,加了大學士的尚書為正一品,但正一品的品銜是來自大學時身份的。侍郎雖然品級低,但不影響職務和權限,古代的官品類似於軍隊裡的位階、軍銜,大校可以當師長、上校也可以當師長的道理一樣。用現在話來說尚書就是國務委員級部長,侍郎就是正部級部長。明清設尚書和左右侍郎三名部級正職是目的是為了制約部長們的權力。再說兵部,明代中後期到清朝因為有督撫制度、督撫一般都加兵部尚書或侍郎銜,但需注意的是加兵部尚書(侍郎)銜而已,而不是正的當兵部尚書(侍郎)。中央的兵部部堂裡還坐著三位正式的兵部尚書或侍郎。


文明148436522


漢朝的丞相權力極大,歷代對此有所發覺,都採取不同的分權抑制辦法,到唐朝,三省六部製成型,中央設立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各司其職,三省有主官副官,下設六部,分別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升降、調動等事務。戶部掌管戶籍財經土地等事。禮部考核吉、嘉、軍、賓、兇五禮的使用,及科考和內外往事等事。兵部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刑部掌掌法律刑獄。六部也分設主官副官,兵部主官為尚書,兵部侍郎便是兵部的副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

兵部源於三國魏曹的五兵制,曹魏始置中、外、騎、別、都五兵尚書,又設有駕部、車部、庫部等曹。曹裡面設郎。到隋朝整合為兵部,以尚書為主官,侍郎為次官。(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各朝代權限不同,但兵部始終大體都是管理國家軍隊的最高部門,具有包括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職能。之後各朝沿用,職權則不盡相同。宋、遼、金、元兵部不轄兵政。明代兵部尚書號為"本兵",權最重,凡武衛官軍選授簡練,均為其掌。清光緒三十二(1906),廢兵部,改設陸軍部。(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唐朝時比較知名的兵部侍郎有韓瑗,柳奭,盧承慶,楊弘禮等人,韓瑗在廢后之爭支持長孫無忌、褚遂良,引起武則天的嫉恨,後被貶官流放。柳奭是李治王皇后的舅父,廢后成功後,也被貶,陷入長孫無忌謀反案被殺。盧承慶因唐太宗賞識兼任兵部侍郎,高宗時與褚遂良不和被一貶再貶,後被起用,得以善終。楊弘禮是楊素的侄子,有“越公兒郎,故有家風矣”的讚譽,有徵遼東,殺焉耆王,降馺支部,獲龜茲、于闐王之功。


南方鵬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古代,從周朝開始,設置六部,吏、戶、禮、兵、刑、工部,兵部就是六部之一,在隋朝三省六部制度形成,唐朝得到完善六部被劃到尚書省,到了明代,六部直接歸皇帝管。侍郎這個官職是尚書的屬官,也就是副職,兵部侍郎就是兵部的副部長這樣一個職位。

兵部如果和今天的部門畫個等號,就等同於今天的國防部一樣,尚書是部長,侍郎是副部長,兵部這個部門,和名字一樣,主要負責和軍事相關的事情,如武將的任免,戰備物資的管理,傳達軍令等作用。當然必須要說兵部是個很重要的部門,所以最開始在兵部外還設有和軍事相關的駕部、車部、庫部的部門,通常這些部門主管的官員就為侍郎。到了隋唐時期全合為兵部。兵部一直到了1906年才被撤出,改設陸軍部。

兵部官職設置,侍郎的官職品級其實在每個朝代均不是固定的,在隋朝侍郎設有一人,正四品,當時尚書常由宰相兼任,到唐朝時侍郎增設一人,到北宋時侍郎升至從三品,明初設左右侍郎,正三品,到了清朝順治年間,除左右侍郎又增加了滿漢各一位侍郎,均為正三品。

所以由此可見,兵部的地位在歷史上逐漸增加,尤其在明清兵部尚書,侍郎也逐漸開始步入了朝廷大員的行列,處於副部到正部級之間。


玄坤


兵部侍郎就是兵部的副部長,協助兵部尚書處理部務,在不同時期權力大小不一樣。地方巡撫如果加了兵部侍郎就有節制軍隊的權力,加了工部侍郎就沒有了。

1、兵部到底管什麼?

《明會典》記載兵部的權力為“天下武衛官軍選授、簡練、鎮戍、廄牧、郵傳、輿皂之政令。其屬武選、車駕、武庫、職方、俱稱清吏司”。從這裡可以看到兵部主要負責軍官考核任免、軍事訓練、軍事交通等。

(明會典)

其實在不同時期兵部的權力不一樣。在明朝初年五軍都督府的勳臣有開國軍功,非常強勢,自然就負責實際軍務了。兵部就是一個純粹的軍事行政單位,負責負責文件傳遞、檔案保存、收發材料。

到了明英宗時期,兵部的權力已經得到了較大增加,有重大事情一般讓英國公領銜討論。土木堡之變是一個節點,于謙負責實際指揮也取得了勝利,兵部逐步成了一個軍事決策單位,職方司的任務也越來越多

(兵部權力演化節點性人物:于謙)

到了後來文官出任經略,經常會以兵部侍郎出征;兵部在總兵任免上有很大的權重,可以理解為吏部是文官的人事部,兵部是武官的人事部,兵部職方司是國家的參謀本部。

比如楊嗣昌時期,是內閣大學士,實際負責兵部。軍事決策、軍事部署、軍事執行基本都可以一個人決定。十多萬大軍的調度、供給都是兵部負責。這也是兵部權力的巔峰時期。

(楊嗣昌在制度變遷中的作用很大)

2、兵部侍郎有什麼權力?

兵部的權力是變動的,兵部侍郎的權力整體變動不大。

兵部侍郎作為兵部的堂上官,在重大事務上有簽署的權力。兵部左侍郎主要負責部裡日常事務,接近常務副尚書,兵部右侍郎主要是人才儲備,平時也分管一些事務,主要是有急事專差。

到了明末事情比較多,兵部專門添設了督餉侍郎等。

(明朝中央機構)

當時軍務太緊急,楊嗣昌應付不過來,希望兵部侍郎能分管部分軍務,諸如內地戰場誰分管、地方小寇誰分管,他主要負責沿邊戰場之類。這應該是他在內閣看到大學士分工的靈感。

總結:

作為尚書的副手,兵部侍郎會承擔兵部日常行政事務,也會參與閱邊等週期性任務,甚至是經略等特殊性任務。在更長的時間裡,相對於吏部、戶部的堂官,兵部相對而言比較寒酸。

注:清代的兵部關注較少,且目前缺乏研究成果,還難以概括性寫。尤其是軍機處與兵部關係更難釐定。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兵部侍郎是個什麼職位?通俗簡單的回答,它有點類似於國防部副部長。是管理國家軍備的職能部門的副首長。由於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的政治架構不完全相同,兵部侍郎在每個朝代中的職能和權限不太相同,但大體情況差不多。

首先說明一點,兵部侍郎是兵部的副首長,這個職位是在唐以後才有的。唐朝的政治制度與前代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變。從那時起,實行了三省六部制。後代的政治制度雖然是代有調整,唐朝時建立的三省六部的大體框架,到明清時代,還在起著作用。

三省,就是尚書,中書,門下。尚書省相當於行政部門,類似於現在的政府。中書省,相當於國家的決策部門,是於皇帝的秘書班子。門下省,是國家政策的監督監察機構。三省共同完成國家管理職能。三首的首腦,尚書令,中書令及門下侍中,被稱為宰相。他們和皇帝一起組成國家政策制定和實施的領導班子。

六部,是尚書省的下屬機構。共有吏、禮、戶、兵、刑、工六個部門。兵部,是六部之一。管理國家的軍事事務。兵部的首長是兵部尚書,副職是兵部侍郎。

人類有國家以來,軍事事務就是國家政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周禮中就有六官的記載,是國家政治的六個方面,分別是,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這時的六官是國家政治的核心部門,等到三省六部制度實行之後。原本六官的職能有許多在國家政治體系中向下移了。六官的職能許多轉移到六部中去了。比如吏部尚書,被後世稱為天官,比如評書中的吏部天書冠準,指的就是吏部;書的職位。禮部尚書被稱為宗伯;兵部尚書被稱為大司馬;刑部尚書被稱為大司寇;工部尚書被稱為大司空。“司空見慣渾閒事”中的司空,就是因為就職與工部,被尊稱為“司空”。

唐宋之後,由於制度的改變,兵部尚書雖然還是被稱為“大司馬”,但他的權利與真正的大司馬是不一樣的。大司馬不但有管理軍隊的權利,還有調動使用部隊的權力。兵部尚書只有管理部隊的權力,卻沒有隨意調動使用部隊的權力。這是兵部尚書與大司馬的本質區別。這也今天的國防部長有部分相似之處。

但兵部的的職能又與國防部不完全一樣,題主所給的圖片是一個明朝的官員,我們把《明史職官志》中兵部的職責大體說一下,這個問題就明白了。

吏部尚書,掌天下武衛官兵選授、簡練之政令。侍郎佐之。

我們再看看明朝兵部的級別以及大體編制情況就明白了。

兵部,尚書參贊機務一人。說明兵部尚書可以參加國務會議。尚書的級別是正二品,兵部有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他們是兵部尚書的副手。以上三人是兵部的領導。兵部設司務廳有司務二人,從九品。相當於兵部辦公室主任。

兵部下設四個職能部門,相當國務院部委下的司和局,它們分別是武選司、職方司、車駕司,武庫司。司的首長叫“郎中”正五品。副職叫“員外郎”副五品。辦事人員叫“主事”六品。

武選司管的是各地駐軍軍官的職務升遷與人員更換。

職方司的一個主要功能是繪製軍事防禦地圖,那個位置駐有多少軍隊,有什麼裝備,什麼級別,地形怎樣等等,都是職方司的工作。

車駕司相當於現在的總裝備部,管理裝備車駕。

武庫司相當於總後勤部。

兵部侍郎就兵部尚書的副職,他的職責與兵部尚書是一樣的。只是他是起輔助作用的。在明朝在土木堡之變前,于謙就是兵部侍郎。在英宗被俘之後,他領導北京保衛戰,後升為兵部尚書。


七月流火140400643


兵部侍郎在兵部的地位僅次於尚書,也是兵部的正堂官。一部設左右侍郎兩個,左侍郎就是相當於現在的常務副部,負責兵部的具體運作,主持兵部日常事務,右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參謀長職位。

兵部乃是隋文帝定製三省六部後的官署之一,掌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之政。侍郎的權利官階隨著三省六部的沿襲和規範而不斷得到加強提高,侍郎在唐朝,北宋前期為正四品下,明代為正三品,清代就是從二品了。

兵部侍郎作為兵部的二把手,侍奉的不是他的長官尚書,而是直接對皇帝負責。因為尚書一般不掌管兵部具體的事物,兵部的實際主持人還是侍郎。像明朝的尚書一般都是內閣大學士兼任。在清朝時六部的侍郎滿漢左右各一個,就是說兵部有四名侍郎。

明清後期,尚書侍郎就慢慢成為一種榮譽職銜,對重大的軍事行動的主將或是地方重要的駐守將領都會在他們主職銜後加一個尚書或侍郎的榮譽職銜,只是為了提高他們的品級,以便和其他部門的溝通交流,以示朝廷的重視,但不能對部裡的具體事物有干涉,在京城部堂裡坐堂的侍郎才是正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