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明鑑清
朱三太子代表的並不是老朱家的某一個人,也不是老朱家的殘存勢力,而是代表了廣大漢人的集體訴求——反清復明,準確點來說是反滿復漢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朱三太子就像甩不掉的幽靈一樣,緊緊的籠罩在清朝統治者的腦袋上,層出不窮的各類起義都是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以期待終有一天推翻清王朝的統治,而這也側面反映出在清朝統治下的廣大漢人生活的並不幸福
因為,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反他孃的!
起底朱三太子的前世今生——沒有高光時刻卻落得悲慘結局
既不是聰明絕頂的領袖人物,也不是什麼富可敵國的大佬,為何朱三太子的每一次出現都讓清朝統治者滿頭冒汗?因為這不僅代表了明朝殘存勢力的反撲,更代表了廣大底層民眾及富人階級對清朝的不滿
但實際上,作亂的人皆非朱三太子本人!而他朱慈煥的一生可謂是顛沛流離,好不容易安頓下來,能夠好好的安享晚年,卻...
關於明朝朱三太子的真實身份,是崇禎的第五個兒子朱慈煥,但由於另兩子早夭,長大成人中排行第三,所以是為朱三太子。北京城破後被李自成擄去,後自成兵敗他也開始了亂世飄零,先後在王鄉紳家落腳,而後又逃亡江南出家為僧,直至偶遇胡鄉紳,才最終安定下來,並娶其女,先後育有三子兩女,一家人過著平淡卻安定的生活
只是,這一切在他75歲時被徹底打破,滿頭鬚髮的朱慈煥在目送兩個兒子走上斷頭臺後,自己也被凌遲處死,崇禎一脈自此斷絕!
興風作浪的又是何人?為何都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
崇禎皇帝雖然是明朝滅國之君,卻少見的深得民心。雖然他在政治能力上稍有欠缺,也不是什麼英明神武的主兒,但是他的勤政和努力卻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明朝滅亡之後仍然有大量的百姓十分愛戴崇禎,故而造反者勢必要打著崇禎的旗號搞事情
雖然崇禎已死(景山自縊),但他還有兒子,還有近臣,所以南明數個政權也都可以名正言順的起事,可是伴隨著被悉數擊破,沒有了精神支柱和旗幟,只能從民間去尋覓關於崇禎之後的訊息。所以尚存於世但流落民間的朱三太子,成為造反必須要舉起的大旗
就這樣,多達十起的“朱三太子”造反案件,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如火如荼的進行,無論規模如何,以“朱三太子”之名起事,已經成為了當時的慣例,雖然這一切和真正的朱三太子毫無關係!
在諸多起事中,唯有楊起隆的京城聚眾造反影響最大,但隨即失敗,楊起隆先是潛逃後又被緝拿歸案。至於其他以朱三太子之名秘密從事反清運動或是直接造反的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折磨清朝三代皇帝的朱三太子,到底反映了什麼問題?
不得不說,清朝實行的剃髮易服,不僅讓廣大漢族人被迫改變風俗,更是激起了他們的憤怒,畢竟千年來的傳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就這樣被徹底毀滅
再加上毫無人性可言的文字獄,更是激起了人們的憤怒,同時還讓人們對崇禎的懷念與日俱增。在這種前提下,朱三太子作為崇禎的兒子就有了別人難以企及的光輝形象,自然而然的成為人們心中的精神領袖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只要壓迫不停,反抗也就不止。正是由於三太子的尚在人間,更是給這些人以精神寄託,所以層出不窮的冒充朱三太子造反也就愈演愈烈。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只要朱三太子還在人世,就會有人不斷的以此為由來進行造反活動
所以,早已泯然眾人的朱三太子,仍然逃不過全家處斬的結局。但這並不是結束,康熙年間雖然已經將朱三太子誅殺,但反清活動持續到乾隆年間依然活躍,無一不是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這也反映出廣大人民群眾對於清朝的不滿和對於明朝的懷念
不得不說,入關後的滿清,在對待漢人的問題上犯下了巨大的錯誤,不僅導致未能讓其在有生之年實現大一統,更是為之後的混亂埋下了伏筆
先是剃髮易服,就極大的傷害了漢族人民的感情,隨後的圈地令等各項政策更是導致士紳階級的不滿,康乾年間文字獄的大興則是讓廣大讀書人也加入了反抗的大潮中
所以,以朱三太子之名行反抗之實的陰雲才會籠罩大清王朝整整一百多年之久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朱三太子有顛覆整個大清朝的實力,只要他存在一天,就會讓清朝的皇帝寢食難安,欲除之而後快。
那麼,朱三太子怎麼就這麼厲害呢?
其實,朱三太子最大的實力不是他個人有多麼聰明絕頂和雄才大略,也不是他手下聚集了多少英雄好漢,而是他有無人可敵的身份。
朱三太子是明朝崇禎皇帝的兒子,而崇禎皇帝又是明朝比較少見的,深得人心的帝王。雖然在他執政期間沒有成功抵禦滿清的入侵,而且在他執政期間國內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最後起義軍首領李自成還打到北京城,推翻了明朝的統治。
雖然如此,崇禎皇帝在民間的影響力和地位,在那個時代都是很少有人能夠比擬的。因為雖然他個人能力不強,但卻是一個胸懷天下的帝王,其責任心更是難得。
崇禎皇帝生前堪稱勞模,他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並且十幾年如一日。他非常節儉,幾乎只穿布衣,為的就是能夠節省出經費來支持對清朝的戰爭。
而在他當皇帝的短短17年的時間裡曾經六下罪己昭,平均不到三年就會檢討一次自己的過失,在中國數百位皇帝中絕無僅有。有人認為崇禎是一個喜歡推卸責任的帝王,這一點我是很不贊同。
在當時,如果能夠犧牲他獲得大明的中興,我相信會毫不猶豫的奉獻出自己的生命。
在崇禎皇帝自縊之前,他還念念不忘城中百姓的安危,留下了“認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絕筆。
他的所作所為,讓他作為亡國之君,卻沒有留下罵名,反而在民間擁有比較高的聲望。尤其是當清朝剃髮易服,改變漢族人的風俗時,更是激起了人們對崇禎的懷念。
有了這一前提,作為崇禎帝的兒子,朱三太子就有了別人難以企及的光輝形象,人們愛屋及烏,將對崇禎的崇敬之心,不自覺的放到了朱三太子身上。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利用朱三太子造反,也確實收穫了不少歸附者。僅康熙年間,就有10起藉助朱三太子的名義造反事件。所以,朱三太子一直困擾著滿清的前幾位皇帝,朱三太子在一天,他們就寢食難安一天。
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朱三太子也許只想做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是他的血統決定了他難以置身事外。康熙四十七年,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炤在山東被抓獲,康熙將其全家處斬。從此,困擾了滿清半個多世紀的朱三太子案告一段落。康熙心中的一塊石頭也落了地!
以上!
歷史風暴
答:這個“朱三太子”,其實是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第五子朱慈煥。
崇禎帝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殤,只剩下長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煥。
無論是按照七子排列還是按照四子排列,朱慈煥都不排三。
但世間都稱之為“朱三太子”,顯然是搞錯了。
除了搞錯了排行,“太子”這兩個字也是亂用了。
自漢以降,“太子”乃是皇位繼承人獨有的稱呼。
一個皇位只能有一位繼承人,即在某一時期,只能出現一位太子。
而太子的身份也不是與生俱來的,是要通過皇帝正式“冊封”,才會成為太子的。
一旦成為太子,則其地位僅次於皇帝,擁有監國的權力,並擁有類似於朝廷的東宮官。
所謂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只出現在神話故事裡的哪吒三太子、龍王三太子的稱呼中。
當然,女真人和蒙古人入據中原,不諳中原禮法,金國中也有“四太子兀朮”之類的叫法,而元代直接鬧出過弟弟是哥哥“太子”的笑話。
所以,“朱三太子”,是一個錯誤的、不準確的稱呼。
話說,甲申之變,崇禎帝壯烈殉國,幾個兒子卻被李自成俘獲。
李自成並不為難這幾個小孩,封太子朱慈烺為宋王,12歲的朱慈煥也被封為了公爵。
隨著李自成兵敗山海關,大順政權撤出北京,朱慈煥兄弟在亂軍中失散,流落民間。
李自成手下一位姓毛的將軍帶領朱慈煥逃到了河南,隱名埋姓,過了一年多農家生活。
由於清政府清剿李自成手下的“流賊”越來越急,毛姓將軍不願連累朱慈煥,離開了他,另尋生路。
少年朱慈煥無活養活自己,只好一路乞討回到了祖籍鳳陽。
在鳳陽,朱慈煥先是得到了一位姓王的前明老給事中收留,改名為王士元,在王家偷生。
但過了五六年,王家發生了變故,朱慈煥無法安身,遁入空門,削髮為僧,四處化緣。
25歲那年,朱慈煥流落到浙中,得一個姓胡的餘姚人賞識,勸他還俗,主動以女兒相許配。
朱慈煥雖成了胡氏家的上門女婿,並未洩露自己的真實身份,繼續以王士元之名設私塾以教學為生。
可以看得出,朱慈煥勢單力弱,根本沒有反清復明的能力,實際上,他本人也不敢有反清復明的想法,他所奢求的,不過在亂世中存活一條殘命而已。
但是,從順治十二年開始,到康熙四十六年,不斷有人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進行反清復明行動,讓清朝統治者大傷腦筋。
朱慈煥也為別人用“朱三太子”的名字招搖造反驚恐莫名,他不敢固定在餘姚教學,而拖家帶口輾轉到了寧波、鎮海、湖州等地奔波漂泊。
康熙四十五年,朱慈煥洩露出了行蹤,其妻女六人,全部上吊自盡,三子一孫,則被清兵捕捉。
朱慈煥本人雖然逃了出來,但兩年之後,也在山東汶上縣被清兵捉獲了。
朱慈煥在京師受審,被問到“朝廷待汝不薄,何為謀反呢”時,他悲憤莫名,指天控訴說:“我今年已經七十五歲了,血氣已衰,鬢髮皆白,如果要謀反,我不在三藩叛亂之時行動,而選在現在清寧無事之時舉事,有病啊?!再者說了,所謂謀反者,必佔據城池,積草屯糧,招買軍馬,打造軍器,這些行為,我有了哪一項?”
康熙帝強詞奪理,用狼吃小羊的口吻說:“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下令將朱慈煥及其子嗣徹底肅殺。
於是,朱慈煥慘遭凌遲處死,子孫除病死於獄中的,全部斬立決。
可見,“朱三太子” 朱慈煥並沒有什麼實力,折磨到清朝皇帝的,是他的身份和名聲。
覃仕勇說史
世間的人很多,有利用價值的卻並不多。朱三太子有沒有實力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個前朝的象徵,具有朱明正統性,對清朝來說猶如芒刺在背。
至於是否確有其人,高低胖瘦,有才無才,光面麻子臉都無所謂,朱三太子只是一個被各路有野心的人作為利用的工具符號與價值武器。
直到清代中期,還有人號稱是朱三太子,在民間興風作浪。假冒朱三太子作案的原明勢力,層出不窮。從1644年開始,各路反清諸侯,扯起故國旗號,擁立亡皇后裔,起兵對抗清廷,甚至天地會也奉朱三太子正朔。
最著名的一次是康熙十二年(1673)楊起隆起事,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身在京師的楊起隆,借用朱三太子名號,率眾舉事,最後兵敗被殺於陝西鳳翔。明末清初,號稱擁立朱三太子的人,就有上百人之多。直到南明滅亡,大規模叛亂才基本消弭。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之前,把太子、皇三子、皇四子等兒子藏在可信之人家裡,流落民間。康熙皇帝把三藩平定之後,在陝西,河南,江西等地,屢次有打著朱三太子旗號的運動。
比如,漳州人蔡寅,江蘇太倉一念和尚,臺灣朱一貴和浙江大嵐山張念一、張念二等人,導致朝廷最終已經不知道朱三太子到底是誰了。
清廷為了安撫明代舊人,也為了一網打盡,清楚民間力量,康熙三十八年就宣佈:訪察明代後裔,授以職銜,俾其世守祀事。
不過,各個地方上報:明亡已久,子孫湮沒無聞,今雖查訪,亦難得實。
雖然各地明皇室上層人物被誅殺淨盡,但是朱三太子的名號卻是一種有力的號召。可見,真假不重要,人人幾乎都可以是朱三太子,崇禎長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煥,都可以是朱三太子,號稱為明覆仇,實施反清復明。
那些偽“朱三太子”如雨後春筍,乃至各地官府顛倒耳目者二百年,派人喬裝打扮和細訪暗查,都在尋找朱三太子後裔。不過,大江東去,天命不再,最多隻是小股騷亂罷了。
不怕自己銷聲匿跡,就怕的是即使隱藏民間,流落江湖,過安穩的生活,也被別有心思的人惦記,朱三太子註定不是凡人。
因此,所謂朱三太子僅是清康熙年間的人懷念明朝後代的一種通稱與符號,其實不一定確定指的是誰。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一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裡,有一個化名楊起隆的朱三太子,和康熙纏鬥了一生。到了康熙晚年,還在南京聯合當地官員準備炮轟康熙,最後兵敗被殺。
在清朝歷史上,朱三太子就像一個幽靈,困擾著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時不時就有人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造反,攪得滿清的皇帝心神不寧。
那麼朱三太子到底是誰?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威力呢?
1644年,李自成殺進北京。崇禎皇帝在自殺前,派人把自己的三個兒子送出城外,計劃讓他們逃到南京,東山再起。
二
崇禎的兒子一共有五個,活下來的只有三個,分別是朱慈烺、朱慈炯和朱慈煥。
誰知道他們三個人剛剛逃出北京城,就被李自成給活捉了。本來李自成準備帶他們三個人逼迫其他的明朝官員投降,沒料到沒多久,李自成就在山海關大敗,被清軍和明軍打得落花流水,後來在九宮山被殺。
在李自成逃跑的路上,崇禎的三個兒子都走失了。不久以後,就在江湖上冒出了兩個朱慈烺,一個被送到了南京後處死,一個被送到了北京城同樣以假冒產品的名義被處死。
老二朱慈炯先是被明朝舊官員收留,然後同樣被送進了北京城,被清政府以假冒太子的名義給處死了。
有人會問,清朝皇帝殺明朝太子是非常正常的事,為什麼要以假冒太子的名義來處死呢?原來清兵入關是以為崇禎報仇的名義進來的,後來他們換成自己的江山,是從李自成手中奪來的,不是從明朝手中奪來的,以此來換取明朝舊官員的支持。
甚至康熙乾隆都曾經祭奠過明朝皇帝的陵墓,證明自己和明朝皇帝都是自己人。因此清朝的皇帝在處死明朝的太子時,就只能以假冒太子的名義。
三
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煥命就比他的兩個哥哥好好,逃到了前明舊官員王先生的家中。被王員外改名王士元,跟自己的兒子一塊讀書。
王員外死後,朱三太子被迫當了和尚。浙江的胡鄉紳是一個信佛的人,經常和朱三太子一起談佛經。胡員外看他是一個面目清秀、學識淵博的人,就勸他還俗,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晚年時,朱三太子當起了教書先生,在一次喝醉酒後,無意中把自己的身份透露了出去。結果在江湖上越流傳越神奇,1706年就有人在浙江以朱三太子的名義起兵造反。
朱三太子嚇得重新開始流亡,從浙江遷到山東。但依然沒有逃過追捕,除了一個兒子逃脫外,全家人都被凌遲處死。
四
康熙是非常虛偽狡詐的人,他曾經六次祭拜明皇陵,行三拜九叩之禮。1699年,他為了把明朝皇帝的後人一網打盡,還對外宣稱要找到一個明皇室後裔來管理明孝陵,可惜明皇室的後人沒人敢站出來。
在朱三太子被殺前,清朝官員先進行了審訊。朱三太子為自己辯解道:我這幾十年,一直在東躲西藏,今年已經75歲了,離死也不遠了。如果我要造反,早些年就會和反清義軍合兵一處,何必要等到今天呢?
然而當明王朝滅亡的時候,昔日享盡榮華富貴的那些皇子們都不會有好下場,要麼自相殘殺,要麼被清兵殺死。比如當時的福王、唐王潞王、桂王等,都是這個下場。
既然清朝的皇帝說被殺的都是假冒皇子,那麼真皇子就應該還活著。乾隆初年,就有從南洋經商回來的人說,朱三太子在呂宋島招兵買馬,準備反攻大陸。後來就再也沒有消息了。
新知傳習閣
朱三太子案始末
朱三太子,清代一神秘人物,其人亞賽幽靈一般,實實在在困擾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雖然多次有官員奏報捉拿或已正法這位朱三太子,但是這些人物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到最後也沒有說出個子醜寅卯。自此後,著名的“朱三太子案”也成了一個謎。
“朱三太子案”’緣於明思宗第三子朱慈炯封定王,明亡後不知所終,漢人為反清復明,常有詐稱朱三太子,藉以發動群眾反清復明。康熙十年冬(1674年1月),京城有個叫楊起隆自稱朱三太子,組織旗下奴僕、佃戶密謀起事。楊起隆並沒有興起什麼大風浪,很快就以失敗而告終,其人逃脫,不知所蹤。
康熙十九年(1680年),陝西漢中捕獲自稱朱三太子慈滿的反清者,此人自稱叫做楊起隆,但押送京城之後,經確認此人不是楊起隆,並在京將其磔死。
三藩之亂時福建漳州有個叫做蘩寊的人也稱自己朱三太子,並且他聚夥數萬,聲勢浩大,康熙震怒,下令不惜代價將其殲滅。最終,蘩寊生死不明,數萬弟兄也幾乎全數被殲。
康熙四十八年(1708年),浙江大嵐山有個念一和尚(俗名張念一),自稱是朱三太子手下元帥,奉朱三太子起事,但也以失敗而告終,清兵將其抓獲後,大刑伺候,念一和尚供出朱三太子。
清廷根據念一和尚口供,在山東汶上縣捉獲張姓父子,押解至浙江審問。張供認本名朱慈煥,是前朝崇禎皇帝第四子,封永王。曾與三哥定王朱慈炯隨從李自成出征吳三桂,戰敗後失散,朱慈煥長期流落河南、浙江等地,先後改姓王、張、以教書餬口。但不論如何審訊,張姓父子稱自己與江南、浙江等處反清力量並無半點關係。清廷指其偽冒明裔,以“通賊”之罪將父子二人解京處死。
朱三太子案起伏多年,直到張姓父子被殺後,便再無自稱朱三太子者。然至康熙六十年(1721年),福建遷至臺灣的朱一貴,再次打出朱明後裔朱三太子的旗號,自稱中興王,年號永和,後遭清軍鎮壓被俘過害。
雍正七年(1729年),朱一貴之子又稱自己為朱三太子,活動於交趾小西天(即今越南境內),雍正皇帝派遣使者抵達交趾,要求協助清兵繳獲朱三太子。交趾國不敢與大清作對,便出兵征討,朱三太子再次下落不明。
而後,每隔幾年,便有朱三太子再次出現,直到乾隆年間,仍有自稱朱三太子者興兵作亂。但到了乾隆朝中後期,突然這個名字從人們耳朵中消失,直到大清朝覆滅的那一天,再沒朱三太子出現。
朱三太子是真是假?
關於朱三太子的真實身份,說法頗多,但沒有一樣經得住考究。崇禎帝朱由檢自縊之後,太子(皇長子)朱慈烺被外戚周奎(太子的外祖父)獻給多爾袞,多爾袞見過之後,硬說是假太子將其處死。崇禎帝二子早殤,三子、四子曾在大明滅亡後加入了大順軍,後來流落民間,生死不明。而後許多人借用崇禎三子、四子之名起兵反抗清廷。
清廷為此深感不安,一經發現有自稱明朝後裔者,不論真假,一概捉拿捕殺,寧可錯殺,不可放過。但殺了許多之後,發現都於大明皇族沒有任何關係。直到康熙末年,才發現一個真正的大明皇子,康熙立即下旨,以假冒明裔為罪,將其一家老小全部連根剷除,連同鄰居都沒有放過。
後是文人孟森將其寫成《朱三太子事蹟》,後將其改編為《明烈皇殉國後記》,其中詳細介紹了崇禎後人的下落,並指出清初時期的北太子為真,而南太子為假,多爾袞為掩人耳目,以假冒之名將北太子殺害。六十幾年後,康熙一朝抓獲七十幾歲的老者,此人自稱自己是崇禎帝皇四子朱慈煥,康熙遂下令以假冒罪將其一家全部殺掉,凡是親近者一概不留。自此後,崇禎子弟全部被剷除。
也許這世上並無朱三太子,只不過是借用其名,壯壯聲威而已。至於實力,真的沒有什麼實力,無非是這個名字唬人罷了!
大獅
首先,看看朱三太子的來歷
據《明史》記載“莊烈帝七子。周皇后生太子慈烺、懷隱王慈烜、定王慈炯。田貴妃生永王慈炤、悼靈王慈煥、悼懷王及皇七子。”也就是說崇禎皇帝共有7個兒子,這裡的莊烈帝是清朝撰寫明史時對崇禎皇帝的稱謂。
這七個兒子中懷隱王慈烜、悼懷王及皇七子很小就死了,悼靈王慈煥五歲時生病而死。至闖王破城,崇禎自縊時,尚在世的皇子有三人:太子也是長子慈烺、第三子定王慈炯、第四子永王慈炤。
記載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情況的《甲申傳信錄》中記載了三個皇子的下落:“闖令行君臣禮,不從,遂長揖。闖曰:『若父何在?孤必無殺意,何不出一見孤』永王(即四皇子朱慈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縊宮中,無他往也』……四月九日,復入朝,闖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殺我』!闖曰:『汝無罪,姑免』。…………或言定王已遇害於城南之空苑,而太子、永王終不知所之。”,也就是說其實三人都不知道下落,因為定王是死是活也不知道,只是有人傳說死了。
《明史》也記載記載“京師陷,賊獲太子,偽封宋王。”李自成抓到了太子朱慈烺,並封他為宋王。但對三人最後下落都是:“不知所終”。
崇禎皇帝的三個皇子都不知下落,後人就偽造他們的名義號召百姓起義,反抗清朝的統治,名義上是朱三太子,但朱三太子指的不是一個人,而是指的崇禎皇帝的三個下落不明的皇子。所以朱三太子也成為號召反清復明的一面旗幟。
再看清朝與朱三太子的鬥爭
清朝入關後,實行剃髮易服,激起國人反抗。有人冒充前朝皇子,反抗清朝,僅康熙一朝歷史上真實的“朱三太子”案件就有十起之多。
《清史稿·聖祖本紀》記載:“十二月……京師民楊起隆偽稱硃三太子,圖起事。事發覺,起隆逸去。捕誅其黨。”,也就是康熙十二年楊起隆假冒朱三太子一案,是比較大的一件。
康熙十六年、十八年、四十四年、四十六年均有記載朱三太子起事。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山東巡撫趙世顯報捕獲硃三父子,解往浙江。……誅其首惡者,硃三父子不可宥,緣坐可改流徙。”,康熙認為的罪魁禍首朱三太子一家被殺,但是不是真的朱三太子無從可考。案卷中朱三太子招認實為崇禎皇帝的四皇子朱慈炤。
康熙以為朱三太子已死,再不會有朱三太子造反了,但是託名朱三太子朱三太子的反抗仍然層出不窮,康熙六十年:“丙寅,臺灣奸民硃一貴作亂,戕總兵官歐陽凱。……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平臺灣,擒硃一貴解京。”這次起義就是託名朱三太子。
在雍正、乾隆兩朝,關於朱三太子的傳說也非常多。乾隆初期,有人傳說他正在南洋招兵買馬,隨時準備反攻。
不管誰是朱三太子,扯起故國旗號,擁立亡皇后裔,起兵對抗朝廷,是不少受壓迫人號召大家常用的一種方式,當然不少野心家也用這種手段。朱三太子沒有什麼實力,只不過是一個招牌罷了。
萊駒為右
沒啥實力,大江東去。但是人都是被自己給嚇死的。
鄉下民俗小院
朱三太子本身沒實力,滿人入主中原根基不穩,各路反清復明的勢力,都要冒充朱三太子來給自己籠絡人心增加砝碼。特別是吳三桂起兵後,掀起一陣光復大明的浪潮,各路朱三太子層出不窮,我個人認為都是假的。
清朝入關的旗號是為明朝報仇,政權穩定後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康熙年幼即位內政不穩,一個是三番手裡有兵,至於朱三太子一直都不是主流問題,說他折磨清朝三代皇帝,應該是標題黨的慣用手法。
七寶聚
朱三太子只是傳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