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黃河水變清,會產生什麼影響?

鹽荒子孫V


大家好!這是個非常有意思也非常現實的問題,我來談點看法,歡迎批評。

首先,黃河會變清嗎?可能不大。我們常常會把環境變化遷怒於人為因素,其實這不是嚴謹的科學態度。或許歷史學家會告訴我們,中國這塊地方几千年來氣候經常會發生一些變化。華夏民族發源於黃河流域是偶然嗎?不是,是必然。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在幾千年前,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非常適合人類生存繁衍,土壤肥沃,雨水豐沛,所以我們的祖先主要在那塊區域活動,事實上也是如此。有證據嗎?有!我們都知道今天的河南省簡稱:豫。何謂豫,這裡有大象。但是我們知道,大象只能生活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所以至少在宋代,河南是有大象的,也就是說河南可能處於亞熱帶氣候。此外,我們河套地區和新疆也是如此,古代氣候與現代不同。黃河為啥為會黃呢?河水夾帶大量泥沙,也就是黃河上游水土流失嚴重。原因是植被破壞。好了,如果我們能運用現代技術讓黃河上游的植被覆蓋率提高,那麼黃河變清的可能性是有的。

其次,黃河水變清會產生什麼影響呢?我認為影響巨大。假設黃河流域的氣候不變,也就是氣溫和降水不變,那麼黃河變清會直接造成黃河河床會逐年下降,黃河水流加快,帶來的後果是黃河支流供水量逐年減少,自然灌溉農田面積發生變化。與此同時,由於黃河水位下降還會帶來黃河沿岸的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土壤環境發生變化。所以,黃河流域不僅不會出現用水改善,反而可能出現更加缺水的嚴重問題,直接後果是土地的沙化、鹽鹼化現象更加嚴重。當然,如果黃河變清,那麼黃河入海口的陸地面積也會發生一些變化,而黃河是否會再次變道那就不得而知。假如黃河變道,逐水而居、而發展的黃河流域的城市群會不會出現遷移就更難講。

我們往往高估自己的力量,其實在大自然面前我們非常渺小。自然似乎具備某種自我修復能力,以達到某種微妙的平衡。當我們擁有更多知識之後應該考慮如何適應自然,尊重自然。當為了生存必須改變自然時,必須遵循自然法則,否則必將付出代價。


庸人良品


黃河水變清,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現在還不能妄下結論。過去,有一句口號,或者說有一句民謠,叫做“聖人出,黃河清”,於是,我們的一些上面的人就打起了黃河的主意。

水利學家黃萬里是黃炎培的兒子,他曾因反對黃河三門峽水利工程而被錯劃為右派。1955年4月,在相關部門的指示下,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動工。同月,中國水利部召集學者和水利工程師70多人就已開工的黃河三門峽水利規劃方案進行討論。在當時,所有的人都拼命的鼓吹“聖人出,黃河清”,在這種狂熱的氣氛下,黃萬里是唯一反對建造三門峽水庫的與會者,並與其他專家在會上進行了七天的激烈的辯論。黃萬里據理力爭,從多個層面科學論證為什麼不能修建黃河三門峽工程。黃萬里這樣不識時務,給領導帶來了惡劣的印象,把他打成“反動科學威權”,撤銷了他一切職位,不允許他給學生上課,不允許發表言論。黃萬里依然沒有放棄真理,又繼續給領導上書,闡述他的觀點,領導終於惱羞成怒,把他一家都下放到江西勞動,讓當地勞改農場對他嚴加管教。

黃萬里去世的時候,他的遺囑裡面全是指導如何治理江河的話,說如果這樣做可以少死幾萬人,對他個人和對家屬沒有一個字涉及。

黃河的生態環境比較特殊,是逐漸形成的,想一下子徹底改變它,到底會有什麼樣的影響,現在還很難說。是利端大於弊端,還是弊端大於利端,我們還不能隨隨便便就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還是要寄託於科學的嚴肅論證。黃河治理,不能牽扯到政治因素過多,而是應該有科學的判斷,政治因素過多,就會影響科學決策。

不過,我相信,總有一天,黃河的水是會清的。


懷疑探索者


黃河之所以叫“黃河”,主要原因就在於河水中的大量泥沙。

據當代水文測量,黃河天然年均來沙量約為16億噸。這麼多的泥沙,多來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區域。這些泥沙,在中國歷史的很長時段內,是讓下游民眾和各代政府很頭疼的事情。就是因為這些泥沙,造成黃河“善淤”、“善決”,“善遷”,給下游附近民眾帶來無盡的災難,也讓朝廷在治河方面投入大量的資金。

康熙皇帝曾言:“朕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可見黃河泥沙給大清王朝造成的影響。

而如今,黃河泥沙已經不是最大的問題了。水利技術的進步,和環境觀念的改變,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成效顯著,諸多因素使得黃河的泥沙越來越少,“黃河清”已經不是一個罕見的現象了。

如果黃河水變清,對於黃河的水環境還是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的。可預見的影響有以下三條:

1、河口造陸減緩,甚至內縮

如今的黃河河口是在咸豐五年銅瓦廂改道後奪大清河入渤海而形成的。據統計數據,1885——1954年,黃河入海口造陸1510平方千米,1954——1976年造陸548.3平方千米,1976至上世紀末,造陸441.7平方千米。這段時期總造陸面積達2500平方千米。而隨著黃河泥沙的減少,河口造陸速度會逐漸下降,甚至會出現河口海侵現象。

2、河床逐漸下切

隨著三門峽大壩、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壩區攔截了中游的大量泥沙,雖然這些水利工程會遵循“蓄清排渾”的策略,然而輸往下游河道的泥沙依然呈明顯減少的趨勢。這就會使得下游的泥沙沉積速率小於河流侵蝕速率,下游的河床會逐漸停止地上河的發育,進而逐漸開始下切。

3、河岸沖刷不穩定性增加

黃河下游的地上河確實是自古以來的一個令人不安的因素,或許很多人會認為河道下切是一件好事,然而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黃河含沙量高的時候,衝左岸就會在對應的右岸淤積,反之亦然,總會一岸沖刷另一岸沉積,形成較為穩定的河道。但是泥沙量減少後,河流會兩岸同時沖刷,這就會引發河道的變化,使得下游防汛工作壓力倍增,以前沒有險工的地方,會出現河岸受沖刷的問題,現有的防汛工作,就需要面對諸多的變化。

黃河河堤上的防汛用儲備石料——筆者拍攝於2014年夏

黃河開封段的河岸防護工程,挑水壩——筆者拍攝於2014年夏

黃河開封段的河岸防護工程和水文站——筆者拍攝於2014年夏


歷史寶藏


黃河水變清,千百年來民間用不相信某件事或者某個爭論而作的睹注,現在,睹注似乎贏了。2016年山西吉口和陝西宜川交界處的黃河壺口瀑布千百萬年來首次清涼了,河中著名的黃河鯉魚的雙眼白眼向天,似乎很不安逸:水中渾濁不清,衝力加速我才能衝過壺口,躍上龍門,隨流而下才能進入大海參見龍王修身成精,衝速緩慢泥沙不下,鯉魚們翻著白眼,無可奈何。


千萬年來,黃河泥沙輸送量約為每年16億噸,用來堆成1米㐅1米的土堆可繞地球27圈。目前僅輸送泥沙不到3噸。為什麼?原因複雜,自解放以來,在政府工作下,黃河上游廣植林木,幾十年來,尤其是現在,肯定凸顯成效,上游河段廣採沙石,挖掘量沿途人民自己估算,目前政府增加沙石稅收不知道意欲何為?是否與抑制採沙有關,小民無法獲知。但有一個重要問題,不能、也無法繞過,小浪厎水庫和三門峽水庫,三門峽水庫是五十年代大工程,雖然能夠發點電,但是共同面臨的淤泥問題,這個令院士、教授等水利大V無法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和解決!黃河水的生態環境,千萬年已固化,自然界猶如一個法力無邊的精靈操控一切,人類不尊守大自然規律,帶來的後果,冷暖自知,自己消化。水清了,大量泥沙淤積上游,特大暴雨極可能掀起巨量泥沙,黃河變成了商業水泥,巨大沖擊力下游早己淘空的河床怕不是百萬防洪大軍能擋住的。總之,究竟禍福如何,只能待那個看不見的精靈一錘定音了。


良人執戟2


本來只想進來看看我們變清的母親河。可是看到幾位專家老師回答,總覺得該說幾句。先看看黃河變清前後的圖片比較一下:

大家覺得哪個畫面更美一些?

其實,黃河水變清,是解放以後,政府和地方百姓多年努力的結果。我不喜歡那些人定勝天之類的口號,可是不敢苟同所謂專家的在黃河流域環境治理上的所謂順其自然的觀點。

長久以來,人們能吃飽飯是第一件大事兒。無節制的開荒種田才導致了環境的急劇惡化,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那麼,我們今天的廣植林木、退耕還林是不是在迴歸自然?


這是甘肅退耕還林後旖旎的山水風光

至於河水變清後會產生什麼影響,本人的態度是十分樂觀的。某些專家的歸納起來無非有幾個。首先河水變清會導致沖積平原造地減速。一直以地上河著稱的黃河,隨著河水變清會對河床下切,地上河將不復存在。河水下切可能引發水患。我先問問,即使存在一些隱患,難道還會比黃河改道更可怕?泥沙沉積造就的地上河,一直就是懸在中國人頭上的一把利劍。而且這把利劍不止一次的落下來,所過之處民不聊生。

還有一種觀點更可笑。有人說:黃河水變清以後,黃土高原泥沙不能被河水帶走,囤積在上游。會造成更嚴重的沙塵暴,一旦大量泥沙瞬間湧到下游,會造成更加嚴重的自然災害。試想一下,河水為什麼變清?那是多年環境治理的結果。因為上游恢復了大片的植被。大片植被覆蓋的黃土高原,會更頻繁的發生沙塵暴?會有大量泥沙突然砸向下遊?難道我們要等到黃土高原上所有的泥沙都被黃河帶進黃海,我們才安全了?

不管怎麼看,這些觀點都不像出自專家之口。順便說一句,我國現在是世界唯一一個沙漠面積在減小的國家。環境治理成果舉世公認。

再上幾張圖,和大家一起感受一下黃土高原經過多年治理,特別是退耕還林後的巨大變化。並向長年甚至終身奮鬥在祖國的環保第一線的同胞們致敬!!!


昔日的黃土高原


美景下,是嚴重的水土流失









謝謝大家的閱讀!


白色風車58077361


傳說黃河五百年變清一次,甚至還有“千年難見黃河清”的說法。黃河變清如同聖人出現一般不容易,所以流傳著聖人出,黃河清的傳說。

元惠宗(元順帝)統治年間,出現過三次“河清”,但是沒過幾年,到了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明軍攻克元大都,元惠宗逃離大都逃回了北方草原。聖人朱元璋解救了中華

明代永樂二年冬的“黃河清”,也是被大肆渲染的一次,事實上朱棣也是個英明神武的皇帝。

此後,雍正乾隆不斷出現黃河河的記載李鄂榮先生查到的乾隆五十三年(1788)這一次“河清”,就成為中國歷史記載中最後的一次。

現在正處於歷史上黃河最長的河清期,所以我相信中華民族會越來越好。


草莓lothar


已經變清了!

黃河洛陽小浪底段。黃河水碧綠碧綠的。比南京的長江水好多了。只看顏色就看得出來哪個清哪個渾。況且那裡還養有銀魚,能讓銀魚生長的水質能差嗎?


行者視野


如果黃河水變清的話,那麼整個中國的古今歷史都將重新改變。這可不是玩笑話!

為什麼說黃河水變清會改變古今歷史呢?

因為這是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所以後句改變古今歷史也是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要是像題主這樣動物楞頭非要黃河水變清會怎麼樣呢?



①黃河水變清會發生什麼?

古今的一些歷史冤案將被洗清。俗話說的好: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然而黃河水變清了,跳進黃河也洗得清了,冤案是不是解決了?裡不厲害?


好物優品


先說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一股清水,流經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後,攜帶大量泥沙奔向東海。這是大自然力的搬泥沙造地運動。黃土高原不斷“瘦身”,下游平原河谷地區的土層(古稱黃泛區)因泥沙淤積不斷變厚。出海口陸地面積不斷增加。

由於黃河是中國農耕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成為中國人主要聚集區和糧食主產區,黃河因泥沙淤積阻塞河道而形成“十年九改道”,成為威脅下游生命財產安全和農耕經濟安全的“害河”,中國人千百年來耗費了無盡的資金和勞力,不斷在下游壘堤築壩“鎖住”黃河,現在形成了河床水面高於兩岸平原的“天河”,近幾十年來雖再沒發生過決堤洪災。但人無近慮、必有遠憂,這條“天河”一旦向兩岸傾洩,將會造成滅頂之災。

黃河變清,意味著它的搬沙造地活動結束,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程度將減緩,黃河兩岸用水將清澈實用,中下游河床由於沒新的泥沙補充、在河水的沖刷下不斷降低,兩岸人民的定居安全、穩定生產生活將受益無窮。這些是人類現階段可直觀感覺的好處。因此,讓“黃河水變清”,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夢想。

但隨著人們對地球生態系統的探秘,地球上任何一種自然力活動,例如地震、火山爆發、週期性森林山火、風沙累積沙漠、漫卷的沙塵暴等,都有自己的奧秘,都有存在的合理性。若黃河停止向下遊向大海搬運泥沙,地球生態大環境將有什麼緩慢變化?對未來人類生產生活將有什麼潛在影響?現在不好作結論!

可以朦朧感覺的負面影響是,若黃河水變清;黃土高原泥沙將更加豐厚,將助長北方沙塵暴的肆虐;黃河停止向下遊輸送營養黃土,對黃灌區土壤保肥、對農業生產,將有負面影響;黃河填海造地活動將結束,大海將以海水倒灌出海口(山東東營平原)予以“反擊報復”。


諶人


這是偽命題!


黃河源頭的水非常清,清澈見底,流經黃土高原開始渾濁,那你要看黃土高原的構成,那是西北的沙漠風暴,遇到東南的水汽氤氳,凝結下沉、黃土高原是由易溶物構成的,要不是有壺口瀑布衝擊勢能,足夠的水量衝擊河道,黃河早不知被泥沙滿堵四溢成什麼樣子了。要讓黃河水變清,不是黃土高原種滿綠樹植被,可以減少水土流失。你要搬來多少石頭造梯田,減少水流沖刷。但帆布水泥蜂巢壩技術將改變這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