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鮮卑族和契丹人誰對中國的貢獻更大?

傳說--白鬍子


簡單點說,我認為,

鮮卑族對內貢獻更大,契丹族對外貢獻更大。鮮卑族主動漢化,不惜以"滅族"代價徹底融入漢文化,最後成為隋唐的一部分;而契丹在蒙古高原和中亞的強大統治力是鮮卑從未達到過的,少數民族裡,他們對西方的影響僅次於蒙古人,以至於直到今天俄語和阿拉伯語還把"中國"這個單詞讀作"契丹"。

從起源上看:

鮮卑和契丹算是同源不同系,二者都源於東胡,卻是東胡不同的派系,與柔然,蒙古等民族算是近親。

從文化上看:

鮮卑傾心漢化,尤其是北魏孝文帝,全方位進行漢化改革,幾乎以一種自我毀滅的方式主動融入漢文化,誠心可鑑。而契丹雖然對漢人和漢文化同樣非常尊重,但為了保持契丹民族驍勇善戰的風骨,創造性的採用了一國兩制的政策,用中原漢制管理漢人,用契丹舊法管理契丹人,甚至在一座城裡,契丹人和漢人也是分開居住的,契丹人仍舊住帳篷,漢人住房屋。不能說二者的選擇誰優誰劣,鮮卑的漢化決心鐵定是優於契丹,而契丹雖然在末期如他們所願仍然保持了驚人的戰鬥力,一群殘兵敗將都能征服中亞,但留在中原的大部分契丹人還是走向了和鮮卑一樣的命運,那就是徹底消失在漢文化的海洋裡。

從疆域貢獻上看:

經過慕容氏諸燕、西秦、南涼、代國之後,鮮卑族在公元385年建立北魏,終於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十六國時期一百多年的混亂,這一點功莫大焉。

而契丹則是在公元916年建國,國號就叫契丹,後來改成遼。契丹的疆域向南沒有到達中原腹地,也沒有結束中原混戰的歷史功勞,但其北方西方和東方邊界卻遠遠大於鮮卑的北魏,遼國享國210年之久,對我國北方的經濟發展和疆域開拓做出了巨大貢獻。

此外,遼國被女真滅掉後,契丹末代貴族耶律大石率領殘部前往西域,建立了西遼帝國,並征服整個中亞。耶律大石在西遼帝國仍舊推行遼國舊制,保留漢人官職,在官方推行契丹語和漢語,尊儒、尊佛,施行仁政,深受中亞百姓的愛戴,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以至於今天的俄語和阿拉伯語仍舊把中國稱作契丹。

綜上所述,我覺得鮮卑和契丹各有千秋,畢竟都是自己人,算是平分秋色吧。


北宋一書生


鮮卑族和契丹族都是我國古代的少數民族,都是曾經統一過局部地區的民族,最後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漢民族其中的一員。談起誰貢獻更大,要有四個標準:對國家統一的貢獻;對民族融合的貢獻;對文化傳承的貢獻;對後世的長遠影響。

一、對國家統一的貢獻

鮮卑族源於東胡,祖先居住的大興安嶺地區,五胡亂華時代,鮮卑族開始崛起,並在拓跋氏的帶領下,南下中原,統一了北方,即歷史上的北魏政權。這個政權基本上控制了秦嶺淮河以北,包括北至遼寧,西至河西走廊的廣大地區,也是傳統上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地帶,結束了中原地區因五胡入侵而造成的割據。契丹族源於柔然帝國被突厥打敗後,遷至遼河地區的柔然人,在當地做強之後,統一了東北地區的各部族,建立了契丹國,後來改作遼國。除了被石敬瑭出賣的燕雲十六州外,契丹沒有控制中原宋王朝的廣大地區。所以對於國家統一層面,鮮卑族統一了中原,契丹統一了東北。在古代,這兩個地區不是一個等量級。故而鮮卑族對於國家統一貢獻更大。

二、對民族融合的貢獻

鮮卑族南下後馬上遷都洛陽,這明擺著是以中央王朝正統地位自居的,沒有把自己當成外人。之後孝文帝的改革,穿漢服、學漢字、改漢名、入漢俗、用漢制等,使這個民族很快融合到了中原漢族中,後來的唐朝皇帝都有鮮卑血統。契丹則不同,契丹人控制的地方漢人並不多。所以,契丹保留了契丹族自己的文化、風俗、禮儀、文字等。對民族融合的貢獻僅僅限於統一了東北地區,讓各民族都初一統一的管理之下。不過,各部族之間獨立性仍然很強,比如之後崛起的女真。故而,鮮卑族對於民族融合的貢獻秒殺契丹。

三、對文化傳承的貢獻

由於鮮卑族的主動快速漢化,基本傳承了中原漢族人的文化,之後的北朝民歌、詩文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如《木蘭辭》、《敕勒歌》,佛教更是有著特殊的地位和文化留存,雲崗石窟和龍門石窟都是開建與北魏。而契丹族實在其遼國滅亡之後,才逐步融入漢族和其他民族中,亡國之後,契丹文化沒有成體系的傳承下來,對中國古文化的貢獻也支離破碎。故而,鮮卑族對於文化傳承上繼續勝出。

四、對後世的長遠影響

鮮卑族崛起於西晉滅亡後,北方遊牧民族紛紛南侵,西羌人趁火打劫的時代,這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黑暗時代,整個北方民族割據,塗炭生靈,大有亡國滅種的危險。這個時候,鮮卑族依靠強大的戰鬥力,統一了北方,結束了戰亂,讓這個華夏民族傳統的文明聖地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進而實現了民族融合,避免了中國成為歐洲,為後世國家的大統一打下堅實基礎。實際上,鮮卑人建立的北魏就成為了中國王朝的正統政權。而契丹人一直是割據政權,不但對後世產生的影響有限,還因控制了燕雲十六州,導致宋王朝在戰略上一直處於被動。鮮卑利於後世的國家統一,契丹沒有起到這個作用就被女真人匆匆取代。故而,鮮卑族對後世影響遠大於契丹。

綜上,兩個不同時代的民族,雖然不能採用算術式的對比,但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從對國家貢獻的角度上,鮮卑族還是完勝契丹族。


牧漁子


鮮卑族起源於東胡,發源於東北大興安嶺地區,公元45年隨北匈奴入冠邊關才正式進入中原人視野。在五胡十六國時期進入中原建立一些鮮卑政權。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進行一糸列漢化改革與漢族通婚,說漢語,習漢文,穿漢服,習漢俗逐漸融入漢民族之中。契丹人是鮮卑族的一支柔然人的後裔。唐末興起於內蒙古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之間地區。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1125年被完彥阿骨打建立的金國滅掉,國祚210年。1132年耶律大石西征建立西遼政權,又叫喀喇契丹1218年被西征的蒙古滅國,存在了87年。“兩者之間相距四五百年時間。鮮卑人和契丹人對中國歷史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一,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從平城(大同)遷到洛陽頒佈了均田令進行一糸列政治經濟漢化改革,要求鮮卑貴族同漢族通婚,說漢話,學漢文,穿漢服,習漢俗。進入中原的鮮卑人有250多萬人逐漸融入漢族人中,隋唐時期的皇帝勳貴幾乎都有鮮卑血統。大元朝建立以後規定進入中原的契丹人稱作漢人,生活在蒙古草原的稱作契丹人稱作蒙古人,還有一部契丹人融入中亞民族之中,漢化的深度和廣度不如鮮卑人。二,在文化傳承上,鮮卑人自認是黃帝几子始均的後裔。勢力影響從東北地區直到青藏高原,對中華民族文明貢獻之大歷史罕見,鮮卑人善長建築雕刻,長安,洛陽城市建設由鮮卑人設計,河南少林寺,山西五臺山,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大部分是南北朝時期鮮卑人留下的遺蹟。契丹的意思是臏鐵之意。契丹人自稱炎帝后裔。阿保機任用漢人制定官制,製造城市又創制了自已的文字,崇尚儒家到耶律洪基時期其文化彬彬不異於中華了。北京城做為都城始於契丹。在文化上契丹人對漢民族的歷史貢獻不如鮮卑人。三,對後世影響上,鮮卑人給中華民族注入新鮮血液,鮮卑人的武和漢人的文相結合。契丹人對後世的影響是貢獻了一箇中國。,斯拉夫人國家和穆斯林國家至今仍稱中國為契丹。四,鮮卑人使北方四分五裂狀態重新統一起來。契丹國領土是北宋的兩倍,東到大海,西與高昌相鄰,北到貝加爾湖,南邊白溝與北宋相接,奠定了北方領土基礎,這方面比鮮卑大。綜上所述,契丹人和鮮卑人對中華民族貢獻都非常大。各有千秋。






關東俠客


鮮卑人和契丹是祖國這棵大樹老枝杈和中枝杈,本是都在大興安嶺生活的在共同土地上生活的人。鮮卑人很早就有名,契丹人也是不斷髮展壯大起來,在唐未建國。而鮮卑早在東晉南北朝就建立十國家。以北魏最為強大,它一脈相承到隨朝,統一全國。就影響契丹人。在世界影響更廣泛,而鮮卑人更是早就騎馬遊牧為契丹祖先,宅的後裔中一支契丹人,建立遼國。有自己文化文字,統治中國北方二百多年。到1125年為金所滅,其餘西征而建立了西遼王國也有93年。又被鐵木真統一到蒙古帝國之中,成為蒙古人。蒙古人統一金國,西夏後契丹都成為漢人。契丹人被金國人徵勝成為金國人金人,,在遼東在鐵木真徵西前投降的變化成蒙古人回來滅國征服的成漢人而徹底消失了。對於他們貢獻從鮮卑人北魏到漢化統一中國北方到北周統一北齊為楊堅統一中國奠定基礎到大唐舉世界聞名有多少代鮮卑人努力結果特別馮太后元宏把胡人118個部落統一成漢姓漢化,使漢族文化在發揚光大起在非常作用。對漢族文化對周邊國家影響有大作用而遼國也是受漢文化影響深刻的它更是對西亞中華文明影響無比巨大。

東漢靈帝時,匈奴分裂為北南匈奴。南匈奴歸附漢朝,分佈居住在中國北部各郡。在189年南匈奴,由於漢中山郡太守張純發生叛亂。勾結當地匈奴人,進攻邊境。漢靈帝召發匈奴騎兵和幽州的劉虞一同平叛。引發南匈奴內亂,他們害怕單于繼續出兵幽州殺死羌渠單于。他的兒子於扶羅繼承了單于。卻被暴亂匈奴人,害怕於扶羅報殺父之仇。就另立卜骨都侯為單于。於扶羅不服,就到漢朝。請求公平裁決。可當漢靈帝死了,黃巾起義,黃卓專政,諸侯割據紛湧而起,中原混亂混戰,洛陽長安兩都相繼變成廢墟鬼城朝廷都自相殘殺,皇帝的命自顧不暇,朝不保夕誰會匈奴自訌是非。

於扶羅屯兵駐紮在河東郡平陽。他又參加袁紹集團和曹操集團的戰爭,形成一方軍事勢力,於扶羅去世,弟弟呼廚泉繼立單于。於扶羅之子劉豹為左賢王和附曹操。劉豹之子就是大名頂頂五胡亂華的首先建國為漢的劉淵。

曹操在202年,令鍾繇圍攻呼廚泉的平陽。使其投降曹操為了使匈奴在中國北方分散於中原各郡即不利於漢族政權的穩定,防止匈奴貴族作亂,從統一中原的戰略出發,決定限定他們居主地。216年呼廚泉單于率領諸王入朝時。被曹操扣留,把他們化為五部,即匈奴,鮮卑,鳥桓,羌,氐以左右南北中的過去的賢王為都督,為將領並派漢人以司馬身份監督。把他們讓匈奴的上層人物收進相應部擔任官職,使他們與部眾完全脫離關係。把匈奴中丁壯牧民能英勇善戰騎馬打仗,分發到各地駐防打仗。其餘一般人鼓勱他們屯田,農業生產,自謀生計。其中以左部的鮮卑部有萬餘戶居太原汾陽。通過這些措施使匈奴的成為成上下分離,被曹操有效的控制他們單于,己不能直接統治其部眾,實權己在漢魏政權五部司馬之手,匈奴侵擾北方,被徹底平息安定。

到東晉時候,經過西晉的八王之亂。中國北方劉淵首先在建立前漢政權。各地地人紛紛響應。

早在元48年,匈奴分裂南北匈奴。鮮卑人就漸擺脫匈奴控制,開始反抗壓迫。攻打匈奴主,在東漢和南匈奴人打擊下的北匈奴被迫西遷往中亞後。鮮卑人趁機佔據蒙古草原,部落首領檀石槐率部一度統一草原鮮卑各部落,他死後又是分裂。三國時軻比能重新統一東部和中部。鮮卑在他死後各部也分裂分成幾塊。同中央王朝時和時分時戰。

歷史進行東晉南北朝時,鮮卑人建立慕容氏諸各個燕國,西秦,南涼,代國。被前秦符堅所滅。符堅想統一中國,在淝水之戰大敗後。原先的代國拓跋氏又建立後代國。開始奮起,迅速發展壯大,變北魏在439年統一北方。遷都洛陽。大舉漢化,使118個胡人姓氏成為漢人。557年北周取代西魏,577年滅後齊統一北方後,楊堅在在581年取代北周,建立隨朝。又統一中國。從鮮卑人前先建立十個國家還有慕容部建立吐谷渾政權。被吐番後並,鮮卑人在統一中國進程中,豐功偉績,加速民族融合進程推行漢化有巨大的作用。


ww3721


鮮卑族對中國貢獻大,南北朝時北魏把鮮卑族都我與漢族同化了,包括文字,也為其它少數民族跟漢族同化開起了先河。所以我認為中國歷史上的鮮卑族對中國貢獻大。


勇往值錢


應該是倒過來,契丹對內貢獻大,鮮卑對外貢獻大。


手機用戶82860817017


契丹人是鮮卑人的一支好吧


千隻鶴1983


我認為是鮮卑,畢竟第一個主動漢化的民族!


A成義


雲南人戴上莫迪的帽子,更像簫峰阿凡提


青草做的蛋糕


無所謂貢獻大小,鮮卑建立北魏,契丹建立大遼(鑌鐵之意,就是當時的高新科技)俄羅斯稱中國也還是契丹或大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