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裡康熙為何非得將魏東亭貶到臺澎做知縣?

木眼


康熙大帝深謀遠慮,通權達變堪稱“千古一帝”,當年出巡南京時,南明餘孽棲霞寺印空和尚等欲刺殺康熙之事敗露。

魏東亭八九年間居然渾然不知有逆賊潛伏於棲霞寺,嚴重瀆職,再加上魏東亭為了護駕,把老百姓請入軍營,讓軍營士兵充當百姓被康熙痛罵。

最後康熙給了魏東亭兩條路,一是回鄉釣魚,一是貶到臺澎做知縣,魏東亭選擇了去臺澎做知縣。

那麼《康熙王朝》康熙為何非得將魏東亭貶到臺澎做知縣呢?

有書君認為康熙大帝運籌帷幄,深思熟慮,這樣做確實高明。

一是確保皇位的穩固,皇權的威嚴,立威服眾保家國;二是殺雞儆猴,以儆效尤,處罰親信警眾臣;

三是臺澎初收復,需最忠心大臣守島安邊陲;四是為長遠之計,明裡貶官暗保全。

一、確保皇位的穩固,皇權的威嚴,立威服眾保家國

歷來皇帝心中最在意的便是皇位的穩固,皇權的威嚴,魏東亭當總督其間確實治理不嚴,瀆職行為明顯,亂黨反賊居然敢造反。

如若不重罰監管不利的魏東亭,假如日後朝中人員上行下效,那麼大清管理朝臣的威嚴何在,君威何在?

現在貶了魏東亭的職位,將來朝臣辦事不利貶謫,便有了前車之鑑,皇威立起來了,皇位便穩固了。

所以為了確保皇位的穩固,皇權的威嚴,魏東亭受罰貶去臺澎,大清的用人制度便是獎罰分明,恩威並舉,讓眾人臣服,皇上既立了威,又服了眾,有利於保家國平安。

二、殺雞儆猴,以儆效尤,處罰親信警眾臣

帝王之術,最忌兒女情長,落人口舌,當康熙召見魏東亭,他自請罪責難逃,康熙一句在你這兒敗興,要處罰他時。

當時他的反應便是皇上殺雞儆猴,敲山震虎,以儆效尤,康熙也明言就是為了讓天下臣民知道哪怕是他的心腹手足辦錯了事也不成。

作為帝王只有按律法辦事,才能震懾朝綱,令行禁止,才能駕馭臣子百姓,實際上魏東亭開了先例,之後康熙在裁撤大臣時再也沒有什麼顧忌了。

因為大臣們都看到了康熙鐵面無私,對從小伴讀有開襠褲情義的兄弟都毫不留情,鐵腕行為讓所有臣民折服,也警示朝中眾臣,以後辦差得盡心盡力,不能懈怠。

後來明珠、索額圖結黨營私,康熙大帝也雷厲風行,毫不手軟,沒人敢說半個字,這便是康熙大帝的馭權之術。

三、臺澎初收復,需最忠心大臣守島安邊陲

康熙派堯啟聖和施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收復了臺灣和澎湖,他需要一個忠心耿耿,老成持重,管理有方的官員去駐守臺澎。

臺澎剛剛收復,人心躁動不安,一不小心就可能再生民變,只有像魏東亭這樣的知根知底,誓死捍衛皇帝和大清的忠心臣子才能委以重任。

況且臺澎百廢待興,魏東亭擔任過兩江總督,在治理地方政治經濟方面經驗豐富,他能把“錢袋子”管理好。

那麼他必會盡心盡力治理好新收復的臺澎。所以魏東亭是駐守臺澎的不二人選,這是康熙大帝完全信任魏東亭的表現,而魏東亭自知辦差不力,甘願受貶,這也是康熙大帝的高明的馭人之術。

四、為長遠之計,明裡貶官暗保全

康熙大帝深知魏東亭任“五省海關總督”時小心翼翼,如覆薄冰,魏東亭曾說過多少雙眼睛盯著他這個肥差。

而且康熙大帝也知道魏東亭是個可靠的臣子,是自己的親信,便要為之計深遠,不能讓別人授之以柄。

朝中明黨索黨兩派勢力如同水火,魏東亭暫時保持中立,只要他言行上稍有不慎,便會招來妒忌他的人參上一本,這次魏東亭確實已經贖職。

與其讓人參他一本被動貶謫魏東亭,不如皇上先替他找個合適的地方,為魏東亭找臺階下,雖然從總督貶為知縣,一下子降了數級,但只要皇恩在,平安在,他的好日子也就在。

臺澎雖然是天涯海角,但也遠離朝堂,避免了紛爭,遠離了政治鬥爭,不必為各派勢力所左右,倒是一個安全的去處,所以康熙貶魏東亭駐守臺澎,表面被貶,實則保護了魏東亭,保其周全。

所以康熙為大清國著想,把心腹手足送至臺澎,保家國,安邊陲,警眾臣;

為魏東亭長遠利益著想,遠離權力中心,遠離禍源,保全性命,此便是康熙大帝英明神武之舉,表面貶謫,實則保全,用心之良苦可見一斑!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在真實的歷史中,魏東亭並不存在,他的原型是江寧織造曹寅。為什麼是他呢?因為曹寅號楝亭,曹字又容易使人聯想起曹操,曹操生前正是魏王。既然不存在,我們就得用電視劇的情節解釋。

第一個原因,當然是魏東亭犯了大錯。康熙問他,朱三太子在南京潛伏了多少年,魏東亭說:十年,天哪!包藏十年的禍心,魏東亭竟然沒有絲毫覺察。以致康熙拜謁明孝陵時,險些被紅衣大炮炸死。在封建社會,皇帝就是神,他的安危高於一切,魏東亭沒有最好本職工作,險些釀成天大的慘劇,不貶謫實在是說不過去。

第二個原因:康熙與魏東亭私交甚篤。全國人民都知道,小時候,魏東亭是康熙的伴讀,兩人一起長大,關係好的不得了。現在魏東亭鑄成大錯,無論官場還是民間,都想看看康熙怎麼決策,會不會袒護,如果以私廢公,朝廷必然失去民心。重要關頭,康熙別無選擇,必須懲處魏東亭,告訴大家,朝廷是大公無私的,皇帝是遵守法紀的。

第三個原因:臺灣剛剛收復。施琅攻陷臺灣,鄭經自殺,此時的臺澎,民心未安,百廢待興,需要一個有能力、值得信賴的大臣管理。魏東亭就是這樣的人選,事實證明,他最終完成了任務。幾十年後,康熙又叫李光地去當臺澎知縣,曾說魏東亭政績卓著。

第四個原因:朝廷內部黨爭嚴重。明珠、索額圖兩派紛爭、互相傾軋,魏東亭是皇上的心腹,自然會被拉攏。康熙將魏東亭貶往海峽對岸,可以遠離是非,有變相保全的意思。

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時拾史事


第一次看《康熙王朝》時,當看到康熙將魏東亭貶為臺澎知縣時,很為小魏子鳴不平。作為康熙的侍讀和心腹手足,魏東亭與康熙可謂情誼深厚,魏東亭也一向對康熙忠心耿耿。在除鰲拜、滅三藩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可是這樣一位心腹,康熙卻因其失察朱三太子謀逆和將百姓遷往兵營兩件事大怒,將其貶至臺澎。可魏東亭實在是罪不至此,何況那時候的臺澎是天涯海角,且民風彪悍、生活艱苦。

康熙是怎麼解釋的這件事呢?他對魏東亭說,自己之所以要辦他,原因有二。其一是康熙要樹一個典型,樹一個辦錯了事情就要罰的典型,殺雞給猴看。儘管這個人是自己的心腹手足,是自己恩師的兒子,是自己的恩人。

其次臺灣剛剛收復,那裡缺少一個老成持重,精明幹練的人去管理,這個人便選中了魏東亭。

康熙說的是貶魏東亭的原因,但只是一部分,而且只是一小部分。他為什麼真的要貶魏東亭去臺灣,他並沒有真的說出來。且看康熙明著說的兩點,其一是犯錯就罰,可魏東亭犯的這點小錯決不至於被從四省督撫貶為一個小小知縣。要罰,要殺雞儆猴,其實方式很多,完全不必將魏東亭放到那天涯海角。其次,九州萬方,億兆生靈,有多少事情需要魏東亭這樣的干將,又何必非要將他派去臺澎這樣一個地方。

所以,康熙說的這兩點原因是對的,但絕不是最根本的原因。那麼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

其實在《康熙王朝》一劇中還有一個人的遭遇和魏東亭差不多,那就是容妃。容妃和康熙可以說是伉儷情深,但康熙還是讓忤逆自己的容妃去刷馬桶。這是因為胤礽必須得廢,而容妃的遺詔肯定會讓此事難產。為天下計,為列祖列宗計,康熙也只能犧牲他深愛的女人,將她罰去幹活。雖然殘忍,可這又何嘗不是對容妃的一種保護。只有讓她去最苦的地方,后妃才不會尋她的事端,她才能活。這就是康熙的作風,對人好卻不說,只是用最狠的方式。

而對魏東亭,康熙的真實意圖也不難理解,而理解這一問題的題眼就在“天涯海角”四個字上。為什麼非得是臺澎縣這個天涯海角,因為那裡遠離朝堂,遠離著陰險的政治鬥爭。

彼時的朝堂,索額圖與明珠都爭相結黨,對各地督撫、朝廷大員極盡拉攏之能事。皇帝的心腹魏東亭自然是他們重點拉攏的對象,而魏東亭無論倒向哪一方,朝局必定為之一變,微妙的平衡也將被打破。而魏東亭若是哪一方面也不加入,勢必會被兩股勢力忌憚而被清洗。

其次,彼時的魏東亭不到五十歲已經是四省督撫,不說功高震主但亦引起康熙在某種程度的擔憂。要知道劇中的康熙非常多疑,早年間就在魏東亭府上安插了奸細。難道此時的康熙就不會懷疑魏東亭?這是肯定的,因為他是皇帝,他必須要為自己考慮,要為江山考慮。

就算魏東亭忠心康熙一生,那康熙百年之後,元老魏東亭又將如何自處?後繼之君又能否控制住這個老臣呢?所以只有讓魏東亭去那個“天涯海角”,他才可以避免黨爭。而在這個時候斷送他的前程,魏東亭才不會在之後陷入窘境。

康熙這招雖狠卻是用心良苦,面對即將到“天涯海角”的兄弟,康熙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要常來信”。

而魏東亭也在最後被封為毅王爺,平安而終,成為陪伴到康熙最後一刻的人。


逆流時代


康熙對魏東亭的處理要放在整個大清當時的複雜情況,康熙中前期是很不太平,內有索相明相黨政,外有三藩謀反、臺灣鄭氏、朱三太子作亂、準葛爾丹等等。魏東亭在除鰲拜、平三藩等事件中為康熙立下汗馬功勞,且對皇帝始終忠心耿耿,對於明珠和索額圖的拉攏都不為所動,不參與黨政,這讓康熙看在眼裡,也在不斷謀篇佈局。

皇帝對魏東亭的處罰理由只是藉口而已,康熙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平衡朝政,歷經8年平三藩戰爭,明珠和索額圖都乘勢大肆擴張個人勢力範圍,朝內一半以上官員出自他們兩家門第,魏東亭也是他們極力拉攏的對象,而當時面臨準葛爾丹、臺灣鄭氏集團等諸多不穩定因素,康熙還暫時不能對兩黨採取措施,畢竟朝中團結一致是最重要的。

康熙打發魏東亭去臺灣做知縣,一方面是保護他,找個合適的機會讓他遠離朝堂是非,遠離黨爭,也不至於招人懷疑,給他個低官職,表個姿態顯示皇帝冷落了魏東亭,也是省的明珠索額圖還惦記魏東亭。另一方面康熙也是為了更好地經營臺灣,找個信任的官員給臺灣打個好基礎,畢竟康熙也怕找個不靠譜的跑到臺灣又做了鄭氏第二。

還有個更大的佈局,南京遇到的事情,包括假朱三太子在南京經營多年,一直積極準備反清事宜,加上幾百萬兩銀子的事情,這讓康熙深知朝廷肯定有內鬼。康熙假借懲治魏東亭的事情,把這事兒就算搪塞過去了,讓朝內內鬼以為此事就此了結,避免打草驚蛇。

最終,經過一番佈局,明珠索額圖先後入獄治罪,黨爭被化解,康熙後來也把魏東亭接回來做了毅親王,這過程雖然苦了點,但階段性結果還是甜的。


雲中史記


回答這個問題,只能按照電視劇的劇情來回答,因為《康熙王朝》就是根據小說改編的,其中有很多杜撰出來的人物,比如這個魏東亭就是其中之一。

劇中魏東亭的人物設計為,康熙皇帝幼年時候的老師魏承謨的兒子,從小進宮作為皇帝的伴讀,可以說是康熙幼年的玩伴,所以康熙對其非常信任,康熙親政後魏東亭為康熙近身侍衛,可以說是皇帝的心腹。更是在剷除鰲拜的行動中立下汗馬功勞

再後來康熙將魏東亭封為“封疆大吏”,作為“五省海關總督”,掌握著江南富庶之地的稅收,這是大清朝的錢袋子,也是個非常重要的職位,魏東亭能做到這個位置可見康熙對其十分信任。

劇中魏東亭因為在康熙皇帝祭明太祖陵時護駕不利,以及驚擾地方百姓,惹怒天威,故而被康熙派去做了臺澎知縣,理由是魏東亭老成持重,臺灣剛剛回歸,所以他最合適。

按照皇帝的官方說法,是因為魏東亭是皇帝近臣,要做到鐵面無私,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在魏東亭看來是殺雞給猴看。

但是根據電視劇的劇情來判斷,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保護魏東亭免受朝中各黨派的拉攏,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遠離是非之地。

2、魏東亭自己說過“這個最肥的總督,多少人眼饞。”康熙處罰魏東亭就是要告訴朝中的官員,康熙並不是任人唯親的那種人。無論誰只要辦錯事一樣被懲罰。

3、臺灣剛剛收復,民生凋敝,而且統治還並不穩固,只有派自己最信任的人去,自己才放心。

總結:康熙和魏東亭告別時,拍著他的肩膀說要常來信,期間不只是君臣之禮,更多了一分朋友間的感情,魏東亭在臺灣兢兢業業,直到老年才被召回,還被封為“毅親王”,可見康熙對魏東亭還是非常認可的,最後竟然連傳位詔書都給他看,可謂是莫大的信任了。


一點點歷史


這是電視劇裡的情節,康熙因小過失大發其火,以貶的方式委任其一個小小知縣。魏東亭走了,狠狠剜了容妃一眼,那意思不是你多嘴哪來這檔子事。魏東亭不知道呀,容妃不能不忠於皇上。容妃蒙生歉意,她也不知道,多了一句嘴,惹出了這麼大的麻煩事。只有皇帝聖明燭照,此乃重任,唯魏東亭不可任。

魏東亭夠忠。除了皇帝他誰也不認得,當年剷除鰲拜後,按照二月河的描寫,魏府頓時多了一個陌生的看門人,對他的動靜,皇帝盡在掌握,一直這麼多年,魏東亭啥樣,皇帝高居龍座,照樣一清二楚。長期觀察得到的結果,此臣夠忠。

魏東亭夠勇。剷除鰲拜,小魏子以身擋之,不僅功夫好,機智靈活,身手不凡,勇氣可嘉,這一切用之一個小小護衛身上,那就了不得,有了這份勇勁,正能幹大事,以向天下無可敵也,極為難得。

魏東亭夠才。坐鎮一方斂取財富,東南數省,朝廷財源,小魏子幹得好,不但送米送錢,還送來戰船模樣,心知朝廷如臂指,康熙大為讚賞,自個也蠻得意,通過數年鍛鍊,磨鍊出來小魏子,當真一干臣了呢。不使他使誰,朝廷歷來所用,皆心腹幹練之才也,魏東亭是,他就有拉不完的磨呢。

魏東亭夠智。書說簡短,最後一回,東亭在臺幹不動了,回朝覆命,二人重至一榻睡大覺,問及容妃,問及後世之君,魏不問,皇帝要他看,魏不看,老辣手段也。這輩子他知道了康熙,康熙也夠精的不是?能明白康熙的,朝中幾人?

忠勇才智都有了,果然一大臣,他不去臺灣,誰去?!


魂舞大漠


我個人分析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臺灣剛剛收復,需要一個人去安撫民心,控制混亂局面,鎮壓殘餘。魏東亭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了。

一方面,收服人心。魏東亭從小跟著康熙,又是伴讀,又是御前侍衛,後來還做了封疆大吏,是皇帝比較親近的人,更重要的是,魏東亭是個漢人。

這些條件都比較適合收攏臺澎的民心。你想啊,百姓一聽皇帝派了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漢人來做父母官,牴觸心理就會少很多。如果是派明珠索額圖這類滿員,他們本身心裡就崇滿抑漢,怎麼收服人心?

另一方面,削平後續叛亂。臺灣雖然收復了,但是追隨鄭家的人,或者其他的不想投降滿清的人,會繼續抵抗,這時候就需要一個有過平叛經歷的,文武雙全的人來坐鎮。魏東亭恰恰也符合這個條件。

魏東亭跟著康熙從小經歷過不少大風大浪,比如擒鰲拜,滅三藩,為收復臺灣徵集軍餉。這些經歷足以應付臺灣的混亂局面。

二、魏東亭被貶的罪名是什麼?兩條,一是丟失紅衣大炮,護駕不周,剿亂不及時;二是把皇帝行宮周圍的百姓趕走,騷擾百姓安居樂業。

這兩條罪名,說實話,對於魏東亭這麼親近的人,康熙帝不至於做這麼絕把他趕到孤懸海外的臺澎做知縣。像索額圖明珠,哪個沒犯過比他更大的過錯,不也將功補過了嗎?

而康熙之所以對魏東亭做這麼絕,我考慮是為了小小的懲戒魏東亭。在康熙的眼裡,你魏東亭不是很會驅趕百姓嗎?那好啊,臺澎有的是百姓,你去驅趕一下試試。你魏東亭不是找了半天找不到朱三太子這些“亂黨”嗎?那好,臺灣有的是亂黨,你去治治。

而且從魏東亭的經歷來看,他也不是一味好狠鬥勇的狠毒之人,到了臺澎,也不至於彈壓過甚,激出民變。

以上種種因素,都說明魏東亭是去治理臺澎非常好的人選。

至於其他人說的,保護魏東亭什麼的,我是沒看出來。此時離明珠索額圖的黨爭浮出水面還早,再說,只要不把魏東亭調回京城,他就不會太深陷於黨爭,讓他繼續做封疆大吏不就行了嘛,何必非得搞到臺澎去?


西堤君


魏東亭在《康熙王朝》中是康熙老師魏承謨的兒子,是康熙的伴讀,是康熙幼年的玩伴,發小好兄弟。可以說魏東亭是康熙比較信任的人。後來又作為康熙的御前侍衛。

魏東亭對康熙皇權的穩定也出了汗馬功勞,在康熙剷除鰲拜,滅三藩的過程當中也做出了很大貢獻。後來康熙又封他為封疆大吏,負責江南各地的稅收,康熙幾次南巡也都是由他接待的,可見康熙對魏東亭也是很信任。



但是就這樣一個發小好友,卻被康熙貶做臺彭知縣,就是因為康熙去明十三陵祭奠明太祖的時候,因為朱三太子朱慈炯在南京當和尚潛伏了幾年,等待時機,用紅衣大炮炸死康熙,而魏東亭卻疏忽了。


在封建社會,皇帝的命甚至勝於天,魏東亭竟然沒有發現這個潛伏近十年的想要康熙性命的朱三太子,這個罪過可就大了。貶去做臺彭知縣是有這方面的原因的,康熙就是讓臣子們知道即使是我最親近的人犯了錯誤也要與庶民同罪。

第二點就是出於對魏東亭的信任了吧,當時臺灣剛剛收復,臺彭地區百廢待興,亟待需要一個有能力的大臣去力挽狂瀾,所以康熙就藉此讓魏東亭去了。


消失的月光


《康熙王朝》裡魏東亭是康熙的發小,一起讀書,康熙身邊的侍衛,後來放到福建那邊做官,最後做到了正一品大員總督。不過在康熙收復臺灣南巡時,差點被南京城的前明叛逆朱三太子的紅衣大炮給弒了,康熙便借這個由頭,一怒之下將魏東亭貶到臺灣做了個知府,小魏子當時心裡可委屈啊!

那麼康熙到底為什麼要借這麼件事情,這這麼對待自己的發小魏東亭呢?

1.康熙殺雞儆猴給朝中那些臣子看的

作為朝中人都知道魏東亭和蘇麻拉姑都是皇上的發小,彼此感情深厚,魏東亭又建功無數,所以正常人思維都會覺的,小魏子無論犯什麼錯,康熙肯定顧念舊情會網開一面的!可是康熙偏偏因小魏子為了確保康熙的安全擾民,未察覺當地暗藏前明餘孽,這點好事辦錯事而大動肝火。目的就是讓那些勞苦功高的老臣們看著,不管誰,犯錯了就得罰。就是為了跟索明兩黨提個醒!這苦逼的過程就讓魏東亭替康熙承擔著!


2.平臺成功,百業待興,需要一個可信有才的去看管著!

康熙花了大手筆財力物力平復了臺澎,希望收回了就得好好管著,治理好。康熙著實需要像魏東亭那樣忠於自己的心腹之人去做臺澎知縣,以防颱灣生變,自己辛苦打下來的臺灣毀於一旦。 因此康熙內心認為最合適的人就是魏東亭。更重要的是魏東亭是漢人,臺澎就是漢人之地,康熙的滿人心腹確實也很多,但是如果讓剛剛收復的臺澎,交給滿人管理,首先是老百姓可能會鬧事,其次是滿人也可能不好好管理,因此魏東亭是最合適的人, 於是康熙便在南京把魏東亭往死裡面整!心疼小魏子三秒鐘


3.康熙那樣做也是暗地裡對魏東亭的一種保護

當時朝廷處於明珠跟索額圖兩黨之爭,有時候他們把康熙都搞的焦頭爛額,很想除之而後快,可是康熙知道他們的根基深,不能輕易動。而魏東亭作為康熙的發小,他們兩個人日後必定想法設法的拉攏小魏子,康熙擔心,擔心剛正不阿的小魏子被他們兩個任何一方利用;擔心小魏子受不了糖衣炮彈的攻擊,最後跟康熙會面和心不和的局面。所以康熙忍痛重貶魏東亭,也讓他遠離京城那個大染缸。從他拍小魏子的肩膀就可以看的出來!後來魏東亭出來容妃給他道歉,一開始看的時候還以為容妃向康熙告密了,康熙才發現小魏子擾民的事,現在想想並不是,容妃那是替康熙道的謙,畢竟康熙是皇上,怎可低頭道歉呢?所幸最後魏東亭封親王,得善終!


馬雲6663


咱們討論的是《康熙王朝》劇情,不喜勿噴哈。魏東亭,康熙的發小,可以說是一生伴隨康熙左右,對於康熙也是瞭若指掌,當然對於康熙的忠心絕對是沒有任何懷疑。

魏東亭一生主要參與康熙皇帝三件大事:

第一,除鰲拜,從前期對於反對鰲拜勢力的聯絡協調,到圖窮匕見之時的奮力暗殺,絕對的康熙鐵桿。

第二,朱三太子事件,作為康熙身體侍衛,對於康熙的安全絕不馬虎,康熙去找紫雲只是,魏東亭封鎖妓院,殺人逼老鴇子連帶,這一段確實比較帥。

第三,平臺灣,這主要分前中後三段。第一段是施琅進攻漳廈,此時的魏東亭經過多年在康熙身邊學習,在官場浸潤,已經非常成熟了。一看到軍情急報,立馬意識到太平日子到頭了,開始著手整頓軍備,同時,將敗報變為喜報,沿途宣揚,著實讓走政治水平。

第二段就是稅銀押送問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明面上的被施琅劫走,自己親自押送的成功抵京。魏東亭親自押送,除進京見康熙之外,或許裡面還有稅銀在人在,稅銀失則人亡的決心。其實也是無奈,如果稅銀丟了,自己也活不了,還不如落個戰死沙場的名聲。

第三段就是臺澎知縣,一方面是向天下顯示康熙不擾民,並且公平的決心,因為魏東亭是因為為康熙搞特殊才被貶的。

但是,主要原因是康熙需要一個絕對忠心的人守臺灣,否則不放心,這才是康熙內心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