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那些有很多书(买书)的人来说,如何看待别人说你买这么多书读的完吗?

用户65292723


作为家里藏书区区几百本的人,也经常会碰到这个问题。

每次被人问“你家这么多书啊,你都看完了吗?”我就会显得有点尴尬,为啥尴尬呢?

大概有两种原因吧,一是怕人家说装,弄这么多书,看着很唬人,其实也没看几本,装啥啊装;二是想来确实汗颜,总是买书的时候觉得很痛快,还一时意气说要如之何如之何,但是买来以后总是捞不到多少心思和时间看。

不过,退一步说,有多少书就要读完多少吗?打个比方,松鼠每年到冬天,都会大量储存很多松果,多到吃不完,以至于多到来年都忘了。

说起看书,先区别一个概念,我的看书不包括网络小说这些通俗读物的。

对于一个每天只有24小时的人来说,精力是有限的,每天处理的事情也是有限的。即使能拿出固定时间来看书,总的来说,能看完的也有限。

作为一个不学无术胡乱修野狐禅的人,对于特别想看,而且有急切需求的书,会在很短时间内看完。还有一些书,会不定期拿出来翻翻,保持阅读。更多的书,是作为资料来储备的,虽然现在网络发达,但是能检索到的精准内容有限,碰到合适的问题,跳跃着去查书还是比较合适。

不过,现在出版行业大环境不好,调控手段也越来越强,不少含金量高的书都踪迹难觅了。之前一些港台版的优秀出版物,进入内地也越来越少。能看的书似乎变的越来越少了。

不过,看书的标准应该是获取了多少有用的内容,不应该以数量衡量。


何殊我


我家有藏书超过1万册,很多看后都会有些感叹。一些不大藏书的朋友到我那里都会问一句:“这些书你都读过吗?”说实在这句话让人崩溃。我只好用写《四季随笔》的乔治·吉辛的话来回答他们:“你天天用你的塞弗勒瓷器吗?”

我记得钱锺书先生和中国社科院代表团1979年去美国访问的时候,看到美国国会图书馆那琳琅满目的藏书库时说:“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当然这是一种幽默,是对汗牛充栋的藏书的一种解嘲。

按说一个人除去节假日,每天读一本书的话,一年能看200本书就不错了,那么30年的阅读量才有6000本。所以说我的这些藏书看40年也看不完的。但是书不是这种看法,不需要平均用力,我的书就分精读、细读、粗读、大致翻翻、作为资料备存之类。比如有的书我读过20遍,有生之年可能还会在读20遍;有的书只看过一遍,但很仔细;有的书把我感兴趣的章节读上一遍;有的书买来之后大致翻翻就上架了;我的书在我的研究范围内,有些资料可以参考,那就等用得着的时候再查,等等。它们的功用都是有区别的,不能一概论之。

我想起翁贝托·艾柯在《别想摆脱书》里与让-克洛德·卡里埃尔的对话,他面对这种问题是这样回答的。第一种:“不。这些只不过是我下周要读的书。我读过的书都在大学里。”

第二种则是:“我一本都没读过。不然我留着它们干吗?”他说,我们每个人家里都会有十几本、几百本乃至上千本没读过的书,只是总有那么一天,我们拿起这些书,发现自己了解其中的内容。

怎么会有这种情况?他解释说:“第一种解释属于神秘学范畴,我本人无法接受:书的波会传到我们身上。第二种解释:这些年来,我们不是真的没有翻开过这本书,我们好几回把它移来移去,也许还翻阅过,只是自己记不得罢了。第三种解释:这些年我们读了一堆援引这部著作的书,这使得我们最终也熟悉了著作本身。因此,有很多方法可以让我们了解没读过的书。”

看来“这些书你都读过吗”是个世界性难题,堪比哥德巴赫猜想。我看过艾柯的一部纪录片,他的藏书才是满坑满谷,一连好几间屋子里都是,他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更深有感触。但是,如果你家也有一间书房,等你有了真实感受,我相信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迷楼


我的藏书大概有两千多册了,房屋装修的时候,专门预了一间房,特地做了三面从地到顶的书架,这些架上的书,可都是我的宝贝!

有的书页变旧发黄,那是大学时期,省吃俭用在旧书摊上淘的;有的纸质硬朗,铮光瓦亮的,是当初咬牙买下的‘汉译西方名著’系列(真心贵);有的看着厚实,拿起来却轻飘飘的,是一本本需要自己校对文字的盗版书……


每一本书,买她的时候,场景都历历在目,或是省下早餐换来的、或是和老板磨破嘴皮讨价还价得来的、或是进入不打折的新华书店忍痛买来的。每次买到书,都会认真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然后上架等灰尘。

如此日久,书架上的书越来越高。第一次来参观的,都会惊诧于密密麻麻的书本,几乎都问同一句话:‘这么多书,几时看得完!’


最初听到这话,心里还是不太高兴,意思是,说我浪费钱!不是有图书馆吗?何必买书,白白浪费钱!我也只能喏喏地回答:‘慢慢看呗,总会看完的。’而现在,别人再问这句话,我都是回答:‘这辈子都看不完,要不借你两本,帮我看看?’

其实,对于买书的人来说,不怕花钱买书,就怕突然想查个资料,偏偏你的书架上没有这本书!那种焦虑,也只有得过‘藏书病的人才能体会。’而现在资讯发达,要想查资料,打开手机就行了,所以书架已经不是我经常光顾了,灰尘已经在架上安家落户,无人打扰了。


幽幽南山客


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吧,从2015到2016年开始我一共收藏将近800本书,有的是京东、亚马逊,淘宝等网站买的,有的是找二手书商买的,还有一些是贴吧上吧友那里收集的,那段时间都在收快件。



书籍越堆越多,最后还买了两个书架。一个放在房间,一个放在客厅,只是还是不够放,又堆在案头,堆在桌上。那个时候,朋友也问我买那么多书干嘛,我笑了笑说将来准备留给子孙。当然这是玩笑话。



很多时候买书其实是一种心情,与读不读得完根本没有关系。我比较喜欢古文,所以买了很多中华书局、上海古籍的书,都是繁体字,又是文言文,又有竖排的,看起来很慢。可是我也不急。每日一页两页,也觉得挺好的。写文章的时候,想起某个观点,某个问题,就找出相关的书籍来看看,反正买来不会觉得无用。



当然我买书是坚决不买畅销书的,更多是考虑版本的收藏及查找资料等。


周慧彤


2016年,买书开销越4000+元,2017年,与书相关的各类开销(线上、线下)约10000+元。目前我的各类存书约400本,慢慢两个大书架。

每次朋友和同学看见都会问两个问题:(1)这些书都是你买的?,我点点头;(2)这些书你都看完啦?,我点点头。听的多了,我内心就泛起了3层波澜。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键关注,或许过往的内容能够帮到你~

第一层:放在我的书架上的书,怎么能不是我的呢?

我其实挺好奇,为什么多数朋友的第一问都是:这些书都是你的?难道在我家里、在我的书架上的书还能都不是我的?

不排除有几本是借来的等等,但95%的书都是自己花钱买的。后来一想,这可能是一种“占有欲”的表现。

我想传达我的占有欲:这几百本书都是我的,厉害吧。而问问题的人要确认一下占有欲:这些书的所有权归谁。所以,这才有了第一问。

第二层:你竟然能把书架上的几百本书都读完?我为什么不能读完呢?

的的确确,很多人买了书基本就是翻一翻就放在了书架上,彰显自己有品位、有内涵,其实那书架上的书,灰尘都有5厘米了。以前我也是这样,看到“对眼”的书就买回来放着,基本上也就不会打开第二回了。

但自从2016年“顿悟”以来,我把自己的存书都一本本的读完了,好家伙愣是花了我1年的时间,后来随着“读书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开始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书、买书、读书等等。

目前在我的书架上没读过的书,大概还有10多本大部头,比如《罗素传》、《亚当·斯密传》等等,都是些烧脑、专业的书籍。

第三层:我是不是应该“送给你”一本书?

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对比,假如你同时去两个朋友家,一个朋友家里没有放满书的大书架,另一个朋友家里却有一个放满书的大书架,你肯定会对第二个朋友有更感兴趣,是“书”让你对他产生了兴趣。

所以,每当有人问完我上面两个问题后,我都很犹豫,是不是要送一本书给他,一来增进感情,二来增强他对读书的兴趣。不过每次到这时候,我都是忍痛割爱,选了又选,筛了又筛。

经过一番寒彻骨的挣扎以后,最终,还是一本没送,呵呵呵~


我是千城,谢谢你读到最后,觉得有用就点赞、留个言吧!

公众号:千城撩书。一起读书,打开新的世界!

千城Slash


书太多了,哪能看得完。



风起云涌42


说说我的读书缘。

爱书就是爱知识,就是爱未来。

早在十六岁时候母亲就让我和哥哥一道下放。我不愿意,执意要上高中。母亲说:这孩子就是怪,人家孩子都不愿意上学,可他偏偏要上学。

人们都不喜欢阴雨天,可我却偏偏喜爱他。阴雨天安静,不吵闹,可以在家安心读书。好天气,街上热闹,一颗心总会被喧嚣所吸引。

从小就不喜欢吃鱼,因为鱼有刺,会浪费很多时间,有那吃鱼的时间,我就可以多看一些书了。

记得,有一段时间,下班就窝在家里看书,哪也不去。又一天再出去的时候,才忽然发现,路两旁,河边上,柳树全冒出了嫩嫩的青芽。我这才恍然大悟,几天没出门,春天都来了。

上班的时候,只要小换班下来,我总会手执一本书不倦的看。

一次,在车间报栏前看报,突然一阵风刮倒了自行车,把车后面夹着的一本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外国短篇小说》吹掉到了阴沟里,一沟的脏水。我心疼的不得了,慌不迭的赶紧把它捡了起来。到家以后用脸盆打上水,一张一张的洗干净,然后再慢慢地用电熨斗一张一张熨平。

那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逛新华书店。记得有一次买张扬的《第二次握手》,新华书店还没开门便早早地排队去了。

到外面游玩,第一个不是游玩景点,而是直奔当地的新华书店,只有把想买的书买到以后,游玩才是第二件事。每次外出,都要拎一捆沉甸甸的书回家,那才是一件高兴的事。

记得,一次去看电影,因为时间还没到,便先去了趟新华书店,一看有本《浮士德》自己喜爱的书,便要买,可一掏口袋钱不够,便急急忙忙回到电影院前,把票卖给了别人,重回去把书买了。

读书人苦,不读书人生苦。

读书,是门槛儿最低的一种投资。

这复利,那复利,读书是最好的复利。


仁者见智者见


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话叫“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有人说,喜欢买书是病,得治!

作为一个有买书癖好的人,从自己周围的亲人再到朋友,经常都会问我,你买这么多书读得完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我经常会从几个原因回复:

第一个,很多书是用来查的而不是用来看的。我的工作是与文字有关,而且主要是写一些社科类的文章和论文,所以需要经常引用很多其它著作里面的内容。那么,人的记忆力有限(起码我承认我的记忆力不好),所以,当我需要哪本书里面哪句话的时候,我往往都会把这本书找出来查找里面的内容。这其实也养成了我多年读书的习惯,那就是书里面不重要的东西尽量不记,因为有时候记了也记不住,记了过阵子不用也会忘。我尽量记一本书的观点,然后对内容尽量有印象,以便未来使用查找。

第二个,很多书不买就会绝版。书不像衣服、食品,对同样的内容可以多次消费。所以,每本书它在出版的时候,其实都有特定的受众群体。我买的书,往往学术性相对强一些,所以印数很少,经常几个月之后就绝版了。绝版之后,如果恰巧要用,你就只能去某旧书网站购买高于定价几倍的书,这样反而更不划算。所以,我一般见到认为自己会有用,或者很想读的书,都先买下再说。

第三个,兴趣使然。有些书真的就是看到之后会有极大的兴趣,很想买回来仔细阅读(虽然经常没有时间)。对于很多畅销书,虽然现在已经有了kindle版或者电子版,但可能我比较守旧,还是喜欢阅读纸质版。所以,这也导致我会买很多不同种类的书。

就这样,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家里面的书越堆越多,导致现在经常需要使用一本书的时候,找不到它在哪里,也是悲哀。


兮兮说事儿


我一年在买书上,至少要花超过一万五千元,一方面是我自己很喜欢读书,另一方面这两年写专栏、做分享、为其他平台写讲书稿,做的都是和读书相关的事情,成了一个全职读书人。

所以也有人看我一箱一箱往家里买书,也会问我:「你买这么多书,读的完吗? 」

如果他的语气明显带着恶意,我一般这么回答:「读不完,我就是摆那。我就是挣的钱太多了,家里面积也太大,总得把钱花出去,也不能让家里显得太空。」

而事实上,买来的书,分成这么几类来消化。

第一类书,是主题阅读的书,每当我想研究一个主题,就找来这个主题下的 10-20 本书,将他们大致浏览一遍,基本就可以确定这个主题的框架,之后选择浏览过程中感觉言之有物的书籍认真阅读。因为阅读的领域专注,书籍之间又可以相互参考,这样的阅读会很快,收获反而会很多。

第二类书,是重点精读的书,朋友推荐的好书,我在书店遇到的好书,买回来,每天拿出固定的时间,认真阅读,这类书往往都是某个领域的经典书籍,给人的启发也很大。

第三类书,是随意浏览的书,都是符合我兴趣的书籍,我会在每天睡觉之前来读,这样的书就像是我们看电影、电视剧、打游戏,追求的并非是完成,而是沉浸其中的乐趣。

第四类书,是时常查阅的书,这一类书想要从头到尾读完非常痛苦,都是存放在我的书架上,每当想起一个问题的时候,去翻阅查询。

读书是关乎于自己的事,自己努力精进,或是乐在其中,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别人说什么,怎么想,其实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在公众号「章鱼读书」回复「100本」,获得每年精读100本书的高效方法。


陈章鱼


我藏书不多,但是也确实读不完。如果真的有人问我,买那么多书,读的完吗?我的回答可能会根据心情或对方与我的关系分成以下三种:

1.读不完啊,黄侃说他买了书也读不完,何况我?

转移了对方视线,对方八成会问,黄侃是谁?我要么跟他说是民国时期国学大师,要么笑而不答让他猜去。总之,转移话题,跟你不聊这个。

2.读不完啊,难道买书是为了读完?那马未都收藏了那么多瓷器,拿这些瓷器喝过几次茶?

这就是怼回去。告诉对方读书之余,藏书也是雅致,你品不出来,是你层次不够。

3.当然读不完!我是打算留给我儿子的!对了,你看上哪本了,我送你!

这是开玩笑的,伦理艮,拿对方逗乐,好朋友之间才可以,不然估计会惹事。


总结一句,能问出“买那么多书能读完吗?”这样问题的人,百分之百不是爱书之人,没必要有板有眼地跟他解释。以上三种回答模式,基本够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