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那些有很多書(買書)的人來說,如何看待別人說你買這麼多書讀的完嗎?

用戶65292723


作為家裡藏書區區幾百本的人,也經常會碰到這個問題。

每次被人問“你家這麼多書啊,你都看完了嗎?”我就會顯得有點尷尬,為啥尷尬呢?

大概有兩種原因吧,一是怕人家說裝,弄這麼多書,看著很唬人,其實也沒看幾本,裝啥啊裝;二是想來確實汗顏,總是買書的時候覺得很痛快,還一時意氣說要如之何如之何,但是買來以後總是撈不到多少心思和時間看。

不過,退一步說,有多少書就要讀完多少嗎?打個比方,松鼠每年到冬天,都會大量儲存很多松果,多到吃不完,以至於多到來年都忘了。

說起看書,先區別一個概念,我的看書不包括網絡小說這些通俗讀物的。

對於一個每天只有24小時的人來說,精力是有限的,每天處理的事情也是有限的。即使能拿出固定時間來看書,總的來說,能看完的也有限。

作為一個不學無術胡亂修野狐禪的人,對於特別想看,而且有急切需求的書,會在很短時間內看完。還有一些書,會不定期拿出來翻翻,保持閱讀。更多的書,是作為資料來儲備的,雖然現在網絡發達,但是能檢索到的精準內容有限,碰到合適的問題,跳躍著去查書還是比較合適。

不過,現在出版行業大環境不好,調控手段也越來越強,不少含金量高的書都蹤跡難覓了。之前一些港臺版的優秀出版物,進入內地也越來越少。能看的書似乎變的越來越少了。

不過,看書的標準應該是獲取了多少有用的內容,不應該以數量衡量。


何殊我


我家有藏書超過1萬冊,很多看後都會有些感嘆。一些不大藏書的朋友到我那裡都會問一句:“這些書你都讀過嗎?”說實在這句話讓人崩潰。我只好用寫《四季隨筆》的喬治·吉辛的話來回答他們:“你天天用你的塞弗勒瓷器嗎?”

我記得錢鍾書先生和中國社科院代表團1979年去美國訪問的時候,看到美國國會圖書館那琳琅滿目的藏書庫時說:“世界上還有那麼多我所不要看的書。”當然這是一種幽默,是對汗牛充棟的藏書的一種解嘲。

按說一個人除去節假日,每天讀一本書的話,一年能看200本書就不錯了,那麼30年的閱讀量才有6000本。所以說我的這些藏書看40年也看不完的。但是書不是這種看法,不需要平均用力,我的書就分精讀、細讀、粗讀、大致翻翻、作為資料備存之類。比如有的書我讀過20遍,有生之年可能還會在讀20遍;有的書只看過一遍,但很仔細;有的書把我感興趣的章節讀上一遍;有的書買來之後大致翻翻就上架了;我的書在我的研究範圍內,有些資料可以參考,那就等用得著的時候再查,等等。它們的功用都是有區別的,不能一概論之。

我想起翁貝託·艾柯在《別想擺脫書》裡與讓-克洛德·卡里埃爾的對話,他面對這種問題是這樣回答的。第一種:“不。這些只不過是我下週要讀的書。我讀過的書都在大學裡。”

第二種則是:“我一本都沒讀過。不然我留著它們幹嗎?”他說,我們每個人家裡都會有十幾本、幾百本乃至上千本沒讀過的書,只是總有那麼一天,我們拿起這些書,發現自己瞭解其中的內容。

怎麼會有這種情況?他解釋說:“第一種解釋屬於神秘學範疇,我本人無法接受:書的波會傳到我們身上。第二種解釋:這些年來,我們不是真的沒有翻開過這本書,我們好幾回把它移來移去,也許還翻閱過,只是自己記不得罷了。第三種解釋:這些年我們讀了一堆援引這部著作的書,這使得我們最終也熟悉了著作本身。因此,有很多方法可以讓我們瞭解沒讀過的書。”

看來“這些書你都讀過嗎”是個世界性難題,堪比哥德巴赫猜想。我看過艾柯的一部紀錄片,他的藏書才是滿坑滿谷,一連好幾間屋子裡都是,他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更深有感觸。但是,如果你家也有一間書房,等你有了真實感受,我相信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迷樓


我的藏書大概有兩千多冊了,房屋裝修的時候,專門預了一間房,特地做了三面從地到頂的書架,這些架上的書,可都是我的寶貝!

有的書頁變舊發黃,那是大學時期,省吃儉用在舊書攤上淘的;有的紙質硬朗,錚光瓦亮的,是當初咬牙買下的‘漢譯西方名著’系列(真心貴);有的看著厚實,拿起來卻輕飄飄的,是一本本需要自己校對文字的盜版書……


每一本書,買她的時候,場景都歷歷在目,或是省下早餐換來的、或是和老闆磨破嘴皮討價還價得來的、或是進入不打折的新華書店忍痛買來的。每次買到書,都會認真地簽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然後上架等灰塵。

如此日久,書架上的書越來越高。第一次來參觀的,都會驚詫於密密麻麻的書本,幾乎都問同一句話:‘這麼多書,幾時看得完!’


最初聽到這話,心裡還是不太高興,意思是,說我浪費錢!不是有圖書館嗎?何必買書,白白浪費錢!我也只能喏喏地回答:‘慢慢看唄,總會看完的。’而現在,別人再問這句話,我都是回答:‘這輩子都看不完,要不借你兩本,幫我看看?’

其實,對於買書的人來說,不怕花錢買書,就怕突然想查個資料,偏偏你的書架上沒有這本書!那種焦慮,也只有得過‘藏書病的人才能體會。’而現在資訊發達,要想查資料,打開手機就行了,所以書架已經不是我經常光顧了,灰塵已經在架上安家落戶,無人打擾了。


幽幽南山客


說說我自己的經歷吧,從2015到2016年開始我一共收藏將近800本書,有的是京東、亞馬遜,淘寶等網站買的,有的是找二手書商買的,還有一些是貼吧上吧友那裡收集的,那段時間都在收快件。



書籍越堆越多,最後還買了兩個書架。一個放在房間,一個放在客廳,只是還是不夠放,又堆在案頭,堆在桌上。那個時候,朋友也問我買那麼多書幹嘛,我笑了笑說將來準備留給子孫。當然這是玩笑話。



很多時候買書其實是一種心情,與讀不讀得完根本沒有關係。我比較喜歡古文,所以買了很多中華書局、上海古籍的書,都是繁體字,又是文言文,又有豎排的,看起來很慢。可是我也不急。每日一頁兩頁,也覺得挺好的。寫文章的時候,想起某個觀點,某個問題,就找出相關的書籍來看看,反正買來不會覺得無用。



當然我買書是堅決不買暢銷書的,更多是考慮版本的收藏及查找資料等。


周慧彤


2016年,買書開銷越4000+元,2017年,與書相關的各類開銷(線上、線下)約10000+元。目前我的各類存書約400本,慢慢兩個大書架。

每次朋友和同學看見都會問兩個問題:(1)這些書都是你買的?,我點點頭;(2)這些書你都看完啦?,我點點頭。聽的多了,我內心就泛起了3層波瀾。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鍵關注,或許過往的內容能夠幫到你~

第一層:放在我的書架上的書,怎麼能不是我的呢?

我其實挺好奇,為什麼多數朋友的第一問都是:這些書都是你的?難道在我家裡、在我的書架上的書還能都不是我的?

不排除有幾本是借來的等等,但95%的書都是自己花錢買的。後來一想,這可能是一種“佔有慾”的表現。

我想傳達我的佔有慾:這幾百本書都是我的,厲害吧。而問問題的人要確認一下佔有慾:這些書的所有權歸誰。所以,這才有了第一問。

第二層:你竟然能把書架上的幾百本書都讀完?我為什麼不能讀完呢?

的的確確,很多人買了書基本就是翻一翻就放在了書架上,彰顯自己有品位、有內涵,其實那書架上的書,灰塵都有5釐米了。以前我也是這樣,看到“對眼”的書就買回來放著,基本上也就不會打開第二回了。

但自從2016年“頓悟”以來,我把自己的存書都一本本的讀完了,好傢伙愣是花了我1年的時間,後來隨著“讀書方法”的學習和訓練,開始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選書、買書、讀書等等。

目前在我的書架上沒讀過的書,大概還有10多本大部頭,比如《羅素傳》、《亞當·斯密傳》等等,都是些燒腦、專業的書籍。

第三層:我是不是應該“送給你”一本書?

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對比,假如你同時去兩個朋友家,一個朋友家裡沒有放滿書的大書架,另一個朋友家裡卻有一個放滿書的大書架,你肯定會對第二個朋友有更感興趣,是“書”讓你對他產生了興趣。

所以,每當有人問完我上面兩個問題後,我都很猶豫,是不是要送一本書給他,一來增進感情,二來增強他對讀書的興趣。不過每次到這時候,我都是忍痛割愛,選了又選,篩了又篩。

經過一番寒徹骨的掙扎以後,最終,還是一本沒送,呵呵呵~


我是千城,謝謝你讀到最後,覺得有用就點贊、留個言吧!

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讀書,打開新的世界!

千城Slash


書太多了,哪能看得完。



風起雲湧42


說說我的讀書緣。

愛書就是愛知識,就是愛未來。

早在十六歲時候母親就讓我和哥哥一道下放。我不願意,執意要上高中。母親說:這孩子就是怪,人家孩子都不願意上學,可他偏偏要上學。

人們都不喜歡陰雨天,可我卻偏偏喜愛他。陰雨天安靜,不吵鬧,可以在家安心讀書。好天氣,街上熱鬧,一顆心總會被喧囂所吸引。

從小就不喜歡吃魚,因為魚有刺,會浪費很多時間,有那吃魚的時間,我就可以多看一些書了。

記得,有一段時間,下班就窩在家裡看書,哪也不去。又一天再出去的時候,才忽然發現,路兩旁,河邊上,柳樹全冒出了嫩嫩的青芽。我這才恍然大悟,幾天沒出門,春天都來了。

上班的時候,只要小換班下來,我總會手執一本書不倦的看。

一次,在車間報欄前看報,突然一陣風颳倒了自行車,把車後面夾著的一本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外國短篇小說》吹掉到了陰溝裡,一溝的髒水。我心疼的不得了,慌不迭的趕緊把它撿了起來。到家以後用臉盆打上水,一張一張的洗乾淨,然後再慢慢地用電熨斗一張一張熨平。

那時候,最開心的事就是逛新華書店。記得有一次買張揚的《第二次握手》,新華書店還沒開門便早早地排隊去了。

到外面遊玩,第一個不是遊玩景點,而是直奔當地的新華書店,只有把想買的書買到以後,遊玩才是第二件事。每次外出,都要拎一捆沉甸甸的書回家,那才是一件高興的事。

記得,一次去看電影,因為時間還沒到,便先去了趟新華書店,一看有本《浮士德》自己喜愛的書,便要買,可一掏口袋錢不夠,便急急忙忙回到電影院前,把票賣給了別人,重回去把書買了。

讀書人苦,不讀書人生苦。

讀書,是門檻兒最低的一種投資。

這複利,那複利,讀書是最好的複利。


仁者見智者見


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話叫“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有人說,喜歡買書是病,得治!

作為一個有買書癖好的人,從自己周圍的親人再到朋友,經常都會問我,你買這麼多書讀得完麼?面對這樣的問題,我經常會從幾個原因回覆:

第一個,很多書是用來查的而不是用來看的。我的工作是與文字有關,而且主要是寫一些社科類的文章和論文,所以需要經常引用很多其它著作裡面的內容。那麼,人的記憶力有限(起碼我承認我的記憶力不好),所以,當我需要哪本書裡面哪句話的時候,我往往都會把這本書找出來查找裡面的內容。這其實也養成了我多年讀書的習慣,那就是書裡面不重要的東西儘量不記,因為有時候記了也記不住,記了過陣子不用也會忘。我儘量記一本書的觀點,然後對內容儘量有印象,以便未來使用查找。

第二個,很多書不買就會絕版。書不像衣服、食品,對同樣的內容可以多次消費。所以,每本書它在出版的時候,其實都有特定的受眾群體。我買的書,往往學術性相對強一些,所以印數很少,經常幾個月之後就絕版了。絕版之後,如果恰巧要用,你就只能去某舊書網站購買高於定價幾倍的書,這樣反而更不划算。所以,我一般見到認為自己會有用,或者很想讀的書,都先買下再說。

第三個,興趣使然。有些書真的就是看到之後會有極大的興趣,很想買回來仔細閱讀(雖然經常沒有時間)。對於很多暢銷書,雖然現在已經有了kindle版或者電子版,但可能我比較守舊,還是喜歡閱讀紙質版。所以,這也導致我會買很多不同種類的書。

就這樣,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家裡面的書越堆越多,導致現在經常需要使用一本書的時候,找不到它在哪裡,也是悲哀。


兮兮說事兒


我一年在買書上,至少要花超過一萬五千元,一方面是我自己很喜歡讀書,另一方面這兩年寫專欄、做分享、為其他平臺寫講書稿,做的都是和讀書相關的事情,成了一個全職讀書人。

所以也有人看我一箱一箱往家裡買書,也會問我:「你買這麼多書,讀的完嗎? 」

如果他的語氣明顯帶著惡意,我一般這麼回答:「讀不完,我就是擺那。我就是掙的錢太多了,家裡面積也太大,總得把錢花出去,也不能讓家裡顯得太空。」

而事實上,買來的書,分成這麼幾類來消化。

第一類書,是主題閱讀的書,每當我想研究一個主題,就找來這個主題下的 10-20 本書,將他們大致瀏覽一遍,基本就可以確定這個主題的框架,之後選擇瀏覽過程中感覺言之有物的書籍認真閱讀。因為閱讀的領域專注,書籍之間又可以相互參考,這樣的閱讀會很快,收穫反而會很多。

第二類書,是重點精讀的書,朋友推薦的好書,我在書店遇到的好書,買回來,每天拿出固定的時間,認真閱讀,這類書往往都是某個領域的經典書籍,給人的啟發也很大。

第三類書,是隨意瀏覽的書,都是符合我興趣的書籍,我會在每天睡覺之前來讀,這樣的書就像是我們看電影、電視劇、打遊戲,追求的並非是完成,而是沉浸其中的樂趣。

第四類書,是時常查閱的書,這一類書想要從頭到尾讀完非常痛苦,都是存放在我的書架上,每當想起一個問題的時候,去翻閱查詢。

讀書是關乎於自己的事,自己努力精進,或是樂在其中,這才是最重要的。至於別人說什麼,怎麼想,其實真的沒有那麼重要。

在公眾號「章魚讀書」回覆「100本」,獲得每年精讀100本書的高效方法。


陳章魚


我藏書不多,但是也確實讀不完。如果真的有人問我,買那麼多書,讀的完嗎?我的回答可能會根據心情或對方與我的關係分成以下三種:

1.讀不完啊,黃侃說他買了書也讀不完,何況我?

轉移了對方視線,對方八成會問,黃侃是誰?我要麼跟他說是民國時期國學大師,要麼笑而不答讓他猜去。總之,轉移話題,跟你不聊這個。

2.讀不完啊,難道買書是為了讀完?那馬未都收藏了那麼多瓷器,拿這些瓷器喝過幾次茶?

這就是懟回去。告訴對方讀書之餘,藏書也是雅緻,你品不出來,是你層次不夠。

3.當然讀不完!我是打算留給我兒子的!對了,你看上哪本了,我送你!

這是開玩笑的,倫理艮,拿對方逗樂,好朋友之間才可以,不然估計會惹事。


總結一句,能問出“買那麼多書能讀完嗎?”這樣問題的人,百分之百不是愛書之人,沒必要有板有眼地跟他解釋。以上三種回答模式,基本夠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