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花费时间精力去系统的学习要求严谨的格律诗词吗?

诗词轩


格律诗词最美之处就在于,律诗绝句和宋体词都是用其高度凝练的语言,平仄节奏舒适结合的句式,和谐的声韵,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生动描绘人与自然的共处。在世界语言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一种文学载体。如果不系统地学习,就有可能在创作中丢失这次精华,也就不能冠以律诗、绝句、某词牌了。我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律诗、绝句的格律,和数十个词牌格律,并已经创作了约二百首诗词。


东张西望客


我觉得很多人诗词格律都有误解,如今普遍的人都认为诗词格律是很难的一门学问,所以很多人在没有开始真正接触之前就放弃了格律,要么只押韵不守平仄,要么韵也押了,更有甚者直接说格律是裹脚布,限制了意境。

其实那都是不了解格律,说起来格律就是很简单基础的一回事,古代基本每个文人都会,何以今人就难学?



我认为,一来是书里讲格律的方式太刻板,没有文言基础的人就会觉得晦涩,云里雾里;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在学格律的时候,只是死记硬背,没有去发现格律的规则原理是什么。而只要了解了格律的原理,其实一个小时就可以学会,终生不会忘记。

我做这个头条号的目的也是为了用简单的方式去解释格律,以及写诗的一些技巧。说回格律,我这里大致介绍一下格律中最难的平仄。

古代平仄有一句口诀,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在七言句中,一三五字平仄不论,二四六字平仄固定。怎么固定的呢?其实就是一个规则,句子中,逢双数字,平仄要变化。如第二个字是平,第四个就得是仄,第六个就得是平。

比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出句的二四六字是,平,仄,平,

对句的二四六是,仄,平,仄。正好相反。

第三句开始,就要跟第二句重复,第四句再跟第三句相反,以此类推。

如接上例的三四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出句的二四六字是,仄,平,仄,

对句则是,平,仄,平。

剩下的可以举一反三,第一句第二个字就决定了一整首诗的框架。说起来格律就是这么简单一回事,但是上面的口诀有一个条件,就是孤平和三平尾。

孤平,一种是除了韵脚(句末的字)只有一个平声,还有一种解释是没有两个平声相连。

三平尾,就是句末连续用三个平声。

以上就是格律平仄的大致介绍,如果有兴趣,可以在我之前写的文章里查阅更多详细的内容,我会陆续为大家介绍更多详细的诗词基本知识和技巧,谢谢阅读。


诗词补习班


学习是一个渐进过程,一步登天难,但循序渐进所花的功夫,其实并不多。

如果是写诗,小编认为这个台阶是:先搞清楚自己想表达什——》文辞修饰——》声韵。

当然,学习前,得先放平心态。

要放平心态,就得明确学习目的

大清亡了,科举不考诗词了,所以,大家最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学写古诗词?

现代社会,就算达到李杜水平,对人生加分也是有限的,当初被老师问“为什么要学诗词”时,小编个人的回答是,觉得诗词写出来好看

于是老师表示,这样就可以了,同时她告诉我,会写格律诗,也就会写文章了,因为格律和文章都是“起、承、转、合”。

在这个到处讲“”的时代,诗词可以说是一种“微文章”。

所以,为了写好看的词句也好,为了练“微文章”也好,我们把目的明确些,心态放平些。

先搞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

诗词的创作可以分为三部分。

1.文辞技巧

2.行文结构

3.声韵

很多人会把“声韵”想成是很难上手的东西。

以小编个人经验来看,最难上手的是文辞技巧。因为这是一个压根没法教的东西,比较像英语四级考单词量,全靠累积和语感培养。

所谓文辞技巧就是诗词语言,用什么字,什么词,句子怎么组合,怎么修辞等等。


至于

行文结构

,无非是“起承转合”,说到这里,网络上近两年来被怼的古风词,可以作为反面教材。

这些古风词,广为诟病的两点是,

1.一个句子写出来,不知道在表达什么意思,为堆砌而堆砌,只顾字面上好看。

2.上下文之间,要么意思跳跃,要么不知所云,要么东拉西扯。

小编前段时间做到一题改诗题,其实这道题题主,写诗顺序是正确的,没有人天生就能出口成章。写诗词,先把自己要写的意思&起承转合列出来,之后再来慢慢改。

题主原诗

几簇桃花放,谁盼十里红妆?君不见?怎知落花意?

这首诗虽然还不成诗,但意思是连贯的。

第一句:从数朵桃花开放写起

第二句:镜头转到桃花盛开,点出“盼红妆”的心情

第三句:感叹良辰美景,不见心上人

第四句:继续感慨花落而去,等君不来的悲伤心情

一枝临水窈,十里更红妆。

春去君不见,深红褪浅霜。

因为小编改的是格律诗,所以对原诗的词句做了些修改调整,但意思还是那个意思。

所以写诗前,一定要把意思想清楚,后面怎么修辞,怎么押韵可以慢慢想,慢慢改。

文辞改好了,来看声韵。

声韵,感觉上,好像一直是世纪难题。

好在我们有新韵,那就先从新韵开始练习上手,就算一辈子写新韵也没有关系啊。

  • 平声,拼音第一第二声。
  • 仄声,拼音第三第四轻声。
  • 押韵,平声韵,仄声韵。

格式记不下来?韵部记不下来?

我们有APP自动检查啊!

进入界面后,做一些设置,小编是把韵部改成新韵了。

然后就可以开始选择诗词格律,不想要格律的就选“自由”

然后系统会自动检测声韵

当然,也有诗友问我,这个APP不能实现“救拗”等复杂功能,怎么办?

  • 首先,小编用的是新韵,不太容易出“拗句”。
  • 其次,如果出了“拗句”,当然是不救啊!


姞雪心


如果和你的工作有关,自然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系统学习。如果和你的工作没什么关联,就要看情况而定了。

若你对诗词格律感兴趣,又有较充足的业余时间,那就不妨去系统地学习一下。诗词格律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中的精华,学习了,对提高个人艺术品位是有益的,甚至对个人魅力的提升、对生活和工作都会有或多或少好的影响。

若你业余时间不是很充足,但你对诗词格律的兴趣又特别浓厚,那也不妨挤出时间去学一学,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也不会觉得累,相反还算是种消遣,不是吗?

若和自己工作没关系,也没什么兴趣,就不要勉强了,你说,是吗?

最后,诗词格律其实也不是很难学,入门更容易。推荐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一书,很小很薄的一本书,内容说得也较浅显易懂。

另外,现在人作诗,也不必要完全照搬古人的规矩,自己开心就好,哈哈。


闲聊天下事


为什么不呢?

一直以来,都很遗憾没有条件和机会,去系统学习古诗词。毕竟自己平庸得很,没有办法在做着一件事的时候,还去兼顾另一件;大学前要为了分数,大学时终于不用考虑太多分数的事,才有机会从零开始学习古诗词的知识。

只是吧,自学得到的东西终究有限,很多时候,自己琢磨了很久的事情,在有人指导的情况下,其实根本算不上问题。

所以,有机会系统的学,为什么不?尤其是遇到高人的时候,更不应该错过机会。

其实,不单只是格律诗、词,还有对联、戏曲、琴棋书画,甚至是捏泥人、草编等传统手艺活,都是想去学,好好地学。

不仅仅是因为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因为喜欢这些。

人活着,有太多的无奈,没有什么事是可以掌控的;也有太多的意外,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天降横祸。所以,面对无奈,和不知道什么时候的意外,能做到的,就是尽全力去做好该做的事,珍惜当下的人,过好每一天的时光。

喜欢的事情,好好地去喜欢;能抓住的机会,好好地去抓住;可以学习的时候,好好地去学习。

借古人一句话,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茶馆闲聊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你写诗最起码要了解甚至掌握平仄韵律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如果你灵感突发有新颖别致的句子那就不要太拘泥于固定的平仄韵律所限制。但是,要学会调整。什么叫调整?就是说根据每行诗句平仄起伏的韵律可适当地改变平仄的位置。但有一点,必须有起伏的节奏感。就如鲁迅论诗所言,顺口就好。但是,鲁迅此言不是让你毫无章法可言,信马由缰地去作诗。比如,你标上个七律,大体上你得符合七律的格律吧?三四五六句你得对仗吧?.但有一点,你想附庸风雅,哦,在此这个词不是贬义啊,你标上七律七绝等,那就要较严格地按其平仄韵律去做。你不标上这些那你就较自由些的去作吧,是吧?但我说的是较自由。


笔端蕴藏千点红


真的想系统的学习格律诗,五律,五绝,七律,七绝,苦于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所以有时顾得意境顾不上韵脚,再者对一些典故的应用不妥,知识贫乏,缺少锻炼。希望能得到这方面的指导。


红枫叶71


会啊。我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但申明,我不是一个糟老头子,85后的年轻人。

学习诗词楹联已经十几年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和发扬我们华夏国粹呢。

当代人只要一提到古诗词,先入为主就是唐诗,就是李白杜甫。然后自然而然想到要达到那种水平和境界是不可能的。所以觉得潜意识里觉得难如登天。也就不会去学习了。

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排斥古诗词,甚至说学来无用。入门太难,其实是大错特错的。打一个你能听懂的比方,和写作文差不多。你说写作文容易吗,容易的是你认识汉字的读音和用法,难的是如何谋篇布局,写出立意高远的文章。写诗词也是一样,学不会古声就学习新声,第一声第二声为平,第三声第四声为仄,简单的不要不要滴好吧。这不难的,难的是你如何去真切的感受生活,如何去表达真情实感。

今天是初一,我写了一首五律。

新春吟

燕剪裁新柳,莺歌入福堂。

花开声似蜜,节拔气如王。

新岁灰霾去,旧年红运当。

春眸元日炯,喜望万家煌。

于此,江西南昌万斌给所有亲朋好友拜年啦!


雨巷诗社我是疯子


对于真心喜欢的人而言,学习格律是入门的基础,其实,入门并不难,写诗词难在意境和炼字上。业余爱好,可浅可深,自己定位,并为此付出即可。于个人而言,尚雅不喜俗,尚润不喜涩,尚敛不喜白,尚意不喜玩,尚情不喜秀。个见而已。附诗两首:

七绝·秋心

凉风摇曳无春事,斑驳生闲半盏秋。

停下葱茏非吝啬,留来眼界看江流。

(2017·9·11)

七律·学书偶感

窗开半白风来缓,四十愰如弹指寻。

每有清思催旧笔,多无贪念写真心。

彷徨我意知行浅,澹泊他乡得悟深。

渐着精神医俗病,江山从此化轻吟。

(2017·10·10)


海上光束


更多诗词资料,请关注诗词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