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縣級機構改革,會帶來哪些變化?

棲霞2009


省直管縣,怎麼會這麼難?一個改革,從學術界到政府,都說了幾十年了,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中國現在階段的發展,應該是進入省直管縣,賦予縣和地級市同等的身份和管理權限的時代。市管縣的體制已經和這個時代的發展要求和趨勢嚴重背離。

首先,市管縣,只是讓縣失去了自主權,失去了積極性。甚至,縣域的項目資源和財政,都被集中到市區,這更加加劇了市縣的發展差距。而事實上,特別是在一些落後地級市,縣域無論人口面積都佔絕對優勢,卻享受不了多少的投資,導致基礎設施薄弱,發展也缺乏動力。

其次,總有人認為,市管縣是扶持地級市成為中心城市。但是實際上,現在的發展階段,已經不需要地級市成為中心城市。經濟活動是要減少流通層級降低流通成本和提高流通效率的。經濟上,其實市和縣都是同級的,採購商品,都去省會,沒有辦法限定縣必須到地級市採購。而一般的商品流通,市縣鎮其實都是一樣的。所以,設立地級市人為增加行政級別,和經濟發展的趨勢完全是背道而馳。

更重要的是,一般的地級市根本成不了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主要體現在市場流通交通集散科技文化教育的作用,這種職能大多數地級市和縣城沒有區別,上大學都去省會,坐飛機基本都去省會,縣裡面的人也會先去地級市轉一下車再去省會。所以,一個省只有省會一箇中心城市就足夠了,事實上也只能存在省會一座中心城市。有些大省,確實面積大人口多的可以適度存在多一兩座中心城市。比如廣東,也就廣州深圳兩座中心城市。

所以,實行省直管縣,是順應民心民意也是大勢所趨的一個必然改革,遲改不如早改。

省直管縣,賦予縣和地級市一樣的級別正廳級,或者可以淡化行政級別,但是財權事權都是省直轄。而地級市,只管轄區就可以了。這樣縣能夠集中力氣發展縣域,地級市可以發展好市區,互不相欠。

有的省可能覺得省直管縣省對口的單位太多。其實也不是。比如廣東地級市21個,剩餘的沒有設區的縣和縣級市也就是40多個。這40多箇中,有些鄰近地級市的可以設區,有些小縣可以合併。這樣到最後,省直轄行政區也就是四十多個,頂多五十多個。按照現在的辦公效率,管理好五十個行政區毫無問題。

以廣東為例,有些大城市可以多設幾個區或者合併。比如珠海市中山市和江門市區鶴山市合併,剩餘的開平臺山恩平省直管縣。比如陽江市,只要分圍陽江市(陽西併入陽江)和陽春市兩個縣級市,汕尾市只要分為海豐市(城區併入海豐)和陸豐市兩個縣級市,雲浮市只要分為羅定市(鬱南併入羅定)和雲浮市(新興縣併入雲浮市)兩個縣級市。這樣就很合適。

國內有些省其實已經實行省直管縣,比如海南和重慶市。去這種地方走走,會發現海南和重慶的縣城明顯比其它省份發展要好。這就是賦予了自主權和積極性的使然。

既然這樣,這個改革就應該鋪到全國。


武大東湖


根據時序進度,縣級機構改革方案徵求意見稿其實已經出來,目前山東省的縣級機構改革方案已經發到各地徵求意見,根據透露的信息,作一個縣級機構改革大致推斷。

縣級機構大幅縮水,維繫在35個左右。

按照徵求意見稿透露的信息來看,縣一級普遍設立10個黨委部門,22個政府機關部門,另外還包括11個議事協調機構。而此次方案也對部門下屬的事業單位作了規定,要求級別不能超過副科,建一撤一,嚴格控制總量。

黨政機構統一計算機構限,鼓勵一對多。

此次縣級機構的設置大原則是與上級機構相銜接,即上級有什麼部門,下級要有對於的機構,確保上下貫通。而涉及應急管理、退役軍人事務、醫療保障等重點領域新組建機構,縣一級都將單獨設立機構。另一的原則就是鼓勵一對多,鼓勵機構合併和合署辦公,諸如社保—>衛健、人社—>民政、林草—>自然、商務—>發改、統計—>發改、審計—>紀委、旅發—>文新、地震/氣象—>應急等等這樣,實行扁平化和網格化管理。

機構合併的冗餘人員處理原則是“妥善安置,不能簡單推向社會”

此次改革的人員安置是按照“編隨事走、人隨編走”的原則,即職能去哪,編制和人員就去哪,。對於劃轉後空缺的編制、短缺的編制、事業編制混雜以及超編等問題,都要逐步解決消化,以前就出現過合併後,一個單位十幾個編制,超過半數都是科級領導這樣的情況,這將影響一段時期內人員的晉升。而行政執法等領域清理臨時人員,也會根據《勞動合同法》規定,分流安置後新改制的企業任職,或者進行經濟補償後自主擇業,一句話改革期間,準備好過冬準備。


碼上風


隨著全國31個省市機構改革方案實施,新組建成立的職能部門的陸續掛牌,省級機構改革定編定崗定職工作基本完成。下一步,市縣兩級將順勢跟進,按照省級機關改革模式,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方案,預計在明年3月底前完成。從目前摸底做方案的情況來看,縣級機構改革不可避免會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1、機構單位大幅減少,事業局不復存在。目前各省和自治區的省級黨政機構均未超過60個,直轄市最多64個,其中寧夏、海南省級黨政機構總數最少,均為55個,在機構總數上設置上限,儘可能精簡。市縣兩級參照執行,機構單位總量減少不可避免。根據測算,縣級機構精簡比例預計在20-30%之後間,一般縣份機構總數原則上控制在35個之內。精減最多的是事業單位。行政類事業單位(無論全部、主要和部分承擔行政職能的)全部取消,職能和人員隨機構撤併整合調整分流,今後,除行政執法機構外,不再新設或增設行政類事業單位,以前常見的“事業局”包括參公事業單位將全部消失。

2、人員逐步核減,編制越來越緊俏。有兩類人員將被取消編制:一是自收自支類事業單位人員,除部分隨職能劃轉分流到其他事業外,其他人員全部轉企,實行合同制管理;二是縣級以上公立醫院和高校,縣域高校不多,因此取消編制主要集中在公立醫院。行政機關方面,以前混編混崗的事業或參公人員,不用擔心被取消編制,但受機構和崗位設置整體減少影響,部分人員雖然可以按照老人老辦法幹到退休,但退休後其編制會被核減。所以在短期內,機關事業單位的編制或不會明顯減少,甚至因為單位的撤併人員拉長板凳,還會出現規模膨脹的現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編制肯定會有一定量的遞減。未來,無論進行政機關還是事業單位只會越來越難,編制也會越來越緊俏。

3、執法機構全面調整,綜合執法進一步加強。省級層面,部門原則上不設專門的執法隊伍。行政執法職能主要由市縣兩級承擔,設區市和市轄區只設一個執法層級,強化市縣行政執法職責。落實中央部署,縣鄉執法機構進一步加強統籌,整合組建市場監管、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市場、交通運輸、農業等五個領域執法隊伍,更大範圍融合基層執法力量,在鄉鎮逐步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

4、領導崗位減少,競爭壓力加大。隨著畜牧獸醫局、物價局、規劃局、工商局、質監局、食藥局等一大批單位的撤併整合,領導職數肯定會減少。不少領導不得不面臨改非的局面,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保留待遇。今後,想在縣裡混個一官半職面臨的競爭壓力會更大,更多人只能通過職級並行制度晉升一級主任科員、二級主任科員、三級主任科員、四級主任科員解決待遇問題。不出意外,多數人會停留在三級主任科員這個層級退休。

我是小公,專注公務員考試、任用、提拔等體制類問答,感興趣或有疑問諮詢的,可以關注私信我,我將提供全方位的權威解答


80後小公


新一輪黨政、事業機構改革,對地方政府影響最大。短期來看,機構編制減少,地方財政壓力增大,人員管理矛盾重重,短期內無法消化,會造成諸多限制和不利因素。從長遠發展來看,改革是政府節約運營成本、簡政放權、提質增效、優化服務的創新性舉措。改革是百年大計,勢必會傷及一部分人的利益,但對今後社會發展會起到革命性的作用,刮骨療毒,剜癰療創,雖然會有一時一處之痛,卻能清除病根,更獲生機。

目前,新一黨政機構改革,31個省市自治區的《省級黨政機構改革方案》已經獲批執行,市縣改革方案也都在緊張草擬階段。從改革的趨勢和要求來看,精簡機構、精簡人員編制,減少財政供養人員,嚴控進人入口,減輕政府運營成本,建設精簡高效的政府運營機制,是改革最大的目的。改革立地生效,短期內,地方政府就會出現一些新的變化:

1、黨政機構個數減少。省級黨政機構個數,基本控制在60個以內,各省雖然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但調整幅度極小。市縣中,省會城市最多,黨政機構個數不得超過55個,中心城市不得超過50個,中等城市不得超過47個,縣級市、市轄區、大縣不得超過37個,中縣不得超過35個,小縣不得超過33個。市縣嚴格按規定設制機構個數,不得突破限額。同時,市縣還不得設置“部門管理機關”,不得設置“事業局”。如此一來,不管是省級,還是市縣機構個數,都有了一個嚴格明確的規定,沒有變通措施,沒有漏洞可鑽,在限額內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地方黨政機構,是地方黨委政府唯一的選擇。同時,各省根據實際情況,還會對一些必須設置的黨政部門給予指導意見,各地機構設置更為規範、嚴整,市縣的自由裁量權變得更小

2、編制減少。機構改革方案明確要求,不得利用改革之機,增加編制數量。行政編制、事業編制實行省級統籌管理,以2012年底數為基數,只減不增。不得隨意增加編制類型,自收自支、自定、自籌等地方政府設立的備案制、自定類型的編制,一律撤銷,不得繼續使用。事業單位實行管辦分離、事企分開,原來承擔的生產經營類職能,一律剝離出來,推向市場。成立的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全面改企,自主經營。人員隨企改制或自主擇業,編制收回統籌使用。生產經營改企,事業單位承擔的職能減少,相應的崗位和編制都會減少。從遼寧省事業單位機構改革試點情況來看,省直、市直事業機構減少50%,縣直事業單位減少90%,事業編制減少15%—30%。

3、領導職數減少。機構減少,編制減少,相應的,崗位也都會減少。事業單位的管理崗位,專業技術崗位的職稱評定名額,行政部門的領導職數,都和機構、編制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就拿領導職數來講,機構改革後,嚴格按編制數量,核定領導職數,領導班子人數為3—7名,不能超配,不能低職高配。具體規定是:編制在50名以下的,核定領導職數3名;編制在51—200名的,核定4名;編制在201—500名的,核定5名;編制在501—1000名的,核定6名;編制在1001名以上的,核定7名左右。部委領導職數一般保持一正四副,就是根據這個原則核定的。機構改革要求按照定《方案》、掛牌子、定班子的原則,先將機構搭起來,保證事有人幹,機構改革、職責不斷。目前,部委領導班子、省廳領導班子基本配齊,只有部分省市個別部門領導職數出現超配現象,其他都是按照編制與職數對應的原則,嚴格按要求核定配備數量。按編制比例核算,領導職數減少;機構精簡,領導職數又進一步減少;事業單位改革,管理崗位、中高級職稱名額也會減少;非領導職務設置,不得超過現職領導職數的50%,非領導職務同樣減少。領導職數和管理崗位的大幅減少,徹底革除了兵少官多、無人幹事的不良現象。

4、人員減少。編制和崗位減少,對應的人員也會減少。正式職工一般不會有下崗的危險,但目前已經明確的是,行政部門工勤崗位只減不增,工勤編制隨現有工勤人員自然減員,隨退隨銷。行政執法部門全面清退臨時人員,嚴禁使用輔助人員執法。事業單位中,生產經營職能改企,合同管理人員隨企改制,或者按照《勞動合同法》規定,領取經濟補償後,自主擇業、創業。事業單位職工3600萬人,2017年統計的各類合同制管理人員,包括人事代理、合同工、臨時工、勞務派遣工等,就佔了三分之一。單是這些人員的清理,人員減少就不是一個小數目。

5、地方財政負擔加重。按說,機構編制減少,人員減少,財政負擔肯定是越來越輕。實際上,人事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為了妥善安置職工,保證社會的穩定局面,改革步伐會穩健有力,不會一蹴而就。省級以上財政,會按改革後的編制數撥付人員經費和工資,地方政府則會承擔改革過程中,過渡期的人員安置、工資補償、暫時保留人員的工資發放等,從短期來講,地方財政負擔會加重。

6、體制進人更為規範。對於行政、事業單位的正式職工來說,個人身份、待遇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但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慣例,機構改革後,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行政、事業單位規範編制、人員管理,為消化超編、超職數配備問題而努力。因此,體制納新會暫時減少,甚至停止。今年,國考名額除稅務部門有增加外,其他部門大幅減少,總體名額比2017年下降40%。省考公務員、事業人員政策逐漸出臺,名額也是大大減少。這還只是改革初期的影響,隨著改革的深入,納新數量會有一個最低的谷值,然後慢慢恢復正常。改革是百年大計,其改變,不至眼前的變化,更重要的著眼點會在未來。

7、未來政府運營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服務更優。黨政、事業機構改革,是政府簡政放權的體制機制保障。扎牢了入口,改革的過渡期結束,現有人員編制矛盾消化完成,所有的遺留問題解決殆盡,機構運轉走上正規,人員編制依法管理,改革的實績就會顯現,改革的目的就能達到。政府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質增效的進程就會越走越順暢,打造一支精簡高效、廉潔奉公的幹部隊伍,節約政府運營成本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有了體制機制的保障,社會經濟發展步伐就會穩定有力,偉大中國夢可望可及。


真寧腔調


我切身體會,以前是事業編替公務員幹活,大家都替事業編鳴不平,賺的還沒公務員多,改革後,是名義上公務員從事行政類工作,實際上還是事業編替公務員幹活,說白了,以前事業編雖然幹活,但是大家都知道,改革後,事業編繼續幹活,大家都不知道。


糖罐頭


取消地級市,實行省管縣。機構設置可向日本學習,縣級只存在5人左右的縣領導(現在幾大班子加起來有40人左右),幾大班子開始實行合併部門,實現真正機構精簡


清閒1783


當今中國,網絡、通訊、交通、辦公條件如此發達成熟,國家已經完全具備了黨政機構層級扁平化的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僅保留中央、省級、市(農村縣級)級三級政府足矣!黨政合署辦公。城市市府直管居委工作站,取消區政府、街道辦。農村縣府直管居委工作站、村委,取消鄉鎮政府。省級以下國家機關實行垂直隸屬領導管理。


WQ19721014


隨著互聯網,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大數據的支持,行政區劃扁平化,政府機構精減化已不成問題。地級市和縣級市及縣完全可有省直管。省以下行政區域公,檢,法垂直獨立。地方黨委主抓組織紀律。不能搞開發,建設,經濟工作。行政主管由地方直接選舉產生,對當地民生負責。幹不好,由真正的人大會罷免。避免來一任書記,縣長搜刮百性一層皮。避免賣官集資再買更大的官。運用區塊鏈技術把所有的政府行為在陽光下運行,多點同步備案的證據讓官員不敢貪,無從貪。小政府,大社會一定能實現。


歷害了我的廓


為什麼還不撤銷市?


手機用戶53503016730


實際上,

地級市完全可以去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