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首位留下名字的和親公主,遠嫁西域,2任丈夫,4年後去世

在中國歷史上,和親通常作為一種政治、外交上策略,來達成中原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間睦鄰友好的關係。然而,當和親為部族、國家江山社稷換來安定和平的同時,也不免捲入紅顏女子們令人唏噓的愛恨情仇。比如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和親故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

歷史上首位留下名字的和親公主,遠嫁西域,2任丈夫,4年後去世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和親“起始於漢高祖。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率大軍討伐匈奴,沒想到卻反被匈奴圍攻,最後通過賄賂匈奴單于才得以脫身。權衡利弊之後,劉邦採納劉敬主動和親的建議,決定送魯元公主前往匈奴和親。呂雉後當然不同意女兒被送走,於是劉邦只得將一名宮女以公主的名義送去匈奴。

史書上沒有記載下這個被送去和親的宮女姓名。從漢高祖劉邦起,漢初前70年的歷代漢王朝,一直沒有停止過與匈奴的和親。同樣,這些以公主名義和親匈奴的女子,都沒有在史料中留下任何痕跡,包括姓名。直到漢武帝。

歷史上首位留下名字的和親公主,遠嫁西域,2任丈夫,4年後去世

漢武帝時期,國力發展較之前強盛,漢武帝決定用武力征服匈奴。但漢武帝的策略是,利用和親拉攏西域烏孫來做自己的同盟,共同對付匈奴。於是,這一次和親的女子,由被送往匈奴變成了被送往烏孫。

要送去和親,漢武帝當然捨不得自己的親生女兒。於是,他選中了自己的侄孫女—劉細君。由此,劉細君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留下姓名的和親公主。

歷史上首位留下名字的和親公主,遠嫁西域,2任丈夫,4年後去世

雖然是宗室女,但劉細君的父親劉建因謀反被逼自殺,母親也被問斬,因年幼劉細君倖免於難,被寄養在宮中。但是,當面臨政治需要時,漢武帝啟用了這枚棋子。

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將年輕美麗的劉細君送往烏孫和親。從此,劉細君成為烏孫王的右夫人,上面還有匈奴與烏孫和親的左夫人,當時的烏孫王獵驕靡已經六十多歲了。

歷史上首位留下名字的和親公主,遠嫁西域,2任丈夫,4年後去世

烏孫位於今天新疆伊犁河流域,是西域大國。當時的烏孫和匈奴風俗習慣相近,都是遊牧。語言不通,生活習慣差異大,環境複雜,遠嫁的劉細君苦悶不已,憂憤中寫下《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歷史上首位留下名字的和親公主,遠嫁西域,2任丈夫,4年後去世

遠離故土,除了生活環境上的愁苦之外,後面發生的一件事更是讓劉細君不能接受。在劉細君嫁給烏孫王后不久,老烏孫王獵驕靡就去世了。按照遊牧轉房婚制度,國王去世後,年輕的妻子必須嫁給其子孫或兄弟。於是,劉細君請求回漢,可漢武帝出於政治目的考慮拒絕了。隨後,劉細君不得不轉嫁給新烏孫王——老烏孫王的孫子軍須靡,還生下一個女兒。

歷史上首位留下名字的和親公主,遠嫁西域,2任丈夫,4年後去世

然而,長期的憂憤苦悶,讓劉細君在僅僅和親4年後就鬱鬱而終。遠離故土、孤身他鄉、政治複雜,在細君公主的和親之路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弱女子,在政治邏輯下遠嫁而紅顏易逝的悲情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