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當下很多家庭把家裡的舊書當垃圾賣掉?

兼項背強


我是專注語言文化領域的小烏雲,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賣書不一定是壞事,有時候賣書是為了更好地讀書。
中國人一直有敬惜字紙的傳統,我也一度不能接受賣書這種行為。但是後來,我成了賣書的積極擁護者。在這裡,我想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經歷。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是被書包圍的。中文系的學生都有倉鼠症,看到好書就挪不開步子,非得買下來據為己有不可,讀不完也捨不得賣。我的藏書數量是隻進不出,只增不減。書架上堆不下了,就一摞摞堆積在腳邊;宿舍堆不下了,就一箱箱寄回家裡;家裡呢?當然也都是書。

突然有一天,我讀到了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開始重審視自己的生活,處理掉身邊臨期的食品、過敏的護膚品、不合適的衣服、無意義的紀念品,隨著自己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少,房間的空間越來越大,很少發生那種翻遍房間也找不到東西的情況,生活的效率和質量明顯提高,心情也越來越輕鬆愉快了。

唯一沒有被納入斷舍離的物品,就是我的藏書了。書只會少不會多,難道還能斷舍離嗎?我這麼告訴自己。
直到有一天,我在床下的角落裡翻出了一個很久沒拆封的箱子,估計是畢業時打包的,之後就忘了。打開一看,裡面是滿滿一箱書,都是我覺得應該一但從來沒翻過的書。那一個瞬間,一個想法擊中了我,是不是書也可以斷舍離呢?
按照斷舍離的標準,如果你很久沒用一件東西,也從來沒覺得少了什麼,那麼你的生活中並不缺少它,應該扔掉或者轉讓給更需要的人,把空間騰給真正需要的東西和你自己。
扔東西不是浪費,是為了高質量生活;賣書不是糟蹋知識,而是為了更好地讀書。想明白這個道理,就很容易邁過心中那道“不能賣書”的坎了。
我把自己的藏書歸了歸類:高質而小眾的教材、專業書、學術書,轉送給師弟師妹;值得一讀的人文社科讀物,半賣半贈地轉手給熟人;至於那些為了“提升自我”而購入的經濟、管理圖書,塑封都沒拆,直接在二手書市賣掉;也有一部分書被我當了廢品處理,書的來歷不說了,就書籍本身而言,內容低質、印刷粗糙、不值一讀,即使不在我手上,也應該是出版社積壓的庫存,早就化作紙漿了。
經過斷舍離,我現在一共只有100來本書,主要是實用的字典詞典,經典的人文讀物,精美的圖譜和地圖冊,以及對我有重大紀念意義的圖書。數量不多,但每一本都是我喜愛的、必需的、珍視的。

如果你問我,書這麼少夠讀嗎?我的回答是:夠。一方面,值得一讀的圖書本身有限,讀書多少主要看個人,和藏書多少無關。另一方面,現在電子書這麼發達,kindle和各種讀書軟件上都能找到排版編校質量高、可以方便檢索評註、適合在手機等電子設備上閱讀的圖書,既能隨時隨地閱讀,又能減少空間,何樂而不為呢?

以上是我個人的經歷,希望能夠給大家一個參考。謝謝閱讀!

小烏雲開講


很正常,完全是個人的自由選擇。具體到把舊書當垃圾買賣,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

比如我家裡三代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兒子閨女,每個人受的教育程度不同,文化高低程度不同,讀的專業和工作崗位不同,興趣愛好也不一樣,自然每個人買的書就不同。

爺爺奶奶搞戲曲工作的,一個導演一個編劇,工作之餘買了大量的導演工具書,還有國內外的劇本集,還有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

爸爸媽媽一個老師一個作家,他們買的書就是關於教師工作的教案、師德,不同版本的教科書、試卷,還有國內外的文學名著,小說、詩歌散文,還有文學雜誌和創作理論書;

到了我們四個兄妹、又有不同,大哥喜歡音樂,買的都是歌譜和吉他彈唱書籍,更多的是人文社會科學和思想學術、歷史傳記回憶錄;

我喜歡文學,一直做記者,買的書基本上都是小說和散文,國內外的文學作品為主,還有一些新聞工作有關的非虛構作品。兩個妹妹喜歡看情感小說,買的書基本上就是流行文學和愛情小說,純粹消遣時間。

因為三代人的興趣愛好相差太大,我們在家裡看書的時候,自然每個人都只會看自己喜歡的圖書。

我爺爺奶奶去世後,他們的書架上的書,也沒有人再看了,堆在一起佔地方。想免費捐給劇團,結果人家讓我們自費打車送過去。

後來,這些書都是當廢紙處理了,叫了一個收破爛的,三毛錢一公斤,上千斤書,也就賣了不到一百塊錢。


探照燈


現在對於把舊書賣掉是常有之事,我那天到廢品打包站去,舊書,報紙,雜誌山高一堆,特別現在讀過學過的課本書,比比皆是,不過這此書一般都是武打動畫的今代書。真正賣舊書是一些老年人,眼也看不見了,智力也跟不上了,看了前面忘記了後面,書在多也沒有用了,賣點錢花花,吃吃喝喝,遊遊玩玩。


至於下輩為什麼不保存收藏呢?今天發展速度快,技術飛躍直上,手機網絡,知識富有,儲存量大,淵博似海,一機在手,新華書店裡面走,各種分類,應有盡有,隨時可以翻,隨時可以讀。看書多麻煩,還要一本一本的去查,一頁一頁的去翻。書而網絡矣,事而網屏矣,就不需上輩的舊書了。在者現在人傲氣,自尊,乾淨,玄意,老前輩死後所藏之書,全都賣掉,一本不留,一解不思老,二解不病染,三者無地方放。也不需要留看,網絡有見。所以,新書舊書全部犯爛。舊書攤面面可觀,堆堆小山,只見賣書的,不見買書的。

網絡給新舊書變垃圾之源。在者,舊書從五三年以前的舊書,直字版多,繁寫字的也多,人不看直字版了,繁寫字就更不讀了。真正的老舊書,清朝的書大都沒有標點符號,之乎者也多,以唱吟閱讀,人就更不看了。掃四舊中基本上掃光了,存者也了了無幾,後期各個工會的圖書館,慢慢解化了,變廉售出,流落市場,大多也當垃圾賣掉了。文革後期的就更不用說,也是垃圾之進。另外今天,花式新樣,再版重重,精裝,套裝,封面美觀,帶碟插圖,評論解說,應有盡有,也給以前的舊書帶來垃圾之去。


朱如蒼


舊書,在你眼裡可能會覺得是寶貝,在別人眼裡,可能就是沒用,佔地方的一堆紙。

我非常喜歡逛古舊書攤,常常能有意外之喜。什麼呢?就是經常會發現一些作者的簽名圖書。比如,我曾經在天津的一家舊書店,發現了一大批簽名贈送給學者程麻先生的著作。還有一次,在逛北京舊書攤的時候,還發現了一本學者徐友漁送給陳嘉映先生的簽名本。

我淘到的徐友漁贈送陳嘉映的書

我覺得,家裡人把你書賣了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就是覺得沒有用,佔地方。本人從小就喜歡買書,現在家裡的書雖然沒有進行過統計,但應該有2萬多冊。於是,父母經常面對著一書架子的書感嘆,這麼多書怎麼辦,太佔地方了。每次都會催促我,說你可不可以賣掉一些,甚至還為此吵架。我這人是不大喜歡賣書的,雖然我沒有像很多人那樣有藏書癖,或者說對書有多麼高尚的敬意,但我是有實用主義傾向的,總覺得有些書未來還會有用(我曾經因為寫緊急的東西,因為手頭沒有書,無法核對原文而吃過大虧)。

但是,經不住父母的嘮叨,也就把一個櫃子裡面的許多小說賣掉,比如中學時候看的周梅森、張笑天的一些小說,因為自己沒仔細揀選,導致還摻雜了幾本歷史著作。後來周梅森因為《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火了,因為工作的關係,需要對周梅森進行採訪。按照慣例,我一般都會找出採訪者相關的書瀏覽一遍。但是,因為之前的書賣掉了,只好匆忙在網上尋找電子版,帶來了很多不便。而且,裡面還有一本姜鳴的《龍旗飄揚的艦隊》,那本書我經常在寫文章的時候查看,所以又重新購買了一本,很是心疼,於是以後愈發不敢賣書了,也堅決不讓父母賣書。

第二個,則是有些家裡的人經濟拮据。記得有一次我逛舊書攤,看到某年長學者的一大批書流出。我問老闆,這是哪裡弄來的。老闆說,這位老先生之前得了重病,家裡錢都花光了,於是不得不賣藏書了。我聽完後,心裡非常不是滋味。

第三個,則是人去世之後因為家裡沒有人瞭解這些書的價值,所以就賣出了。前一陣子,網上流傳民國學者柳詒徵先生的藏書被家裡人賣掉,受到了很多人的抨擊。雖然最後闢謠,說是虛假新聞,與很多書販子炒書價有關,但是這種事情確實是很普遍的。

其實,你只要上孔夫子舊書網這樣的網站,會發現有大量的名人收藏的圖書(有些有簽名或者鈐印),這些書往往就是因為家人不知價值,從而輾轉流傳。

老實說,你問我怎麼看?我覺得有利有弊的。好的一面就是,這些書流傳出來,可以讓它們的價值更加巨大。我有的時候翻閱這些書,經常會想象它們在別人手裡的命運,想象它們經歷的那些過往。這些書很多比我的歲數大,所以更增添了尊敬感。壞的一面就是,這其實體現了人們對於書的不尊重,或者說後人對書的輕視。一些名人的書籍留到社會,甚至會阻礙一些學術方面的研究。

有的時候,看著自己的那些書,經常會想,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再了,它們估計也會四散流走。傾注一輩子的心血,可能在別人眼裡就是廢紙。所以,你一輩子去藏書,非要買下紙質版真的有意義麼?想到這裡,我便不再往後去想了……


兮兮說事兒


古人說,留下經典讓兒孫好讀書,果真如此嗎?話說一位財主把一生的積蓄買來金條鑄成一個香爐擺在堂屋閣几上,好讓兒孫在祭拜祖先時插插香,因為年深日久,金香爐已變成灰黑色。兒孫在打掃衛生時嫌香爐礙事,把它放在一個角落裡。一天一個換荒者路過財主門口,財主的子孫把香爐當廢品換了十包火柴。換荒的人回到家也不知是什麼東西,就拿砂紙打磨,誰知越擦越亮,原來是一個金燦燦的香爐缽。從本故事可以看出子孫把祖輩遺留下來的東西當垃圾。世事變遷,一代只能管一代。有用的子孫可能勝過父輩,沒用的子孫你就是留下金山銀山也沒用。更何況現在的年輕人,更不把父輩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寶貴書藉當回事,在他看來,賣一個錢得一個錢,省得堆在家裡礙手礙腳。


15727512


多年來買書看書,書越集越多,良莠不齊,淘汰無收藏傳世價值的書和雜誌,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凡要搬家一次,清理、整理眾書總是心痛不已之事,難吶!總有: 既有今日何有當初之嘆。購書花錢不少是一回事,書的最終歸屬令我心有一種說不出口難言之隱……越說越不是滋味……







幾經挑選後,留下一部份常看書伴終生了,自曰: 今後少買或不再買書了 … …


牛裁縫


關於舊書,先講一個真事吧。

書法圈裡的人喜歡出作品集,出版後喜歡在上面題上字、簽上名送人。我有位朋友有次整理辦公室,將不要的舊書收集在一起,讓辦公樓的物業拿走。

結果沒幾天,他在一箇舊書網上看到了其中一本書,賣書的人還將題的字曬了出來。沒辦法,他去花100元錢將自己扔掉的書買了回來,不然送他書的人看到了不知作何感想。

關於舊書,我的看法是,隔一些時間可以清理一下,資料性的圖書應該留下,而一些意義不大的書可以處理掉。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我有套《古文觀止》是1966年用等量重的舊報紙從廢品收購站換來的。





獅子狗72467267


賣掉舊書也無妨,我自已經歷的書幾乎賣了,但老爸的許多書我要留下它。

我是七十年代人,是伴著讀瓊瑤三毛的愛情書、金庸古龍的武俠書長大的,這些書及我讀書時的教科書雜誌等幾乎全賣了,我覺得這些書沒多大用,但我那些九十年代親自從報上剪下來的剪報一直會保留它。

老爸的藏書我就不會當廢品賣了,老爸是五十年代的名牌大學生,之後一直在中學和大學教語文,他的藏書大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文學及精品書籍,這些書伴我長大,現在八十歲的老爸還酷愛翻閱他的愛書,因此以後我將會把它們留下來。

這是隨便從老爸藏書中的挑選出來的一本畫冊,58年發行的,發行量才一萬二幹套,代表當時新中國最高彩印技術的圖畫書。

以上是此圖畫冊頁中的一張圖像。

老爸房間還有二大書櫃藏書,他說以後會傳給我,我有義務和責任把它們儘可能地保存好。



湘平古珍郵館


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我覺得未嘗沒有道理:一個日本學者有些擔心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特意到中國來考察,結果發現大街上沒有一家書店,遍地洗腳店,然後就安心了。這樣一個粗鄙的時代,把家裡的舊書當垃圾扔掉賣掉,實在是太容易理解了。如果看了今日頭條上那些讀者的評論,估計日本人也放心了,因為缺乏理智、知識和文化修養的評論太多了。(王瑤、朱德熙、遊國恩等先生的藏書捐給了北大圖書館)

但是,作為一個喜歡逛孔夫子舊書網的人,我說的其實要比這個多。在孔夫子舊書網買書,會買到幾種情況的書。一種是過去國有或者集體企業圖書室的書,因為國有或者集體企業倒閉了,圖書室自然會被處理掉。一種是單位合併,多餘出來的書,比如以前買到過武漢大學圖書館的書,因為武大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等合併,幾個圖書館重複的書非常多,他們會處理掉一批。一種是印刷廠多印或者其他情況賣不出的書。(浙江溫州瑞安市孫詒讓家族的玉海樓)

還有一種,最符合今天這個題目的情況,就是許多學者家庭,在學者去世之後,家屬後代賣掉他們的書。大學教師的子女,很多並不是子承父業,甚至完全不沾邊,又或者因為種種原因,無法繼承這份家業的,

有朋友提醒我說王瑤先生家事,特修改此處,手機編寫,中間打不了括號,只好隔行突出,

他們父輩的書怎麼辦?有些老先生自己或者家屬,把書捐給圖書館。比如唐弢先生,王瑤先生等。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現代文學館、國家圖書館等都有很多這樣的書。但也有一些沒有捐出,子女又不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家裡堆滿了書,也沒生活,所以將書給處理掉了。看到這種情況,很多讀書人感到悲涼,但也的確是無奈。

其實中國古人,西方一些國家的做法,比較好。中國古代讀書人是要收藏書的,這些書收藏起來要傳之後世,這是書香門第的重要傳承,有很多古籍就是通過這種途徑保存了下來。比如晚晴就有四大私人藏書樓: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聊城楊氏海源閣、杭州丁氏八千卷樓、歸安陸氏皕宋樓。西方貴族家庭也喜歡藏書,將之視為貴族之所以不同於普通人的重要象徵。可惜要成為書香門第,要成為貴族,想法雖好,有時候在今天難以實現,一個買不起房子的人,你讓人家用幾百個平方來藏書,這是不現實的。古代讀書人是社會聞達,大多數都當過官,不缺這個錢,西方貴族也是這樣。

所以說到根子上,還是當代中國的讀書人真的不值錢,想來不免讓人掩面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