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花費時間精力去系統的學習要求嚴謹的格律詩詞嗎?

詩詞軒


格律詩詞最美之處就在於,律詩絕句和宋體詞都是用其高度凝練的語言,平仄節奏舒適結合的句式,和諧的聲韻,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生動描繪人與自然的共處。在世界語言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一種文學載體。如果不繫統地學習,就有可能在創作中丟失這次精華,也就不能冠以律詩、絕句、某詞牌了。我已經系統地學習了律詩、絕句的格律,和數十個詞牌格律,並已經創作了約二百首詩詞。


東張西望客


我覺得很多人詩詞格律都有誤解,如今普遍的人都認為詩詞格律是很難的一門學問,所以很多人在沒有開始真正接觸之前就放棄了格律,要麼只押韻不守平仄,要麼韻也押了,更有甚者直接說格律是裹腳布,限制了意境。

其實那都是不瞭解格律,說起來格律就是很簡單基礎的一回事,古代基本每個文人都會,何以今人就難學?



我認為,一來是書裡講格律的方式太刻板,沒有文言基礎的人就會覺得晦澀,雲裡霧裡;另一方面則是我們在學格律的時候,只是死記硬背,沒有去發現格律的規則原理是什麼。而只要瞭解了格律的原理,其實一個小時就可以學會,終生不會忘記。

我做這個頭條號的目的也是為了用簡單的方式去解釋格律,以及寫詩的一些技巧。說回格律,我這裡大致介紹一下格律中最難的平仄。

古代平仄有一句口訣,叫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在七言句中,一三五字平仄不論,二四六字平仄固定。怎麼固定的呢?其實就是一個規則,句子中,逢雙數字,平仄要變化。如第二個字是平,第四個就得是仄,第六個就得是平。

比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出句的二四六字是,平,仄,平,

對句的二四六是,仄,平,仄。正好相反。

第三句開始,就要跟第二句重複,第四句再跟第三句相反,以此類推。

如接上例的三四句,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出句的二四六字是,仄,平,仄,

對句則是,平,仄,平。

剩下的可以舉一反三,第一句第二個字就決定了一整首詩的框架。說起來格律就是這麼簡單一回事,但是上面的口訣有一個條件,就是孤平和三平尾。

孤平,一種是除了韻腳(句末的字)只有一個平聲,還有一種解釋是沒有兩個平聲相連。

三平尾,就是句末連續用三個平聲。

以上就是格律平仄的大致介紹,如果有興趣,可以在我之前寫的文章裡查閱更多詳細的內容,我會陸續為大家介紹更多詳細的詩詞基本知識和技巧,謝謝閱讀。


詩詞補習班


學習是一個漸進過程,一步登天難,但循序漸進所花的功夫,其實並不多。

如果是寫詩,小編認為這個臺階是:先搞清楚自己想表達什——》文辭修飾——》聲韻。

當然,學習前,得先放平心態。

要放平心態,就得明確學習目的

大清亡了,科舉不考詩詞了,所以,大家最好想想自己為什麼要學寫古詩詞?

現代社會,就算達到李杜水平,對人生加分也是有限的,當初被老師問“為什麼要學詩詞”時,小編個人的回答是,覺得詩詞寫出來好看

於是老師表示,這樣就可以了,同時她告訴我,會寫格律詩,也就會寫文章了,因為格律和文章都是“起、承、轉、合”。

在這個到處講“”的時代,詩詞可以說是一種“微文章”。

所以,為了寫好看的詞句也好,為了練“微文章”也好,我們把目的明確些,心態放平些。

先搞清楚自己要表達什麼

詩詞的創作可以分為三部分。

1.文辭技巧

2.行文結構

3.聲韻

很多人會把“聲韻”想成是很難上手的東西。

以小編個人經驗來看,最難上手的是文辭技巧。因為這是一個壓根沒法教的東西,比較像英語四級考單詞量,全靠累積和語感培養。

所謂文辭技巧就是詩詞語言,用什麼字,什麼詞,句子怎麼組合,怎麼修辭等等。


至於

行文結構

,無非是“起承轉合”,說到這裡,網絡上近兩年來被懟的古風詞,可以作為反面教材。

這些古風詞,廣為詬病的兩點是,

1.一個句子寫出來,不知道在表達什麼意思,為堆砌而堆砌,只顧字面上好看。

2.上下文之間,要麼意思跳躍,要麼不知所云,要麼東拉西扯。

小編前段時間做到一題改詩題,其實這道題題主,寫詩順序是正確的,沒有人天生就能出口成章。寫詩詞,先把自己要寫的意思&起承轉合列出來,之後再來慢慢改。

題主原詩

幾簇桃花放,誰盼十里紅妝?君不見?怎知落花意?

這首詩雖然還不成詩,但意思是連貫的。

第一句:從數朵桃花開放寫起

第二句:鏡頭轉到桃花盛開,點出“盼紅妝”的心情

第三句:感嘆良辰美景,不見心上人

第四句:繼續感慨花落而去,等君不來的悲傷心情

一枝臨水窈,十里更紅妝。

春去君不見,深紅褪淺霜。

因為小編改的是格律詩,所以對原詩的詞句做了些修改調整,但意思還是那個意思。

所以寫詩前,一定要把意思想清楚,後面怎麼修辭,怎麼押韻可以慢慢想,慢慢改。

文辭改好了,來看聲韻。

聲韻,感覺上,好像一直是世紀難題。

好在我們有新韻,那就先從新韻開始練習上手,就算一輩子寫新韻也沒有關係啊。

  • 平聲,拼音第一第二聲。
  • 仄聲,拼音第三第四輕聲。
  • 押韻,平聲韻,仄聲韻。

格式記不下來?韻部記不下來?

我們有APP自動檢查啊!

進入界面後,做一些設置,小編是把韻部改成新韻了。

然後就可以開始選擇詩詞格律,不想要格律的就選“自由”

然後系統會自動檢測聲韻

當然,也有詩友問我,這個APP不能實現“救拗”等複雜功能,怎麼辦?

  • 首先,小編用的是新韻,不太容易出“拗句”。
  • 其次,如果出了“拗句”,當然是不救啊!


姞雪心


如果和你的工作有關,自然值得花時間和精力去系統學習。如果和你的工作沒什麼關聯,就要看情況而定了。

若你對詩詞格律感興趣,又有較充足的業餘時間,那就不妨去系統地學習一下。詩詞格律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中的精華,學習了,對提高個人藝術品位是有益的,甚至對個人魅力的提升、對生活和工作都會有或多或少好的影響。

若你業餘時間不是很充足,但你對詩詞格律的興趣又特別濃厚,那也不妨擠出時間去學一學,興趣是最好的動力,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也不會覺得累,相反還算是種消遣,不是嗎?

若和自己工作沒關係,也沒什麼興趣,就不要勉強了,你說,是嗎?

最後,詩詞格律其實也不是很難學,入門更容易。推薦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一書,很小很薄的一本書,內容說得也較淺顯易懂。

另外,現在人作詩,也不必要完全照搬古人的規矩,自己開心就好,哈哈。


閒聊天下事


為什麼不呢?

一直以來,都很遺憾沒有條件和機會,去系統學習古詩詞。畢竟自己平庸得很,沒有辦法在做著一件事的時候,還去兼顧另一件;大學前要為了分數,大學時終於不用考慮太多分數的事,才有機會從零開始學習古詩詞的知識。

只是吧,自學得到的東西終究有限,很多時候,自己琢磨了很久的事情,在有人指導的情況下,其實根本算不上問題。

所以,有機會系統的學,為什麼不?尤其是遇到高人的時候,更不應該錯過機會。

其實,不單只是格律詩、詞,還有對聯、戲曲、琴棋書畫,甚至是捏泥人、草編等傳統手藝活,都是想去學,好好地學。

不僅僅是因為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更多的,是因為喜歡這些。

人活著,有太多的無奈,沒有什麼事是可以掌控的;也有太多的意外,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天降橫禍。所以,面對無奈,和不知道什麼時候的意外,能做到的,就是盡全力去做好該做的事,珍惜當下的人,過好每一天的時光。

喜歡的事情,好好地去喜歡;能抓住的機會,好好地去抓住;可以學習的時候,好好地去學習。

借古人一句話,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茶館閒聊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你寫詩最起碼要了解甚至掌握平仄韻律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如果你靈感突發有新穎別緻的句子那就不要太拘泥於固定的平仄韻律所限制。但是,要學會調整。什麼叫調整?就是說根據每行詩句平仄起伏的韻律可適當地改變平仄的位置。但有一點,必須有起伏的節奏感。就如魯迅論詩所言,順口就好。但是,魯迅此言不是讓你毫無章法可言,信馬由韁地去作詩。比如,你標上個七律,大體上你得符合七律的格律吧?三四五六句你得對仗吧?.但有一點,你想附庸風雅,哦,在此這個詞不是貶義啊,你標上七律七絕等,那就要較嚴格地按其平仄韻律去做。你不標上這些那你就較自由些的去作吧,是吧?但我說的是較自由。


筆端蘊藏千點紅


真的想系統的學習格律詩,五律,五絕,七律,七絕,苦於沒有專業的老師指導,所以有時顧得意境顧不上韻腳,再者對一些典故的應用不妥,知識貧乏,缺少鍛鍊。希望能得到這方面的指導。


紅楓葉71


會啊。我非常喜歡中國傳統文化。但申明,我不是一個糟老頭子,85後的年輕人。

學習詩詞楹聯已經十幾年了。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什麼理由不去繼承和發揚我們華夏國粹呢。

當代人只要一提到古詩詞,先入為主就是唐詩,就是李白杜甫。然後自然而然想到要達到那種水平和境界是不可能的。所以覺得潛意識裡覺得難如登天。也就不會去學習了。

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排斥古詩詞,甚至說學來無用。入門太難,其實是大錯特錯的。打一個你能聽懂的比方,和寫作文差不多。你說寫作文容易嗎,容易的是你認識漢字的讀音和用法,難的是如何謀篇佈局,寫出立意高遠的文章。寫詩詞也是一樣,學不會古聲就學習新聲,第一聲第二聲為平,第三聲第四聲為仄,簡單的不要不要滴好吧。這不難的,難的是你如何去真切的感受生活,如何去表達真情實感。

今天是初一,我寫了一首五律。

新春吟

燕剪裁新柳,鶯歌入福堂。

花開聲似蜜,節拔氣如王。

新歲灰霾去,舊年紅運當。

春眸元日炯,喜望萬家煌。

於此,江西南昌萬斌給所有親朋好友拜年啦!


雨巷詩社我是瘋子


對於真心喜歡的人而言,學習格律是入門的基礎,其實,入門並不難,寫詩詞難在意境和煉字上。業餘愛好,可淺可深,自己定位,併為此付出即可。於個人而言,尚雅不喜俗,尚潤不喜澀,尚斂不喜白,尚意不喜玩,尚情不喜秀。個見而已。附詩兩首:

七絕·秋心

涼風搖曳無春事,斑駁生閒半盞秋。

停下蔥蘢非吝嗇,留來眼界看江流。

(2017·9·11)

七律·學書偶感

窗開半白風來緩,四十愰如彈指尋。

每有清思催舊筆,多無貪念寫真心。

彷徨我意知行淺,澹泊他鄉得悟深。

漸著精神醫俗病,江山從此化輕吟。

(2017·10·10)


海上光束


更多詩詞資料,請關注詩詞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