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英國那麼多海外殖民地,為什麼派去的總督卻沒想過獨立?

你要打球了


在大英帝國眾多的殖民地中,通過武力手段獲得獨立的,最典型的就是北美的13塊殖民地,而其他的地方像是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這些白人較多的國家,在大多數時間裡都沒有過想要獨立的想法。甚至是南非、印度等這種當地土著佔有絕大多數人口的國家,也是通過與大英帝國友好協商最終獲得獨立的!

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如下:

強大的武力

大英帝國從17世紀初開始崛起以後,逐漸控制了全球的海洋,在此後的200多年時間裡,大英帝國的軍事投放遍佈全球,而且戰鬥力極強,幾千人就可以打敗一個國家。

所以,強大的軍事力量保證了絕大多數殖民地無法成功獨立。試想那些總督們冒險獨立,那麼強大的英國軍隊將會很容易將他們擊敗。

比如在北美獨立戰爭期間,英國總共投入了5萬陸軍,3萬僱傭軍,動員了2萬民兵,還有將近兩2萬印第安盟友在陸地作戰。在海上,多達200多艘戰艦對北美13塊殖民地進行海上封鎖。

如此強大的軍事力量,曾經一度將北美獨立軍逼入絕境。還好後來法國和西班牙的參戰扭轉了不利局面,整個北美獨立戰爭期間,法軍派出了3.6萬陸軍,146艘戰艦與英軍作戰,西班牙也派出了2.7萬陸軍與英軍作戰,有力支援了北美人民的反殖民鬥爭。

所以,假如沒有第三方強力介入的話,美國人沒有能力獨立。

要知道當時北美地區的人口已經達到了3百萬之多,而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白人後裔,他們所掌握的軍事技術、武器裝備和英國軍隊之間並無根本上的區別,為了獨立先後動員了20多萬人。即便如此還是在外來力量的支持下獲得的獨立,而那些人口稀少的殖民地,比如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根本無力動員這麼多人,更不能抵禦十幾萬英軍的鎮壓。

至於那些人口稠密的殖民地,比如,印度、緬甸這些國家,雖然人口基數大,但是這些國家在被英國殖民後,已經完全淪落為英國的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其生產力水平、軍事力量都極為落後,其主要武器還是大刀長矛,即便擁有少量的現代裝備,由於缺少外部的補給,自身的製造能力也差,不足以和擁有全系統工業技術的英國進行對抗。

就像英國在19世紀末與蘇丹進行的恩圖曼戰役一樣,憑藉著裝備的馬克沁機槍,英國軍隊在幾分鐘之內就打垮了數萬蘇丹騎兵的攻擊讓他們損失慘重。

所以,強大的軍事力量讓大英帝國可以輕易擊垮反抗勢力,從而對殖民地進行有效控制。

殖民地對大英帝國的忠誠

那些殖民地總督想要獨立,他面對的第二個問題來自於殖民地內部。

不要覺得殖民地就是對宗主國離心離德,其實很多殖民地還是非常向往大英帝國的。就像加拿大這裡對大英帝國可以說是忠心耿耿,早在美利堅合眾國獨立的時候,當地的多大50萬居民不願意脫離大英帝國的統治,從而紛紛前往加拿大地區,以至於當年美加戰爭爆發時這些人的後裔拿起武器與英軍對美國人以痛擊。

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在一戰二戰時期也能踴躍參軍與宗主國並肩作戰。如果當地的殖民總督想要獨立,他首先要面對的是治下臣民的怒火。

即便像印度這樣以土著居民年為主的殖民地,對大英帝國的忠心也是非常強烈的。大英帝國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給殖民地精英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政策,很多精英可以來到大英帝國進修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與大英帝國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係,而這些精英回國以後,既可以進入殖民政府任職,也可以利用大英帝國的庇護維護自己在當地的利益,從而和大英帝國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比如像緬甸地區,自從英國殖民這裡後,大批新貴在英國支持下代替舊貴族,如果沒有英國人,他們就無法確保自己的利益。

如果總督想要獨立無疑會把這種關係打碎,這是殖民地精英不希望看到的,一定會起來反對。

所以,只要是一個頭腦清醒的殖民地總督,都不會試圖獨立而招致內外的夾擊從而身敗名裂!


歷史風暴


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分為兩種。一種是由英國本土過去的移民為主體居民的殖民地,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亞和之前北美十三塊殖民地(也就是獨立前的美國)。另一種則是英國人征服了當地人得到的殖民地,這種殖民地的主體居民是當地人,這種殖民地包括印度,馬來西亞等。

先說第一種殖民地。第一種殖民地,由於是英國本土居民移民過去建立的,其制度建設也和英國本土差不多,存在著當地的地方議會,地方議會一般由當地的土豪把持,他們不是資本家就是地主。這樣的結果是,其實在殖民地,英國派去的總督頂多就算是間接管理,本身權力不算很大。當地的事務一般是通過當地的法律,通過當地的議會來行事的,當然是英國國王的意見也是很重要的,不過你這個總督作為英國國王的化身,恐怕並不能和當地的土豪一條心。如果你連當地的土豪的支持都拿不到,又怎麼獨立呢?

事實上這種第一種殖民地也有人造反,而造反的主體就是漢考克、富蘭克林、華盛頓、傑弗遜等本地土豪,而不是英國國王派去的總督。因為這些殖民地的實權派畢竟是這些土豪啊,他們才有錢有槍能夠造反。

這些土豪造反的原因也很簡單,英國向他們加稅以及其他不公平的政策惹怒了他們。在此之前,英國和法國為了北美殖民地還打了一仗,雖然英國獲勝,但是因此財政上出了很大問題。英國人想反正也都是為了保衛你們北美殖民地而打仗,那你們就付點兒錢:向你們多加點稅吧。這一加稅不要緊,導致北美人民憤怒了,搞出了波士頓傾茶事件。英國人還在海上搞壟斷貿易,規定前往北美英國殖民地的貨船必須從英國出發,或者用英國船運輸貨物。也就是說如果你從法國,西班牙等國出發,用的是別的國家的船,是無法和英國北美殖民地貿易的。為此北美最大的土豪漢考克還被英國人查過。這位先生就十分憤怒,最後在美國獨立宣言上第一個簽上了自己的大名。

所以在第一種殖民地想要造反,並且能夠造反的是當地土豪,而不是英國國王派過去的總督。

再看第二種情況。就拿印度為例,印度已經是英國殖民地裡最好的,但這個好也只不過是作為一個殖民地。也就是說印度基本上沒有本土的現代工業,只能作為英國的原料產地和產品傾銷市場。你一個總督,適應了英國的現代生活,在印度這種貧窮落後沒有現代生活的地方,會願意麼?哪怕你獨立了,舉全印度之力打造了你本人的奢侈現代生活,你也沒有現代化的武器製造,也就無法抵抗用現代化武器打過來的英國軍隊,你沒有軍事工業根本打不過啊!所以作為印度的總督最合算的辦法是,在印度大肆搜刮一番積累個人財富,過個幾年回到英國,享用這些個人財富。

印度也是有人想獨立的,不過也是些當地土豪,總督也得經過他們進行間接統治。這些土豪在被英國人逼急了的時候會造反,比如章西女王獨立起義,不過都被鎮壓下去了,你讓總督獨立,也知道是什麼後果了。土豪們最後獨立成功,還是因為英國二戰後衰落,全球勢力範圍收縮,不然也無法獨立成功。


地球知識局


英國的廣大殖民地的總督們也不是沒想過獨立,他們是沒有獨立建國的基礎。英國的封疆大吏不是中國古代王朝的那些軍政一體的節度使,英國議會對總督有嚴格的權利限制。正是權利細分避免極權才讓英國的總督們失去了獨立建國的機會,權利細分給總督們帶來很多不便。



地方關係

至於

漢考克、富蘭克林、華盛頓、傑弗遜這些北美殖民地的土豪劣紳根本不適合拿來舉例子,因為它們都是地主老財根本和政治扯不上關係,北美十三個殖民地之所以獨立,連基本的軍迷都知道那是當地人受不了英國政府的壓迫剝削導致的起義,這中間的總督反而扮演了英國政府的角色。當然這也從側面回答了總督為什麼沒有條件建國獨立,殖民地官員都是英國政府剝削當地人的工具,得不到群眾基礎就沒有獨立建國的實力。

軍政分離英國光榮革命之後確立立法,司法,行政的三權分立,同時為了確保克倫威爾那樣的軍事強人不再出現又對軍方作出嚴格的權利限制,所以君主立憲後的大英帝國再也找不出軍事狂人統治國家的例子。對待本土軍人如此,對殖民地的軍事領導者更加嚴格,將軍隊領導和總督分開是英國管理殖民地的基本原則,沒有軍隊的支持甚至是掣肘,總督想要造反還有可能嗎?

種族問題
英國的都建立在對當地人的征服之上,除了馬來亞和印度之外,整合非洲的殖民地和南美洲的地盤都是如此,就連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以及新西蘭這樣的國家也一樣,當地人始終都是總督們揮之不去的夢靨,也就是說沒有英國政府軍隊的武裝保護他們根本不可能在殖民地生存,大英帝國殖民體系的幾百年中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是在這樣的形式下走過的,

總督們也不是沒想過獨立,可以說如果不是這些總督們鬧獨立大英帝國也不會散架,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財政面臨空前的壓力,這種情況下帝國內部簽訂了分擔防禦的協議(有興趣的可以關注本號跟進觀看更新內容),正是這份協議導致很多英國殖民地有了自己的軍隊和國防經費,這才讓總督們有了獨立的資本。所以二戰時期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以及新西蘭的軍隊協助英國本土軍隊作戰的消息,這個時候的總督已經有了軍隊的支持,戰後的英帝國土崩瓦解。

唐朝的節度使都是手握軍政大權的實力派,造反都是分分鐘。這一點共和制或者說君主立憲做的比我們好。

兵器世界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這些總督肯定都想過自己獨立。這個其實很簡單,就像古代中國的軍閥,平時國泰民安的時候可能很老實,一旦天下大亂,就都開始稱王稱帝了。作為英國海外殖民地的總督來說,他們肯定也都想自己做國王,或者總統,而不是一個受制於人的總督。而之所以沒做,這完全是不敢,也不能。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在英國的殖民體系中,有兩種殖民地,一種是自己的移民建立的殖民地,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還有一種就是佔領外國,實行殖民統治。如印度,緬甸等。



而第一種,統治制度相對更先進,英國在由英國移民建立的殖民地,採取的都是議會制度,總督的權力並不大。而且在這樣的殖民地,因為都是本國移民,思想意識十分開放,當時大英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自己也是英國人,為何要獨立?因此,作為總督,很難讓這些人跟自己獨立建國。而當年美國13塊殖民地鬧獨立,主要是因為英國大肆提高稅收,使得他們無法生存,這才鬧事獨立。而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直到二戰也沒主動叛亂獨立。



第二種,殖民外國。這個就更難了,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一個英國總督在外殖民,只是依靠武力,鎮壓反抗。而總督一旦要獨立建國,不但英國本土不會容他,而且就是被殖民國家,即使獨立也不會讓一個英國人當老大。也就是說,英國總督都明白,自己搞獨立,多半會死,即使成功了也是給他人做嫁衣裳。而且,作為總督,大可以利用職權,在殖民地大肆搜刮錢財,回到英國照樣過好日子。因此,對於這些總督來說,不是沒想過獨立,而是代價太大,一不小心。什麼都得不到。



歷史真相背後


這當中有很多種原因,我覺得主要的就是他們都是來自繁華的大英帝國,都只是想來帶著財富回到倫敦去。

還有你冒著險獨立,那麼是不是代表你不需要英國出面了?所以你的實力沒有太強大,即使英國不打你那麼你獨立會不會受到其他列強攻打?

還有總督冒著風險,自立為王,叛變自己的國家和民族,跟一群未開化的落後民族在一起,就算稱王稱霸,划算嗎。何況近現代跟中世紀封建社會不一樣,總督若真自立為王,他手下的將軍士兵會聽他的嗎,英國軍隊效忠的國家政府,聽議會的,而不是效忠某個人,不是某個長官的私人部隊。

還有一個就是總督實際上就是當地的老大了,在當地權利很大,儼然太上皇,背後又有自己強大的國家撐腰,何樂而不為呢,比造反划算多了。


地理小霸王


這些外派的總督,想要獨立是太困難了!

首先總督不是本地人,殖民地民眾是不會信任、擁護他的。殖民地民眾聽總督的話,是因為大英帝國的威名。現在總督都反叛了,誰還聽他的?

跟隨總督的英國官員、士兵,也沒理由跟著總督鬧獨立。他們的家人、財產都在英國,跟著造反有什麼好處呢?

還有,大英帝國一直有著強大的實力。英國的軍事、經濟等都是碾壓各殖民地的。總督帶著殖民地獨立了,能敵得過英國的強大軍隊嗎?想當年兩次鴉片戰爭,大清帝國那麼多軍隊,都被揍的很慘。

從英國獨立出來的殖民地,早期只有美國。但那也不是總督帶領著獨立的,而是本地居民發動的。而且這次獨立戰爭還得到了法國、荷蘭等國的大力援助。


國史拾遺


英國從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度開始,議會制度就一直保證著英國政權的穩定,簡單來說議會提供了一個選擇,假如民眾不支持這個政黨,那麼他們可以通過手裡的選票讓政黨滾下去。可以說就是這種制度的存在,使得英國政變十分困難,這也是為什麼殖民地的總督無法獨立的原因,因為他們沒有實權,只是間接的管理著殖民地。

當年大英帝國建立了遍佈世界的殖民地 ,如何管理是一個大問題,總督這個制度的存在,也是為了更好的管理殖民地。不過總督的權力卻被當地的議會所限制,而軍隊則更加複雜,因為軍隊的掌權者往往是另外一個文職官員,這個官員同議會沒有什麼關係,直接聽命於英國國內的最高指揮官。

所以鴉片戰爭爆發之初,印度總督是沒有權力過問,只能幫助籌措軍費,而出兵的命令則是英國國內議會所決定。總督其實就是一個協調管理的存在,實際權力侷限於財政和一些政策的頒佈,就是英國本土議會的傳聲機。而殖民地最高權力歸地方議會,地方議會一般是有英國的移民組成,基本被在殖民地的大財閥所控制。

可以說在殖民地,大資本家擁有干預政治的權力,類似於後來的壟斷資本主義。像當年美國獨立,就是因為當地議會通過了獨立的議案,而這議案就是由在美資本家提出的,出於對英國當局的不滿,這些財閥支持和引導了獨立戰爭。在此期間總督沒有任何手段可以阻止,只能緊急向英國國內通告。


小司馬遷論史


職業精神,職業道德


總督更多是代表英國本土以及英國皇室的利益,天然和本土實權派有利益衝突。
相當於中央空降的幹部,能執掌權利壓制抗衡本地實權派的根基是英國皇室和英國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自己獨立等於毀了自己的權利基礎。


無與倫比的小爽


英國在海外有眾多的殖民地, 號稱"日不落帝國\

xiayuan-wang


人家有騎士精神,契約精神,還有紳士精神,那是那些不講底線的啊Q國度的小民能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