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清朝要收復自唐代以來中央王朝失去近千年的西域地區?

黎小魚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新疆地區的歷史,以杜絕國際上某些別有用心者的口實:古代中原王朝稱包括今天新疆在內的中亞地區為西域,中國至少從漢代起就將此地納入中國版圖——公元前60年漢宣帝正式設置西域都護府,此舉標誌著新疆以及鄰近的中亞巴爾喀什湖地區正式成為中國領土,這點無論中外都是承認的。漢朝滅亡後經歷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動盪,中原王朝開始收縮,但曹魏、西晉、前涼等政權一直控制著西域地區。直到突厥人從今天阿爾泰人一帶崛起後他們利用中原南北朝戰亂的時機統一了蒙古草原和西域地區,這是自漢代西域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後第一次被分割出去。到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期消滅了附屬於西突厥的高昌國,吐魯番地區被納入大唐帝國的版圖,而且不是設置都護府等羈縻州府,而是完全仿照中原內地模式設置郡縣。到唐高宗時期徹底滅亡西突厥,包括新疆在內的幾乎整個中亞地區直到鹹海、裡海一帶都成為大唐帝國的疆土,詩仙李白就出生在今天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碎葉城。遺憾的是唐在經歷安史之亂後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自顧不暇的李唐王朝逐漸放棄了對西域地區的經略: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西駐軍東調內地平叛,早已對西域虎視眈眈的吐蕃並沒直接進攻唐朝在西域地區的安西四鎮,而是出兵侵佔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連接中原和西域的咽喉要道,這一地區的失守意味著大唐的西域軍團被切斷了同中原內地的聯繫,從而成為一支徹徹底底的孤軍。然而令吐蕃出乎意料的是已成為孤軍的西域留守軍團卻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事實上西域守軍的頑強不僅出乎吐蕃人的意料,連李唐朝廷也對此始料不及:公元780年已是安史之亂後第25個年頭,此時安史之亂早已平定,大唐天子已由玄宗換成肅宗再換成代宗繼而又換成德宗,在經歷頻繁的變遷後人們似乎早已忘卻大唐在遙遠的西域還有一直孤軍一直在堅守,然而就是在這年北庭都護府守將李元忠、安西都護府守將郭昕派遣使者間道奏事,至此朝廷才知道這支已失去所有補給援助的孤軍,這支被認為早已葬身沙漠的孤軍竟已獨自堅守了25年。唐德宗對西域軍團的忠貞進行了嘉獎。西域軍團的傳奇並未就此終結,事實上在此之後他們又獨自堅守10年,直到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佔北庭,而唐朝在西域所設的另一都護府安西也從史籍上消失了。安西都護府最終淪陷的時間目前已無從考證,但一支孤軍獨自堅守35年以上這本身就是一段傳奇。隨著安西都護府的陷落,西域同中原的聯繫再次斷絕。在經歷晚唐五代的動亂後到宋朝統一中原時進行了全面的戰略收縮:不要說地理距離相對疏遠的西域地區,就連位於長城以內自秦以來一直屬於中原王朝的燕雲十六州宋朝都一直無力收復。

需要注意的是自唐以來中原王朝雖對新疆地區鞭長莫及,但西域人民並未以外國人自居:從晚唐歷經五代直至宋朝的西域湧現出了一批割據政權,而在這其中於闐國是一個十足的另類——這個國家一心仰慕華夏文明並自稱唐之宗屬:912年登基的于闐國王尉遲婆跋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唐朝國姓李氏,給自己取了一個漢語名字——李聖天。深受漢文化影響的李聖天面對吐蕃和西部的大食的威脅選擇和敦煌的漢族歸義軍政權結盟。北宋時期統治西域的喀喇汗王朝的可汗自稱“桃花石汗”或“東方與秦之主”。在喀喇汗王朝人馬赫穆德·喀什噶裡在《突厥語大詞典》中解釋為秦是由桃花石(宋國,即宋朝)、契丹(遼朝)和喀喇汗國組成。這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喀喇汗王朝看來:他們就是中國人,中國是由當時的宋、遼和喀喇汗王朝三者共同組成的。此後西域部族之間混戰,喀喇汗王朝日漸消亡。女真人建立的金國崛起後滅了遼國,遼國的宗室子弟耶律大石率部出走西域並在這裡建立西遼王朝,作為與宋並立多年的遼國契丹子民其實已經高度漢化:西遼統治西域時期官方的語言文字是契丹語和漢語通行,同時尊奉中華傳統典籍。蒙古滅西遼後西域成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的封地。據史料記載:明太祖朱元璋起兵驅逐蒙古人後定陝西、甘肅諸鎮,嘉峪關以西置不問——然而這話有誇大的成分:當時新疆絕大部分地區的確不在明王朝的控制下,但在新疆東部的哈密地區明朝是設置有衛所的,不過後來被吐魯番部奪走。所以嚴格意義上而言說自唐代以來中央王朝近千年間就沒控制過新疆一寸土地是錯誤的說法,但在這近千年時間裡雖然西域人民一直以中國人自居,但新疆絕大部分地區的確和中原王朝沒有政治上的隸屬關係。

當然沒有關係不代表不想發展關係:事實上明成祖朱棣在派鄭和下西洋的同時,也在積極經略西域地區:先後在嘉峪關以西設置哈密、安定、阿端、赤斤蒙古、曲先、罕東和沙州等關西七衛。15世中葉土魯番汗國吞併附近的哈刺火州、柳城,日漸強大起來的土魯番開始同明朝爭奪位於如今新疆東部的哈密等衛所。與此同時明王朝自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後國力出現中衰跡象,儘管後來明朝又有過幾次中興,但始終無法恢復到洪武、永樂、仁宣時期的強盛局面。與此同時西蒙古瓦剌部也日漸興起,於是在哈密地區形成了明王朝、瓦剌和土魯番三方爭奪的局面。明朝對嘉峪關以西的哈密等衛所的統治模式和內地不大一樣——明朝接管這裡後就讓當地歸附自己的蒙古人在盡忠臣服的基礎上繼續駐守。明成化八年(1472)土魯番趁明王朝和瓦剌在對峙中互相削弱的天賜良機出兵攻佔哈密,代表明朝駐守當地的蒙古王公罕慎向北京的大明朝廷求救,卻沒得到任何回覆,不得已之下罕慎聯合其他歸附明朝的蒙古部落同土魯番交戰。在歷經十年的激戰後罕慎成功收復了哈密,然而僅僅一年之後土魯番就設計擒殺罕慎,再次佔領哈密。四年後明憲宗朱見深駕崩,其子朱祐樘繼位,朱祐樘就是日後的明孝宗。面對土魯番的進攻明孝宗朱祐樘當即下詔書斥責土魯番,在明朝的威脅下土魯番被迫放棄已到手的哈密,明朝得以兵不血刃收復哈密。這就是明孝宗一徵哈密,其實嚴格意義上這次收復哈密並不是通過軍事行動完成的,當然明朝當時是使用了軍事威懾的。然而四年後土魯番再次發兵攻佔哈密,這次明朝決定發兵教訓一下這個對手:於是甘肅巡撫許進率兵挺近哈密,從土魯番人手中收復哈密。收復哈密後明廷冊封安定人、故忠義王脫脫的重孫陝巴為新的哈密忠順王,再次行使哈密衛的全部事務。但沒多久哈密衛軍隊首領阿木郎率軍劫掠土魯番汗國的牛馬,於是在次年春季土魯番以此為由盡起大軍猛攻哈密城,再一次破城,活捉了才登上忠順王寶座不久的陝巴,殺死了哈密軍主將阿木郎,至此哈密再次被土魯番汗國奪取。明孝宗二徵哈密的戰果就這樣付諸東流。弘治十年(1497年)在經過充分準備後由兵部尚書馬文升親自率領的明朝大軍進伐哈密,得以第三次收復哈密城。然而土魯番並未就此放棄對哈密的野心,直到王越出任明朝三邊總制後屢次以重兵擊敗土魯番,迫使土魯番消停了十五年。正德八年土魯番策反了哈密指揮使拜牙,使其攜哈密重鎮投降土魯番,此後明朝再未收復過哈密。隨著國力日衰,明朝無力應對土魯番滿速兒汗的軍事實力,被迫將哈密諸衛內遷。

明末由瓦剌部演化而來的衛拉特蒙古人大量進入北疆地區,形成漠西蒙古諸部,其中的準噶爾部逐漸崛起成為北疆地區最為強大的一股地緣政治勢力。1670年噶爾丹成為準噶爾部的首領後利用南疆葉爾羌汗國內部白山派和黑山派之間的矛盾出兵滅掉葉爾羌汗國,準噶爾汗國成為整個新疆以及鄰近的中亞地區的新主人。清軍入關時新疆地區正處於漠西蒙古準噶爾部統治下,而當時清朝最大的外患正是準噶爾部——康雍乾三代連續打擊終於將準噶爾部征服,準噶爾部統治下的新疆地區也就此歸附滿清王朝。平定新疆後乾隆皇帝將以前被準噶爾部囚禁的南疆伊斯蘭教白山派的大小和卓釋放放回南疆,希望藉助他們在當地的威望更好地統治新疆。事與願違的是大小和卓卻在勢力壯大後起兵反叛,1759年清朝平定大小和卓之亂,1826年大和卓之孫張格爾依附英國叛亂,後被擒至北京處死。

鴉片戰爭後中國面臨列強侵略的巨大威脅:當時沙皇俄國已通過《勘分西北界約記》割讓了新疆地區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並正積極向鄰近新疆的中亞汗國滲透,英國則通過自己的印度殖民地也將觸角伸向了中亞,由此形成了中亞歷史上的英俄大博弈局面。浩罕汗國的阿古柏在英、俄勢力支持下侵略新疆地區。這時左宗棠抬棺出徵收復了這一佔中國陸地總面積六分之一的遼闊土地,臨行前左宗棠一針見血地指出新疆的戰略地位: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西北臂指相連,形式完整,自無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非特陝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中國的山川形勝皆起自西北,棄西部即棄中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新疆,故土新歸的意思。

公元808年,大唐的安西都護府徹底淪陷於吐蕃之手。

從此,歷經宋元明三代,中原王朝始終未能將西域納入版圖。

直至公元1757年,乾隆平定西域,定名為新疆。

近千年的時間,那麼清朝為什麼一定要收復西域呢?

這要從公元1635年說起,這一年大蒙古國最後一任大汗林丹汗被皇太極擊敗,從此清朝繼承了蒙古大汗的汗位,從此一統蒙古便成了清朝統一天下的一部分。

但是,此時的蒙古分為三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林丹汗直接統治的只是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並不承認清朝的汗位,於是戰爭不可避免。


公元1691年,康熙與蒙古諸部多倫會盟,此後漠南和漠北蒙古同歸清朝管轄。

而漠西蒙古――準噶爾並沒有臣服,準噶爾汗國的主要地盤就是新疆。

從公元1690年至公元1757年,清朝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終於滅準噶爾汗國,一統西域。

從此,蒙古三部全部歸清朝統治。

也就是說,大明在公元1368年建立後,蒙古北歸一直都存在,是清朝最終一統大明和蒙古(西藏也歸漠西蒙古),清朝不僅是中原的皇帝還是蒙古的大汗,這便是清朝一定要收復西域的原因。


心向青山


康熙皇帝簽訂《尼布楚條約》割讓外興安嶺以北整個西伯利亞。要知道這個西伯利亞原名“鮮卑利亞”,毫無疑問是鮮卑族的祖居地,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土地。

雍正皇帝簽訂《恰克圖條約》《 布連斯奇條約》割讓貝加爾湖附近土地,並且准許俄羅斯在北京通商。

乾隆皇帝沒有簽訂條約,但蠻橫拒絕英國友好請求,間接導致鴉片戰爭。

道光皇帝簽訂《南京條約》等一系列條約,割讓香港島,開口通商。

咸豐皇帝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割讓外東北給俄羅斯,賠款更多。

同治皇帝簽訂《里瓦幾亞條約》,割讓西北100萬平方公里土地。

光緒皇帝簽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割讓臺灣,賠款超過10億白銀。

宣統皇帝還沒來得及簽訂條約就退位了,可是20年後當漢奸建立偽滿洲國繼續賣國。


KisS貴鏃


這要感謝準噶爾汗國,正是準噶爾汗國的存在使得清朝不得不重視西域問題,並最終將西域納入版圖!

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經營,最早起於西漢時期,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史稱“張騫鑿空”,隨後中原地區和西域的交往日漸頻繁。

前60年,漢宣帝在輪臺設置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36國,此舉標誌著西域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西域納入版圖後,經歷了新朝,東漢、以及曹魏、西晉後,中原王朝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西域先後被柔然和突厥佔據,中原王朝鞭長莫及。

618年,唐朝建立。629年,唐太宗滅東突厥。657年,唐高宗滅西突厥,將突厥囊括的西域再次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唐朝在西域設置安西都護府,下轄安西四鎮,對西域廣大地區進行有效的治理。但是755年,安史之亂後,吐蕃趁機攻伐西域,唐朝對西域的控制力不從心。808年,吐蕃攻陷安西城,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宣告結束。

從此以後,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控制就再也沒有實現過!

1125年,遼國滅亡,遼國大將耶律大石在西域建國,史稱西遼,但是西遼不是中原王朝。

1206年,蒙古汗國建立後,開始了向周邊的猛烈擴張,隨後在西域建立了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被察合臺和元朝聯手消滅後,察合臺汗國佔據了西域的西部和北部地區。

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於1391年在哈密地區設置哈密衛,隨後陸續設置了7個衛所,史稱“關西七衛”,關西七衛是明朝的羈縻統治區,勢力延伸到西域東部。

但是,唐朝以後的宋元明等王朝,都沒有將西域完整地納入版圖之中。

1757年,清軍消滅準噶爾汗國,1759年徹底平定天山南路,標誌著西域再次回到中原王朝的懷抱。

關於為什麼清朝可以收復西域,以及為什麼一定要收復西域的問題,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準噶爾汗國虎視眈眈


一般認為,準噶爾汗國是清朝的藩屬國,因為準噶爾所屬的維特拉蒙古曾經向清朝進貢,所以二者是宗藩關係,噶爾丹等人的行為也是國家內部叛亂。

真的是這樣嗎?

在準噶爾成為一個強大的集權制帝國後,雖然也向清朝進貢,但是更多的是噶爾丹等人的障眼法,他們的目的,就是讓清朝默許他們進貢其他盟國各部,包括漠北漠南蒙古,實現自己的宏圖大業。

噶爾丹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蒙古帝國,並消滅清朝,實現自己的大元夢!

而這,勢必會受到清朝的強烈反制,因為清朝已經在1635年征服了漠南蒙古,在1691年征服了漠北蒙古,準噶爾汗國向東擴張,就等於向清朝開戰!

而且,準噶爾汗國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汗國,而是一個有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技術的封建制帝國,是橫亙在清朝和沙俄之間的強大勢力。

對於清朝而言,這不是簡單的肘腋之患,而是威脅清朝生死存亡的心腹大患!

事實上準噶爾也從未消停,在噶爾丹在1690年在烏蘭木通之戰、1696年的昭莫多之戰大敗噶爾丹後,噶爾丹自殺。而後繼任者策妄阿拉布坦在1716年入侵西藏,並一度擊敗清軍,勢力達到極盛!

所以,清朝要想長治久安,就必須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並且佔據西域,徹底斷絕準噶爾汗國對清朝的威脅。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對於清朝和準噶爾而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所以一定要收復西域!也就是消滅準噶爾汗國!

2、沙皇俄國賊心不死

在清朝三代皇帝不斷經營西域,和準噶爾纏鬥近百年的過程中,北部的鄰居沙俄一直在虎視眈眈。

1685年到1689年,清軍發動了兩次雅克薩之戰,擊敗了侵入黑龍江流域的沙俄哥薩克,隨即清朝和沙俄談判,劃定了東北地區的邊界,將沙俄勢力徹底逐出黑龍江流域。

《尼布楚條約》對於沙俄而言是一個重大挫折,因為沙俄一直在尋找南方的溫暖出海口和不凍港,作為高緯度國家,沙俄的希望就是:南下南下再南下!

那麼在東北失利後的沙俄怎麼辦呢?他們將魔爪伸向了貝加爾湖地區。此時的貝加爾湖地區屬於漠北喀爾喀蒙古,當時還不是清朝的領土,沙俄不斷蠶食,加上準噶爾不斷進攻,終於促使喀爾喀各部投向清朝,清朝遂著手反擊沙俄。

1727年,清朝和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劃定了清俄終端的邊界,此條約承認了沙俄在貝加爾湖地區的領土主權,是清朝的重大損失。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讓步,是因為此時的準噶爾問題,還是無法解決。為了換取沙俄不支持準噶爾,清朝又一次做出了讓步。

《恰克圖條約》簽訂後,清俄爭奪的窗口只剩下西域地區,也就是準噶爾汗國。

雍正時期的1731年,清軍在進攻準噶爾的和通淖爾一戰中慘敗,不得不收縮兵力,繼續等待。

過了十多年,準噶爾汗國內部陷入動亂,而恰在這時,一場罕見的天災襲擊了準噶爾汗國,清朝等待多年的機會終於到來。

1757年,清軍開進天山南北,準噶爾汗國土崩瓦解。由於清軍進展神速,在北部等待了多年的沙俄沒有佔得先手,同時由於俄土戰爭的牽絆,最終西域地區徹底被清朝收復。

可以說,如果沒有乾隆皇帝的當機立斷,那麼西域地區很有可能被沙俄竊據,要知道,富饒的土地誰都想要!

所以,本著爭奪土地的原則,清朝必須收復西域地區,即使失去1000年也要收復!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中國的地形有個特點:中間足夠大,四周太封閉。往東走是大海,出了大海就是太平洋,所以往東出不去;往南是蠻荒煙瘴的東南亞,中原人適應不了,所以往南走也不適合;往北是西伯利亞,除了長草什麼都不長,所以往北也不適合。只有往西北方向走才有發展空間,那邊是西域,雖然氣候乾燥了一點,但是當時的自然環境不像現在這麼惡劣。



當然,地理因素只是漢唐經營西域的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漢唐定都長安,河西隴右乃至天山南北麓的控制權,直接關係到了首都的國防安全。西域之於漢朝,就相當於左膀。而到了唐朝,西域更重要了。控制了西域,唐朝就可以從容應對來自漠北和吐蕃的威脅,並對其進行包夾打擊。

安史之亂後,唐朝無力經營西域。那塊地方也就被吐蕃奪去了。再之後的五代十國、兩宋都因為實力的原因,也沒有能夠奪回西域。到了元、明時期,倒是有實力拿回西域了。但是因為經濟重心和國防重心東移,海上貿易的高速發展,西域的控制權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戰略意義也就不是十分重要了。



其實上面說的都是廢話,跟清朝奪回新疆一點關係都沒有。那麼,清朝為什麼一定要收復西域呢?

這是因為,衛拉特蒙古的存在!

我們知道,清朝立國的基礎就是所謂的【滿蒙一體】。滿洲八旗才多少人?想靠滿洲人控制中國,是不可能的!所以清政府就需要找信得過的幫手,比如說蒙古各部。(主要是漠南蒙古)

蒙古人的的人口、財力和軍力,比滿洲人要多的多。再加上蒙古高原的地緣優勢,是滿清能牢固控制中原的支柱之一。所以歷代清朝皇帝才要不遺餘力的加強與蒙古各部落的聯繫,想方設法從上到下的嚴密控制蒙古人。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蒙古絕對不容有失。(清朝前三任皇后都是蒙古人)



但是,偏偏就有一支蒙古部落不服清朝皇帝的統治。這支蒙古部落就是衛拉特蒙古,準確的說,就是準噶爾汗國。

起初,準噶爾的實力不強,清朝皇帝也沒有當回事。但是康熙二十七年,噶爾丹統一衛拉特四部,南並回疆、西擴哈薩克,稱霸新疆和中亞。抱著恢復蒙古帝國的夢想,開展了他的宏圖偉業。第一個被他拿來開刀的就是同為蒙古兄弟喀爾喀蒙古。噶爾丹的這個舉動,觸犯了滿洲人的根本利益!

烏爾會河之戰——清軍與準噶爾軍的第一次交鋒,清朝慘敗。

清軍一開始沒拿噶爾丹當回事,隨便點集了兩萬兵馬就出關了。這兩萬人,沒有帶火炮,也沒有帶火器,只是一支完完全全的輕武裝騎兵部隊。他們對面的準噶爾軍,也是兩萬人,但卻是武裝了沙俄提供的火繩槍和火炮的重裝備部隊。兩萬對兩萬,人數是一樣的,但是裝備完全不是一個水平。

結果可想而知,清軍被打的屁滾尿流!消息傳回京城,舉朝震驚……

烏爾會河的慘敗,很快就傳開了。喀爾喀人心惶恐,對噶爾丹更加畏懼。邊境地區的清朝人也紛紛逃散,併到處劫掠,導致清朝內部的社會秩序也異常混亂。有些大臣對康熙講,還是求和吧!咱們都是文化人,不要跟那些野蠻人一般見識。康熙這個時候沒有聽那幫迂腐文人的話,他有自己的態度——御駕親征。

康熙的這次御駕親征,歷史上稱之為烏蘭布通大戰。這一戰,康熙非常謹慎,點集了十萬大軍才出關迎戰。結果又丟人現眼了!原來,清軍的十萬大軍是兵分兩路出發的。左路出古北口、右路出喜峰口,從左右兩翼迂迴北進。結果右路軍剛出長城,就被噶爾丹給打敗了。康熙審時度勢,急令各部不再繼續前進,而是等所有的兵馬全部集結後,才向噶爾丹發動總攻擊。清軍十萬,準噶爾三萬,康熙以三倍的兵力優勢痛毆了噶爾丹。



烏蘭布通這一戰,清軍雖然贏了,但卻是贏在總體實力強。也就是說,清軍能贏是因為他們人多,而不是能打。在這次大戰中,清朝軍隊暴露了火力不足的問題,滿洲八旗注重弓馬騎射,裝備的火器非常有限。即使裝備的那些火器,也都是明朝剩下的,與準噶爾進口的火器相比,已經明顯落後。而且清軍的戰術也很一般,跟準噶爾比,沒有優勢。

在此之後,清軍沒有得到任何改進,仍然是用老套路來打準噶爾。所幸,當時準噶爾發生了內亂。策妄阿拉布坦竄了噶爾丹的汗位,導致噶爾丹回不了新疆,求不到援軍。只得以區區三萬兵馬與清軍在昭莫多再戰一場。這一次清軍還是十萬人,用三倍的兵力優勢群毆了噶爾丹。



康熙三徵噶爾丹,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衛拉特蒙古真不是吃素的!而且準噶爾丹雖然死了,但是繼承者策妄阿拉布坦也是一個野心很大的人。如果讓準噶爾部成功控制了漠北和漠南各部,那不就跟當年成吉思汗建立的草原帝國一模一樣了?如果因此而影響了滿蒙一體的政策,這不僅僅是後院起火的問題,整個清朝的統治基礎都會動搖!

所以康熙死後,雍正接著跟準噶爾死磕。清朝統治者就是要不惜一切代價、前赴後繼的要把這個壯大中的未來草原強權扼殺在搖籃中。因為只有徹底的征服準噶爾(衛拉特聯盟),才能真正的震懾漠北蒙古;只要漠北無事,才能保證漠南蒙古一心一意支持和侍奉清朝。這些都是聯動的……



乾隆後來收復新疆,其實只是清朝皇帝貫徹剿平準噶爾國策的附屬品。通俗的說,乾隆不在乎新疆的那塊地,他只是想征服那塊土地上面的蒙古人而已。而乾隆征服準噶爾的期間,沙俄也在試圖蠶食準噶爾。乾隆先下手為強,乘準噶爾內亂滅了衛拉特蒙古。

所以清朝收復新疆,我覺得這種說法並不是很準確。用更準確的說法,應該叫:清朝和沙俄帝國共同瓜分準噶爾汗國。其中,被沙俄瓜分的準噶爾土地現在留在了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聯邦,而被清朝瓜分的土地,則變成了現在的新疆自治區。

清朝為了讓沙俄不插手自己滅準噶爾,其實犧牲也是不小的。漠北蒙古一大塊土地,都割讓給了沙俄。滅掉準噶爾後,被沙俄吞噬的準噶爾土地,清朝也不追回。最後,清朝和沙俄也就按雙方的實際控制線劃分了邊界。一百年後,沙俄捲土從來,又從伊犁將軍的轄地割走了一大片土地。昔日將近三百萬平方公里的準噶爾汗國,現如今僅剩一百六十萬了。(新疆自治區的面積)

總的來說:漢唐要經營西域,是從首都的防衛和經濟交流的角度來考慮的;兩宋則是實力不夠,對西域鞭長莫及;元、明兩代因為經濟和政治中心東移,對新疆不感興趣。清朝收復新疆,其實跟經濟和政治都沒有關係,純粹是從自己本身【滿蒙一體】的國策來考慮的。如果準噶爾不在新疆,或者說沙俄在清朝之前吞併了準噶爾。清朝可能就不會收復新疆了……


Mer86



沒有為何,只是巧合,清朝收復新疆,完全是局勢所致,按當時情況,清朝是不願意拿下新疆的,原因那時清朝已經有廣闊的領土,東北包括整個中原還有西藏,部分外蒙,只是新疆當時出了個準噶爾汗國,事就不好辦了。準噶爾汗國自從興起後,一直和清朝有扯不斷的恩怨,兩不想讓,都想建立地區性帝國。準噶爾汗國呢?認為清朝只是些東北女真遊獵部落,佔領中原,對蒙古早有威脅,起先的臣服變得很微妙,而自己則想恢復成吉思汗曾經的輝煌,不想被他們染指,原因是成吉思汗當時早已不把金朝放在眼裡,中原應當是屬於蒙古的,大元的,就因為他們曾經有過這樣的輝煌,所以,他們不甘示弱,噶爾丹就是一位,一度打到離北京不遠的烏蘭布通,想角逐中原,可惜實力不夠。


康熙帝雖然擊敗了噶爾丹,但準噶爾汗國仍在,還盤踞在新疆,元氣未損,他們時不時損害清朝的利益,進攻周圍各地,清朝這次出手也是沒有辦法,是被逼出來的。清朝認為,準噶爾汗國是他的臣子,漠南,漠北都臣服了,西蒙古準噶爾自然沒話說,只是西蒙古仍沒有被清朝統治而已,就是因為被清朝疏遠,所以得意忘形,他敢挑戰這樣偌大的中原王朝,肯定有資本。準噶爾靠著沙俄對周邊用兵,以為清朝無從插手,畢竟有沙俄撐腰。但他們想錯了,清朝這時候已是康乾盛世,只有等著慢慢消化對手。


在清朝皇帝眼裡沒有必要吞併準噶爾汗國,就是所謂的新疆的地區,他們只想扼守明朝故土而已,只是後來的結果,讓他們不得不面對,噶爾丹被擊斃後,原本康熙還想安穩一下,可沒有多久,他的大侄子策妄阿拉坦布又在西藏搗亂了,他們甚至大軍逼近四川,康熙帝看不下去,發兵征討,平定西藏。到後來,雍正和乾隆帝時,準噶爾又起鬨了,原本噶爾丹策零說好臣服,可又叛變了,將目標對準外蒙科布多一帶,清朝皇帝沒辦法只有打,這一下出兵可把準噶爾汗國給打趴了。乾隆帝在位時,更是不遺餘力,為了徹底除掉後患,派兵出兵新疆,消滅了準噶爾汗國,一路向西打到哈薩克。




清朝在當初還是不畏懼沙俄的,沙俄卻恰恰相反,他們不敢出兵介入清軍進入新疆的統一戰爭,原因是他們也領教了康熙帝在雅克薩之戰的威力。康熙帝和雍正帝時和沙俄分別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布連斯奇條約》都算公平條約,和平契約,因此沙俄不敢得罪清朝,怕他的遠東地區受影響。乾隆帝在當時外交方面還算很厲害,當時土爾扈特人東歸時被沙俄百般阻攔,乾隆帝直接給當時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寫信,讓他不要阻止土爾扈特人,干預他回到祖國,如果繼續幹預,那就或以兵伐或以議和。如此強勢的做法,清朝後期那些皇帝更是望塵莫及,落後就要捱打,如此窩囊的做法讓沙俄不騎到大清頭上才怪,割地賠款,屈辱求和。就因為此,李鴻章還提出放棄新疆等內地,主要守衛海疆政策,原因閒他浪費內地兵力和財力。


乾隆帝時的清帝國,雖然已是閉關鎖國,仗著地大物博,愚昧無知,不知西方科技優越,當做玩物觀賞。但卻在維護統一方面下很了力氣,他收復了自唐以來失去的西域地區,完整的海棠葉版圖出現,這一時期,歐洲自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滲透亞洲,印度被英國佔領,沙俄向中亞推進,西方勢力可以說已完全包圍中國。中國當時的閉關鎖國也許是怕了他們,不敢吸收新鮮空氣,但一定程度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主權完整。

同樣乾隆帝在當時向新疆進軍也相對維護了西北的安寧,防止西方列強滲入內地,他之所以這樣做,還有一點就是像祖輩一樣開疆拓土,一路向西,新疆這塊地方和特殊,收復它意義重大。先看看他的歷史吧!新疆,自唐朝以來一直不屬於中原王朝管轄,宋朝版圖小了,哪裡卻成了回紇人的天下,後來遼朝敗亡,殘餘勢力西逃新疆中亞,建立西遼,新疆這塊地方也算受點中原文化影響,可是仍然處於隔離狀態,高昌回紇統治哪裡,後來蒙古人出現,取代了西遼,可到了元朝分裂成察合臺汗國,明朝時仍承襲元朝疆域,新疆仍處於割據政權,這個曾被遺棄達一千年的領土,直到清朝才被收復,乾隆帝的功績更是不可估量,難怪他被稱為十全老人,恢復了漢唐西域的第一人。


龍文說史


其實明朝也有平定西域之心。永樂時期明朝軍力最盛,朱棣面對中亞諸汗國便深深感嘆到“邊備常不可怠……宜練士馬、謹斥垠、計糧儲,預為之備”。朱棣當時自守有餘開拓不足,只是沒想到明朝的後代帝王再也沒有能力在他的基礎上向西開疆拓土了。

順治三年(1646年),衛拉特蒙古歸順清朝,直到噶爾丹勢力強大之後再次獨立。此時,清朝的南面還屹立著南明,西域到底會從此獨立還是會在日後的戰爭中重歸中原王朝,誰也不知道。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統一臺灣明鄭降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西征,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經歷了三朝皇帝半個多世紀的戰爭後,清朝終於平定了準噶爾,由此西域變成新疆。

其實清朝朝堂反對西征的呼聲一直很大,乾隆西征更被視為窮兵黷武,甚至乾隆自己也得出了“新闢疆土如伊犁一帶,距內地遠,一切事宜難以遙制”的感嘆。之所以要西征,其意不是為了西域,而是為了震懾西域以西的諸汗國以及以北的俄羅斯,這一指導思想決定了清朝只有在強盛時才會在意這一邊領土——清末國勢動盪,李鴻章直接提出放棄新疆,專心經營海軍——如果不是左宗棠等人堅持西進,西北邊疆也就不復存在。


隱語


為何清朝要收復自唐代以來中央王朝失去近千年的西域地區?——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這是因為自明末至清朝中期,西域出現了足以威脅中央王朝腹心、乃至京城安全的強大政權——準噶爾汗國,這是決定明清兩朝對西域態度的關鍵原因。

漢朝之所以成為第一個經營西域的中原王朝,是因為漢朝最初還沒有力量直取漠北一舉殲滅匈奴,先取西域,斷匈奴右臂,是正確策略。到了明朝,從朱元璋到朱棣,挾強大武力和中原王朝千年以來積累的對付漠北遊牧民族經驗,有能力一再對北元蒙古採取的是直搗巢穴,沒有多大必要如同漢武帝那樣採取平定西域、斷匈奴右臂的間接策略。

在此基礎上,鑑於西域經濟價值低下,其財政不能自給;且當時氣候比漢唐時期惡化許多,進一步加劇了該地區經濟價值問題;當時西域也不存在足以威脅中原腹心的強大政權(帖木兒帝國與嘉峪關還隔著很遠距離,且曇花一現),明朝前期諸帝沒有興趣收復西域。

然而,隨著準噶爾汗國崛起於明清之交,上述決策依據發生變化,噶爾丹率領的準噶爾大軍曾進逼直至距北京不過數百里的烏蘭布通,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與之鬥爭百年,一旦抓住機會,必然要追求根除後患,徹底滅亡準噶爾汗國,拿下西域。

其次,清朝統治者始終擔心漢族人民反抗、推翻其政權,採取聯合蒙古、共制漢人的策略。拿下西域並作為八旗軍事統治地,可望擴大聯合扼制漢人的陣營。


(清代今新疆地圖,圖中可見,今日東疆直至烏魯木齊屬於甘肅省,伊犁及南疆合稱“甘肅新疆”)


最後,安史之亂後漢族政權、漢語漢文、中原政制曾長期存在於南疆,這些聯繫對於後來清朝平定並管理西域有很大助益。

“自唐代以來中央王朝失去西域近千年”——嚴格說來,這個表述本身並不準確。安史之亂之後,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及河西走廊邊防軍精銳主力盡數東調參加平叛戰爭,吐蕃趁虛而入,中央王朝從此對西域地區喪失直接行政管轄權近千年之久。但這並不意味著安西、北庭兩都護府淪陷之後西域地區就沒有漢族政權和漢族居民,相反,在此期間,高度漢化、使用漢語文和唐朝政制的于闐李氏政權依然長期存在發展,轄地橫跨千里,而且始終心向中原,在唐朝後期與河西走廊歸義軍政權、在五代十國時期和北宋時期都與中原王朝建立保持著比較密切的聯繫。

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于闐王李聖天以藩屬身份派遣使臣馬繼榮入貢,晉朝向于闐派遣張匡鄴、高居誨率領的使團出使于闐,冊封李聖天為“大寶于闐國王”,得到于闐王李聖天的熱情款待。根據高居誨等人的記載,當地從黎民百姓到國王李聖天,衣著均與中原無異,建築民風一派中州景象,都城宮殿皆向東開,名曰“金冊殿”,有樓叫“七風樓”……。此後,于闐又數次向中原朝廷派遣使臣入貢。北宋建立之後,于闐又與宋朝建立了密切的關係,使臣往來頻繁。在此期間,于闐被中亞、西亞諸國視為“中國”之代表,當時中亞、西亞國家頗有些君主娶了“中國公主”,就是于闐王室女子,而不是中原王朝皇帝的公主。直到北宋中後期,于闐王國才在喀喇汗朝及其阿拉伯、波斯等僱傭軍的攻擊下亡國。


(莫高窟第98窟于闐國王李聖天及夫人曹氏供養人像,上圖為臨摹本,下圖為原本)


遼國滅亡之後,翰林出身的耶律大石率領軍民西遷,卡特萬之役以少勝多擊敗塞爾柱突厥帝國素丹桑迦率領的十萬穆斯林聯軍,在西域建立疆域遼闊的西遼王朝,這個王朝也是實行中原政制、以漢文為官方文字的。

……


梅新育


元朝時期,統治新疆(西域)的政權是察合臺汗國,它佔據了新疆大部分地區,只有東疆一帶才是元朝的領地。等到元朝滅亡以後,由察合臺汗國分裂而出的東察合臺汗國逐漸蠶食了元朝在東疆的殘餘領土,直接與明朝版圖接壤。明太祖朱元璋對於恢復漢唐時期的西域都護府(新疆)並不感興趣,他只是在1387年派遣大將鄧愈出兵青海,招降了吐蕃,並沒有制定征討整個新疆的方略。筆者認為明朝不重視西域地區(新疆)的原因主要有2點:

第一、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已經斷絕多年,西域地區帶來的經濟效益有限。明朝不願意耗費巨大的財力出兵西域。

第二、明朝主要的敵人是漠北的蒙古各部,新疆地區(東察合臺汗國)對明朝構不成太大威脅。明朝全力防禦北方,無暇西顧。

明朝極盛形勢圖

明朝末年形勢圖

明朝末年時,蒙古分為漠北、漠南、漠西三大蒙古勢力。準噶爾部落、和碩特部落都是屬於漠西蒙古的部落。它們遠離中原腹地,遊牧於新疆、青海地區。其中,準噶爾部發展得最為壯大,變成了強大的準噶爾汗國;和碩特部演變為了統治青藏、青海地區的和碩特汗國。三大蒙古之中,漠南蒙古已經被清朝兼併,漠北蒙古也在名義上對清朝稱臣,只有龐大的漠西蒙古各部遊離於清朝統治之外,各自為政。清朝康熙年間,受到沙俄煽動的準噶爾汗國與清朝敵對,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從康熙年間起,清朝不斷對西北、西南用兵。西北重兵的重點就是從甘肅、青海、內蒙抽兵攻擊新疆地區的準噶爾汗國;西南用兵的重點就是打擊吳三桂等藩王勢力。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主不斷往新疆(西域)用兵,才最終消滅了準噶爾汗國。乾隆年間,清朝將天山南北一帶改名為新疆,意為“新開闢的疆土”。

清朝收復新疆(一)

清朝收復新疆(二)


清朝收復新疆(三)

清朝佔領新疆的時候,距離唐朝安西都護府的淪陷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之久。筆者認為清朝之所以熱衷於收復新疆,有以下三個原因:

1、佔據著新疆的準噶爾汗國已經對清王朝構成了致命的威脅,清王朝擔心準噶爾汗國與沙俄勾結起來,形成更大的隱患。

2、清朝已經瓦解了漠南、漠北蒙古,北面沒有了像樣的威脅,可以騰出手來往西北擴張,不像明朝那樣因為受到漠北制約而投鼠忌器。

3、清朝的祖先建州女真(滿族)原本是驍勇的漁獵民族,骨子中的擴張慾望要高於傳統的農耕民族。

清朝最大版圖(1820年)

小結:從漢宣帝劉洵建立西域都護府(公元前60年),標誌著新疆正式歸屬中國開始,一直到清朝乾隆24年(公元1759年),愛新覺羅·弘曆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再次將新疆歸屬於中國為止,時間跨度長達1800多年。在這段時間裡,如果中原王朝強盛,則必會出兵河西,佔據西域(新疆);如果中原衰弱,則由新疆自治(高昌回鶻、西遼、察合臺汗國)。可以說,乾隆皇帝平定新疆的事蹟為我國這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歷史的荒野


很難說叫收復,可以叫“故土新歸”,所以取名叫新疆,而不再用西域這個稱呼。

準格爾汗國在清朝時期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領土位於新疆和哈薩克斯坦,民族主體是蒙古族,不是維吾爾族,信奉藏傳佛教,所以當時統治新疆的是藏傳佛教,不是伊斯蘭教。

因為是蒙古族,所以準格爾一心想恢復蒙古帝國,於是他向東攻打外蒙古。那個時候內蒙古已經歸附清朝,實行滿蒙聯姻,但外蒙古並沒有歸附清朝,甚至一度是和準格爾汗國一條心。

但後來準格爾汗國對外蒙古的控制和壓迫越來越大,外蒙古就請求清朝幫助抵禦準格爾,於是清朝順勢把外蒙古納入了統治範圍,如果清朝不打準格爾,準格爾吞併了外蒙還會繼續吞併內蒙,進而威脅到北京,這是清朝無法接受的。

準格爾那時已經從沙俄進口了很多先進武器,所以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奈何清朝更強大,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在和準格爾打仗,直到準格爾發生內亂從滅掉準格爾,但準格爾又多次反叛,所以乾隆就把準格爾部落滅族了,非常狠,這也導致伊斯蘭教開始統治新疆。

借用左宗棠的話: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