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時蘇聯打日本人那麼輕鬆,而美國打日本卻很艱難?

電動車集團董事


在二戰時期,日本是一個軍事實力非常強悍的國家,他能在二戰的亞洲戰場力抗美、英、蘇、中四國數年之久,足以證明這個國家的軍隊確實有其過人之處,這一點我們後人在做總結的時候必須要予以承認。

但是在日本對外作戰中,為什麼能夠和實力最強的美國軍隊相持不下,但是卻打不過蘇聯軍隊,這也主要是和三個國家的軍隊實力,以及日本在二戰前期制定的國家戰略是有很大的關係的。

說白了日本拿出來九分力量在打美國,而對付蘇聯的則僅有1分力量,這就是為什麼會在戰爭中出現懸殊戰果的原因。

先海洋、後大陸戰略,使得日本政府在國家資源基本上都傾注在海軍身上,陸軍能獲得的資源很少。

日本是一個海洋國家,這個國家全部被大海包圍,這就意味著從戰略角度上講,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海軍都是保衛國家安全的決定性力量,在這一點上日本與英國的情況非常相似。

此外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這也導致日本在發展軍事力量的時候,缺乏足夠的鋼鐵等戰略資源,因此在制定軍事發展計劃的時候,就必須要有所側重,無法全面、均衡的發展本國的軍事力量。

所以在二戰前期,日本一直都將國內的主要資源全部都傾注在海軍身上,到1939年二戰正式爆發,日本海軍總共擁有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6艘,巡洋艦37艘,驅逐艦122艘,潛水艇 62艘。

等到日本海軍達到巔峰的時候,這一數字則上升為戰列艦12艘,攻擊和護送航空艦20艘,巡洋艦31艘,驅逐艦78艘以及130多艘的潛艇,這一數字已經接近剛剛參戰時,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軍艦數量了。

僅從武器裝備的規模上看,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初、中期,實際上總體實力已經完全可以和美軍進行全面對抗,再加上日本軍隊的軍事素質和作戰意志要遠高於美軍,這就是為什麼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會出現美軍節節敗退的主要原因。

日本政府在制定太平洋戰場作戰的戰略時,不僅將國內的全部海軍力量傾注在太平洋戰場上,連絕大部分精銳陸軍力量,也統統都拉到了這裡。

在二戰中,日本在中國大陸戰場、東南亞戰場以及太平洋戰場上的軍事力量投送比例,是非常懸殊的,這種懸殊不僅體現在海軍,而且還體現在陸軍上,從而導致幾個戰區中日本實力出現了較大的差異。

比如在整個戰爭期間,日本陸軍一共組建了17個甲種師團,其中只有一個被長期配置在中國大陸戰場上,而其他的16個在戰爭中後期全部都被配屬到了太平洋戰場。也就是說,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遭遇的是日本陸軍最精銳的作戰部隊,其戰鬥素養和戰鬥意志,絕對不是那種乙種或者丙種師團可以想比擬的。

所以等到1945年的時候,由於連年戰損等原因,導致部署在中國大陸的唯一一個甲種師團也是傷亡慘重,始終無法補充滿員,部隊中的裝備也主要還是以士兵為主,共約120萬人,5000多門火炮,1000多輛坦克和不足2000架飛機,裝甲力量主要以輕型坦克和裝甲車為主,沒有重型坦克。

而此時的蘇聯軍隊已經進入了全面的機械化時代,參加進攻東北戰鬥的蘇軍都是清一色機械化部隊,全軍共有1個坦克集團軍,3個空軍集團軍和3個防空集團軍,總計150萬人,26000多門 火炮,5500多輛坦克和3800多架飛機,坦克全部都是清一色的T26和T34中重型坦。

雖然在人數上蘇軍與日軍不相上下,但是在武器裝備上卻已經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正是這種武器裝備上的代差,使得日軍在防禦作戰時,根本就無法抵擋蘇軍的坦克洪流,雖然日軍也組織了敢死隊,抱著炸藥包炸燬了幾十輛坦克,但是並不能阻止戰爭的走向,最終還是被打得一敗塗地。

所以對於美國和蘇聯來說,由於日本在制定國家發展戰略的側重點不同,導致了兩國在同一場戰爭中遇到的不同強弱的敵人。總的來說蘇聯人打的是簡單難度的副本,而美國人打的卻是噩夢難度的副本,結果可想而知,要不是美國底子雄厚,就差一點讓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翻了盤,要是那樣的話可就搞笑了。


落下m


蘇聯打日本一點都不輕鬆,看到有些人幫蘇聯吹噓說諾門罕戰役,日本毫無抵抗之力,日本裝甲車全軍覆沒,蘇聯無一損失,我就好奇有人回答問題就不參考資料,信口胡說嗎?

我們看一下諾門罕戰役的戰果,所謂的大獲全勝事實上就是慘勝而已。蘇聯投入了坦克524輛,裝甲車384輛,壓制火炮542門,飛機500架。整個戰役蘇聯有超過7:1的坦克裝甲車,6:1的火炮優勢,3:1的兵力優勢。


蘇軍前後消耗作戰物資達80000噸,僅炮彈炸彈就消耗了31000噸,而日本總共消耗的作戰物資才2000噸。蘇軍損失了207架飛機,坦克車400輛,蘇聯戰鬥機和坦克的損毀的數量都超過日軍總數的一倍以上,不知道所謂的無一損失是怎麼吹出來的。

在這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蘇軍的傷亡人數遠超日軍。蘇軍在諾門罕戰役中死亡9703人,受傷15251人,而日軍僅死亡7696人,受傷8647人。在實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蘇軍還是有朱可夫指揮的,打出這樣的戰果,有些人還說日本被虐殺,毫無還手之力,不知道你們是這麼想的。


蘇軍自己也認為這場勝利來之不易,所以蘇聯表彰了17121人,有70人獲得蘇聯最高榮譽蘇聯英雄稱號,24個部隊獲得蘇聯勳章,衛國戰爭爆發後,在蘇德戰場上這些部隊由於作戰勇猛獲得了“近衛”的稱號,成為了蘇聯精銳中的精銳。

所以說蘇聯打日本輕鬆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在太平洋戰役爆發前的關東軍才是關東軍的精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關東軍大多調到了太平洋戰場。隨後補充的軍隊都是新兵,差不多都是十多歲的娃娃兵,到了後期則越來越嚴重。1945年,關東軍只剩下一個空架子。到了二戰末期關東軍從120萬的規模,縮減到了70多萬,其中20多萬是在當地徵召的僑民。從下圖看看關東軍的精銳都到太平洋戰場做了美軍的炮灰。


不但把人調到了太平洋戰場,關東軍的裝備和補給也都補充到了太平洋戰場。1945年整個關東軍飛機不到700架,蘇聯遠東軍戰鬥機就有3000多架。關東軍的坦克以95和94式坦克為主,蘇聯的坦克T34為主,蘇聯普通坦克在關東軍那裡就是重型坦克。

這樣的懸殊的差距,再加上缺乏訓練的軍隊,日本焉能不敗。再看看太平洋島上的日軍戰鬥意志。在硫磺島戰役中,日軍要求每個士兵做好犧牲準備。要求每個士兵至少要殺死10名美軍,戰鬥異常激烈,美軍有時候一天只能推進5米。就在這個彈丸小島上美軍發射各種口徑的炮彈達30萬顆,足足打了36天。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個個以犧牲為榮。不斷會出現自殺式襲擊的行動。



這種氣氛甚至影響了日本本土,1945年2月,日本提出了所謂“一億玉碎決戰本土”,號召婦女和兒童都要上戰場。這個時候日本就已經是強弩之末了,蘇聯再出兵,也就相當於秋風掃落葉。所以不是蘇聯打日本輕鬆,而是美國已經把日本精銳消滅殆盡了。


漁耕樵讀


原因很簡單,美國人碰上的全是日本的精銳部隊,也就是傳說中的老鬼子。而蘇聯打過來時,當時的日本關東軍基本上是新兵蛋子,戰鬥力完全不同。

二戰日本的軍隊編制是以師團為單位,一個師團大概是二到三萬人。而中國戰場上,還沒有成編制殲滅一個師團的記錄。

在臺兒莊戰役,日本的第十師團遭受重創,但還是逃了出去。在江西,薛嶽將軍用四個師包住了日本106師團,眼見就要全殲一個師團了,結果人家空投基層指揮員,重新組織,又逃了出去。

這些基層指揮員,就是超級老鬼子,也可以說是蘭博級鬼子吧。

日本一個師團包括各種兵種,比如騎兵、工兵、戰車、炮兵,就是一個獨立的作戰單位。要全殲確實很難。

日本有數百個師團,有的是很厲害的,有的是魚脯。

怎麼區分呢?看番號,一般來說,數字靠前的就是精銳師團,稱為一等甲類師團,從第一師團到第十一師團,十二、十四、十六、十九、二十師團。這些師團裝備精良,而且士兵是受過訓練的,編制也是滿員的。

這裡面的第四師團是大阪師團,據說是其中戰鬥力最差的,因為都是大阪的商人過來的,作戰意願不強,但其實也是很兇的。

我們再看日本關東軍。一開始,東北是日本最重點搞的地方,精銳部隊全在東北,在1941年,關東軍的師團是1.8.9.10.11.12.14等等,這些基本都是甲等師團。

再到蘇聯來的時候,我們看看是什麼師團呢?

39,63,79,107,108,112……

全是雜牌部隊,裡面是招來的新兵。

那甲等師團去了啊?

大部分甲類師團抽調到了太平洋戰場,跟美國人打去了,只有第三師團留在中國。幹嘛呢,它的任務是攻佔我們中國的陪都重慶,當然沒攻下來。

而到了後期,美國要登陸,日本進一步把關東軍的物資調到了日本本土,準備玩一億玉碎。這時候的關東軍兵力還很多,七十萬,但都是菜鳥部隊,很多都是日本在東北的僑民,還有一些是文職人員,基本沒有作戰能力,配置的武器也極差,有的還拿竹槍呢,好東西都送到日本本土的啊。

所以蘇聯才能夠掃落葉一般,無往而不利。美國啃的全是硬骨頭,自然就吃力很多。


腦洞歷史觀


就拿諾門罕戰役和硫磺島戰役的對比吧

一、蘇日諾門罕戰役

諾門罕戰役中,日本關東軍和偽滿洲國軍隊對戰蘇聯和蒙古軍隊,在中蒙交界的諾門罕地區發生軍事衝突。

日本在情報分析判斷出現了一系列錯誤,甚至低估蘇軍統帥部捍衛該地區的決心,致使日本陸軍在諾門罕戰役慘敗

當時日蘇的軍事衝突急劇增加,且規模不斷擴大,但是蘇聯這邊也加強了遠東地區的防禦力量。蘇軍在蒙古東部署了1個T-26坦克旅、兩個裝甲旅、1個飛行旅和第36摩步師以及兩個蒙軍騎兵師。蘇聯還派出了最厲害的朱可夫,帶領一百多萬人的軍隊出擊,而日本關東軍只有65萬老兵和未成年人,就在這種兵力懸殊的情況下戰爭一觸即發

開始打起來的時候,日本關東軍在哈拉哈河受到蘇軍第11坦克旅和摩托化步兵第36師猛烈追擊。在作戰部署方面小松原還是沿用了日軍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的戰術,仍然用“迂迴包抄”戰術,企圖通過伏擊蘇軍側翼將其擊潰。並且負責指揮的小松原道太郎還很有自信地邀請德、意武官去前線觀戰,但是觀戰的德國武官卻親眼目睹日軍瘋狂的“肉彈攻擊”和自殺式集團衝鋒。

並且,當時日軍的坦克噸位小,裝甲薄,行動半徑小,火炮很落後,也完全不是蘇軍坦克的對手。蘇聯以閃電式的“機動作戰、立體攻防”戰略讓日軍措手不及,還投入大量裝甲兵,令日軍迅速潰敗

這次戰役日軍傷亡近5萬人,高級軍官的傷亡也屬於空前,日軍也深刻意識到與蘇軍戰術上還有裝備上的差異。

二、美日硫磺島戰役

美軍在中途島戰役之後,開始從防禦轉向反攻,準備攻打硫磺島。但是日軍卻截取了情報,得知美軍的作戰企圖,先進行了戰略部署,對硫磺島進行兵力駐紮,並調動所有軍國主義常年培養的精銳部隊、軍事裝備準備死守戰略要地。

當時日軍還派出戰機進行空中支援,組織“神風”突擊隊,對美軍戰艦進行自殺式攻擊,並在島上構築了堅固隱蔽、內部四通八達的掩體工事,有效降低美軍集中轟炸時,進行了72天集中轟炸,投下2.4萬噸炸藥,3天艦炮火力突擊帶來的傷亡

。並且,工事還被偽裝成巖洞,美軍很難發現,總是受到日軍的突襲,當時日美軍在這裡足足糾纏了半個月之久。可見這個防禦工事的堅固,又能採取靈活作戰方式牽制敵人。當時日軍在堅固的防禦下傷亡僅接近上百人。



綜上所述,諾門罕戰役的失敗,因為日本軍事裝備落後而且戰略技術又不如蘇軍,所以使日本關東軍向西侵略的企圖徹底落空,也說明蘇聯紅軍的實力對日本陸軍來說仍然是相當強大。然而硫磺島的是日本十分重要的戰略據點,日軍也使用了精銳部隊對抗,較為高超的戰略技術,又是自己的據點,防禦性較強,所以美軍要攻克也是沒那麼容易的。



《試析諾門罕戰役中日本的情報分析失誤》羅衛萍

《再看“日軍硫磺島作戰”》


協虎戰爭史


先不說蘇聯美國如何打日本,他們還有另外一個對手德國,蘇聯打德軍那是相當的難,據統計蘇聯總共擊斃五百多萬德軍,而自身損失高達一千一百萬,而美軍打德軍,則是以死亡二十餘萬擊斃俘虜德軍三百五十萬。為什麼差別那麼大,蘇德開戰時,德國正處於巔峰狀態,縱橫歐洲,蘇聯打的自然艱難。而美國也是在蘇聯耗光了德國家底之後的1944年才登錄歐洲,前兩年美國打的也很難。對日作戰,拋開武器裝備,45年的東北日軍,已經都是裝備不全,三線日軍加開拓團拼湊起來的,和太平洋戰場,日本本土的日軍素質差老鼻子了,在加上東北除了大興安嶺和黑龍江流域意外,那就是機械化部隊的演練場。45年東北日軍的士氣和開戰之初相比,完全不是一個級別。太平洋戰場的日軍可以說齊裝滿員,外加以保衛本土為作戰目標,自然視死如歸,給美軍造成很大傷亡。不過精神原子彈還是不如真正的原子彈。日本戰敗了!


宇澤楓紫


我不知道提問者所說的二戰中蘇聯打日本很輕鬆指的是什麼?如果是指的諾門罕之戰,那麼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您,蘇軍打得一點都不輕鬆,雖然蘇聯在陸軍戰術上要領先日軍一個時代,但這場戰爭的實際並不是蘇軍所描述的那樣是蘇軍輕鬆的大勝。

如果打得很輕鬆指的是1945年的解放東北戰役,首先蘇聯的確打的很輕鬆,但是1945年的日本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部署在滿洲的關東軍的主力部隊早已經被消耗在了東南亞戰場,已經遠不是鼎盛時期的關東軍。面對經過蘇德戰場歷練出來的蘇軍,日軍無論從裝備、戰術理念還是官兵士氣上都與蘇軍有巨大的差距,蘇軍橫掃日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我們再看美軍,二戰中美軍在太平洋戰場面對的是日本的海空軍甚至陸軍的主力部隊,而日本的海空軍具有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經過了長期的戰爭準備,所以在戰爭初期日軍甚至佔了上風。但隨著太平洋戰爭的推進,美國超強的綜合國力優勢顯現了出來,在裝備的質量和數量上都建立了對日本的碾壓優勢,所以在1943年以後,美軍相對日軍的戰場優勢已經十分明顯了。日軍的海空軍裝備在世界上處於先進地位,

而陸軍從裝備到作戰理念都十分陳舊,完全不具備二戰的水準,只能欺負一下尚處於農業時代的亞洲國家,面對歐美對手顯然不是對手。蘇軍主要面對的恰恰是日本陸軍,而美軍面對的主要是日本的海空軍,所以讓人們產生了一種蘇聯打日本很輕鬆,美國打日本很艱難的感覺。如果讓美軍和蘇軍換一換,結果會完全相反。


照理說事


網上曾流傳過二戰主要國家交戰制衡怪圈:

日本軍隊打不贏蘇聯軍隊

蘇聯軍隊又打不贏德國軍隊

德國軍隊又打不贏美國軍隊

根據這個鏈條,美國軍隊打日本軍隊應該比蘇聯軍隊打日本軍隊更輕鬆,但事實似乎恰恰相反,美軍打日軍很費勁,給人的感覺至少比蘇軍打日軍更費勁。蘇軍在二戰開頭和結尾的兩仗(諾門坎和二戰末期出兵東北)都把日軍打得稀里嘩啦,而美軍在太平洋戰場打日軍卻很吃力的樣子。

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上面的三句話只是段子,看看樂一樂就行,不必太較真。在真實的二戰中,蘇聯打日軍並不輕鬆,美軍打日軍也不容易,但不至於說太艱難。

蘇聯與鬼子交手主要在諾門坎戰役和二戰快要結束的時候,蘇軍雖然獲勝,但也付出不小的犧牲。在諾門坎戰役中,雙方陸續投入兵力十萬,歷時一個月血戰。蘇聯在名將朱可夫的指揮下,傷亡達2.4萬,其中陣亡約7000人。反觀日軍,傷亡1.8萬人,其中陣亡約7500人。看起來,雙方損失相當,蘇軍損失還稍大一點。要知道,蘇軍掌握著制空權並擁有大量裝甲部隊。第二次蘇日交戰是二戰末期蘇軍出兵中國東北,幾天之內就瓦解了幾十萬關東軍。事實上,此時的關東軍精銳大部分已經陸續南調到太平洋戰場,不復當年之盛。而且,蘇軍並未重創日軍,由於日本天皇投降,關東軍才放下武器。真要打起來,蘇軍至少也得付出個小十萬的傷亡。幾十萬關東軍又不是豬,不會等著蘇軍去活捉他們。

美軍和日軍的戰場就是太平洋上的那些島嶼了。太平洋戰爭初期,美軍當時的重點並非亞洲,而是歐洲。也就是說,美國沒把日軍當作主要對手,對日作戰上並未投入主力和精銳,而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卻投入了主力和重兵。這樣的美軍對上日軍,在初期自然有些吃虧。在這種情況下,美軍的表現依然可圈可點。如在瓜島爭奪戰中,美軍面對強悍的日軍並未退縮,反而給予其重大殺傷,一戰殲滅日軍2.5萬。在太平洋戰爭後期,美軍將作戰重心轉移到亞洲,日軍的日子就更難過了。在美軍攻佔日軍島嶼作戰中,艦炮支援射擊,空中戰鬥機可以隨時呼叫,地面部隊火力強大,打得日軍抱頭鼠竄。

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硫磺島戰役,美軍唯一一次受傷人數超過日軍,得相當慘烈。美軍方面傷亡2.8萬人,日軍方面則是2.2萬人。儘管美軍損失慘重,但傷亡人數多和打得艱難還是有區別的。如果日軍和美軍實打實對抗,美軍憑藉強大的火力可以虐爆日軍。然而日軍卻喜歡鑽洞、爬山、打冷槍,使美軍防不勝防。另外,美軍面臨的對手大部分都是鬼子的甲等師團,這些部隊是鬼子的精銳,收拾起來很不容易,所以美軍能夠取得這樣的戰績已經不錯了。說到底,還是美軍家大業大,有錢任性,彈藥可以無限往日軍頭上傾瀉。

總之,蘇軍和美軍面對日軍之所以表現不同,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蘇聯和美國的作戰重心和投入不同(二戰初期蘇聯非常重視遠東,部署了重兵且由名將朱可夫指揮,美軍對亞洲戰場的重視和投入則遠遜歐洲);二是各自遇到的日軍強弱不同(二戰末期蘇軍在遠東遇到的日本關東軍今非昔比,而美軍在太平洋戰場遇到的日軍則是其甲等精銳師團)。

參考文獻:

1.關河五十州:《當關東軍遇上蘇聯紅軍》

2.興遠:《最殘酷的戰鬥:硫磺島戰役生還者講述》

“許述工作室”成員“醉臥沙場”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所謂蘇軍打日本容易,美軍打日本艱難,這是由於戰爭形態的不同造成的錯覺。

先來說美軍為什麼打的艱難。自從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日軍就把海空軍的大部分主力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甚至在太平洋戰爭開局之初,打得美國太平洋艦隊喪失戰鬥力三個月之久。如果不是南雲中一做賊心虛般的懦弱,可能日軍有可能會重演日俄戰爭的勝局,即一戰殲滅美軍太平洋艦隊主力。

即使,珍珠港的偷襲沒能獲得最大的效果,但仍然讓美軍損失慘重。而在南洋戰場上,日軍的陸軍還海軍們通力合作,就一件事,佔領地盤。英國殖民軍隊被打得丟盔卸甲,在菲律賓美軍也再次遭遇敗績。


在馬來半島上,甚至出現日軍的自行車部隊追著英國人的機械化部隊跑的戰爭奇觀。這說明一點,即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投入的不管是海軍還是空軍或者是陸軍部隊,都是戰鬥力相當強悍的部隊。尤其是在太平洋上的島嶼中,日軍只調集甲種乙種師團上前線,這些部隊戰鬥力強悍,中下級指揮官能夠衝鋒在前,一般官兵悍不畏死,海軍則會盡力給陸軍和陸戰隊提供火力和其他技術裝備支持,可以說是日本軍隊的精華所在。所以美國軍隊在初期的跳島作戰中傷亡慘重,雖說美軍財大氣粗,火力傾瀉都不不叫事兒,可是在悍勇的小日本面前也不免有些發虛。

而蘇軍出兵東北進攻關東軍則是另一番局面。首先,東北是中國戰略的突出部,白山黑水,多縱橫大平原,適合大規模機械化部隊縱橫奔馳,利於大兵團決戰。在太平洋上的一個個島上只能是添油戰術的打,不可能幾十萬人大會戰,估計有的島嶼都裝不下那麼多人。

蘇軍是在結束歐洲戰場的戰爭之後才調集重兵集團到了遠東地區,並且派出了威名赫赫的蘇軍戰將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親自指揮戰鬥。大軍人數接近百萬,天上有上千架戰鬥機,地上有幾千輛坦克大炮,並且蘇軍的坦克是又結實耐操、火炮口徑大殺傷力足的t-34系列,這種坦克打日本坦克簡直就是筷子筒豆腐,一打一個穿。

況且,蘇軍的戰役能力和蘇軍將領的戰術指揮能力,經過蘇德戰爭的洗禮,絕對是世界一流的。這和剛剛開展之初的蘇軍簡直就是一天一地的差別。

對手如此強大,關東軍自身呢?隨著日本戰略局勢的惡化,關東軍從皇君之花逐漸變成了皇軍之渣。

太平洋戰爭開始之後,日本關東軍就響應大本營的號召,把最能打的主力師團都抽調到了太平洋戰場,好鋼用在刀刃上嘛,美國鬼畜的小名就是刀刃。到了1945年1月,美軍日益逼近日本本土,關東軍這座戰鬥力輸血機自然得瘋狂開動。到了4月時,美軍攻佔沖繩,開始大規模空襲日本。

日本國內開始集中主力準備其所謂的本土決戰,要一億國民總玉碎。大本營又從關東軍抽掉了7個師團和關東軍所儲備的近1/3戰略物資回日本本土備戰(航空揮發油2萬千升,普通揮發油3萬千升,彈藥13個師團會戰份額)。

關東軍眼看著快被抽乾了,萬一蘇聯人打過來,或者是中國軍隊大舉反攻中國東北可咋辦?沒辦法,臨時組建吧,日本當即召集在東北的退伍軍人25萬人,又召集後備役甚至是當地的僑民來加入關東軍。反正能抓來人就能當兵,管他什麼樣子,甚至抓了部分偽軍補充進戰鬥序列。這樣來看,關東軍的人數迅速膨脹,兵力達到24個師團,約70萬人。但實際上,

其中的有作戰經驗的老兵不足十萬人,大部分都是新兵蛋子,況且武器裝備嚴重不足,士氣低落。就這樣一隻軍隊面臨著已經成為世界一流強軍的蘇聯軍隊,作戰結果可想而知。


我們愛歷史


日本和俄羅斯之間交手了幾次,賬面上倒是沒怎麼吃虧!日俄戰爭的時候,俄羅斯的總體實力確實是比日本要大得多,但是沙俄那個時候能投入到遠東地區的兵力並不多,當日本以舉國之力和俄羅斯作戰的時候,還是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軍隊打敗了!日本的那一仗傷亡了十幾萬人,俄羅斯也是隻多不少,那一次應該說日本是略勝於俄羅斯!後面的一場戰役就是諾門坎戰役,在那次戰役中俄羅斯軍隊的訓練非常的低劣,裝備方面也比日本稍微強了一點,但日本還是依靠關東軍的訓練優勢讓俄羅斯人在賬目上吃了大虧,俄羅斯軍隊的傷亡比日本的關東軍要大了很多!最後的一次大家都知道了,就是1945年的時候蘇聯軍隊進攻滿洲,那時候蘇聯紅軍的傷亡也不值得過於的誇耀,因為確實沒有對日本形成碾壓性的戰術優勢,而在那個時候,日本的關東軍的精銳已經被抽空了,關東軍的精銳被調到了南洋和太平洋上去,被美國的軍隊全部消滅了!

在美國的作戰詞典裡,如果美軍的傷亡高於對方,那是不可接受的,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火海戰術,不惜彈藥和金錢,對敵人實行地毯式的轟炸!所以你看一下美軍和日軍的傷亡比,大概就能夠知道美軍戰術的殘酷!

我們可以講,美國軍隊對付日本很困難,而蘇聯軍隊對付日本軍隊,這種結論純屬於宣傳上,完全沒有史料的支撐,蘇軍的戰鬥力是比較低劣的!

當然,日本確實是動過用武力收復北方四島的念頭,這也是在蘇聯解體的時候,那個時候,解體之後的俄羅斯海軍派遣的核潛艇部隊在東京灣上浮,這一舉動導致日本放棄了用武力收復北方四島的計劃!


帝國曆史觀察者




二戰後期,盟國達成一致意見,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並發表了《雅爾塔申明》。

在日本還是下決心要在本土組織六百萬人進行本土決戰、負隅頑抗時,美國在廣島、長崎丟了兩顆原子彈。給了日本要麼毀滅、要麼投降的最後警告。

到了這種境地,日本都還沒有下決心接受雅爾塔協議。還把最後一縷希望寄託在蘇聯不參戰上面。因為蘇德戰爭前日本跟蘇聯簽了一個《日蘇互不侵犯條約》,日本希望蘇聯遵守條約,不摻和他跟美國的本土決戰。


為什麼日本對蘇聯的畏懼超過了美國的原子彈?因為在諾門坎戰役時蘇聯對日本關東軍精銳的壓倒性優勢打擊把日本打怕了,再說蘇聯跟德國生死對決中表現出來的韌勁和強悍深深的震動了日本。在軸心國中德國的戰力首屈一指,也最終被蘇聯滅國,何況是戰後實力、戰鬥經驗都空前壯大的蘇聯?

當然,在即將重塑世界權力格局、亞洲利益分配的重大時刻,蘇聯並沒有如日本所願遵守日蘇條約,而是集結了150萬人的機械化戰鬥集群的鋼鐵洪流,開進中國東北,碾壓式的對關東軍進行了摧枯拉朽的打擊。



隨後,絕望的天皇出面收拾時局,宣佈投降。

蘇聯幾乎沒有付出多少代價輕鬆的解決了日本關東軍也摧垮了日本當局的信心,但是美國對日作戰就艱苦的多,雖然付出了沉重代價打贏了中途島戰役,消滅了日本的航母戰鬥群之後,在海上、空中取得了壓倒性優勢,但是還是得一個島一個島的爭奪,每一個島的佔領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所以萬不得已之下,美國才動了原子彈,希望震懾日本當局,促成日本投降,減少傷亡。

為什麼蘇聯打的那麼容易美國打的那麼難?那是因為蘇聯在跟德國對抗中,大兵團機械化作戰經驗已經非常成熟,而且工業製造能力也達到了相當高度,裝備也很強大,又是大陸對決,在裝備、作戰經驗上已經跟日本產生了代差,具有了碾壓日軍的能力。

而美國是遠道而來,又面臨日軍的島鏈狙擊和消耗,既無法大軍展開,又不適用重裝登陸,所以打起來就吃力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