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關於周村的故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周村西部有一條河,貫通南北。過去,這條河是彎到城邊來,再向北折,形成一個“S”形狀。早先,這條河叫泔溝河,到了清朝後期,改成了淦河,這裡面還有一段故事呢!

傳說泰安奶奶奉了天旨要點化一地興旺,她便巡遊各地仔細擇地。當她走到周村西南黃甲渡口時,看到泔溝河兩岸良田平疇,民風淳樸,就隨手把一塊“狗頭金”投到河中。次日早晨,黃甲渡口的一個莊稼漢子去河裡飲牛,看到河底有一塊三角不愣的石頭,暗綠色,就伸手撈了上來,拿在手上一掂,沉甸甸的壓手脖子,心想,大早晨我撈這石頭有何用處?晦氣!就隨手拋到河裡,牽牛走了。這東西又順流而下,衝到了南下河,準提庵的一位道姑也去擔水,木桶扣到水底,撅上來一看,怎麼有塊大石頭在桶裡呢?隨即倒進河裡,換個地方另打一桶水走了。

這些關於周村的故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那東西又順流而下,衝到了北下河。武聖門旁有一家菸袋頭子作坊,小夥計去河邊擔水,又把那東西撈了上來,他在作坊裡幹活,知道長綠鏽的不是石頭,是一塊銅。就拿回作坊,興沖沖告訴掌櫃的說,我在河裡撈了一塊銅,少說也有三斤多重,掌櫃的看也不看,就說扔到鍋裡吧。那時坩堝里正在鍊銅,這東西就和銅熔在了一塊,鑄成了菸袋頭子。這批菸袋頭子和往常不一樣,顏色鮮豔,金黃光亮。剛一出爐,碰巧讓街裡一家銅器鋪的掌櫃看見了。這個掌櫃的眼力極高,一眼看出菸袋頭子裡有金子,他不動聲色出了個高價,把這一爐的菸袋頭子全部買了過來,然後打出牌子:“八成銅,兩成金,不卷邊,不裂紋,使一年,亮一分,摩挲十年照出人。” 顧客一看,這菸袋頭子確實和別人家的不一般,爭相購買,雖然是價錢比別家的高一倍,仍然是供不應求。這樣一來,那菸袋頭子作坊發了一筆小財,銅器鋪發了一筆大財。俗話說,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事一傳十,十傳百,周村街上都知道泔溝河裡出金子,那個小夥計打水的河床就叫響了“金盆底”,人們說,泔溝河不能叫了,水中有金,就叫淦河吧,到了民國初年,連官府的文書上也寫作淦河了。泰安奶奶見了,長嘆一聲說,周村這地方,種莊稼的不發財,寺院雖多不擔財,開作坊的擔小財,做買賣的發大財。於是,周村街又叫“流水地”,成了商賈雲集日進斗金的旱碼頭。


萌山為什麼叫萌山?

在周村董永和七仙女的傳說故事中,最後西王母知道了七仙女私自下凡的事情後,親自出馬帶了天兵天將來強迫七仙女迴天上。七仙女沒有辦法,為了董永和孩子們不受連累,只好忍痛與董永分離。七仙女出門以後,兩個孩子啼哭不止。董永連忙把兩個孩子放進籮筐,一頭一個,挑起來出門追趕七仙女。追到馬鞍山的時候,終於追上了,他們一家人抱頭痛哭,把地上的石頭都打溼了,後來這個地方就叫做石(溼)埠。他們邊走邊哭,天神只好勸說七仙女趕快動身,並將帶來的天上的衣服交給織女。織女迫不得已,只好慢慢更衣,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周村變衣鋪村。換了衣服,他們一家人還是戀戀不捨。

這些關於周村的故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王母娘娘在天上看到,老這樣哭哭啼啼什麼時候是個頭。於是,從頭上拔下一根銀簪,往地上一丟,簪子落到七仙女與董永父子之間,墜落的地方,霎時萌發奔湧出一股滾滾泉水,不多時成為一條大河,將他們徹底分開。天神拉著七仙女往天上而去,董永與孩子們痛哭不已。銀簪插在地上成為一座山峰,就是萌山,也叫明水山。山下大河就是明水河,後來改為范陽河。俗傳,明水河與天上的銀河是相通的。因為七仙女在天上思念董永與孩子們,而董永與孩子們也思念七仙女,七仙女的姐姐們看著可憐,就不斷地向王母娘娘求情。最後感動了老人家,允許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日,讓他們在明水河上相會一次,屆時,天下的喜鵲都會飛到明水河上面來搭成橋,讓他們一家人團聚。因此,明水河又叫返陽河,後訛為范陽河。若干年後,董永成了仙人,就把會面的地方改到了天上的銀河。


為什麼說周村商埠文化是齊文化的延續和發展?

周村地區主要以丘陵為主,西有高山,北有大河,東是大海,山清水秀,物產豐富,是最適宜以自然經濟為主的古人類生存的地方。所以成為齊地、以至中原地區人類最早的聚居地,建立了最早的部落和城市,這個古城的遺址尚存,是中國目前保存歷史最遠古、面積最大的地面城市遺址。而周村城西的山東長白山脈的周圍,在二十世紀發現了大量非常珍貴的古代遺址,如:龍山遺址、丁公遺址、大史遺址等,它們充分證明了,這裡是新石器時代華夏文明——龍山文化的發祥地。齊文化是中國傳統經濟文化總結之大成,是魯文化、楚文化的基礎。它代表了中國早期創新進步的進取意識,創立了改革開放的理論體系,直到今天,我們的許多政策和理論都是來自於《管子》及稷下學的理論。國際上許多著名的政治經濟理論也從齊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中汲取營養。

這些關於周村的故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封建大一統的國家建立後,春秋以來的齊地中心臨淄很快衰落,但周村的前身於陵作為一個重要城市,從商代到唐朝時期,一直都是齊地的經濟文化中心。唐代宰相張說的《題古泉驛》,著名詩人李商隱的《初食筍呈座中》等作品,都紀錄了周村地區在當時的市場經濟繁榮景象,以及其規模和影響。宋元之後,隨著海上交通的發達,對外經貿活動的擴大,齊文化中的經濟發展的思想,進一步被補充和完善。至明清時期,形成了以周村地區的市場經濟思想為代表的商埠文化,促進了山東乃至全國近代化的進程。到近代周村被清政府闢為商埠,逐漸走向成熟和完善,代表了最前衛的工商業理念和先進的市場經濟思想。


八大祥字號為什麼都是在周村創辦的?

據不完全統計,從清初到解放前,孟氏商業集團先後在周村及其濟南、北京、天津、武漢、上海、哈爾濱、杭州等城市開辦了以祥字號為主的工商企業有106家以上。粗略統計,有綢布店56家,茶葉店20家,當鋪3家,錢莊6家,其餘20餘家。他們各家遍佈全國的商號中,最顯著的特點是絕大多數字號的名字中都帶有一個“祥”字,故人稱祥字號。最初具有代表性的是謙祥益、元祥、萬蚨祥、阜祥、瑞生祥、泉祥、瑞林祥、春和祥,即享譽天下的八大祥,到後來名號及經營者有變化,但經營主體變化不大。

這些關於周村的故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清代至民國,這八大祥在周村都有店鋪,有的還是母號。其餘尚有大大小小几十個字號,幾乎全部都在周村有過店鋪。如:除上述八大祥字號外,樂餘堂、世澤堂、克勤堂、善恕堂、三餘堂等經營的吉祥、瑞蚨祥、瑞生祥等其他字號,在周村絲市、大街、魚店街等處,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蹤跡這是因為周村是明末清初山東唯一的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又是魯中的經貿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其經濟地位在中國北方也是首屈一指的。孟氏最早是章丘縣的官僚地主家族,清初開始投資工商業。他們曾經先後到濟南、天津、濰縣等地做過買賣,都沒有成功。最後落腳在周村,先是開辦染坊、銀號、雜貨鋪等,很快發展起來,成為周村崛起的後起之秀。到孟洛川的時候,他們已經從周村發展到北京、武漢、上海、天津等地,佔據了在全國商業資本界舉足輕重的地位。


老龍窩真的有龍王嗎

周村老龍窩街的北面,在古時候有一個碧波湖。湖水清澈,綠樹繞岸,風景十分秀麗。傳說,有一年的夏天,湛藍的天空中,忽然烏雲四合,狂風大作,震耳欲聾的炸雷一個接一個,嚇得人們都不敢出門。夜裡,傾盆大雨下個不停,大街小巷都成了河流。第二天一早,雲開霧散,紅日高照,一切似乎恢復了往日的平靜。當人們走過碧波湖的時候,才發現湖的面積擴大了好幾倍,湖水也變得墨綠,深不可測。湖面上雲霧繚繞,不見了往日鳥語花香的景象。過了一些日子,老百姓紛紛傳說,在狂風暴雨的夜裡,有一隻老龍掉進了碧波湖。有人夜間看見它在柳樹下面擦洗傷口,它的眼睛有燈籠那麼大,如同月亮一樣明亮。他的每一片鱗片都像銅盆那麼大,閃閃發光。它呻吟的聲音,好像雨天的悶雷。它從湖中出來的時候,湖水翻滾,波濤洶湧澎湃,雲霧瀰漫。

這些關於周村的故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從此以後,雖然沒有發生什麼異常,但再也沒有人敢在夜間從湖邊路過了。以後,人們稱碧波湖為老龍灣。明朝中葉,周村一帶發生了大旱,連續半年多滴雨未落,莊稼都乾死了,老百姓沒有了吃的,都先後離鄉背井逃難去了,只剩下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這時候,有的老人想起了老龍。大家七拼八湊了點供品,扶老攜幼來到湖邊,跪在水邊訴說著災難,說到傷心的地方,大家一齊失聲痛哭,哭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湖水平靜如鏡,毫無動靜。有人動搖了,說水中是不是有龍,並沒有得到證實,我們不要浪費時間了,還是想辦法逃難去吧。老人們走路都走不動,往哪兒逃呢?他們仍然每天虔誠地到水邊來禮拜,祈求老龍大發善心,救一救奄奄一息的窮人吧!求到第三天的時候,晴空萬里,突然飛來一朵白雲,來到周村上空之後,迅速增長擴大,剎那間雲遮霧罩,雷電大作。只見湖水如開了鍋一樣,波浪衝天而起,一場大雨從天而降。人們站在雨中,歡呼雀躍。旱情解除了,田地裡又長出了綠油油的秧苗。逃難的人們陸續回到家鄉。 大家為了感謝老龍的幫助,在湖邊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龍王廟,並且扎臺唱了三天大戲。後來,人們聽說,老龍因為拯救老百姓,私自興雲下雨,違犯了天條,被玉皇大帝挖去了一隻眼,並且罰它到蓬萊做苦工去了。所以,老龍灣再也沒有老龍了,只剩下老龍窩的地名。每到農曆二月初二日,人們都要在龍王廟前搭臺唱戲,舉行隆重的廟會活動,以感謝老龍對周村人民的貢獻


綢市街為什麼只有一半?

周村綢市街的歷史可追溯到秦漢時代。那時山路難走,地表水又多,從濟南到青州,要從周村南面的於陵古城往北,經周村現油坊街、芙蓉街,從望雲門處進綢市街,向北可去樂安、千乘、無棣等地,往東即去青州。因為綢市街南衝於陵,北望無棣、滄州等地,是南北交通要道,地勢較高,逐漸成為一個較大的居民點和市場。漢代以後,佛教等外國宗教東來,周村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吸引了宗教界人士的注意,各種宗教紛至沓來。至唐代,已經有規模很大的明教寺等宗教建築。這裡經常舉辦各種各樣的廟會活動,南來北往的人流不斷,形成了一條以貿易為主的商業街市。後來,各色商人在廟宇前開設商店,綢市街成為固定的商業街市,這時大多是賣絲、綢、藥材、日用品、用具等。但是,淦河的河水西來,對綢市街的南段沖刷很嚴重。至宋元時,綢市街的南頭被淦河水完全沖斷,只剩了北面的半條街。


劉大王為什麼不是劉閣老?

劉氏是明末周村崛起的一個官僚家族。首先是出身於農民家庭的劉一相考中進士,後來擔任陝西副使。他的兒子劉鴻訓,於明萬曆四十一年考中進士,先授翰林院編修,後官至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故被稱為閣老劉鴻訓的兒子劉孔和,字節之,生於明末。他雖然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科舉不利。20歲時,李自成起義爆發,最終把明王朝推翻。當李自成的義軍攻陷北京後,他為了保護家族利益及地方上的治安,自己出資招兵買馬,拉起了一支3000人的隊伍,專門對付來周村騷擾老百姓的亂軍,受到人民的歡迎。

這些關於周村的故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清軍入關後,他積極參加復明抗清鬥爭,率部轉戰大江南北,後因叛徒的暗害,他被殺害在黃河岸邊。由於他在明末動亂的年代裡,挺身而出保護周村一帶百姓,因此受到當地人民的世代尊重。後來被神化為“劉大王”,並在淦河旁建有規模宏偉的大王廟,他的事蹟在保存至今的《大王廟碑記》中記載得比較詳細。


周村為什麼被稱為絲綢之鄉?

周村的前身於陵,是淄博乃至山東最早的古城遺址,與西面不遠的龍山文化發現地,都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密集地。現在發現的大量各種各樣的陶紡輪,就是那時的人們養蠶織綢的工具。從西周到漢代,齊地是全國的絲綢生產和貿易中心,作為經濟發達的齊國大城市於陵,一直是絲綢的主要生產基地和商業中心,也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的源頭。

這些關於周村的故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近代以來,周村的絲綢生產和貿易,在山東省和中國北方地區,具有非常重要的壟斷地位。開埠以後的絲綢生產額達到全省的64%左右,山東所有的機械繅絲工廠,都創辦於周村。三十年代後,周村的蠶繭加工、繅絲、絲織、染絲、染綢、印花、絲綢貿易一條龍格局,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周村的山東制絲廠、絲綢印染廠到今天為止,一直是全國最大的國營繅絲廠和絲綢印染廠。周村古代形成的絲市街、綢市街,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國絲綢文化的標誌,是絲綢之路源頭的證明。


於陵為什麼被看作是周村的前身?

周村南郊的逢伯陵之國、商代的於陵侯國,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們的首都,就是今天的於陵故城遺址。它在漢代是濟南國的軍事首腦機關所在地(都尉),是濟南(歷城)以西最大的古代城市。那時候,周村只不過是於陵通往北方地區大路上的一個居民點。

這些關於周村的故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隋唐以來,周村成為這一地區的宗教中心,進而取代於陵成為地區的經濟中心,而於陵縣城自隋代遷往長山後,逐漸衰敗,成為一個較大的村落明末清初,周村由於各方面的有利因素,迅速發展起來,形成為魯中地區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和工商業中心城市。因此,著名歷史學家侯仁之教授認為,於陵就是周村的前身。


為什麼說揚州橋的故事不是事實?

多年以來,周村的某些地區,流傳著李化熙當大臣時,所謂挪用軍餉修建揚州橋和金鑾殿的故事。經考察,與歷史事實根本不符合。周村最早的揚州橋,位置在今天的匯龍橋,是一個很小的石板橋,也叫通濟橋,據說是明代一個揚州籍地方官主持修建的,所以俗稱為揚州橋。那時候,李化熙還沒有出生。

這些關於周村的故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揚州橋經過歷代重修,規模不斷擴大,後更名為匯龍橋。李化熙退出官場回鄉後,曾經參加重修的捐資活動,但那時他已經不在其位,談不上挪用公款的問題。嘉慶以後,永安鎮城南的一座小石橋因為方向衝南,周村又有北揚州之稱,故名為揚州橋,這時候的李化熙早已去世多年。


周村歷史上為什麼會出現天后宮?

天后就是媽祖,即“海上女神”林默娘。林默娘為宋代福建省莆田湄洲人,據傳因常搭救海上遇難漁民而被奉為江海之神,是福建地區也就是海神原籍鄉人對她的愛稱。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稱她為“龍女”、“神女”。羽化昇天後,人們在湄洲島上立廟祭奉。此後,航海的人常見媽祖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之人,並幫助海戰中的愛國將領和朝廷欽使在海上轉危為安,屢建功勳,因此受到官府的認可和各朝代帝王的不斷褒封,封號從“夫人”到“天妃”,最後封至“天后”,成為深受愛戴的女神。

這些關於周村的故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周村在明末清初商業貿易發達,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客商前來投資設點,其中福建的閩商繼晉商之後,大量來到周村,經營竹器、漆、傘、扇、藥材、水果、紙業等商品,形成了勢力很大的福建幫。當時他們的貨物,很大一部分需要通過運河,運至臨清,換成陸運或從清河,再轉運到周村。因此,水運對他們十分重要,他們祈求保佑航運的天后負責他們的安全。在他們的倡導下,於乾隆三十三年集資修建了這座富麗堂皇的天后宮。媽祖的信仰由福建商人傳入周村後,很快由單司航運之職迅速發展為多功能的神靈,並當做護城神加以崇拜。天后既護航,又能祛災賜福,掌握著福、祿、壽、喜乃至生育等大權,法力無邊,而且有求必應。 天后宮歷來香火很盛,特別是每年農曆3月23日,娘娘誕辰的時候,這裡都舉行“廟會”,表演芯子、高蹺、龍燈、旱船、獅子舞等等。百戲雲集,萬人空巷,熱鬧非凡。 隨著媽祖文化研究在國內外的升溫,海神天后這種民間信仰正逐步納入與國際媽祖文化融合的軌道。天后不僅是連接海內外華人骨肉親情的紐帶,而且已成為一位跨越國界的和平女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