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首位留下名字的和亲公主,远嫁西域,2任丈夫,4年后去世

在中国历史上,和亲通常作为一种政治、外交上策略,来达成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间睦邻友好的关系。然而,当和亲为部族、国家江山社稷换来安定和平的同时,也不免卷入红颜女子们令人唏嘘的爱恨情仇。比如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和亲故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

历史上首位留下名字的和亲公主,远嫁西域,2任丈夫,4年后去世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和亲“起始于汉高祖。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大军讨伐匈奴,没想到却反被匈奴围攻,最后通过贿赂匈奴单于才得以脱身。权衡利弊之后,刘邦采纳刘敬主动和亲的建议,决定送鲁元公主前往匈奴和亲。吕雉后当然不同意女儿被送走,于是刘邦只得将一名宫女以公主的名义送去匈奴。

史书上没有记载下这个被送去和亲的宫女姓名。从汉高祖刘邦起,汉初前70年的历代汉王朝,一直没有停止过与匈奴的和亲。同样,这些以公主名义和亲匈奴的女子,都没有在史料中留下任何痕迹,包括姓名。直到汉武帝。

历史上首位留下名字的和亲公主,远嫁西域,2任丈夫,4年后去世

汉武帝时期,国力发展较之前强盛,汉武帝决定用武力征服匈奴。但汉武帝的策略是,利用和亲拉拢西域乌孙来做自己的同盟,共同对付匈奴。于是,这一次和亲的女子,由被送往匈奴变成了被送往乌孙。

要送去和亲,汉武帝当然舍不得自己的亲生女儿。于是,他选中了自己的侄孙女—刘细君。由此,刘细君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姓名的和亲公主。

历史上首位留下名字的和亲公主,远嫁西域,2任丈夫,4年后去世

虽然是宗室女,但刘细君的父亲刘建因谋反被逼自杀,母亲也被问斩,因年幼刘细君幸免于难,被寄养在宫中。但是,当面临政治需要时,汉武帝启用了这枚棋子。

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将年轻美丽的刘细君送往乌孙和亲。从此,刘细君成为乌孙王的右夫人,上面还有匈奴与乌孙和亲的左夫人,当时的乌孙王猎骄靡已经六十多岁了。

历史上首位留下名字的和亲公主,远嫁西域,2任丈夫,4年后去世

乌孙位于今天新疆伊犁河流域,是西域大国。当时的乌孙和匈奴风俗习惯相近,都是游牧。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大,环境复杂,远嫁的刘细君苦闷不已,忧愤中写下《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历史上首位留下名字的和亲公主,远嫁西域,2任丈夫,4年后去世

远离故土,除了生活环境上的愁苦之外,后面发生的一件事更是让刘细君不能接受。在刘细君嫁给乌孙王后不久,老乌孙王猎骄靡就去世了。按照游牧转房婚制度,国王去世后,年轻的妻子必须嫁给其子孙或兄弟。于是,刘细君请求回汉,可汉武帝出于政治目的考虑拒绝了。随后,刘细君不得不转嫁给新乌孙王——老乌孙王的孙子军须靡,还生下一个女儿。

历史上首位留下名字的和亲公主,远嫁西域,2任丈夫,4年后去世

然而,长期的忧愤苦闷,让刘细君在仅仅和亲4年后就郁郁而终。远离故土、孤身他乡、政治复杂,在细君公主的和亲之路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弱女子,在政治逻辑下远嫁而红颜易逝的悲情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