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覺得《意林》、《讀者》、《青年》、《瘋狂閱讀》和《青春風》哪個最好?為什麼?

花好月園人長酒


現在可以一看的,瘋狂閱讀是一個。(不知道這些雜誌關了幾個?)


主要是內容編輯得不錯,類型豐富,適合消遣,順便也能學習到很多東西。其它雜誌彷彿還在為05年之前的觀眾準備的。內容結構一直沒變多少。


所以也不能全怪網絡媒體。可以肯定的是,給這些雜誌100年的時間空間競爭,優勝劣汰的話,也能發展出更適合今天文化人口結構的好雜誌。閱讀對象的把控才是媒體的命門,平臺?其次。


只能說當初他們形成品牌以後,在變現的路上一條道走到黑。


這一點也可以參考給今日頭條。今日頭條已經形成了品牌,並且實實在在的進入了變現的軌道上來。並有一條道走到黑的趨勢。


甚至不用等當前自媒體的剋星出現,光是自媒體之內的競爭,創新意識更強,或者不滿足於變現,志存高遠的新平臺出現的話,今日頭條死的速度將比讀者快。


甚至從內容本身的質量上來說,現在的今日頭條只能對比當初的讀者。平均質量,或者說邊讀邊學的質量的密度,心流的密度,不如瘋狂閱讀。所謂內容為王,其實應該向過去的幾大雜誌學習。誰可以憑藉內容扛住互聯網多番的衝擊?


頭條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同一個興趣領域,一個讀者花上十來天時間,基本就能把“最好”的內容全讀完了(甚至較容易自己再搖身一變成為內容的翻制者)。剩下的很多沒有機會被認定的好內容的東西都被埋在了下面。內容的大山是優勢,也是劣勢。其它的好內容被埋在了頭部優質內容的模仿者製造的垃圾堆中。今日頭條現在太像一個填埋場,站在填埋場外面吹嗩吶的反而可以熱鬧非凡。


傳統雜誌也有內容被模仿死的案例。讀者這樣內容跨度大的,死得慢一些。知音這一類的跨度小,死的速度就過於的快了。死因主要是內容被自己的讀者和投稿人群翻炒,最終走向低劣化的內容。互聯網只是加速缺陷被人看透的速度。


傳統雜誌避免死亡的辦法,就是像瘋狂閱讀那樣,充分的補充新的內容形式。


所以紙類媒體一直堅挺的,一般存在於科技和商業界,它們有很好的優勢補充新的內容,並且有足夠的收藏價值。


限於認識有限,還是暫且借用AI財經社在生機大會上的發言,傳媒媒體曾經對互聯網的衝擊,反應過於大條了。現在,他們才意識到,有內容,並不分紙媒還是自媒。紙媒天生有內容的嗅覺。。。可惜或者可幸的是,並不是所有的紙媒都像AI大佬這麼誠實。


詩人陶者


紙質雜誌被網絡衝擊得厲害,影響力首推讀者,原來叫讀者文摘的,意林就是讀者的山寨,青年不知是不是青年文摘,也是類似的,後兩個不瞭解,從字面上來看也是針對青年的


儂樂融網


曾有一段時間常看雜誌,《讀者》是其中之一,《意林》也可以,其它不瞭解。現在已經很少看雜誌,不是看書,就是手機瀏覽一下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