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朝要收复自唐代以来中央王朝失去近千年的西域地区?

黎小鱼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新疆地区的历史,以杜绝国际上某些别有用心者的口实:古代中原王朝称包括今天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为西域,中国至少从汉代起就将此地纳入中国版图——公元前60年汉宣帝正式设置西域都护府,此举标志着新疆以及邻近的中亚巴尔喀什湖地区正式成为中国领土,这点无论中外都是承认的。汉朝灭亡后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动荡,中原王朝开始收缩,但曹魏、西晋、前凉等政权一直控制着西域地区。直到突厥人从今天阿尔泰人一带崛起后他们利用中原南北朝战乱的时机统一了蒙古草原和西域地区,这是自汉代西域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后第一次被分割出去。到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消灭了附属于西突厥的高昌国,吐鲁番地区被纳入大唐帝国的版图,而且不是设置都护府等羁縻州府,而是完全仿照中原内地模式设置郡县。到唐高宗时期彻底灭亡西突厥,包括新疆在内的几乎整个中亚地区直到咸海、里海一带都成为大唐帝国的疆土,诗仙李白就出生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碎叶城。遗憾的是唐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自顾不暇的李唐王朝逐渐放弃了对西域地区的经略: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西驻军东调内地平叛,早已对西域虎视眈眈的吐蕃并没直接进攻唐朝在西域地区的安西四镇,而是出兵侵占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咽喉要道,这一地区的失守意味着大唐的西域军团被切断了同中原内地的联系,从而成为一支彻彻底底的孤军。然而令吐蕃出乎意料的是已成为孤军的西域留守军团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事实上西域守军的顽强不仅出乎吐蕃人的意料,连李唐朝廷也对此始料不及:公元780年已是安史之乱后第25个年头,此时安史之乱早已平定,大唐天子已由玄宗换成肃宗再换成代宗继而又换成德宗,在经历频繁的变迁后人们似乎早已忘却大唐在遥远的西域还有一直孤军一直在坚守,然而就是在这年北庭都护府守将李元忠、安西都护府守将郭昕派遣使者间道奏事,至此朝廷才知道这支已失去所有补给援助的孤军,这支被认为早已葬身沙漠的孤军竟已独自坚守了25年。唐德宗对西域军团的忠贞进行了嘉奖。西域军团的传奇并未就此终结,事实上在此之后他们又独自坚守10年,直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占北庭,而唐朝在西域所设的另一都护府安西也从史籍上消失了。安西都护府最终沦陷的时间目前已无从考证,但一支孤军独自坚守35年以上这本身就是一段传奇。随着安西都护府的陷落,西域同中原的联系再次断绝。在经历晚唐五代的动乱后到宋朝统一中原时进行了全面的战略收缩:不要说地理距离相对疏远的西域地区,就连位于长城以内自秦以来一直属于中原王朝的燕云十六州宋朝都一直无力收复。

需要注意的是自唐以来中原王朝虽对新疆地区鞭长莫及,但西域人民并未以外国人自居:从晚唐历经五代直至宋朝的西域涌现出了一批割据政权,而在这其中于阗国是一个十足的另类——这个国家一心仰慕华夏文明并自称唐之宗属:912年登基的于阗国王尉迟婆跋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唐朝国姓李氏,给自己取了一个汉语名字——李圣天。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李圣天面对吐蕃和西部的大食的威胁选择和敦煌的汉族归义军政权结盟。北宋时期统治西域的喀喇汗王朝的可汗自称“桃花石汗”或“东方与秦之主”。在喀喇汗王朝人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语大词典》中解释为秦是由桃花石(宋国,即宋朝)、契丹(辽朝)和喀喇汗国组成。这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喀喇汗王朝看来:他们就是中国人,中国是由当时的宋、辽和喀喇汗王朝三者共同组成的。此后西域部族之间混战,喀喇汗王朝日渐消亡。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崛起后灭了辽国,辽国的宗室子弟耶律大石率部出走西域并在这里建立西辽王朝,作为与宋并立多年的辽国契丹子民其实已经高度汉化:西辽统治西域时期官方的语言文字是契丹语和汉语通行,同时尊奉中华传统典籍。蒙古灭西辽后西域成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起兵驱逐蒙古人后定陕西、甘肃诸镇,嘉峪关以西置不问——然而这话有夸大的成分:当时新疆绝大部分地区的确不在明王朝的控制下,但在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明朝是设置有卫所的,不过后来被吐鲁番部夺走。所以严格意义上而言说自唐代以来中央王朝近千年间就没控制过新疆一寸土地是错误的说法,但在这近千年时间里虽然西域人民一直以中国人自居,但新疆绝大部分地区的确和中原王朝没有政治上的隶属关系。

当然没有关系不代表不想发展关系:事实上明成祖朱棣在派郑和下西洋的同时,也在积极经略西域地区:先后在嘉峪关以西设置哈密、安定、阿端、赤斤蒙古、曲先、罕东和沙州等关西七卫。15世中叶土鲁番汗国吞并附近的哈刺火州、柳城,日渐强大起来的土鲁番开始同明朝争夺位于如今新疆东部的哈密等卫所。与此同时明王朝自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后国力出现中衰迹象,尽管后来明朝又有过几次中兴,但始终无法恢复到洪武、永乐、仁宣时期的强盛局面。与此同时西蒙古瓦剌部也日渐兴起,于是在哈密地区形成了明王朝、瓦剌和土鲁番三方争夺的局面。明朝对嘉峪关以西的哈密等卫所的统治模式和内地不大一样——明朝接管这里后就让当地归附自己的蒙古人在尽忠臣服的基础上继续驻守。明成化八年(1472)土鲁番趁明王朝和瓦剌在对峙中互相削弱的天赐良机出兵攻占哈密,代表明朝驻守当地的蒙古王公罕慎向北京的大明朝廷求救,却没得到任何回复,不得已之下罕慎联合其他归附明朝的蒙古部落同土鲁番交战。在历经十年的激战后罕慎成功收复了哈密,然而仅仅一年之后土鲁番就设计擒杀罕慎,再次占领哈密。四年后明宪宗朱见深驾崩,其子朱祐樘继位,朱祐樘就是日后的明孝宗。面对土鲁番的进攻明孝宗朱祐樘当即下诏书斥责土鲁番,在明朝的威胁下土鲁番被迫放弃已到手的哈密,明朝得以兵不血刃收复哈密。这就是明孝宗一征哈密,其实严格意义上这次收复哈密并不是通过军事行动完成的,当然明朝当时是使用了军事威慑的。然而四年后土鲁番再次发兵攻占哈密,这次明朝决定发兵教训一下这个对手:于是甘肃巡抚许进率兵挺近哈密,从土鲁番人手中收复哈密。收复哈密后明廷册封安定人、故忠义王脱脱的重孙陕巴为新的哈密忠顺王,再次行使哈密卫的全部事务。但没多久哈密卫军队首领阿木郎率军劫掠土鲁番汗国的牛马,于是在次年春季土鲁番以此为由尽起大军猛攻哈密城,再一次破城,活捉了才登上忠顺王宝座不久的陕巴,杀死了哈密军主将阿木郎,至此哈密再次被土鲁番汗国夺取。明孝宗二征哈密的战果就这样付诸东流。弘治十年(1497年)在经过充分准备后由兵部尚书马文升亲自率领的明朝大军进伐哈密,得以第三次收复哈密城。然而土鲁番并未就此放弃对哈密的野心,直到王越出任明朝三边总制后屡次以重兵击败土鲁番,迫使土鲁番消停了十五年。正德八年土鲁番策反了哈密指挥使拜牙,使其携哈密重镇投降土鲁番,此后明朝再未收复过哈密。随着国力日衰,明朝无力应对土鲁番满速儿汗的军事实力,被迫将哈密诸卫内迁。

明末由瓦剌部演化而来的卫拉特蒙古人大量进入北疆地区,形成漠西蒙古诸部,其中的准噶尔部逐渐崛起成为北疆地区最为强大的一股地缘政治势力。1670年噶尔丹成为准噶尔部的首领后利用南疆叶尔羌汗国内部白山派和黑山派之间的矛盾出兵灭掉叶尔羌汗国,准噶尔汗国成为整个新疆以及邻近的中亚地区的新主人。清军入关时新疆地区正处于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统治下,而当时清朝最大的外患正是准噶尔部——康雍乾三代连续打击终于将准噶尔部征服,准噶尔部统治下的新疆地区也就此归附满清王朝。平定新疆后乾隆皇帝将以前被准噶尔部囚禁的南疆伊斯兰教白山派的大小和卓释放放回南疆,希望借助他们在当地的威望更好地统治新疆。事与愿违的是大小和卓却在势力壮大后起兵反叛,1759年清朝平定大小和卓之乱,1826年大和卓之孙张格尔依附英国叛乱,后被擒至北京处死。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列强侵略的巨大威胁:当时沙皇俄国已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割让了新疆地区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正积极向邻近新疆的中亚汗国渗透,英国则通过自己的印度殖民地也将触角伸向了中亚,由此形成了中亚历史上的英俄大博弈局面。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在英、俄势力支持下侵略新疆地区。这时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了这一占中国陆地总面积六分之一的辽阔土地,临行前左宗棠一针见血地指出新疆的战略地位: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式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非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中国的山川形胜皆起自西北,弃西部即弃中国。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新疆,故土新归的意思。

公元808年,大唐的安西都护府彻底沦陷于吐蕃之手。

从此,历经宋元明三代,中原王朝始终未能将西域纳入版图。

直至公元1757年,乾隆平定西域,定名为新疆。

近千年的时间,那么清朝为什么一定要收复西域呢?

这要从公元1635年说起,这一年大蒙古国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被皇太极击败,从此清朝继承了蒙古大汗的汗位,从此一统蒙古便成了清朝统一天下的一部分。

但是,此时的蒙古分为三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林丹汗直接统治的只是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并不承认清朝的汗位,于是战争不可避免。


公元1691年,康熙与蒙古诸部多伦会盟,此后漠南和漠北蒙古同归清朝管辖。

而漠西蒙古――准噶尔并没有臣服,准噶尔汗国的主要地盘就是新疆。

从公元1690年至公元1757年,清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终于灭准噶尔汗国,一统西域。

从此,蒙古三部全部归清朝统治。

也就是说,大明在公元1368年建立后,蒙古北归一直都存在,是清朝最终一统大明和蒙古(西藏也归漠西蒙古),清朝不仅是中原的皇帝还是蒙古的大汗,这便是清朝一定要收复西域的原因。


心向青山


康熙皇帝签订《尼布楚条约》割让外兴安岭以北整个西伯利亚。要知道这个西伯利亚原名“鲜卑利亚”,毫无疑问是鲜卑族的祖居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土地。

雍正皇帝签订《恰克图条约》《 布连斯奇条约》割让贝加尔湖附近土地,并且准许俄罗斯在北京通商。

乾隆皇帝没有签订条约,但蛮横拒绝英国友好请求,间接导致鸦片战争。

道光皇帝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割让香港岛,开口通商。

咸丰皇帝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割让外东北给俄罗斯,赔款更多。

同治皇帝签订《里瓦几亚条约》,割让西北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光绪皇帝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割让台湾,赔款超过10亿白银。

宣统皇帝还没来得及签订条约就退位了,可是20年后当汉奸建立伪满洲国继续卖国。


KisS貴鏃


这要感谢准噶尔汗国,正是准噶尔汗国的存在使得清朝不得不重视西域问题,并最终将西域纳入版图!

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经营,最早起于西汉时期,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史称“张骞凿空”,随后中原地区和西域的交往日渐频繁。

前60年,汉宣帝在轮台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36国,此举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西域纳入版图后,经历了新朝,东汉、以及曹魏、西晋后,中原王朝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西域先后被柔然和突厥占据,中原王朝鞭长莫及。

618年,唐朝建立。629年,唐太宗灭东突厥。657年,唐高宗灭西突厥,将突厥囊括的西域再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唐朝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下辖安西四镇,对西域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治理。但是755年,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攻伐西域,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力不从心。808年,吐蕃攻陷安西城,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宣告结束。

从此以后,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就再也没有实现过!

1125年,辽国灭亡,辽国大将耶律大石在西域建国,史称西辽,但是西辽不是中原王朝。

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后,开始了向周边的猛烈扩张,随后在西域建立了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被察合台和元朝联手消灭后,察合台汗国占据了西域的西部和北部地区。

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于1391年在哈密地区设置哈密卫,随后陆续设置了7个卫所,史称“关西七卫”,关西七卫是明朝的羁縻统治区,势力延伸到西域东部。

但是,唐朝以后的宋元明等王朝,都没有将西域完整地纳入版图之中。

1757年,清军消灭准噶尔汗国,1759年彻底平定天山南路,标志着西域再次回到中原王朝的怀抱。

关于为什么清朝可以收复西域,以及为什么一定要收复西域的问题,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准噶尔汗国虎视眈眈


一般认为,准噶尔汗国是清朝的藩属国,因为准噶尔所属的维特拉蒙古曾经向清朝进贡,所以二者是宗藩关系,噶尔丹等人的行为也是国家内部叛乱。

真的是这样吗?

在准噶尔成为一个强大的集权制帝国后,虽然也向清朝进贡,但是更多的是噶尔丹等人的障眼法,他们的目的,就是让清朝默许他们进贡其他盟国各部,包括漠北漠南蒙古,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

噶尔丹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蒙古帝国,并消灭清朝,实现自己的大元梦!

而这,势必会受到清朝的强烈反制,因为清朝已经在1635年征服了漠南蒙古,在1691年征服了漠北蒙古,准噶尔汗国向东扩张,就等于向清朝开战!

而且,准噶尔汗国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汗国,而是一个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技术的封建制帝国,是横亘在清朝和沙俄之间的强大势力。

对于清朝而言,这不是简单的肘腋之患,而是威胁清朝生死存亡的心腹大患!

事实上准噶尔也从未消停,在噶尔丹在1690年在乌兰木通之战、1696年的昭莫多之战大败噶尔丹后,噶尔丹自杀。而后继任者策妄阿拉布坦在1716年入侵西藏,并一度击败清军,势力达到极盛!

所以,清朝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并且占据西域,彻底断绝准噶尔汗国对清朝的威胁。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对于清朝和准噶尔而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所以一定要收复西域!也就是消灭准噶尔汗国!

2、沙皇俄国贼心不死

在清朝三代皇帝不断经营西域,和准噶尔缠斗近百年的过程中,北部的邻居沙俄一直在虎视眈眈。

1685年到1689年,清军发动了两次雅克萨之战,击败了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哥萨克,随即清朝和沙俄谈判,划定了东北地区的边界,将沙俄势力彻底逐出黑龙江流域。

《尼布楚条约》对于沙俄而言是一个重大挫折,因为沙俄一直在寻找南方的温暖出海口和不冻港,作为高纬度国家,沙俄的希望就是:南下南下再南下!

那么在东北失利后的沙俄怎么办呢?他们将魔爪伸向了贝加尔湖地区。此时的贝加尔湖地区属于漠北喀尔喀蒙古,当时还不是清朝的领土,沙俄不断蚕食,加上准噶尔不断进攻,终于促使喀尔喀各部投向清朝,清朝遂着手反击沙俄。

1727年,清朝和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划定了清俄终端的边界,此条约承认了沙俄在贝加尔湖地区的领土主权,是清朝的重大损失。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让步,是因为此时的准噶尔问题,还是无法解决。为了换取沙俄不支持准噶尔,清朝又一次做出了让步。

《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清俄争夺的窗口只剩下西域地区,也就是准噶尔汗国。

雍正时期的1731年,清军在进攻准噶尔的和通淖尔一战中惨败,不得不收缩兵力,继续等待。

过了十多年,准噶尔汗国内部陷入动乱,而恰在这时,一场罕见的天灾袭击了准噶尔汗国,清朝等待多年的机会终于到来。

1757年,清军开进天山南北,准噶尔汗国土崩瓦解。由于清军进展神速,在北部等待了多年的沙俄没有占得先手,同时由于俄土战争的牵绊,最终西域地区彻底被清朝收复。

可以说,如果没有乾隆皇帝的当机立断,那么西域地区很有可能被沙俄窃据,要知道,富饶的土地谁都想要!

所以,本着争夺土地的原则,清朝必须收复西域地区,即使失去1000年也要收复!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中国的地形有个特点:中间足够大,四周太封闭。往东走是大海,出了大海就是太平洋,所以往东出不去;往南是蛮荒烟瘴的东南亚,中原人适应不了,所以往南走也不适合;往北是西伯利亚,除了长草什么都不长,所以往北也不适合。只有往西北方向走才有发展空间,那边是西域,虽然气候干燥了一点,但是当时的自然环境不像现在这么恶劣。



当然,地理因素只是汉唐经营西域的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汉唐定都长安,河西陇右乃至天山南北麓的控制权,直接关系到了首都的国防安全。西域之于汉朝,就相当于左膀。而到了唐朝,西域更重要了。控制了西域,唐朝就可以从容应对来自漠北和吐蕃的威胁,并对其进行包夹打击。

安史之乱后,唐朝无力经营西域。那块地方也就被吐蕃夺去了。再之后的五代十国、两宋都因为实力的原因,也没有能够夺回西域。到了元、明时期,倒是有实力拿回西域了。但是因为经济重心和国防重心东移,海上贸易的高速发展,西域的控制权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战略意义也就不是十分重要了。



其实上面说的都是废话,跟清朝夺回新疆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么,清朝为什么一定要收复西域呢?

这是因为,卫拉特蒙古的存在!

我们知道,清朝立国的基础就是所谓的【满蒙一体】。满洲八旗才多少人?想靠满洲人控制中国,是不可能的!所以清政府就需要找信得过的帮手,比如说蒙古各部。(主要是漠南蒙古)

蒙古人的的人口、财力和军力,比满洲人要多的多。再加上蒙古高原的地缘优势,是满清能牢固控制中原的支柱之一。所以历代清朝皇帝才要不遗余力的加强与蒙古各部落的联系,想方设法从上到下的严密控制蒙古人。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蒙古绝对不容有失。(清朝前三任皇后都是蒙古人)



但是,偏偏就有一支蒙古部落不服清朝皇帝的统治。这支蒙古部落就是卫拉特蒙古,准确的说,就是准噶尔汗国。

起初,准噶尔的实力不强,清朝皇帝也没有当回事。但是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统一卫拉特四部,南并回疆、西扩哈萨克,称霸新疆和中亚。抱着恢复蒙古帝国的梦想,开展了他的宏图伟业。第一个被他拿来开刀的就是同为蒙古兄弟喀尔喀蒙古。噶尔丹的这个举动,触犯了满洲人的根本利益!

乌尔会河之战——清军与准噶尔军的第一次交锋,清朝惨败。

清军一开始没拿噶尔丹当回事,随便点集了两万兵马就出关了。这两万人,没有带火炮,也没有带火器,只是一支完完全全的轻武装骑兵部队。他们对面的准噶尔军,也是两万人,但却是武装了沙俄提供的火绳枪和火炮的重装备部队。两万对两万,人数是一样的,但是装备完全不是一个水平。

结果可想而知,清军被打的屁滚尿流!消息传回京城,举朝震惊……

乌尔会河的惨败,很快就传开了。喀尔喀人心惶恐,对噶尔丹更加畏惧。边境地区的清朝人也纷纷逃散,并到处劫掠,导致清朝内部的社会秩序也异常混乱。有些大臣对康熙讲,还是求和吧!咱们都是文化人,不要跟那些野蛮人一般见识。康熙这个时候没有听那帮迂腐文人的话,他有自己的态度——御驾亲征。

康熙的这次御驾亲征,历史上称之为乌兰布通大战。这一战,康熙非常谨慎,点集了十万大军才出关迎战。结果又丢人现眼了!原来,清军的十万大军是兵分两路出发的。左路出古北口、右路出喜峰口,从左右两翼迂回北进。结果右路军刚出长城,就被噶尔丹给打败了。康熙审时度势,急令各部不再继续前进,而是等所有的兵马全部集结后,才向噶尔丹发动总攻击。清军十万,准噶尔三万,康熙以三倍的兵力优势痛殴了噶尔丹。



乌兰布通这一战,清军虽然赢了,但却是赢在总体实力强。也就是说,清军能赢是因为他们人多,而不是能打。在这次大战中,清朝军队暴露了火力不足的问题,满洲八旗注重弓马骑射,装备的火器非常有限。即使装备的那些火器,也都是明朝剩下的,与准噶尔进口的火器相比,已经明显落后。而且清军的战术也很一般,跟准噶尔比,没有优势。

在此之后,清军没有得到任何改进,仍然是用老套路来打准噶尔。所幸,当时准噶尔发生了内乱。策妄阿拉布坦窜了噶尔丹的汗位,导致噶尔丹回不了新疆,求不到援军。只得以区区三万兵马与清军在昭莫多再战一场。这一次清军还是十万人,用三倍的兵力优势群殴了噶尔丹。



康熙三征噶尔丹,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卫拉特蒙古真不是吃素的!而且准噶尔丹虽然死了,但是继承者策妄阿拉布坦也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人。如果让准噶尔部成功控制了漠北和漠南各部,那不就跟当年成吉思汗建立的草原帝国一模一样了?如果因此而影响了满蒙一体的政策,这不仅仅是后院起火的问题,整个清朝的统治基础都会动摇!

所以康熙死后,雍正接着跟准噶尔死磕。清朝统治者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前赴后继的要把这个壮大中的未来草原强权扼杀在摇篮中。因为只有彻底的征服准噶尔(卫拉特联盟),才能真正的震慑漠北蒙古;只要漠北无事,才能保证漠南蒙古一心一意支持和侍奉清朝。这些都是联动的……



乾隆后来收复新疆,其实只是清朝皇帝贯彻剿平准噶尔国策的附属品。通俗的说,乾隆不在乎新疆的那块地,他只是想征服那块土地上面的蒙古人而已。而乾隆征服准噶尔的期间,沙俄也在试图蚕食准噶尔。乾隆先下手为强,乘准噶尔内乱灭了卫拉特蒙古。

所以清朝收复新疆,我觉得这种说法并不是很准确。用更准确的说法,应该叫:清朝和沙俄帝国共同瓜分准噶尔汗国。其中,被沙俄瓜分的准噶尔土地现在留在了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联邦,而被清朝瓜分的土地,则变成了现在的新疆自治区。

清朝为了让沙俄不插手自己灭准噶尔,其实牺牲也是不小的。漠北蒙古一大块土地,都割让给了沙俄。灭掉准噶尔后,被沙俄吞噬的准噶尔土地,清朝也不追回。最后,清朝和沙俄也就按双方的实际控制线划分了边界。一百年后,沙俄卷土从来,又从伊犁将军的辖地割走了一大片土地。昔日将近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准噶尔汗国,现如今仅剩一百六十万了。(新疆自治区的面积)

总的来说:汉唐要经营西域,是从首都的防卫和经济交流的角度来考虑的;两宋则是实力不够,对西域鞭长莫及;元、明两代因为经济和政治中心东移,对新疆不感兴趣。清朝收复新疆,其实跟经济和政治都没有关系,纯粹是从自己本身【满蒙一体】的国策来考虑的。如果准噶尔不在新疆,或者说沙俄在清朝之前吞并了准噶尔。清朝可能就不会收复新疆了……


Mer86



没有为何,只是巧合,清朝收复新疆,完全是局势所致,按当时情况,清朝是不愿意拿下新疆的,原因那时清朝已经有广阔的领土,东北包括整个中原还有西藏,部分外蒙,只是新疆当时出了个准噶尔汗国,事就不好办了。准噶尔汗国自从兴起后,一直和清朝有扯不断的恩怨,两不想让,都想建立地区性帝国。准噶尔汗国呢?认为清朝只是些东北女真游猎部落,占领中原,对蒙古早有威胁,起先的臣服变得很微妙,而自己则想恢复成吉思汗曾经的辉煌,不想被他们染指,原因是成吉思汗当时早已不把金朝放在眼里,中原应当是属于蒙古的,大元的,就因为他们曾经有过这样的辉煌,所以,他们不甘示弱,噶尔丹就是一位,一度打到离北京不远的乌兰布通,想角逐中原,可惜实力不够。


康熙帝虽然击败了噶尔丹,但准噶尔汗国仍在,还盘踞在新疆,元气未损,他们时不时损害清朝的利益,进攻周围各地,清朝这次出手也是没有办法,是被逼出来的。清朝认为,准噶尔汗国是他的臣子,漠南,漠北都臣服了,西蒙古准噶尔自然没话说,只是西蒙古仍没有被清朝统治而已,就是因为被清朝疏远,所以得意忘形,他敢挑战这样偌大的中原王朝,肯定有资本。准噶尔靠着沙俄对周边用兵,以为清朝无从插手,毕竟有沙俄撑腰。但他们想错了,清朝这时候已是康乾盛世,只有等着慢慢消化对手。


在清朝皇帝眼里没有必要吞并准噶尔汗国,就是所谓的新疆的地区,他们只想扼守明朝故土而已,只是后来的结果,让他们不得不面对,噶尔丹被击毙后,原本康熙还想安稳一下,可没有多久,他的大侄子策妄阿拉坦布又在西藏捣乱了,他们甚至大军逼近四川,康熙帝看不下去,发兵征讨,平定西藏。到后来,雍正和乾隆帝时,准噶尔又起哄了,原本噶尔丹策零说好臣服,可又叛变了,将目标对准外蒙科布多一带,清朝皇帝没办法只有打,这一下出兵可把准噶尔汗国给打趴了。乾隆帝在位时,更是不遗余力,为了彻底除掉后患,派兵出兵新疆,消灭了准噶尔汗国,一路向西打到哈萨克。




清朝在当初还是不畏惧沙俄的,沙俄却恰恰相反,他们不敢出兵介入清军进入新疆的统一战争,原因是他们也领教了康熙帝在雅克萨之战的威力。康熙帝和雍正帝时和沙俄分别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都算公平条约,和平契约,因此沙俄不敢得罪清朝,怕他的远东地区受影响。乾隆帝在当时外交方面还算很厉害,当时土尔扈特人东归时被沙俄百般阻拦,乾隆帝直接给当时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写信,让他不要阻止土尔扈特人,干预他回到祖国,如果继续干预,那就或以兵伐或以议和。如此强势的做法,清朝后期那些皇帝更是望尘莫及,落后就要挨打,如此窝囊的做法让沙俄不骑到大清头上才怪,割地赔款,屈辱求和。就因为此,李鸿章还提出放弃新疆等内地,主要守卫海疆政策,原因闲他浪费内地兵力和财力。


乾隆帝时的清帝国,虽然已是闭关锁国,仗着地大物博,愚昧无知,不知西方科技优越,当做玩物观赏。但却在维护统一方面下很了力气,他收复了自唐以来失去的西域地区,完整的海棠叶版图出现,这一时期,欧洲自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渗透亚洲,印度被英国占领,沙俄向中亚推进,西方势力可以说已完全包围中国。中国当时的闭关锁国也许是怕了他们,不敢吸收新鲜空气,但一定程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主权完整。

同样乾隆帝在当时向新疆进军也相对维护了西北的安宁,防止西方列强渗入内地,他之所以这样做,还有一点就是像祖辈一样开疆拓土,一路向西,新疆这块地方和特殊,收复它意义重大。先看看他的历史吧!新疆,自唐朝以来一直不属于中原王朝管辖,宋朝版图小了,哪里却成了回纥人的天下,后来辽朝败亡,残余势力西逃新疆中亚,建立西辽,新疆这块地方也算受点中原文化影响,可是仍然处于隔离状态,高昌回纥统治哪里,后来蒙古人出现,取代了西辽,可到了元朝分裂成察合台汗国,明朝时仍承袭元朝疆域,新疆仍处于割据政权,这个曾被遗弃达一千年的领土,直到清朝才被收复,乾隆帝的功绩更是不可估量,难怪他被称为十全老人,恢复了汉唐西域的第一人。


龙文说史


其实明朝也有平定西域之心。永乐时期明朝军力最盛,朱棣面对中亚诸汗国便深深感叹到“边备常不可怠……宜练士马、谨斥垠、计粮储,预为之备”。朱棣当时自守有余开拓不足,只是没想到明朝的后代帝王再也没有能力在他的基础上向西开疆拓土了。

顺治三年(1646年),卫拉特蒙古归顺清朝,直到噶尔丹势力强大之后再次独立。此时,清朝的南面还屹立着南明,西域到底会从此独立还是会在日后的战争中重归中原王朝,谁也不知道。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明郑降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西征,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经历了三朝皇帝半个多世纪的战争后,清朝终于平定了准噶尔,由此西域变成新疆。

其实清朝朝堂反对西征的呼声一直很大,乾隆西征更被视为穷兵黩武,甚至乾隆自己也得出了“新辟疆土如伊犁一带,距内地远,一切事宜难以遥制”的感叹。之所以要西征,其意不是为了西域,而是为了震慑西域以西的诸汗国以及以北的俄罗斯,这一指导思想决定了清朝只有在强盛时才会在意这一边领土——清末国势动荡,李鸿章直接提出放弃新疆,专心经营海军——如果不是左宗棠等人坚持西进,西北边疆也就不复存在。


隐语


为何清朝要收复自唐代以来中央王朝失去近千年的西域地区?——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这是因为自明末至清朝中期,西域出现了足以威胁中央王朝腹心、乃至京城安全的强大政权——准噶尔汗国,这是决定明清两朝对西域态度的关键原因。

汉朝之所以成为第一个经营西域的中原王朝,是因为汉朝最初还没有力量直取漠北一举歼灭匈奴,先取西域,断匈奴右臂,是正确策略。到了明朝,从朱元璋到朱棣,挟强大武力和中原王朝千年以来积累的对付漠北游牧民族经验,有能力一再对北元蒙古采取的是直捣巢穴,没有多大必要如同汉武帝那样采取平定西域、断匈奴右臂的间接策略。

在此基础上,鉴于西域经济价值低下,其财政不能自给;且当时气候比汉唐时期恶化许多,进一步加剧了该地区经济价值问题;当时西域也不存在足以威胁中原腹心的强大政权(帖木儿帝国与嘉峪关还隔着很远距离,且昙花一现),明朝前期诸帝没有兴趣收复西域。

然而,随着准噶尔汗国崛起于明清之交,上述决策依据发生变化,噶尔丹率领的准噶尔大军曾进逼直至距北京不过数百里的乌兰布通,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与之斗争百年,一旦抓住机会,必然要追求根除后患,彻底灭亡准噶尔汗国,拿下西域。

其次,清朝统治者始终担心汉族人民反抗、推翻其政权,采取联合蒙古、共制汉人的策略。拿下西域并作为八旗军事统治地,可望扩大联合扼制汉人的阵营。


(清代今新疆地图,图中可见,今日东疆直至乌鲁木齐属于甘肃省,伊犁及南疆合称“甘肃新疆”)


最后,安史之乱后汉族政权、汉语汉文、中原政制曾长期存在于南疆,这些联系对于后来清朝平定并管理西域有很大助益。

“自唐代以来中央王朝失去西域近千年”——严格说来,这个表述本身并不准确。安史之乱之后,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及河西走廊边防军精锐主力尽数东调参加平叛战争,吐蕃趁虚而入,中央王朝从此对西域地区丧失直接行政管辖权近千年之久。但这并不意味着安西、北庭两都护府沦陷之后西域地区就没有汉族政权和汉族居民,相反,在此期间,高度汉化、使用汉语文和唐朝政制的于阗李氏政权依然长期存在发展,辖地横跨千里,而且始终心向中原,在唐朝后期与河西走廊归义军政权、在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时期都与中原王朝建立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于阗王李圣天以藩属身份派遣使臣马继荣入贡,晋朝向于阗派遣张匡邺、高居诲率领的使团出使于阗,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得到于阗王李圣天的热情款待。根据高居诲等人的记载,当地从黎民百姓到国王李圣天,衣着均与中原无异,建筑民风一派中州景象,都城宫殿皆向东开,名曰“金册殿”,有楼叫“七风楼”……。此后,于阗又数次向中原朝廷派遣使臣入贡。北宋建立之后,于阗又与宋朝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使臣往来频繁。在此期间,于阗被中亚、西亚诸国视为“中国”之代表,当时中亚、西亚国家颇有些君主娶了“中国公主”,就是于阗王室女子,而不是中原王朝皇帝的公主。直到北宋中后期,于阗王国才在喀喇汗朝及其阿拉伯、波斯等雇佣军的攻击下亡国。


(莫高窟第98窟于阗国王李圣天及夫人曹氏供养人像,上图为临摹本,下图为原本)


辽国灭亡之后,翰林出身的耶律大石率领军民西迁,卡特万之役以少胜多击败塞尔柱突厥帝国素丹桑迦率领的十万穆斯林联军,在西域建立疆域辽阔的西辽王朝,这个王朝也是实行中原政制、以汉文为官方文字的。

……


梅新育


元朝时期,统治新疆(西域)的政权是察合台汗国,它占据了新疆大部分地区,只有东疆一带才是元朝的领地。等到元朝灭亡以后,由察合台汗国分裂而出的东察合台汗国逐渐蚕食了元朝在东疆的残余领土,直接与明朝版图接壤。明太祖朱元璋对于恢复汉唐时期的西域都护府(新疆)并不感兴趣,他只是在1387年派遣大将邓愈出兵青海,招降了吐蕃,并没有制定征讨整个新疆的方略。笔者认为明朝不重视西域地区(新疆)的原因主要有2点:

第一、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已经断绝多年,西域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明朝不愿意耗费巨大的财力出兵西域。

第二、明朝主要的敌人是漠北的蒙古各部,新疆地区(东察合台汗国)对明朝构不成太大威胁。明朝全力防御北方,无暇西顾。

明朝极盛形势图

明朝末年形势图

明朝末年时,蒙古分为漠北、漠南、漠西三大蒙古势力。准噶尔部落、和硕特部落都是属于漠西蒙古的部落。它们远离中原腹地,游牧于新疆、青海地区。其中,准噶尔部发展得最为壮大,变成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和硕特部演变为了统治青藏、青海地区的和硕特汗国。三大蒙古之中,漠南蒙古已经被清朝兼并,漠北蒙古也在名义上对清朝称臣,只有庞大的漠西蒙古各部游离于清朝统治之外,各自为政。清朝康熙年间,受到沙俄煽动的准噶尔汗国与清朝敌对,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从康熙年间起,清朝不断对西北、西南用兵。西北重兵的重点就是从甘肃、青海、内蒙抽兵攻击新疆地区的准噶尔汗国;西南用兵的重点就是打击吴三桂等藩王势力。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主不断往新疆(西域)用兵,才最终消灭了准噶尔汗国。乾隆年间,清朝将天山南北一带改名为新疆,意为“新开辟的疆土”。

清朝收复新疆(一)

清朝收复新疆(二)


清朝收复新疆(三)

清朝占领新疆的时候,距离唐朝安西都护府的沦陷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之久。笔者认为清朝之所以热衷于收复新疆,有以下三个原因:

1、占据着新疆的准噶尔汗国已经对清王朝构成了致命的威胁,清王朝担心准噶尔汗国与沙俄勾结起来,形成更大的隐患。

2、清朝已经瓦解了漠南、漠北蒙古,北面没有了像样的威胁,可以腾出手来往西北扩张,不像明朝那样因为受到漠北制约而投鼠忌器。

3、清朝的祖先建州女真(满族)原本是骁勇的渔猎民族,骨子中的扩张欲望要高于传统的农耕民族。

清朝最大版图(1820年)

小结:从汉宣帝刘洵建立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标志着新疆正式归属中国开始,一直到清朝乾隆24年(公元1759年),爱新觉罗·弘历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再次将新疆归属于中国为止,时间跨度长达1800多年。在这段时间里,如果中原王朝强盛,则必会出兵河西,占据西域(新疆);如果中原衰弱,则由新疆自治(高昌回鹘、西辽、察合台汗国)。可以说,乾隆皇帝平定新疆的事迹为我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历史的荒野


很难说叫收复,可以叫“故土新归”,所以取名叫新疆,而不再用西域这个称呼。

准格尔汗国在清朝时期是一个独立的国家,领土位于新疆和哈萨克斯坦,民族主体是蒙古族,不是维吾尔族,信奉藏传佛教,所以当时统治新疆的是藏传佛教,不是伊斯兰教。

因为是蒙古族,所以准格尔一心想恢复蒙古帝国,于是他向东攻打外蒙古。那个时候内蒙古已经归附清朝,实行满蒙联姻,但外蒙古并没有归附清朝,甚至一度是和准格尔汗国一条心。

但后来准格尔汗国对外蒙古的控制和压迫越来越大,外蒙古就请求清朝帮助抵御准格尔,于是清朝顺势把外蒙古纳入了统治范围,如果清朝不打准格尔,准格尔吞并了外蒙还会继续吞并内蒙,进而威胁到北京,这是清朝无法接受的。

准格尔那时已经从沙俄进口了很多先进武器,所以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奈何清朝更强大,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在和准格尔打仗,直到准格尔发生内乱从灭掉准格尔,但准格尔又多次反叛,所以乾隆就把准格尔部落灭族了,非常狠,这也导致伊斯兰教开始统治新疆。

借用左宗棠的话: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