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下很多家庭把家里的旧书当垃圾卖掉?

兼项背强


我是专注语言文化领域的小乌云,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卖书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候卖书是为了更好地读书。
中国人一直有敬惜字纸的传统,我也一度不能接受卖书这种行为。但是后来,我成了卖书的积极拥护者。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经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被书包围的。中文系的学生都有仓鼠症,看到好书就挪不开步子,非得买下来据为己有不可,读不完也舍不得卖。我的藏书数量是只进不出,只增不减。书架上堆不下了,就一摞摞堆积在脚边;宿舍堆不下了,就一箱箱寄回家里;家里呢?当然也都是书。

突然有一天,我读到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开始重审视自己的生活,处理掉身边临期的食品、过敏的护肤品、不合适的衣服、无意义的纪念品,随着自己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少,房间的空间越来越大,很少发生那种翻遍房间也找不到东西的情况,生活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心情也越来越轻松愉快了。

唯一没有被纳入断舍离的物品,就是我的藏书了。书只会少不会多,难道还能断舍离吗?我这么告诉自己。
直到有一天,我在床下的角落里翻出了一个很久没拆封的箱子,估计是毕业时打包的,之后就忘了。打开一看,里面是满满一箱书,都是我觉得应该一但从来没翻过的书。那一个瞬间,一个想法击中了我,是不是书也可以断舍离呢?
按照断舍离的标准,如果你很久没用一件东西,也从来没觉得少了什么,那么你的生活中并不缺少它,应该扔掉或者转让给更需要的人,把空间腾给真正需要的东西和你自己。
扔东西不是浪费,是为了高质量生活;卖书不是糟蹋知识,而是为了更好地读书。想明白这个道理,就很容易迈过心中那道“不能卖书”的坎了。
我把自己的藏书归了归类:高质而小众的教材、专业书、学术书,转送给师弟师妹;值得一读的人文社科读物,半卖半赠地转手给熟人;至于那些为了“提升自我”而购入的经济、管理图书,塑封都没拆,直接在二手书市卖掉;也有一部分书被我当了废品处理,书的来历不说了,就书籍本身而言,内容低质、印刷粗糙、不值一读,即使不在我手上,也应该是出版社积压的库存,早就化作纸浆了。
经过断舍离,我现在一共只有100来本书,主要是实用的字典词典,经典的人文读物,精美的图谱和地图册,以及对我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图书。数量不多,但每一本都是我喜爱的、必需的、珍视的。

如果你问我,书这么少够读吗?我的回答是:够。一方面,值得一读的图书本身有限,读书多少主要看个人,和藏书多少无关。另一方面,现在电子书这么发达,kindle和各种读书软件上都能找到排版编校质量高、可以方便检索评注、适合在手机等电子设备上阅读的图书,既能随时随地阅读,又能减少空间,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是我个人的经历,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个参考。谢谢阅读!

小乌云开讲


很正常,完全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具体到把旧书当垃圾买卖,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

比如我家里三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儿子闺女,每个人受的教育程度不同,文化高低程度不同,读的专业和工作岗位不同,兴趣爱好也不一样,自然每个人买的书就不同。

爷爷奶奶搞戏曲工作的,一个导演一个编剧,工作之余买了大量的导演工具书,还有国内外的剧本集,还有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

爸爸妈妈一个老师一个作家,他们买的书就是关于教师工作的教案、师德,不同版本的教科书、试卷,还有国内外的文学名著,小说、诗歌散文,还有文学杂志和创作理论书;

到了我们四个兄妹、又有不同,大哥喜欢音乐,买的都是歌谱和吉他弹唱书籍,更多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和思想学术、历史传记回忆录;

我喜欢文学,一直做记者,买的书基本上都是小说和散文,国内外的文学作品为主,还有一些新闻工作有关的非虚构作品。两个妹妹喜欢看情感小说,买的书基本上就是流行文学和爱情小说,纯粹消遣时间。

因为三代人的兴趣爱好相差太大,我们在家里看书的时候,自然每个人都只会看自己喜欢的图书。

我爷爷奶奶去世后,他们的书架上的书,也没有人再看了,堆在一起占地方。想免费捐给剧团,结果人家让我们自费打车送过去。

后来,这些书都是当废纸处理了,叫了一个收破烂的,三毛钱一公斤,上千斤书,也就卖了不到一百块钱。


探照灯


现在对于把旧书卖掉是常有之事,我那天到废品打包站去,旧书,报纸,杂志山高一堆,特别现在读过学过的课本书,比比皆是,不过这此书一般都是武打动画的今代书。真正卖旧书是一些老年人,眼也看不见了,智力也跟不上了,看了前面忘记了后面,书在多也没有用了,卖点钱花花,吃吃喝喝,游游玩玩。


至于下辈为什么不保存收藏呢?今天发展速度快,技术飞跃直上,手机网络,知识富有,储存量大,渊博似海,一机在手,新华书店里面走,各种分类,应有尽有,随时可以翻,随时可以读。看书多麻烦,还要一本一本的去查,一页一页的去翻。书而网络矣,事而网屏矣,就不需上辈的旧书了。在者现在人傲气,自尊,干净,玄意,老前辈死后所藏之书,全都卖掉,一本不留,一解不思老,二解不病染,三者无地方放。也不需要留看,网络有见。所以,新书旧书全部犯烂。旧书摊面面可观,堆堆小山,只见卖书的,不见买书的。

网络给新旧书变垃圾之源。在者,旧书从五三年以前的旧书,直字版多,繁写字的也多,人不看直字版了,繁写字就更不读了。真正的老旧书,清朝的书大都没有标点符号,之乎者也多,以唱吟阅读,人就更不看了。扫四旧中基本上扫光了,存者也了了无几,后期各个工会的图书馆,慢慢解化了,变廉售出,流落市场,大多也当垃圾卖掉了。文革后期的就更不用说,也是垃圾之进。另外今天,花式新样,再版重重,精装,套装,封面美观,带碟插图,评论解说,应有尽有,也给以前的旧书带来垃圾之去。


朱如苍


旧书,在你眼里可能会觉得是宝贝,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没用,占地方的一堆纸。

我非常喜欢逛古旧书摊,常常能有意外之喜。什么呢?就是经常会发现一些作者的签名图书。比如,我曾经在天津的一家旧书店,发现了一大批签名赠送给学者程麻先生的著作。还有一次,在逛北京旧书摊的时候,还发现了一本学者徐友渔送给陈嘉映先生的签名本。

我淘到的徐友渔赠送陈嘉映的书

我觉得,家里人把你书卖了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就是觉得没有用,占地方。本人从小就喜欢买书,现在家里的书虽然没有进行过统计,但应该有2万多册。于是,父母经常面对着一书架子的书感叹,这么多书怎么办,太占地方了。每次都会催促我,说你可不可以卖掉一些,甚至还为此吵架。我这人是不大喜欢卖书的,虽然我没有像很多人那样有藏书癖,或者说对书有多么高尚的敬意,但我是有实用主义倾向的,总觉得有些书未来还会有用(我曾经因为写紧急的东西,因为手头没有书,无法核对原文而吃过大亏)。

但是,经不住父母的唠叨,也就把一个柜子里面的许多小说卖掉,比如中学时候看的周梅森、张笑天的一些小说,因为自己没仔细拣选,导致还掺杂了几本历史著作。后来周梅森因为《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火了,因为工作的关系,需要对周梅森进行采访。按照惯例,我一般都会找出采访者相关的书浏览一遍。但是,因为之前的书卖掉了,只好匆忙在网上寻找电子版,带来了很多不便。而且,里面还有一本姜鸣的《龙旗飘扬的舰队》,那本书我经常在写文章的时候查看,所以又重新购买了一本,很是心疼,于是以后愈发不敢卖书了,也坚决不让父母卖书。

第二个,则是有些家里的人经济拮据。记得有一次我逛旧书摊,看到某年长学者的一大批书流出。我问老板,这是哪里弄来的。老板说,这位老先生之前得了重病,家里钱都花光了,于是不得不卖藏书了。我听完后,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第三个,则是人去世之后因为家里没有人了解这些书的价值,所以就卖出了。前一阵子,网上流传民国学者柳诒徵先生的藏书被家里人卖掉,受到了很多人的抨击。虽然最后辟谣,说是虚假新闻,与很多书贩子炒书价有关,但是这种事情确实是很普遍的。

其实,你只要上孔夫子旧书网这样的网站,会发现有大量的名人收藏的图书(有些有签名或者钤印),这些书往往就是因为家人不知价值,从而辗转流传。

老实说,你问我怎么看?我觉得有利有弊的。好的一面就是,这些书流传出来,可以让它们的价值更加巨大。我有的时候翻阅这些书,经常会想象它们在别人手里的命运,想象它们经历的那些过往。这些书很多比我的岁数大,所以更增添了尊敬感。坏的一面就是,这其实体现了人们对于书的不尊重,或者说后人对书的轻视。一些名人的书籍留到社会,甚至会阻碍一些学术方面的研究。

有的时候,看着自己的那些书,经常会想,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再了,它们估计也会四散流走。倾注一辈子的心血,可能在别人眼里就是废纸。所以,你一辈子去藏书,非要买下纸质版真的有意义么?想到这里,我便不再往后去想了……


兮兮说事儿


古人说,留下经典让儿孙好读书,果真如此吗?话说一位财主把一生的积蓄买来金条铸成一个香炉摆在堂屋阁几上,好让儿孙在祭拜祖先时插插香,因为年深日久,金香炉已变成灰黑色。儿孙在打扫卫生时嫌香炉碍事,把它放在一个角落里。一天一个換荒者路过财主门口,财主的子孙把香炉当废品换了十包火柴。換荒的人回到家也不知是什么东西,就拿砂纸打磨,谁知越擦越亮,原来是一个金灿灿的香炉钵。从本故事可以看出子孙把祖辈遗留下来的东西当垃圾。世事变迁,一代只能管一代。有用的子孙可能胜过父辈,没用的子孙你就是留下金山银山也没用。更何况现在的年轻人,更不把父辈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宝贵书藉当回事,在他看来,卖一个钱得一个钱,省得堆在家里碍手碍脚。


15727512


多年来买书看书,书越集越多,良莠不齐,淘汰无收藏传世价值的书和杂志,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凡要搬家一次,清理、整理众书总是心痛不已之事,难呐!总有: 既有今日何有当初之叹。购书花钱不少是一回事,书的最终归属令我心有一种说不出口难言之隐……越说越不是滋味……







几经挑选后,留下一部份常看书伴终生了,自曰: 今后少买或不再买书了 … …


牛裁縫


关于旧书,先讲一个真事吧。

书法圈里的人喜欢出作品集,出版后喜欢在上面题上字、签上名送人。我有位朋友有次整理办公室,将不要的旧书收集在一起,让办公楼的物业拿走。

结果没几天,他在一个旧书网上看到了其中一本书,卖书的人还将题的字晒了出来。没办法,他去花100元钱将自己扔掉的书买了回来,不然送他书的人看到了不知作何感想。

关于旧书,我的看法是,隔一些时间可以清理一下,资料性的图书应该留下,而一些意义不大的书可以处理掉。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我有套《古文观止》是1966年用等量重的旧报纸从废品收购站换来的。





狮子狗72467267


卖掉旧书也无妨,我自已经历的书几乎卖了,但老爸的许多书我要留下它。

我是七十年代人,是伴着读琼瑶三毛的爱情书、金庸古龙的武侠书长大的,这些书及我读书时的教科书杂志等几乎全卖了,我觉得这些书没多大用,但我那些九十年代亲自从报上剪下来的剪报一直会保留它。

老爸的藏书我就不会当废品卖了,老爸是五十年代的名牌大学生,之后一直在中学和大学教语文,他的藏书大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及精品书籍,这些书伴我长大,现在八十岁的老爸还酷爱翻阅他的爱书,因此以后我将会把它们留下来。

这是随便从老爸藏书中的挑选出来的一本画册,58年发行的,发行量才一万二干套,代表当时新中国最高彩印技术的图画书。

以上是此图画册页中的一张图像。

老爸房间还有二大书柜藏书,他说以后会传给我,我有义务和责任把它们尽可能地保存好。



湘平古珍邮馆


有一个说法是这样的,我觉得未尝没有道理:一个日本学者有些担心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特意到中国来考察,结果发现大街上没有一家书店,遍地洗脚店,然后就安心了。这样一个粗鄙的时代,把家里的旧书当垃圾扔掉卖掉,实在是太容易理解了。如果看了今日头条上那些读者的评论,估计日本人也放心了,因为缺乏理智、知识和文化修养的评论太多了。(王瑶、朱德熙、游国恩等先生的藏书捐给了北大图书馆)

但是,作为一个喜欢逛孔夫子旧书网的人,我说的其实要比这个多。在孔夫子旧书网买书,会买到几种情况的书。一种是过去国有或者集体企业图书室的书,因为国有或者集体企业倒闭了,图书室自然会被处理掉。一种是单位合并,多余出来的书,比如以前买到过武汉大学图书馆的书,因为武大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等合并,几个图书馆重复的书非常多,他们会处理掉一批。一种是印刷厂多印或者其他情况卖不出的书。(浙江温州瑞安市孙诒让家族的玉海楼)

还有一种,最符合今天这个题目的情况,就是许多学者家庭,在学者去世之后,家属后代卖掉他们的书。大学教师的子女,很多并不是子承父业,甚至完全不沾边,又或者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继承这份家业的,

有朋友提醒我说王瑶先生家事,特修改此处,手机编写,中间打不了括号,只好隔行突出,

他们父辈的书怎么办?有些老先生自己或者家属,把书捐给图书馆。比如唐弢先生,王瑶先生等。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国家图书馆等都有很多这样的书。但也有一些没有捐出,子女又不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家里堆满了书,也没生活,所以将书给处理掉了。看到这种情况,很多读书人感到悲凉,但也的确是无奈。

其实中国古人,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比较好。中国古代读书人是要收藏书的,这些书收藏起来要传之后世,这是书香门第的重要传承,有很多古籍就是通过这种途径保存了下来。比如晚晴就有四大私人藏书楼: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聊城杨氏海源阁、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归安陆氏皕宋楼。西方贵族家庭也喜欢藏书,将之视为贵族之所以不同于普通人的重要象征。可惜要成为书香门第,要成为贵族,想法虽好,有时候在今天难以实现,一个买不起房子的人,你让人家用几百个平方来藏书,这是不现实的。古代读书人是社会闻达,大多数都当过官,不缺这个钱,西方贵族也是这样。

所以说到根子上,还是当代中国的读书人真的不值钱,想来不免让人掩面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