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史之亂與清平定三藩有什麼不同?

快樂時光84947


唐朝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無論是唐朝安史之亂還是清朝三藩之亂,都是封建王朝內部權力鬥爭,都是邊關重鎮的將領,藉助軍事力量妄圖推翻當前統治者,進而取而代之的戰爭,單純就是武裝叛亂和軍事戰爭奪權。而最後的結果也都一樣,叛亂被王朝統治者平定,而戰爭也造成了巨大的傷亡,以及國家實力的衰退。

至於唐朝安史之亂與清朝三藩之亂的不同點,我認為有二。

其一,起兵的目的不同。唐朝的安史之亂,是少數民族將領進攻漢人統治者,叛亂沒有明確的旗幟和口號,就是單純的武裝奪取;而清朝的三藩之亂,是漢人武裝割據向滿清統治者的進攻,率先起兵的吳三桂打出了“反清復明”的旗號,擁立“朱三太子”為帝,尚可喜與耿精忠紛紛響應,起兵反清。

其二,最後的結果也不同。唐朝的安史之亂髮生於盛唐時期,經過八年的平叛,最終得以平息,由於唐朝的外強中空的兵力佈局,致使中央政權權威受到了極大削弱,形成了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同時,由於國力的衰減,唐朝屢次受到周邊吐蕃、突厥、契丹等少數民族侵擾,領土不斷萎縮,最終走向了滅亡。而清朝三藩之亂髮生於清朝初年,雖然戰爭造成了巨大的傷亡與嚴重的破壞,但是通過戰爭,滿清中央收回了藩鎮統治權,並且期間滿清,特別是八旗軍與漢軍的矛盾緩和,民族矛盾緩和,之後便迎來了康雍乾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