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关于周村的故事,你可能还不知道!

周村西部有一条河,贯通南北。过去,这条河是弯到城边来,再向北折,形成一个“S”形状。早先,这条河叫泔沟河,到了清朝后期,改成了淦河,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呢!

传说泰安奶奶奉了天旨要点化一地兴旺,她便巡游各地仔细择地。当她走到周村西南黄甲渡口时,看到泔沟河两岸良田平畴,民风淳朴,就随手把一块“狗头金”投到河中。次日早晨,黄甲渡口的一个庄稼汉子去河里饮牛,看到河底有一块三角不愣的石头,暗绿色,就伸手捞了上来,拿在手上一掂,沉甸甸的压手脖子,心想,大早晨我捞这石头有何用处?晦气!就随手抛到河里,牵牛走了。这东西又顺流而下,冲到了南下河,准提庵的一位道姑也去担水,木桶扣到水底,撅上来一看,怎么有块大石头在桶里呢?随即倒进河里,换个地方另打一桶水走了。

这些关于周村的故事,你可能还不知道!

那东西又顺流而下,冲到了北下河。武圣门旁有一家烟袋头子作坊,小伙计去河边担水,又把那东西捞了上来,他在作坊里干活,知道长绿锈的不是石头,是一块铜。就拿回作坊,兴冲冲告诉掌柜的说,我在河里捞了一块铜,少说也有三斤多重,掌柜的看也不看,就说扔到锅里吧。那时坩埚里正在炼铜,这东西就和铜熔在了一块,铸成了烟袋头子。这批烟袋头子和往常不一样,颜色鲜艳,金黄光亮。刚一出炉,碰巧让街里一家铜器铺的掌柜看见了。这个掌柜的眼力极高,一眼看出烟袋头子里有金子,他不动声色出了个高价,把这一炉的烟袋头子全部买了过来,然后打出牌子:“八成铜,两成金,不卷边,不裂纹,使一年,亮一分,摩挲十年照出人。” 顾客一看,这烟袋头子确实和别人家的不一般,争相购买,虽然是价钱比别家的高一倍,仍然是供不应求。这样一来,那烟袋头子作坊发了一笔小财,铜器铺发了一笔大财。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周村街上都知道泔沟河里出金子,那个小伙计打水的河床就叫响了“金盆底”,人们说,泔沟河不能叫了,水中有金,就叫淦河吧,到了民国初年,连官府的文书上也写作淦河了。泰安奶奶见了,长叹一声说,周村这地方,种庄稼的不发财,寺院虽多不担财,开作坊的担小财,做买卖的发大财。于是,周村街又叫“流水地”,成了商贾云集日进斗金的旱码头。


萌山为什么叫萌山?

在周村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故事中,最后西王母知道了七仙女私自下凡的事情后,亲自出马带了天兵天将来强迫七仙女回天上。七仙女没有办法,为了董永和孩子们不受连累,只好忍痛与董永分离。七仙女出门以后,两个孩子啼哭不止。董永连忙把两个孩子放进箩筐,一头一个,挑起来出门追赶七仙女。追到马鞍山的时候,终于追上了,他们一家人抱头痛哭,把地上的石头都打湿了,后来这个地方就叫做石(湿)埠。他们边走边哭,天神只好劝说七仙女赶快动身,并将带来的天上的衣服交给织女。织女迫不得已,只好慢慢更衣,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周村变衣铺村。换了衣服,他们一家人还是恋恋不舍。

这些关于周村的故事,你可能还不知道!

王母娘娘在天上看到,老这样哭哭啼啼什么时候是个头。于是,从头上拔下一根银簪,往地上一丢,簪子落到七仙女与董永父子之间,坠落的地方,霎时萌发奔涌出一股滚滚泉水,不多时成为一条大河,将他们彻底分开。天神拉着七仙女往天上而去,董永与孩子们痛哭不已。银簪插在地上成为一座山峰,就是萌山,也叫明水山。山下大河就是明水河,后来改为范阳河。俗传,明水河与天上的银河是相通的。因为七仙女在天上思念董永与孩子们,而董永与孩子们也思念七仙女,七仙女的姐姐们看着可怜,就不断地向王母娘娘求情。最后感动了老人家,允许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让他们在明水河上相会一次,届时,天下的喜鹊都会飞到明水河上面来搭成桥,让他们一家人团聚。因此,明水河又叫返阳河,后讹为范阳河。若干年后,董永成了仙人,就把会面的地方改到了天上的银河。


为什么说周村商埠文化是齐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周村地区主要以丘陵为主,西有高山,北有大河,东是大海,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最适宜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古人类生存的地方。所以成为齐地、以至中原地区人类最早的聚居地,建立了最早的部落和城市,这个古城的遗址尚存,是中国目前保存历史最远古、面积最大的地面城市遗址。而周村城西的山东长白山脉的周围,在二十世纪发现了大量非常珍贵的古代遗址,如:龙山遗址、丁公遗址、大史遗址等,它们充分证明了,这里是新石器时代华夏文明——龙山文化的发祥地。齐文化是中国传统经济文化总结之大成,是鲁文化、楚文化的基础。它代表了中国早期创新进步的进取意识,创立了改革开放的理论体系,直到今天,我们的许多政策和理论都是来自于《管子》及稷下学的理论。国际上许多著名的政治经济理论也从齐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中汲取营养。

这些关于周村的故事,你可能还不知道!

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建立后,春秋以来的齐地中心临淄很快衰落,但周村的前身於陵作为一个重要城市,从商代到唐朝时期,一直都是齐地的经济文化中心。唐代宰相张说的《题古泉驿》,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初食笋呈座中》等作品,都纪录了周村地区在当时的市场经济繁荣景象,以及其规模和影响。宋元之后,随着海上交通的发达,对外经贸活动的扩大,齐文化中的经济发展的思想,进一步被补充和完善。至明清时期,形成了以周村地区的市场经济思想为代表的商埠文化,促进了山东乃至全国近代化的进程。到近代周村被清政府辟为商埠,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代表了最前卫的工商业理念和先进的市场经济思想。


八大祥字号为什么都是在周村创办的?

据不完全统计,从清初到解放前,孟氏商业集团先后在周村及其济南、北京、天津、武汉、上海、哈尔滨、杭州等城市开办了以祥字号为主的工商企业有106家以上。粗略统计,有绸布店56家,茶叶店20家,当铺3家,钱庄6家,其余20余家。他们各家遍布全国的商号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绝大多数字号的名字中都带有一个“祥”字,故人称祥字号。最初具有代表性的是谦祥益、元祥、万蚨祥、阜祥、瑞生祥、泉祥、瑞林祥、春和祥,即享誉天下的八大祥,到后来名号及经营者有变化,但经营主体变化不大。

这些关于周村的故事,你可能还不知道!

清代至民国,这八大祥在周村都有店铺,有的还是母号。其余尚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字号,几乎全部都在周村有过店铺。如:除上述八大祥字号外,乐余堂、世泽堂、克勤堂、善恕堂、三余堂等经营的吉祥、瑞蚨祥、瑞生祥等其他字号,在周村丝市、大街、鱼店街等处,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这是因为周村是明末清初山东唯一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又是鲁中的经贸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其经济地位在中国北方也是首屈一指的。孟氏最早是章丘县的官僚地主家族,清初开始投资工商业。他们曾经先后到济南、天津、潍县等地做过买卖,都没有成功。最后落脚在周村,先是开办染坊、银号、杂货铺等,很快发展起来,成为周村崛起的后起之秀。到孟洛川的时候,他们已经从周村发展到北京、武汉、上海、天津等地,占据了在全国商业资本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老龙窝真的有龙王吗

周村老龙窝街的北面,在古时候有一个碧波湖。湖水清澈,绿树绕岸,风景十分秀丽。传说,有一年的夏天,湛蓝的天空中,忽然乌云四合,狂风大作,震耳欲聋的炸雷一个接一个,吓得人们都不敢出门。夜里,倾盆大雨下个不停,大街小巷都成了河流。第二天一早,云开雾散,红日高照,一切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当人们走过碧波湖的时候,才发现湖的面积扩大了好几倍,湖水也变得墨绿,深不可测。湖面上云雾缭绕,不见了往日鸟语花香的景象。过了一些日子,老百姓纷纷传说,在狂风暴雨的夜里,有一只老龙掉进了碧波湖。有人夜间看见它在柳树下面擦洗伤口,它的眼睛有灯笼那么大,如同月亮一样明亮。他的每一片鳞片都像铜盆那么大,闪闪发光。它呻吟的声音,好像雨天的闷雷。它从湖中出来的时候,湖水翻滚,波涛汹涌澎湃,云雾弥漫。

这些关于周村的故事,你可能还不知道!

从此以后,虽然没有发生什么异常,但再也没有人敢在夜间从湖边路过了。以后,人们称碧波湖为老龙湾。明朝中叶,周村一带发生了大旱,连续半年多滴雨未落,庄稼都干死了,老百姓没有了吃的,都先后离乡背井逃难去了,只剩下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这时候,有的老人想起了老龙。大家七拼八凑了点供品,扶老携幼来到湖边,跪在水边诉说着灾难,说到伤心的地方,大家一齐失声痛哭,哭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湖水平静如镜,毫无动静。有人动摇了,说水中是不是有龙,并没有得到证实,我们不要浪费时间了,还是想办法逃难去吧。老人们走路都走不动,往哪儿逃呢?他们仍然每天虔诚地到水边来礼拜,祈求老龙大发善心,救一救奄奄一息的穷人吧!求到第三天的时候,晴空万里,突然飞来一朵白云,来到周村上空之后,迅速增长扩大,刹那间云遮雾罩,雷电大作。只见湖水如开了锅一样,波浪冲天而起,一场大雨从天而降。人们站在雨中,欢呼雀跃。旱情解除了,田地里又长出了绿油油的秧苗。逃难的人们陆续回到家乡。 大家为了感谢老龙的帮助,在湖边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龙王庙,并且扎台唱了三天大戏。后来,人们听说,老龙因为拯救老百姓,私自兴云下雨,违犯了天条,被玉皇大帝挖去了一只眼,并且罚它到蓬莱做苦工去了。所以,老龙湾再也没有老龙了,只剩下老龙窝的地名。每到农历二月初二日,人们都要在龙王庙前搭台唱戏,举行隆重的庙会活动,以感谢老龙对周村人民的贡献


绸市街为什么只有一半?

周村绸市街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代。那时山路难走,地表水又多,从济南到青州,要从周村南面的於陵古城往北,经周村现油坊街、芙蓉街,从望云门处进绸市街,向北可去乐安、千乘、无棣等地,往东即去青州。因为绸市街南冲於陵,北望无棣、沧州等地,是南北交通要道,地势较高,逐渐成为一个较大的居民点和市场。汉代以后,佛教等外国宗教东来,周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吸引了宗教界人士的注意,各种宗教纷至沓来。至唐代,已经有规模很大的明教寺等宗教建筑。这里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庙会活动,南来北往的人流不断,形成了一条以贸易为主的商业街市。后来,各色商人在庙宇前开设商店,绸市街成为固定的商业街市,这时大多是卖丝、绸、药材、日用品、用具等。但是,淦河的河水西来,对绸市街的南段冲刷很严重。至宋元时,绸市街的南头被淦河水完全冲断,只剩了北面的半条街。


刘大王为什么不是刘阁老?

刘氏是明末周村崛起的一个官僚家族。首先是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刘一相考中进士,后来担任陕西副使。他的儿子刘鸿训,于明万历四十一年考中进士,先授翰林院编修,后官至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故被称为阁老刘鸿训的儿子刘孔和,字节之,生于明末。他虽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科举不利。20岁时,李自成起义爆发,最终把明王朝推翻。当李自成的义军攻陷北京后,他为了保护家族利益及地方上的治安,自己出资招兵买马,拉起了一支3000人的队伍,专门对付来周村骚扰老百姓的乱军,受到人民的欢迎。

这些关于周村的故事,你可能还不知道!

清军入关后,他积极参加复明抗清斗争,率部转战大江南北,后因叛徒的暗害,他被杀害在黄河岸边。由于他在明末动乱的年代里,挺身而出保护周村一带百姓,因此受到当地人民的世代尊重。后来被神化为“刘大王”,并在淦河旁建有规模宏伟的大王庙,他的事迹在保存至今的《大王庙碑记》中记载得比较详细。


周村为什么被称为丝绸之乡?

周村的前身於陵,是淄博乃至山东最早的古城遗址,与西面不远的龙山文化发现地,都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密集地。现在发现的大量各种各样的陶纺轮,就是那时的人们养蚕织绸的工具。从西周到汉代,齐地是全国的丝绸生产和贸易中心,作为经济发达的齐国大城市於陵,一直是丝绸的主要生产基地和商业中心,也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源头。

这些关于周村的故事,你可能还不知道!

近代以来,周村的丝绸生产和贸易,在山东省和中国北方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垄断地位。开埠以后的丝绸生产额达到全省的64%左右,山东所有的机械缫丝工厂,都创办于周村。三十年代后,周村的蚕茧加工、缫丝、丝织、染丝、染绸、印花、丝绸贸易一条龙格局,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周村的山东制丝厂、丝绸印染厂到今天为止,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国营缫丝厂和丝绸印染厂。周村古代形成的丝市街、绸市街,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丝绸文化的标志,是丝绸之路源头的证明。


於陵为什么被看作是周村的前身?

周村南郊的逢伯陵之国、商代的於陵侯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们的首都,就是今天的於陵故城遗址。它在汉代是济南国的军事首脑机关所在地(都尉),是济南(历城)以西最大的古代城市。那时候,周村只不过是於陵通往北方地区大路上的一个居民点。

这些关于周村的故事,你可能还不知道!

隋唐以来,周村成为这一地区的宗教中心,进而取代於陵成为地区的经济中心,而於陵县城自隋代迁往长山后,逐渐衰败,成为一个较大的村落明末清初,周村由于各方面的有利因素,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为鲁中地区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和工商业中心城市。因此,著名历史学家侯仁之教授认为,於陵就是周村的前身。


为什么说扬州桥的故事不是事实?

多年以来,周村的某些地区,流传着李化熙当大臣时,所谓挪用军饷修建扬州桥和金銮殿的故事。经考察,与历史事实根本不符合。周村最早的扬州桥,位置在今天的汇龙桥,是一个很小的石板桥,也叫通济桥,据说是明代一个扬州籍地方官主持修建的,所以俗称为扬州桥。那时候,李化熙还没有出生。

这些关于周村的故事,你可能还不知道!

扬州桥经过历代重修,规模不断扩大,后更名为汇龙桥。李化熙退出官场回乡后,曾经参加重修的捐资活动,但那时他已经不在其位,谈不上挪用公款的问题。嘉庆以后,永安镇城南的一座小石桥因为方向冲南,周村又有北扬州之称,故名为扬州桥,这时候的李化熙早已去世多年。


周村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天后宫?

天后就是妈祖,即“海上女神”林默娘。林默娘为宋代福建省莆田湄洲人,据传因常搭救海上遇难渔民而被奉为江海之神,是福建地区也就是海神原籍乡人对她的爱称。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称她为“龙女”、“神女”。羽化升天后,人们在湄洲岛上立庙祭奉。此后,航海的人常见妈祖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之人,并帮助海战中的爱国将领和朝廷钦使在海上转危为安,屡建功勋,因此受到官府的认可和各朝代帝王的不断褒封,封号从“夫人”到“天妃”,最后封至“天后”,成为深受爱戴的女神。

这些关于周村的故事,你可能还不知道!

周村在明末清初商业贸易发达,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投资设点,其中福建的闽商继晋商之后,大量来到周村,经营竹器、漆、伞、扇、药材、水果、纸业等商品,形成了势力很大的福建帮。当时他们的货物,很大一部分需要通过运河,运至临清,换成陆运或从清河,再转运到周村。因此,水运对他们十分重要,他们祈求保佑航运的天后负责他们的安全。在他们的倡导下,于乾隆三十三年集资修建了这座富丽堂皇的天后宫。妈祖的信仰由福建商人传入周村后,很快由单司航运之职迅速发展为多功能的神灵,并当做护城神加以崇拜。天后既护航,又能祛灾赐福,掌握着福、禄、寿、喜乃至生育等大权,法力无边,而且有求必应。 天后宫历来香火很盛,特别是每年农历3月23日,娘娘诞辰的时候,这里都举行“庙会”,表演芯子、高跷、龙灯、旱船、狮子舞等等。百戏云集,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随着妈祖文化研究在国内外的升温,海神天后这种民间信仰正逐步纳入与国际妈祖文化融合的轨道。天后不仅是连接海内外华人骨肉亲情的纽带,而且已成为一位跨越国界的和平女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