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發病率越來越高,吃“防癌食品”有用嗎?

今年電影《我不是藥神》讓很多感觸頗多,這也正是反應了我國現在面臨癌症的一種無奈之情,對於癌症,醫學上現在還沒有攻克,而癌症的發病率卻是越來越高,很多人開始傾向於吃一些防癌食品,那麼防癌食品真的有效果嗎?

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吃“防癌食品”有用吗?

毫無疑問,這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水平、醫療水平和健康意識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冷冰冰的統計數字和身邊鮮活的例子都在不停地告訴我們:各種慢性病的發生率也在持續升高,比如癌症,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種。

如何才能避免癌症的光顧?吃那些“抗癌食品”有用嗎?要探究這個,我們先從影響癌症的因素說起。

影響癌症的三大風險因素

癌症的根源是體內的細胞發生癌變。癌變的產生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每一種具體的癌症,癌變與擴散的情況又各不相同。

在現代醫學中,科學家們根據統計數據和一些實驗研究,總結出了一系列“風險因素”。這些風險因素可以分為三類:

遺傳

首先就是遺傳。細胞的分裂受基因的控制,有一些基因的存在使得某類癌症更容易發生,被稱為這種癌症的“易感基因”。

最著名的例子是好萊塢明星安吉麗娜·朱莉通過基因檢測發現,她從母親那裡遺傳了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出於預防的目的她切除了雙側乳腺,從而把患乳腺癌的幾率從87%降到了5%。

環境

其次是環境因素。比如空氣、輻射、化學汙染物,等等,也可能誘發基因突變而導致癌症。

生活方式

第三是生活方式。抽菸會把肺癌的風險增加十幾倍,喝酒、飲食、運動和心態等,對於癌症的發生也會有一定影響。

這些因素的“致癌”都不是“必然導致癌症”,而是“增加得癌症的可能性”。當我們暴露於“致癌因素”的時候,身體也能夠應付一定強度內的“致癌能力”。但這種抵抗力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下降,所以年紀越大,抵抗致癌因素的能力也越弱。

“致癌”和“防癌”,究竟啥意思?

在這些致癌因素中,“生活水平”只是一方面。尤其是飲食,對於癌症的發生和預防有一定影響,但比較有限。比如美國癌症協會認為,合理的飲食與生活方式,能夠避免三分之一的癌症發生。換句話說,有三分之二的癌症,無論吃得如何,“抗癌”都無能為力。

在產品廣告和自媒體營銷號中,我們經常看到對“防癌食品”、“抗癌保健品”的鼓吹。許多營銷文案還能列出一篇篇的科學文獻,動不動就說“某著名大學發現”、“某權威醫學期刊證實”等,顯得“很有科學依據”。

但其實,科學領域說的“致癌”和“防癌”,跟廣大公眾心中所想的“致癌”、“防癌”相去甚遠。

先來說“致癌”,許多人的理解是“吃了這種食物就會得癌症”,而它的真正含義是“長期吃會增加得癌症的可能性”。這個“增加的可能性”的大小,又跟食用量密切相關。

舉個例子來說,世衛組織把“加工紅肉”列入了“1級致癌物”,表示它的“致癌性”證據確鑿。但這並不是說“吃了加工紅肉就會得癌症”,其確切含義是:每天都吃50克以上的加工紅肉(比如火腿、培根、香腸、臘肉等),足夠長壽的話,得大腸癌的風險會增加18%。需要注意的是,這個18%並不是得大腸癌的可能性,而是“因為吃加工紅肉而增加的風險”。對於一個完全不吃加工紅肉的人,一輩子得大腸癌的幾率約為2%;而每天都吃50克以上的加工紅肉,增加18%的風險意味著得大腸癌的幾率是2.36%。得大腸癌的可能性從2%增加到2.36%,就是科學上的“致癌”。

“防癌”的概念與此類似。並不是說吃了抗癌食物就不得癌症,而是指得癌症的風險降低了。至於降低多少,往往只是“統計學上的差異”,比如每天吃多少量的某某抗癌成分,得某種癌症的風險降低20%——比如從1.5%降低到1.2%。

“防癌食物”是炒作產物

跟抽菸致癌、喝酒致癌、吃加工肉製品致癌那些“證據確鑿”的致癌因素不同,市場上炒作的“防癌食物”通常沒有充分的證據。

多數情況下,只是提取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在細胞實驗或者動物實驗中展示了“抗癌潛力”,完全談不上“降低人的癌症風險”,就被商家們炒作成了“防癌食品”。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蒲公英根——一位加拿大教授用蒲公英根的提取物去處理試管中的癌細胞,能夠有效地殺死癌細胞,之後在動物實驗中顯示了這些提取物“可能有助於抗癌”,向政府申請獲得了進行人體實驗的許可。這距離“蒲公英根提取物有助於抗癌”都還有遙遠的距離,就被一些商家和媒體炒作成了“蒲公英根泡水喝能夠防癌”。

也有一些研究得到了更好的實驗證據。美國癌症協會一直關注著各種“防癌食物”的研究,總結匯總各種“抗癌食物”的研究結果。迄今為止,他們的總體結論是:沒有任何一種特定食物能夠“抗癌”,不過健康合理的飲食結構,比如多吃蔬菜、水果、粗糧,少吃紅肉尤其是加工紅肉,把動物性食物的比例控制到三分之一以下,能夠避免三分之一的癌症發生。

在我們面臨的各種致癌因素中,有一些是我們無能為力的,比如遺傳;有一些是需要全社會努力改善的,比如環境汙染、空氣質量;還有一部分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控的,比如生活方式。

對於前兩者,我們能夠做的不多,只能接受“魔鬼的抽籤”。只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去改變——對於癌症,“秒殺”其他因素的是抽菸,其次是喝酒。其他的“致癌食物”、“防癌食物”,跟它們相比,都不值一提。

在癌症的發病因素中,其中一些因素是我們不能控制的,但是有一些是我們可以通過生活方式來避免的,我們在生活中還是要養成好的生活方式,不要把希望都寄到“防癌食品”上,畢竟相對於食物,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對抗癌症最有效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