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老前輩講述紅旗渠的故事,一起回顧崢嶸歲月,感受奮鬥精神!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婦孺皆知,但是紅旗渠精神背後的故事又有多少人知道?今天,我們一起到瓦日鐵路紅旗渠車站,聽老前輩任羊成老人講述當年修建紅旗渠的故事……

聽老前輩講述紅旗渠的故事,一起回顧崢嶸歲月,感受奮鬥精神!

《人民鐵道》報 2018年11月25日 A2版


紅旗渠精神紮根瓦日重載鐵路

——在紅旗渠站聽任羊成老人講紅旗渠的故事

在河南林州,初冬的太行山裸露出赤黃的顏色。

“嘟……”一列萬噸重載列車穿山而來,穿山而去,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山腳下不遠處,正是瓦日鐵路紅旗渠站。91歲的任羊成老人站在車站,看著熟悉的山脈、大地,以及不熟悉的重載鐵路、長長的貨物列車,還有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田野、村莊,思緒像紅旗渠裡的水一樣,涓涓流淌。

瓦日鐵路是“十二五”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是我國第一條按照30噸軸重重載鐵路標準建設的鐵路,是連接我國東西部的重要煤炭運輸通道,也是我國一次性建成的最長的重載鐵路。該線路於2014年12月30日開通運營,2018年1月16日開行萬噸重載列車。

“建站之初,我們站每天接發2趟車,現在一天要接發45趟列車呢。”紅旗渠站站長鬍冉一邊扶著老人,一邊向老人介紹,“您老剛才看到的那列貨物列車就拉有1萬多噸煤呢。”

看著長長的鋼軌、整潔的站房、現代化的行車室以及自建活動場地、小菜園等,老人頻頻點頭。“如果有現在修鐵路的技術和條件,過去我們修建紅旗渠就不會那麼艱苦了。”任羊成老人說。

“今天,我們就是請您來給我們講講修建紅旗渠的故事呢。”胡冉說。

紅旗渠位於河南省林州市,林州(原為林縣,1994年撤縣設林州市)處於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歷史上嚴重乾旱缺水。據史料記載,從明朝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林縣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大旱絕收30多次。有時大旱連年,河干井涸、莊稼顆粒不收。元代潞安巡撫李漢卿籌劃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縣知縣謝思聰組織修建了謝公渠,但是這些工程也只解決了部分村莊的用水問題,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林縣缺水的狀況。當時全縣的耕地面積共有98.5萬畝,但水澆地只有1.24萬畝,糧食產量很低,人民群眾生活十分困苦。1949年林縣全域解放,隨後縣政府組織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用水困難的問題。但由於水源有限,仍不能解決大面積灌溉問題。

1959年,林縣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乾旱,域內的4條河流都斷流乾涸了,已經建成的水渠無水可引,水庫見了底,山村群眾又得遠道取水吃。經過多次討論,大家認為,要解決水的問題,必須尋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縣。但是,在林縣域內沒有這樣的水源,當時的縣委把尋水的目光移向了林縣域外,想到了水源豐富的濁漳河。1959年10月10日,林縣縣委召開會議,決定把濁漳河的水引到林縣來,時任中共林縣縣委書記的楊貴發出了“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號召。引漳入林工程於1960年2月開工。

在車站小食堂,老人打開水龍頭,看著嘩嘩的水流,感慨萬千:“林縣人民世世代代缺水盼水,在歷史上,林縣饑荒斷糧餓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那時擔一趟水遠的要走20公里的山路。有一年大年初一,一個媳婦因為灑了一擔水而上吊了。”回憶過去,老人思路清晰。

引漳入林工程動工後,任羊成在多個地方勞動過。後來,他轉移到了最為艱苦和危險的劈山修渠工地。那時,放炮後,經常有鬆散的石頭掉下來,給在崖下修渠的人員帶來很大危險。為了保證施工安全,領導決定成立除險隊,任羊成第一個報名,並被大家推選為除險隊長。他終日帶領隊員們腰繫大繩,盤上攀下,凌空除險,掃除障礙,被群眾稱為“飛虎神鷹”。

老人向紅旗渠站的職工們介紹了他擔任除險隊長九死一生的經歷:“老鷹嘴除險非常艱難,除不了險工程就不能繼續,我給楊貴書記立了軍令狀,一定要拿下老鷹嘴。正面蕩不進去,我就冒著生命危險從側面往裡蕩。除險時一塊碎石砸在我的臉上,門牙被砸掉粘在舌頭裡,嘴裡一直流血,臉腫起來,我的頭嗡嗡直響。張不開嘴,我不能呼救。我就從腰裡掏出鉗子,伸進嘴裡,一下子拔掉了砸壞的3顆門牙。隨後我忍著劇痛又繼續幹了6個小時,鋼釺一戳,險石嘩啦就流下一片……”

老人一邊講一邊比畫,彷彿把我們帶到了那驚心動魄的場景中。

經過數年奮戰,10萬名像任羊成一樣的建設者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了151座渡槽,開鑿了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1965年4月5日,紅旗渠總乾渠通水,總乾渠全長70.6公里,乾渠支渠分佈全市鄉鎮。據計算,如把這些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牆,可縱貫祖國南北,繞行北京,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

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如今成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請任老來講紅旗渠的故事,就是要傳承和發揚紅旗渠精神,確保瓦日重載鐵路運輸安全暢通。”胡冉介紹,建站初期,車站也遇到了許多困難。但全站13名職工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們到車站西側700米以外的焦家屯村打水,在院裡架起了土鍋,用撿來的柴火做飯,利用業餘時間在車站旁邊的空地上開墾了小菜園,種上了各式各樣的蔬菜……如今,在大家的團結協作下,一個整潔美麗的小站已經呈現在了眼前。

萬噸重載列車開行後,紅旗渠站工作量逐漸增加,安全壓力增大。他們制定了“以物防為基礎、以技防為手段、以人防為核心”的安全管理制度。13名職工傳承發揚紅旗渠精神,接好每一趟車,取得了瓦日線開通運營以來無一切事故的好成績。

聽老前輩講述紅旗渠的故事,一起回顧崢嶸歲月,感受奮鬥精神!

△紅旗渠站外景。

聽老前輩講述紅旗渠的故事,一起回顧崢嶸歲月,感受奮鬥精神!

△任羊成,1927年出生於林縣任村鎮古城村,曾擔任紅旗渠工地除險隊隊長,曾榮獲紅旗渠建設模範和特等模範。

聽老前輩講述紅旗渠的故事,一起回顧崢嶸歲月,感受奮鬥精神!

△紅旗渠站站前廣場。

聽老前輩講述紅旗渠的故事,一起回顧崢嶸歲月,感受奮鬥精神!

△任羊成(中)向職工講述紅旗渠的故事。

素材來源:《人民鐵道》報記者 肖培清 通訊員 趙晶晶 羅 濤 李海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