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好像什麼都懂但現實中一事無成?

逗吶呢


從心理層面分析,就是傾向自戀人格,總會放大自己的優勢,脫離現實,同樣脫離了生存的環境,主要是認知不清...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傾向,特別是當自己短時間內沒有遭受到抨擊的時候,但往往這類人又很脆弱,由於腦中的自己與現實的處境造成衝突時,往往會認為得到的一切結果都變得不可思議。

而且,從你的描述中,也可以看的出來,確定自己什麼都知道,其實就是什麼都不知道,在我們身邊越是標榜自己的人,也幾乎就是他的弱點,這些都是非常顯而易見的事情了。

況且現在的網絡如此發達,如果你不是查閱文獻做深入研究的前提下,所瞭解到的並非是真正的心理學、宇宙神秘學、哲學,僅僅是腦中臆想的,這從腦神經領域出發算是反覆肯定自己,俗稱“自我催眠”。

在網絡中傳遞的很多知識,都並非是真實有效的,很多知識都是屬於民科、或者他人猜想。如果僅僅因為他人猜想和你的思路相吻合,就沾沾自喜的話,這也很難成長。

最後,一個人的知識體系與個人成就其實並不是強關聯,只能說有一定的引導作用。這就看你期望的是什麼,是源於心理不平衡的世外桃源,還是期望受人關注膜拜的個人成就...

希望這些對你有或多或少的啟發,如果對自我認知這方面感興趣也可以關注我“霖士心理”...


霖士心理


我之前發現了這樣的一個規律:

就是好像什麼都知道的人,其實他們只是比普通人多知道一點知識而已,在專業人員看來,他們其實也很水很水。

我之前讀大學也是這樣子,參加過一個什麼鬼社團,組織過一些活動,回去宿舍的時候,就胡吹亂吹地跟舍友講,原來策劃一個活動這麼難啊,不過看著活動圓滿成功,我還是很興奮,當我說完這些的時候,我很明顯地看到舍友投來羨慕的眼光,眼睛裡好像在說:

哇,原來你這麼厲害啊!

這樣的例子,其實還有好多好多。

像我現在成為了一名專業的自媒體人,在外人看來,我似乎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畢竟在自媒體界,我的粉絲和閱讀量,還是可圈可點的。

但現在的我,依舊覺得自己有很大的學習空間。

因為大學那時候的我,雖然知道一點點,都總是拿這些所謂的知識,去跟外行人吹牛逼,就像小時候賣油翁,那個老頭一樣,在別人看來,確實牛逼的很,但在同專業,或者更加專業的人看到,其實真的一般般。

所以,有時候你所謂的知道很多,其實是你在跟外行人炫耀而已,你敢不敢去專業的人面前,露一兩手?如果他們還是覺得你很厲害,那我覺得你完全是一個人才,只不過被命運給埋沒了而已。

但如果專家看你是個傻逼,那你還真的得去反省一下自己了。

新年快樂,歡迎各位老鐵留言討論!


曾少賢


隨著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到來,我們會發現我們每天接收的信息如海量般的存在,通過微信群,朋友圈,各種新聞客戶端,都能獲取到大量的資訊,而有一些人在今天這個時代,他們不知道自己應該專注於哪方面的事情,反而專注於去獲取這些信息,從而在別人面前可以大吹鬍吹一通,他們覺得這樣非常的驕傲,而實際上在專業人的眼中,他們只是個跳樑小醜。然後我們就會發現,這些人雖然看起來什麼都懂,但是如果有真的,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擺在他們面前的時候,他們那些所謂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識們通通就沒用了,他都無法利用這些所謂的知識為他解決問題。因為,他所謂的知識,其實僅僅是未經過濾的信息,都是無效的。那麼我們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呢?

篩選真正有效的信息

我有一個人生價值觀,叫做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在於有效信息的獲取程度和使用程度,因為有效信息的獲取程度決定了他格局的大小,有效信息的使用程度,決定了他習慣的好壞,而格局的大小決定了他去做什麼,習慣的好壞,決定他去怎麼做。在今天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當中,我們必須要找準自己的方向和目的,明白到底哪些信息是我真正需要的,你要去篩選什麼才是你真正有效的信息。

學以致用太關鍵

找到了這些信息之後,如果你不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進行思考,將它們轉化成自己,確實可行的行為的話,那麼這些所謂的信息對你來說依然是無效的,只有那些真正對你現在目標有效的信息,並且你將它們做了出來,那麼那才真正的能體驗到今天這個信息大爆炸時代給你帶來的紅利,你可以如此方便的獲取到這麼多有效的信息,甚至是免費的,如果你能切實有效的行動起來的話,那麼你的成就,將會非常之高。


朱少鋒


呵呵,這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讀的書不少,生活閱歷也算豐富,嘴皮子還特別好使,好像沒有自己的不懂的事,永遠是信心爆棚。可是,飄蕩多年卻一事無成。

我在私企上班的時候,手下有一個員工。名牌大學畢業,整天牛逼哄哄,原領導束手無策。我接手那個部門後,他也是七個不服八個不憤。我交給他一項工作,讓他三天完成。到期限後,我霹靂咔嚓把他罵的體無完膚。並說:如果是老闆,會這麼耐心批你嗎,一把就扔到你臉上了。你是名牌大學畢業,工作這麼多年,為什麼一直得不到重用?因為你太浮躁了。

做人可以不聰明,但絕不能自作聰明,更不要自認為無所不能。趙括為什麼死的,因為紙上談兵。馬謖為什麼被殺,因為自以為是。針對你說的情況,我有三句話,希望你能好好體會。

一,懂不代表精通。很多人這個也懂,那個也知道,不過是略懂皮毛而已。懂不代表精通。做任何事,如果達不到精通的程度,很難登堂入室。

二,要正確認識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聖人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眼睛只看到自己的優點,而看不到自己的缺點,眼界就會短視,做事就會近視。

三,做人要懂得夾住尾巴。做人是一門學問,沒有老師教,全靠自己體味。要想人生走的更穩健更長遠,必須學會夾住你的尾巴。尾巴翹上天,遲早摔到地。

溫馨提示: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交流、評論、收藏、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為什麼有些人懂得很多,卻一事無成呢?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1、知道是一回事,精通是另一回事。

知道很多知識,是一回事;能夠運用專業熟練地運用這些知識,又是另一回事。

比方說,上大學那會,有位學哥是萬人迷。很多女生提起這位學哥的時候都是一臉崇拜。

她們覺得這個學哥超有學問,什麼天文地理、金融政治、航海飛行,學哥都能跟你滔滔不絕地聊。

實際上呢,他只是瞭解這些知識的皮毛,根本沒有學到核心內容,也沒有掌握這些專業的核心技能。

什麼書他都只看個目錄和重點提示,詳細內容根本就沒有深入學習。

他的博學只是表面現象,根本就不專業。拿這些哄哄小女生還可以,卻哄不了行家裡手。

所以,表面上懂很多的人,只是看上去很牛而已,比不過真正精通的人。

2、缺少機會。

有些人是實打實的學富五車,他們不僅學識淵博,而且還很精通。但是,他們就是一事無成。仔細觀察,我們發現他們之所以沒有太大成就,關鍵是缺少機會。

比方說,我們學校有個男老師,是真的懂很多,而且還很專業,做事那是絕對的頂呱呱。

按說這樣的人才,領導肯定會重用。但是,實際上呢,領導就是不喜歡他,也不給他發展機會。

前段時間,他所在的專業有一個提拔名額,領導饒了一圈子,愣是沒有把這個名額給他。

領導的意思是能力很強、懂得很多知識,偏偏就是不懂做人。

所以,一個人看上懂很多不代表他一定就很精通,也不代表他就一定有機會展現才能,更不代表他一定就會獲得成功。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邊的教育專家、心理諮詢師。

請關注我。更多教育、心理、人際關係前沿知識推送給您。

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發私信給我,願意為您答疑解惑。

歡迎您點贊轉發。每次點贊和轉發,您都是在幫助他人。


柳柳很忙


為什麼有的人好像什麼都懂但現實中一事無成?

這是為什麼呢?怎樣的一種情況?

難道不是懂得越多越能夠識別不必要的風險,提高成功的概率嗎?

有些人閱讀無數,看起來全世界沒有他不知道的事情

但知道歸知道,缺乏相應的應用技能或思維,只適合躲在網絡背後空談;

人與人之間是不同的

,我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我們應儘量客觀公正的看待每個人或事;

有句話叫“不瞭解別人經歷就不能隨意評論對比”......

想要做到什麼都懂,一定花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懂得本身就不易

知道不如懂得,懂得有時候不是實踐,實踐有時候不如做到;

如果知道不能做到,那就不算真知道;

很多人知道一件事,只是知道一個道理,而沒有真正的體驗到;

我們只要深刻領會一句話,然後再去做到,人生就能獲得很大的改變——

心靈雞湯為何是心靈雞湯,因為那些話不是你體驗到的

能力越大責任自然越大,活的自在,活的清醒不比眼裡的別人差;

想要在自己的人生中有所成就,就應該發現自已的長項,有方向的去去學習;

根據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

好好努力工作,踏踏實實的走好每一步,才能打牢基礎;

比我們優秀有成就的人比我們還努力,只是他們沒跟我們說,我們也沒有看到;

敢說是一種動力,實幹大話才能成為現實;

這個世界從來就不缺想法多的人,成功和失敗的區別就是執行力的區別;

成功也沒有標準,自己知足就行

專才是解決的問題的,通才是判斷問題的——


雪林君


眼高手低。

眼高手低的特點

眼高手低的突出特點是:

  1. 說啥啥都懂
  2. 做啥啥不會
吹起來比政治局常委還要懂政治,談到國家大事彷彿全世界沒有他不懂的;說起來誰誰誰創業成功,他一句話:“那個太簡單了,我跟你說一句話講明白”,實際上你如果深入的問他兩句話,保證接下來全是臆測和不著調的論斷。

深入學習才不會眼高手低

很多人聽馬雲、馬化騰講了幾句創業的要點,就誤以為自己也具備了馬雲、馬化騰的知識儲備和戰略眼光,甚至誤以為自己也可以化身馬雲、馬化騰,出去叱吒風雲了。

實際上,這種人不要談半桶水亂晃了,連半瓶水都沒有。因為這類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方法論:

  1. 不成體系
  2. 無法運用

學習每一門學科或者掌握每一種知識,都有個10000小時的理論。什麼叫10000小時理論?

一萬小時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週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

試想,一個對互聯網領域根本外行的人,怎麼可能通過聽馬雲、馬化騰講了半小時、一小時就能精通互聯網的秘密呢?

他能做的無非是重複馬雲、馬化騰的話,然後意淫自己也站在同樣的高度和視角罷了。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一個人對某類學問很精通,他一定不會滔滔不絕的講個不停,因為他不需要別人的認可和首肯,因為他有足夠的自信知道自己是“對的”;

一個人對某類學問半通不通,才會滔滔不絕的講個不停,因為他需要別人的認可,或者是藉機跟別人印證、交流和學習。

膚淺地掌握一些只鱗片爪的碎片化知識,這是很多人最後淪為空談派的根源。

千萬不要做這樣的人,因為完全無用!


談者無語


分清談資和知識的區別:

談資能讓你在酒桌上眾星捧月,甚至能讓你成為麵霸,獲得N多半桶水HR的青睞。

所以什麼都知道的人,往往在酒桌上,燒烤攤上能吹天南地北,讓吃瓜群眾感覺:這個人好厲害噢!其實這些談資,90%不是事實:

比如明星八卦(無非是今日頭條裡收藏夾裡多了一些文章);

比如某某名人的奇聞趣事(在地鐵上看微信號比較用心背誦一些段子罷了);

比如自己當年的威風歷史(來自隔壁老王的發家史,只不過主人公換成了自己)。

但談資有兩個致命的弱點:

  1. 沒有書面證據,經不起仔細推敲,更不敢在內行人面前炫耀。比如你說在IBM當過大區總監,其實你不過是在IBM的外包公司做過臨時工,那麼在外行人面前吹一吹還行,但是到一家知名諮詢公司裡去應聘,裡面幾乎都是IBM,微軟,麥肯錫的高管,你還敢吹嗎?
  2. 無法讓別人為你支付報酬:比如進了公司之後,要想加薪,更多是靠KPI說話。洋洋灑灑幾萬言,不如財務帳本一塊錢!

所以,一事無成是指根本沒有一個理智的老闆,合夥人為你的談資買單。

知道了這一點,大家去看別人遞給你的所謂的商業計劃書,所謂的發財大計,所謂的懷才不遇,潦倒半生。就明白是什麼回事了。

分清知識和技能的區別

知識是一個名詞,技能是一個動詞

比如知識就是你知道水的浮力,知道肌肉耐力,知道動作要領。但你就是不會游泳,你跳進海里會淹死。而技能是指你會蛙泳,自由泳,潛泳。

再比如知識就是你對著電視大罵中國足球,你知道皇馬,英超,對各路球星如數家珍,技能就是你能不能一腳40米精確傳球?你能不能打完90分鐘比賽。

在現實社會中,企業是為你的技能付費,而不是為你的知識付費。



一刀職場


希望能幫到這位題主,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問題造成題主的一事無成原因。

①心地過於善良。要成事,首先心要黑,要狠、辣。心地善良的人是很難白手起家賺錢、致富的。心首先要黑,再由黑開始變紅。那就是成大事者之路。




②沒有人帶你入門。人生必需要有導師,方能夠在你適當的年齡,指導出你應該要行的路,及時的學會分析事件的能力。除了天下聖人、超學霸之外,平常人在思想上的成長必需要隨年齡增長而增廣。

要是有伯樂、導師在合適的年齡,指出適合你人生要走的路,指導你怎麼去行這條路,碰到問題就能有傾訴者,必定事半功倍。

簡單直白,遊戲開掛。一張迷宮藏寶圖,任你怎聰明,你都不可能快過知道最近的路的人。這就是先機。人生必需要在合適時機上,領先別人一步,你方可在億萬人中佔據有利優勢。



③沒有一個強悍的家族。人必需要有靠山,方能前行無憂。一個人整天都在擔心家裡的米倉沒有米,你是不可能有堅持的去做一些事的。

靠山是起到你人生啟動的一步,雖然靠山不一定使你成功。但必定會助你一臂之力的。

簡單直白,前面5萬米有寶藏,你步行,是幹不過開著超跑前行的人的。事貴在先機,人家撈了頭寶,你永遠只能撿老二。

④不愛拍馬屁。

要成功的基本素質,就是要會拍馬屁(特指賺錢成大事的財富成功。)

人不去拍馬屁,就說明你心不夠有心計。心計不足你是不行的。那你只能去研究學識方面的事了,你連寫作都不行,原因很簡單,筆下的人不靈光。

不是事要你拍馬屁,但是你必須要學會放低尊嚴去拍一下馬屁。人學會在適可時候投機是很重要的,或許你一拍對方馬屁,別人就放些水給你撈油錢,這不就成功了。

簡單直白:遇到遊戲高手,你正面老槓他,你必定輸,學會偷一下別人;又或誇讚一下別人,興許人家就不殺你了,又或跳過來和你玩呢,你這不就反勝了?



⑤壓根專業度就不夠。

如果你的專業度夠的話,收入必定不會低。除非你的專業度是掃大街,否則不可能的。

收入高自己就有資本投資自己,而不是再等待機遇了。比如,自己手上有筆錢,你要果斷的投資到自己學習上面。而不只是會說我沒有資本啟動。利滾利是很重要的。

你一天只能扛50袋大米賺錢,但是你買了輛手拉車,你一次就能拉動6袋米了。懂了吧。

⑤沒有經常被別人打臉。

因為你好面子,放不下身份。無論是事業上亦或是賺錢上面,都不能做到真正的吸收經驗。要必需感受到失敗,明白到許多許多失敗的事,打臉自己“意、淫、強身”的想法,你方可能明白,什麼叫做知敗而勇。

一天到晚對外號稱,我是最強的,是沒有用的。不可否認你是村裡最能打的,但是到了市裡呢?又或許你根本就不是村裡最能打的。儘管你分析得武學技巧很高深,但是你壓根就沒有實訓自己體能,根本上就是被人一拳就KO的體質。那研究那麼久,有什麼用呢,壓根就不能撐到第二拳。



⑥沒有團隊死黨。

一個好漢三個幫,是很正常的事。儘管你是王者,1V2是壓倒性的優勢,但是別人4個來打你,絕對是撐不起的。

玩過競技遊戲的朋友就知道了。儘管對方一人能拿100個人頭,高於我方厲害人物50個人頭,照樣也帶不起整盤的勝利,因為你的一方有5個豬一樣的隊友在拖後腿。

所以反過來看。一個人的成功是需要一定性的朋友支助的,除非你是搞研究發明專利的。不然不可能獲得較為成功。特別是財富上的事。

在你困難落水無力上岸時,朋友及時的拉你一把,你會分分鐘反敗為勝的。否則只有一個可能,溺水力盡而亡。就算拉不到你一把,扔個救生圈給你,也是件好事。

人不可以沒朋友,特別是“成功”這方面的事。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不想再花過多時間解答此問題。希望能解答題主疑惑。

覺得在理就學習下,覺得無理呢就無需理會即可;畢竟只是分享下想法,給予作答。


文學閒逸


什麼都懂得,不意味著現實就一定能出人頭地,英國著名詩人拜倫在他的詩集《曼弗雷德》有這樣一句話“懂得最多的人必為那致命的真理哀悼最深:知識之樹並非生命之樹。”理由如下:


1.心理素質不行

每年這麼多人考上清華北大、哈佛牛津,考上狀元,也聽過這麼多智商高達120以上的天才,但是他們每一個人都能揚名立萬嗎?成為各領域中的佼佼者嗎?


我們最常聽過的一句話就是“智商高不等於情商高”,如果一個人只有智商和知識,沒有足夠強大的內心感情和心理動力,那麼他就沒有足夠意志和信念維持他去完成一件事和目標;如果一個人心理素質不行,在面對挫折、困難、失敗等等各種考驗時,即使他智商500,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沒有足夠的承受力,他也堅持不了,從而中途放棄,這種人的心理素質甚至還沒有農民、工人和軍人的一半的意志力和堅韌性強。



2.懶惰與傲慢

懶惰與傲慢是人的原罪,有些人很聰明,可以為自己的成功想出幾百條成功的計劃,但是為什麼他就是不能成功?因為他們懶惰、傲慢,喜歡拖延,看不起別人辛苦的工作方式,自以為很聰明,想通過更“高明”、更快方式獲得成功來顯示自己的聰明,但是因為他們懶惰與傲慢,懶懶散懶地在拖延中過完一天又一天,最後他們就只能別人是如何通過辛苦工作、努力奮鬥獲得成功。


3.猶豫不決

因為懂得太多,顧忌的也太多,總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顧頭顧尾,於是在猶猶豫豫中浪費了時間


4.領悟和境界不夠高

愛因斯坦是這樣描述自己的“無知”:劃一個圈,一個人所知道的東西是圈子的裡面,無知的東西是圈子的外面;知道的東西越多,圈子越大,圈子的外沿也就越長,也就是說,一個人知道得越多,他所知道的無知也就越多。



蘇格拉底是這樣描述自己的“無知”: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愛因斯坦被公認為是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相對論宇宙學的創始人;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但是他們不會說自己什麼都懂,因為他們都懂得謙虛,懂得自己在真理、時間和宇宙面前的渺小。

所以說如果你自以為什麼都懂卻還不能成功,那麼你最不懂的就是自己的侷限和不足的地方在哪,你的意識被狹窄的思維視野侷限住了,你自以為看到了所有東西,那是因為你待在的“地方”太小了,而愛因斯坦、蘇格拉底這樣的偉人思維邊界太廣闊了,他們看不到所有東西,所以他們認為自己在很多地方是“無知”的。


而且,如果連為什麼在現實中一事無成都不知道的話,那就不是什麼都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