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部和大理寺會審判處岳飛死刑,岳雲、張憲流放,宋高宗為什麼下旨岳雲、張憲斬刑?

一德格天1


權力集團的矛盾。

南宋建立後,如何能使南宋成為合法的國家政權,宋高宗需要解決諸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皇帝要重新掌握軍事領導權,因為“兵權才是政權的命門”。

北宋覆滅後,由於趙家軍一潰千里,李綱建議組建民間武裝,結成抗金陣線,“岳家軍”由此誕生。

但在日後,類似“岳家軍”的民間武裝不斷坐大,私兵化日益嚴重。“淮西軍變”讓宋高宗產生對將領的不信任,同時通過罷免將軍而收回兵權的方式不可取。

為此,宋高宗任命岳飛擔任樞密使,變相收回岳飛的兵權。岳飛對此並沒有造反,可見,宋高宗殺岳飛和收回兵權並沒有直接關聯。

為何宋高宗要殺岳飛?

一,岳飛推行北宋復國的理念和宋高宗的南宋立國理念不相符合。

二,岳飛不屬於秦檜的權力集團範疇,中興四將中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屬於權力集團,因此岳飛和權力集團之間必然矛盾,亦是岳飛和宋高宗的矛盾。

為此,宋高宗殺岳飛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

至於張憲和岳雲,一個是岳飛的得力干將,另一個是岳飛的長子,必然是權力集團無法分化的對象。


五味社


首先要糾正一下題主的錯誤之處,一開始刑部,大理寺的判決是“岳飛斬刑,張憲絞刑,岳雲徒刑二年”,也就是說張憲一開始就被判了死刑,可是這個判決引起趙構的不滿,最後趙構改判“岳飛賜死,張憲,岳雲斬刑”,那麼張憲,岳雲為什麼一定要死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搞清楚岳飛因何而死。


可能很多朋友認為岳飛是因為力主迎回二聖極大的威脅了趙構的皇位和插手立太子一事,從而引起趙構的不滿與猜忌,但是如果仔細瞭解一下會發現,岳飛的死並不是因為這兩個原因,因為迎回二聖是趙構最先提出來的,宋朝以孝治天下,靖康之恥後,大宋江山搖搖欲墜,國內起義更是不斷,面對這種內憂外患的局面,趙構只有打出迎回二聖的旗號,才能聚攏人心,一致對外,才能使得剛剛建立的南宋政權穩定下來,所以當趙構打出這個旗號後,朝中內外文武大臣皆以不同形式進行聲援,以表示自己抗金決心,而岳飛也只是其中一個,但是自公元1135年宋徽宗死於五國城後,金國便故意放言要將宋欽宗或者他的兒子趙諶送到開封立為皇帝,建立一個偽政權,像當年的偽楚張邦昌和後來的偽齊劉豫一樣,但影響又比偽齊和偽楚大,因為不管是宋欽宗還是趙諶,他們都有資格取得合法皇帝的身份,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如果金國一旦這麼做了,那麼趙構的合法地位就受到了衝擊,這不利於以後的抗金大業,所以從那以後,岳飛再也沒提過迎回二聖,只是主張收復中原,而且以後不管在什麼場合以什麼形式皆以“天眷(即皇帝的親戚)”稱呼徽欽二帝,以表示自己擁護趙構的決心,插手立太子一事也是得知金國要立趙諶為帝后,向趙構諫言早立太子,以安天下

。況且靖康之恥後當時的朝中文武大臣幾乎皆被俘,此時南宋朝廷上下的文武大臣也幾乎都是趙構一手提拔上來的,可以說是趙構的班底,即便宋欽宗回來了,他們也不會支持宋欽宗復位(很多人說借鑑明朝的奪門之變,但那時和明朝情況完全不同,趙構也完全不用擔心宋欽宗回來會奪位),所以,岳飛被殺是另有原因,而這個原因也是張憲,岳雲必死的原因,這個原因我用一句話來概括—兵權在握,功高震主,雖有忠心,黃袍加身猶未可。

這句話並不難理解,宋朝本身就是武將反叛,趙匡胤黃袍加身而來,所以大宋立國之後,趙匡胤為了防止再出現這種情況,便杯酒釋兵權,並改革兵制,樞密院為國家最高軍事領導機構,擁有調兵權,三衙(即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為國家最高軍事指揮機構,擁有統兵權。從此之後調兵權和統兵權分開,使得武將的權力得到極大的削弱,北宋滅亡後,面對金軍的不斷南下進犯,再加上國內各地不斷的起義,趙構不得不放權給岳飛,韓世宗,劉光世等武將,讓他們自行招募,訓練,統帥士兵,以此來抵抗金軍,剿滅國內叛軍,以安江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岳飛的部隊因軍紀嚴整,戰功赫赫而贏得了“岳家軍”的稱號,可是趙構登基後先後發生了苗劉兵變和淮西軍變,苗劉兵變中趙構被迫退位,甚至差點死在叛軍刀下,淮西軍變幾萬將士叛逃金國,使得北伐戰場形勢一落千丈,不得不被動防守。因而趙構對武將是不得不用又很不放心,所以一邊是岳飛和岳家軍名聲和戰功日益顯著,一邊是武將叛亂的陰影時常折磨自己,趙構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岳飛,本來他想升岳飛為樞密院副使,讓他安心做一名沒有軍權的朝廷大員,而這幾乎也是武將能做到的最高的職位了,可惜岳飛太執著,他雖然接受了這一職位,但他還是一心想北伐收復中原,可惜趙構並不能理解岳飛這顆純粹的心,在皇帝的心中

你岳飛不貪戀美色,不愛財,給你高官也不做,那麼你想要什麼?莫非貪圖我大宋江山?如此一想,趙構更是下定了處死岳飛的決心,即便你岳飛不想,難保將來你的岳家軍做不出黃袍加身的事情來!所以岳飛必須死。

最終,趙構借與金國議和,金國提出岳飛必須死這一條件之機,暗示秦檜給岳飛羅織罪名並處死他。可是岳飛死了,岳家軍還在,要知道岳家軍在岳飛的治理下幾乎成了岳家的私人武裝,岳飛以及岳雲在這支十萬人的軍隊中威望很高,岳飛死了,萬一十萬岳家軍擁立岳雲或者其他岳飛的部下反抗朝廷甚至叛出金國就像當年的淮西軍變一樣怎麼辦?要知道當時的岳家軍幾乎是南宋一半的軍事力量,如果這支部隊投了金國,那麼趙構辛苦建立起來的南宋政權會很快滅亡,所以必須殺死岳雲和張憲這兩位在岳家軍中威望甚高的將領,從內部徹底瓦解岳家軍。

其實趙構知道岳飛以及張憲,岳雲是忠心的,只不過他太害怕了,如果岳飛能像韓世忠那樣懂得激流勇退,也不至於落的這個下場,可惜岳飛太過忠義耿直,這支軍隊既有匡扶社稷的能力亦有顛覆社稷的能力,趙構不想冒險,他只想安安穩穩的當皇帝,舒舒服服的過日子,只要不打仗,賠款稱臣也可,只要不打仗,那麼岳飛他們死了,也沒什麼壞處。當然了趙構也並非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在他決定退位後,曾召見大臣說過一句話:“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賴卿等掩覆”,我想這應該是他的心裡話吧。

我是鹹魚,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鹹魚閒聊


我原本也是不贊同宋高宗的,但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站在客觀的第三人立場,不考慮任何利益和情節,不考慮任何利益和情節,不考慮任何利益和情節。我贊成高宗的做法。

一。背景,北宋已滅,兩帝及宗室大批被俘虜或被殺死,趙構是在風雨飄零之中建立的南宋。至岳飛死前,戰略格局是宋金大致於淮河一線對峙,南北對立之勢已經初步定型。

二。統治根基。趙構的統治根基可以說已經是宋朝建立已來的低谷,皇權之下是日益驕縱的各路軍閥山頭。這已經不是戰或者和的問題,這對於趙構和大宋來說,是一個生與死的問題。

三。充分假設與最優選擇。

1、趙構支持主戰派,各路大軍頭分頭並進——北伐!

1.1北伐敗。軍閥手中本錢敗光,戰略格局改變,金人南下,大宋玩完。

1.2北伐不勝不敗。軍閥尾大不掉,皇權依舊不穩,戰事不結束,也無益於國計民生。

1.3北伐勝。一路打到黃龍府。可怕的事情即將發生。趙構沒有一個穩定的班底,也沒有一個能鎮住各路元帥的核心,到了百勝無以賞,百勝無以升的時候,這個時候絕不是什麼迎回二帝的幌子,在權利面前這些都是口號,都是籌碼,趙家以及南北朝、五代的皇帝都是怎麼來的,誰不知道?分封天下,這是不可能的!為什麼要你來切蛋糕?黃袍加身這樣的戲會演的大有人在。

2、趙構支持主和派。維持既得利益。這些人包括趙構原本是到不了如今高位的,多謝金人(滑稽)。維持大宋皇權和趙構的中心地位。這就面對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國內的主戰派和主和派的對立,暗潮洶湧這在岳飛死前甚至可能超過當時的兩國對立程度。

那麼,對付各路軍閥,怎麼辦?還不是老套路,能拉攏的拉攏,能打壓的打壓,實在冥頑不靈不跟中心()站一起的想招幹掉。

歸根到底是權利以及未來時段權利分配的問題,所有理想,所有報復,所有什麼議和歲幣,口號,實的虛的,什麼戰爭,北伐,迎回二帝,都是為政治服務的。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戰爭是流血的政治。

我個人非常佩服岳飛,我覺得應該是一個非常完美的人,畢竟隔了快一千年,所知的肯定不太真實,還是很佩服他的人格和軍事才能,當然還有那首滿江紅。

但是,無論岳飛或者趙構的初衷是什麼,他的理想及所為是否符合他的本心,是真或是假,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趙構想明白了,岳飛沒想明白,或者,岳飛想明白了,可是抗拒不了自己的完美人格,而不去做。

一旦身處其中,無論你怎樣想,都不得不服從政治。

現在講四講四有,岳飛可能後面七個都做到了,可是沒有做到第一個——講政治。


八風不動穩如山


在万俟卨的主導下,大理寺左斷刑少卿薛仁輔、大理寺丞何彥猷、李若樸等人違心地作出了這樣的判決:將岳飛處斬刑,張憲處絞刑,岳雲處徒刑。

但宋高宗卻認為量刑過輕,提起硃筆批覆為:“岳飛特賜死。張憲、岳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

“岳飛特賜死”“其斃於獄也,實請具浴,拉脅而殂”。

這“拉脅”,是由力士用大鐵錘猛擊犯人雙肋,直至肋骨斷落、心臟碎裂而死,可謂滅絕人性、慘無人道。

宋高宗為什麼要必殺三人呢?

(當時軍隊地圖)

1、求和條件:

公元1140年,金兵又一次大舉南侵,可是各路軍隊連遭失敗。在順昌之戰中,宋軍以少勝多,擊敗了金軍。接著岳飛率領岳家軍又取得郾城大捷,打敗了金軍的主力,先後收復了鄭州、洛陽等城。這時,金兵打算撤至河北,可是,以妥協苟安為國策的宋高宗,既害怕宋軍的勝利影響他的求和,更害怕岳家軍從金營迎回徽欽二帝,從而威脅自己的帝位。於是一天內連下十二道金牌逼令岳飛退兵。隨後高宗派使者到金求和,在使者叩頭哀求下,金國以“必殺岳飛”為條件,簽訂了“紹興和議”。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2、兵權在握,功高震主,黃袍加身猶未可。

宋朝本身就是武將趙匡胤黃袍加身而來,大宋立國之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並將兵權和統兵權分開,使得武將的權力得到極大的削弱,但趙構面對金軍的不斷南下進犯,再加上國內各地不斷的起義,趙構不得不放權給岳飛,韓世宗等武將,讓他們自行招募,訓練,統帥士兵,以此來抵抗金軍,剿滅國內叛軍,以安江山。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岳飛的部隊因軍紀嚴整,戰功赫赫而贏得了“岳家軍”的稱號,可是趙構登基後先後發生了苗劉兵變和淮西軍變,使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難保將來你的岳家軍做不出黃袍加身的事情來!所以岳飛必須死。

(岳雲)

趙構明白,岳雲是岳飛的親兒子,張憲是岳飛的頭號心腹大將。岳飛的親軍背嵬軍,由岳雲掌管;其他諸軍,則由張憲統領。岳雲與張憲,能征慣戰,是岳飛的左膀右臂,在岳家軍中有著極高的威望。流放到天涯海角,他們都有可能召集舊部,東山再起。如此,豈不是養虎為患。

所以必須斬草除根、免除後患。


美麗青春您真痘



答:首先得說明,大理寺對岳飛三人的判處是在“莫須有”的背景下判定的,也就是說,是在拿不出證據的情形下,用“也許有”的措詞定下來的,這本身就無比冤枉,宋高宗還在原基礎上痛下殺手,追判岳雲死刑,這就充分露出了其森然兇殘的嘴臉。

原先,御史中丞万俟卨在秦檜的指使下,用極其不要臉的方式來偽造口供,私擬岳飛三人的罪名:

一、坐嘗自言己與太祖以三十歲除節度使,為指斥乘輿,情理切害;

二、敵侵淮西,前後受親札十三次,不即策應,為擁兵逗留,當斬;

三、長子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提舉醴泉觀(嶽)雲,坐與(張)憲書,稱“可與得心腹兵官商議”,為傳報朝廷機密事,當追一官,罰金。

這三條罪名中的第一條,是說岳飛向外界誇耀自己和宋太祖一樣,都是三十歲得授節度使之職,意思是岳飛語中隱含著要成為宋太祖的人物(謀反)。

這條罪狀,也許是道聽途說,也許是無中生有的編造,既無人證,又無物證,如何定罪?

退一萬步說,即使岳飛真說過這樣的話,也許也只是單純炫耀自己戰功來得早,職位升得快,又豈能充當得上謀反大罪?

所以,這條罪狀之後,沒說懲罰辦法。

第二條,“不援淮西、擁兵逗留”,這一條果真成立,按當時律法,是當斬。問題是,紹興十一年春淮西之戰中,岳飛並沒有“擁兵逗留”,而是按照宋高宗的札令東奔西馳,雖然沒能與金兵交上火,但那是受時間、空間以及訊息傳遞各方面限制造成的,被硬扣上“擁兵逗留”的帽子,只能說,欲加之罪,無患無辭?!

第三條,說岳雲寫信給張憲,信中有不可告人的陰謀,但這根本就是一封子虛烏有的信,用秦檜合夥人張俊的話來說,這封信被張憲“燒了”。這張口就來的一個“燒了”,如何能讓天下人信服?

所以,對岳雲的判處是“當追一官,罰金”。

在万俟卨的主導下,大理寺左斷刑少卿薛仁輔、大理寺丞何彥猷、李若樸等人違心地作出了這樣的判決:將岳飛處斬刑,張憲處絞刑,岳雲處徒刑。

可以說,這已經是量刑嚴重過當了。

但宋高宗卻認為量刑過輕,說處岳飛斬刑死得太痛快了,不足以警示後世,岳雲罪與張憲相同,怎麼可以免遭死刑?提起硃筆批覆為:“岳飛特賜死。張憲、岳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

“岳飛特賜死”是怎麼一種死法呢?

正史沒有記,但《建炎以來朝野遺記》有詳細記載:“其斃於獄也,實請具浴,拉脅而殂”。

這“拉脅”,是古代中國的一種死刑執行方法,據《酷史傳》記,是由力士用大鐵錘猛擊犯人雙肋,直至肋骨斷落、心臟碎裂而死,可謂滅絕人性、慘無人道。

這麼做,明顯就是要以岳飛的死來警示、震懾當時的掌兵武將了。

由此可知,宋高宗不肯放過岳雲,要岳雲陪岳飛、張憲同死,也是要達到這種目的。

當然,另一方面也是要斬草除根、免除後患。

有人可能會問,如果真是要斬草除根,岳飛不是還有嶽雷、嶽霖、嶽霆等幾個兒子嗎?為什麼不來個一鍋端?

很難說宋高宗沒這麼想過,但岳飛那幾個兒子,次子嶽雷才十二歲,三子嶽霖、四子嶽霆更小,黃口稚兒,而岳飛的謀反之罪又沒坐實,真沒法下手。

最後補一句,關於岳飛之死,數百多年來是公認的千古奇冤,現在卻有一小撮人不知怎麼回事,一個勁兒地拍手稱快,說,這是活該,誰叫他迎二聖?誰叫他建議立儲?誰叫他功高震主?

我寫《這才是岳飛》,有讀者向我提出:岳飛的存在都已經威脅到南宋朝廷了,宋高宗能睡得安穩嗎?殺他有什麼冤了?

我非常無語。

不想展開說了,只想提醒一句,不管宋高宗出於哪種齷齪心理要殺岳飛,在沒人任何真憑實據的情況下,胡亂捏造了幾個罪名就給人定罪開斬,就是冤案。


覃仕勇說史


就是要斬草除根啊。

在1140年和1141年,兩次淮西保衛戰中,岳飛與趙構在軍事戰略上的分歧已經到了無可彌補的地步,二人的關係也已經難以修復。

趙構堅定的認為,岳飛飛揚跋扈,已經超出自己的控制,必須剷除,才能鞏固自己的皇位。所以,他與趙構狼狽為奸,羅織罪名,將岳飛和岳雲、張憲,抓進大牢,準備一併殺害。

趙構明白,岳雲是岳飛的親兒子,張憲是岳飛的頭號心腹大將。岳飛的親軍背嵬軍,由岳雲掌管;其他諸軍,則由張憲統領。岳雲與張憲,能征慣戰,是岳飛的左膀右臂,在岳家軍中有著極高的威望。

如果殺了岳飛,而不殺此二人,不管講他們流放到什麼地方,哪怕是天涯海角,他們都有可能召集舊部,東山再起。如此,豈不是養虎為患。

所謂“無毒不丈夫”,趙構蛇蠍心腸,當然要斬草除根,以絕後患!

正因為,恨極了岳飛、岳雲、張憲,也怕極了岳飛、岳雲、張憲,趙構才無恥的下了毒手,自毀長城。遺臭萬年。


上將噯福斯


根據《岳飛判決省札》(這份判決書流傳下來了,但岳飛的卷宗被張俊搞沒了),大理寺對同案的張憲和岳雲給出的判決是:

張憲判絞刑

“法寺稱:‘律:謀叛,絞。其張憲合依絞刑私罪上定斷,合決重杖處死。仍合依例追毀出身以來告敕文字,除名。’本人犯私罪絞,舉官見行取會,候到,別具施行。”

岳雲判三年徒刑

“法寺稱:‘敕:傳報朝廷機密事,流三千里,配千里,不以蔭論。敕:刺配比徒三年,本罪徒以上通比,滿六年,比加役流。律:官五品犯流以下減一等。其岳雲合比加役流私罪斷,官減外,徒三年。追一官,罰銅二十斤入官,勒停。’看詳岳雲因父罷兵權,輒敢交通主兵官張憲,節次催令得與心腹兵官擘畫,因此致張憲要提兵謀叛。及傳報朝廷機密,惑亂軍心。情重,奏裁。岳雲犯私罪徒,舉官見行取會,候到,別具施行。”

大理寺將岳飛判死刑的理由主要有兩個:

1,紹興十一年的淮西逗留。這個沒張憲岳雲的責任。

2,岳飛免職後,與張憲串通謀反。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光桿司令謀反的,必定有同謀,所以趙構、秦檜認定是岳飛最忠誠的部下張憲,大理寺判張憲死刑。針對岳雲,大理寺給出的意見是:交通張憲,惑亂軍心,沒有認定他直接參與謀反,判三年徒刑。

這份判決由秦檜呈給趙構審查,趙構把岳雲改判為死刑,為什麼?

道理很簡單:

1,岳雲是一個名將,怕他給岳飛報仇。

2,把岳飛謀反案做成鐵案

因為這個案實際只牽扯岳飛、岳雲、張憲三人,並無任何物證。這三個人都死了,就死無對證,永遠無法翻案。如果留了岳雲活口(趙構都覺的秦檜有婦人之仁了),趙構覺得後患無窮。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明朝的學者文徵明曾在《滿江紅·拂拭殘碑》一文中寫過這麼一句:

“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用十分隱晦的方式暗示了,殺害岳飛、岳雲等人的罪魁禍首就是宋高宗。



秦檜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只是宋高宗心思的實際執行者,因為古人“尊者諱”,所以皇帝再無恥,是不可能作為主謀寫入歷史的,但公道自在人心。

事實上,刑部大理寺的判決結果是秦檜交到高宗皇帝手裡的,內容是:

“岳飛斬刑,張憲絞刑,岳雲徒刑二年”

宋高宗對比十分不滿,將結果改為:

“岳飛賜死,張憲、岳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多派兵將防護。”

趙構的這種擅改判決的做法源自何處呢?

自趙構登基後,那個在金營中不卑不亢,表現出彩的康王趙構,已經成了一個只會在窩裡橫,氣死宗澤,殺死勸他不要逃跑的衛士,變成了一個只關心自己皇位穩不穩固的慫包皇帝。

為何殺死岳飛,又要殺死岳雲?因為幾件事情的陰影。



淮西事變的陰影

呂祉受朝廷之命,前去淮西接管劉光世的部隊。

呂祉本是文官,眾將不服,要求朝廷讓岳飛接管他們。

要求被拒絕,部將殺呂祉,全軍五萬餘集體叛變,投靠偽齊朝廷。

北伐因此擱淺。這給趙構心裡蒙上了一層陰影。

如今宋朝的能戰之兵,都是由各路將軍說了算,可以說是私家武裝,什麼岳家軍、劉家軍,竟沒有一個只忠於皇帝的。

這讓剛建立南宋朝廷的趙構深深地不安,更何況,如今的劉光世部是想投靠岳飛的,哪一天岳飛如果反戈一擊,再如他先祖一樣來個黃袍加身,自己還能怎麼樣?

退一步講,岳飛忠君報國,但保不齊他的兒子孫子也如此,畢竟這“岳家軍”姓岳,是可以繼承的。

這也是岳飛被處死,岳雲也難逃一劫的最大原因。



完美人格的忌憚

岳飛,是個有著聖人般的品格,不貪財,不好惹色。

為人謙遜好學,治軍嚴明,不擾民,不貪功。

而且具有很強的自我約束能力,曾經因愛喝酒被皇帝勸說,從此便滴酒不沾。

皇帝賜他豪宅美妾,都被他退了回來。

不貪財,不怕死,不好色,那你圖的什麼?

像高宗趙構這種人是不能理解具有更高層次追求的岳飛的。

所以,趙構把這種追求按他的層次去理解了:你貪圖的是我的江山。

所以岳飛的悲劇他自身的完美人格,以及有這麼一個低層次而又妄加揣測的君主造成的。

岳飛聖人般的品行影響太大,以至於讓他的後人威望也很高,這就是趙構殺岳飛,又不忘改判決,殺岳雲的第二個原因。



“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的口號

這是岳飛北伐時的口號。卻觸動了高宗的敏感神經。

秦檜有一次給高宗皇帝面前畫了三個太陽,暗示高宗“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更何況金國那邊有趙構的父親和哥哥。

秦檜的比喻讓趙構恨起了岳飛,這也是他打心底裡不希望岳飛能成功北伐的根本原因。

除了上面的原因,一心求和的趙構一句一個“臣構”的向金國搖尾乞憐,而殺死岳飛和岳家軍將領,替金國除掉眼中釘,便是趙構談判桌上的一個大籌碼。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下跪不應只有佞臣,還應該有趙構這個昏君。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那是因為,紹興十一年時的宋高宗終於想通了一個問題,他發現,他自己最大的敵人,不是金人,金人已經是強弩之末,滅亡南宋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金人最多不過是想從南宋身上敲詐點好處,現在自己最大的敵人是國內的“主戰派”們,以岳飛為首的主戰派們,反對自己跟金國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高宗沒有什麼收復河山的宏圖大志,他就是想過點好穩日子,享受享受當皇帝的愜意,以前因為金國想要滅亡南宋,他不得不奮起抗戰,現在既然金國轉變了滅亡南宋的政策,他也就滿意了,至於稱臣賠款割地,這些都是“身外之物”,不在乎的。

但是他不在乎的東西,南宋朝廷上下文武大臣士民走卒卻在乎得很,紹興和議和內容傳回來,朝野上下一片反對之聲,文臣士子們反對的理由都很正當,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宋高宗不好說什麼,只能講些休兵息兵、忠孝不能兩全的說辭來搪塞過去,所以反對的聲音一直很高,因為大家沒有被說服。怎麼辦呢?殺幾個人,殺一儆百,把反對的聲音壓下去。

所以岳飛只有死,在宋高宗看來,才能把主戰派的氣焰打下去,但高宗、秦檜一夥羅織岳飛的罪名,搞了二、三個月,始終搞不出個名堂來,無法做成“鐵案”,“莫須有”三字表明,就連秦檜也是“心虛”的,所以秦檜主持下由刑部和大理寺擬的判決書中,將岳飛處的,張憲處絞(注意,題主所說的張憲流放是不對的),岳雲是“徒”,“徒”不是流放,而是“服役”,但宋代官員犯“徒”刑,是可以“以官當徒”的。

也就是用官職抵消徒刑,一般會以罷官罰款來“抵”徒刑,所以如果按這個“徒”的判決,岳雲的處罰就實在是太“輕”了,因為他岳飛謀反的大罪啊,殺了岳飛,卻如此輕判岳雲,會讓人覺得宋高宗一夥“心虛”,會讓主戰派覺得宋高宗“投降”決心還不夠,覺得我們只要再努力一下,說不定能讓皇上回心轉意,不向金國稱臣、割地、賠款了。而這是宋高宗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殺岳飛就是為了震懾主戰派,主戰派中大部分是“文官”,反對和議的理由也是為了“君父”,宋高宗雖然生氣,卻拿他們沒辦法,最多讓他們罷官回家歇著,武將裡面,韓世忠當年在明受之變的時候積極勤王,對高宗有“救命之恩”,如果在岳飛和韓世忠兩個中選一個來殺的話,肯定選岳飛。但殺了岳飛,不殺岳雲的話,就起不到“表決心”的效果,所以高宗決定把“壞事做絕”,讓忠臣義士們對他徹底“絕望”,殺了岳雲,就是要向那些忠臣義士們宣佈,朕就是這樣一個昏君,你們不要指望我帶著你們收復失地,還我河山,我就是迫害忠良,自毀長城,自甘墮落,你們不要對我有期望,宋高宗這樣的“勇氣”,在整個歷史上確實是非常罕見的。

因為他要做的“和議”,確實太需要勇氣,和約中賠錢是小,稱臣是大,高宗不但要向金國稱臣,還要接受金國的冊封,他在給金國的誓表中說要“子子孫孫,謹守臣節”,而金國還派使節來正式冊封趙構為宋帝,“冊命爾為帝,國號宋,世服臣職,永為屏翰”。換句話說,在名份上、在法理上,南宋已經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只是金國的附屬國罷了,這是宋朝人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的和平,這不是和平,這是投降啊!就連秦檜都有點受不了,最後還要高宗開導他,高宗給他講“夷狄不可責以中國禮”,這完全是精神勝利法,意思是說稱臣冊封這些“中國”的禮儀,對我們中國才有用,因為夷狄沒文化,所以對夷狄是沒用的,不過是玩文字遊戲,不要在乎這些東西。

正是靠著這樣的“決絕”,紹興和議才最終達成了,高宗也才最終過上了二十年的太平天子的生活。所以岳飛要死,岳雲也必須死。其實,宋高宗一向在製造冤案迫害反對派的時候,通常是對主犯以外的從犯表示寬大的,但岳飛一案實在是讓他下不了臺,如果岳飛死得不那麼大義凜然,秦檜真的能夠找到岳飛“謀反”的鐵證,那時宋高宗大概可以不殺岳雲,而岳飛偏偏又是麼的偉大,那就只有讓岳雲跟他一起陪葬了。


只愛潘多拉


為什麼要殺張憲及岳雲。當然是從穩定的角度出發,張憲是岳家軍的付手,是一個驕兵悍將,一向驕橫跋扈,在部隊裡只知有岳飛,不知有朝廷,屢屢不聽朝廷號令,有張憲在,等於有岳飛在。而且一旦有需要,張憲可以振臂一呼,可以隨時政變。岳雲就不需要解釋了,他可以一定程度上代表岳飛。

宋代歷史記載出於各自記載目的,記錄者主觀性東西很多,一件事情多個記錄往往自相矛盾,根據單一歷史記錄看問題,很多是錯誤的,歷史需要綜合的看,也需要將自己設身為當事人去客觀的分析,方能知一二,那種一見風就是雨,甚至無風即下雨,用詞粗鄙不堪的,基本人云亦云,從個人的修養就可以看出沒有層次,不具備分析問題的能力,很多還借用詞兇狠、出格以體現自己存在,以彌補在社會上的被忽視感,有點文化詐騙的味道。

南宋為什麼要議和?

為韜光養晦,為延續宋爭取時間。

古時打仗不管是遊牧民族還是農耕文明決定性的因素是後勤補給。直搗黃龍是可笑的,僅憑傳說中的十萬之師戰場綿延數千公里,戰場需要巨大的後勤補給下,即使糧草夠,後勤運輸所需要的押運糧草人員,運送人員送數千公里,宋根本無力支持。古今多少戰爭,比如趙括的紙上談兵,比如年羹堯西北用兵都是疲於糧草,又如日本侵華因戰線過長被拖死,糧草是真功夫,不是血一湧就行的。

宋當時為抗金入不敷出,財政80%用於軍費,南宋的宮殿不過十多間房子,比不過一個大戶人家,鐘相楊么起義因為抗金民不聊生,江淮多流民,如果硬著頭皮,南宋面臨滅國。

很多人不懂糧草的重要性,因為沒有做過當家人,不知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重要性。所謂文人多空談誤國。

靖康恥因為徽宗經過長達一百多年的盛世,沒有危機感荒淫無恥所致,他將祖宗的江山丟掉,他罪有應得,沒有什麼好說的,不過也跟其他朝代三代以後皇帝不知生死一樣沒有特殊。如果講可恥,金的滅亡更可恥,宋蒙滅金時皇帝一天死倆,皇族被滅族,婦女當然逃不過靖康恥。蒙古捕魚兒海之戰也來了一個靖康恥。

至於趙構二十四史定論中興之主,詳見附件,趙構韜光養晦,讓宋立穩腳跟,重新站了起來,趙構作為宋史結論中興之主功不可沒。 岳飛忠心能戰不假,但趙構是皇帝,岳飛同他不在一個層面上。趙構要考慮的是全局,有人把他定義為最大的投降派,這樣的分析實在水平很差,難道二十四史史學家的水平還不如他,趙構難道比慈禧還厲害,慈禧是將整個中華拱手送人,送土地數百萬平方公里,送金錢數十億兩白銀,還是不懂算術。其實也簡單,自己沒有能做到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的領導,沒有高層經歷,為體現自己存在 ,只能胡亂分析。

至於徽宗早已死亡,欽宗根本不是趙構的威脅,欽宗讓國家滅亡,即使回來臣子們也根本不會聽他的,特別是趙構朝無論大臣還是將軍大多趙構提拔,而且趙構的才能是很突出的,根本不是趙構威脅。反而趙構希望接回欽宗 ,方便管理欽宗,而不是將欽宗放在金人之手,金人可以隨時利用欽宗(利用欽宗另立國家,破壞趙構政權的正統性)來牽制趙構。

至於趙構與岳飛關係:

我們所知道的岳飛來源於他的孫子岳珂,為岳飛平反所寫金陀粹編系列,宋史照抄金陀粹編系列。

為什麼岳珂所寫可信度不高,岳珂是宋代有名的大貪官,借岳飛之名橫徵暴斂,魚肉百姓,從平反角度擴大其辭,從貪腐角度也會擴大言論,以利用岳飛這一英明斂財。詳見附件。

岳飛是一個被神化了的愛國將領,很多時過猶不及。抗金通常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韓世忠黃天蕩抗金,其二餘玠穩定川陝,其三張俊、韓世忠、岳飛、劉琦均有建樹,不是岳飛一己之力。

岳飛之死與張憲有很大關係。

趙構收兵後處死岳飛,是岳飛沒有處理好實實在在交出軍權事宜,造成留戀軍權的事實。中興其他將領都交出軍權後,岳飛將張憲岳雲留下執掌軍權,皇帝要收權,自己要主動將自己的親信調離軍隊,否則還是自己的人掌握軍隊,等於告訴皇帝留戀軍權,何況是將軍權交給向來不聽朝廷的張憲,是張憲驕兵悍將害了岳飛。

宋孝宗即位,按慣例大赦天下,將岳飛赦免。孝宗為體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用北伐來穩定自己的統治,為政治需要,赦免岳飛。

岳飛沒有經岳飛孫子岳珂加工過的形象肯定是好的。岳珂這一南宋有名的大貪官,出於為岳飛平反記,所寫資料拔高很多,可信度不高。

岳飛忠心能戰,為平反記過多的採用民間傳聞,民間普遍同情、寄望死者導致神化嚴重,比如關羽、項羽都已經神化。如同現在的抗日神劇,有一定事實,卻能手雷炸飛機,適得其反。明清政治需要,需要忠心的戰將為皇帝服務,加劇神化。

人還是要韜光養晦,不能不懂裝懂。即使岳飛的後人有岳飛這一忠心能將為驕傲,也只是先人,偶爾講一下,滿足一下虛榮心無可非議,但還是自己要在社會有一席之地,為英雄岳飛爭光,而不是借名以體現自己的存在,滿足自己在社會的缺失感,否則只能有辱先人,感覺對不起先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