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有樓有車了還說自己不幸福呢?這是不是貪心不足的表現?

聚焦三農熱點說


人在每一個階段對幸福的判斷是不同的。童年時光,有父母的呵護,吃得飽穿的暖就會覺得很幸福。隨著年齡的增長,光有這些顯然不夠。事業成功,妻賢子孝將會變成對幸福新的定義。

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不一樣。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沒有完美的人生。幸福的人生就要學會珍惜。有樓有車,貌似物質條件還可以,但也許他缺少一個能相濡以沫的知心愛人,或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相反,縱使物質生活比較貧乏,只要全家人身體健康、和和睦睦,依然會覺得很幸福。珍惜當下擁有的,幸福會慢慢的跟著來。

不斷的追求幸福,社會才會進步。遵紀守法,通過不斷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物質條件並不是所謂的貪心。有樓有車,也只是一個小目標。在你看來遙不可及,但達到的人也不少,他們不會停留在這個階段固步自封。如果是合理的追求更高、更好,更有錢,這樣的貪心我們將非常需要。


蓉說心語


金錢是沒有滿足的時候,當你還是剛畢業的學生黨時候,想著什麼時候,能有十萬塊錢該多好呀,當時你的工資可能只有2500--3500,當你有了工作經驗,月收入能達到5000--8000時,手裡也有一部分存款,還想著真羨慕那些每天能開車去上班的人,看到別人下班都是負一樓,而我自己只能默默的按下一樓的電梯,

此處省略1000字,終於湊夠首付,買來車,父母拿出多年的積蓄,在四環外買了套首付分期的小公寓,也算有車有房了吧,請問你幸福嗎?


星雨若兮


幸福其實和車子房子沒有多大關係,以前看過一個國外的報,他們對很多有錢人進行了一個調查有錢人過的幸福嗎?結果是很多富有的人,並不認為自己幸福,他們的幸福感很低,襯衣上的一個褶皺,他們都會感到苦惱,而普通老百姓的幸福感就很強,孩子的一個笑臉,一頓豐盛的飯菜,一件合體的衣服,都會讓他們感到幸福,所以幸福和錢的多少沒有太大的關係,和他有關的是你對幸福的期望,是你的心理期望值,你的滿意度,滿意度越高,幸福指數就越高,你對生活的期望是有房有車就行了,那麼你就感到非常的幸福,而有的人覺得有房有車,那只是基本的生活保障,和自己對生活的要求,還差很遠呢,所以就不會感到幸福,所以說啊,幸福真的和錢財沒有多大關係,和車子房子的關係也不是太大.


兩岸葉


這種人,你就是把全世界給他,他也覺的不幸福!有一句這樣話說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他就不懂得啥叫幸福!就是貪心不足



發哥234040906


人生每個階段的目標不同。

18歲以前上學,只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也就是三觀、智力、身體、品味和踐行。這是和金錢不直接掛鉤的。

大學4年是過渡期,是向著物質和虛榮發展的四年。大學期間可以追求名利,可以追求灑脫,反正也並沒有和金錢直接掛鉤。

----

畢業之後第二人生就開始了,各種幻想衝擊著剛畢業的自認為高級、世故的孩子。

人生“五子”正式成為奮鬥目標,車子、妻子、房子、孩子、票子是這個階段的永恆。從沒有到有,再到更想好是人生的奮鬥軌跡。

25歲擁有自己的車,26結婚買房子,28有孩子,30想要有自己的事業,35想換車,40換大房子這是一個普通人的真實軌跡。

----

都實現後升級成保證健康的身體,造福社會且利己,保護家人朋友等。但是好多人到不了這一步就困死在第二步了。

----

所以別人的不滿足說明他還在成長的路上。

認為別人的不滿足也可能只是自己還沒想明白。

另外每個人起點是有差距,幾輩子也趕不上的差距,但是這個差距不是高低貴賤,僅僅是差距。


好好電商李澤琛


幸福體驗是自身能力能夠滿足內心需求的感覺,有房子有車子不代表就滿足了自己的需求,人的需求是會發生改變的。

1溫飽需求:最基本需求,吃飽了了就會感到很幸福。

2安全需求:沒有病痛,安安穩穩就很幸福。

3社交需求:有朋友,有親人,能吃喝玩樂才能幸福。

4尊重需求:需要活的有尊嚴,有票子,有車子才能幸福。

5自我實現需求:需要實現自我價值,活的有意義才能幸福。


大鵬57718455


幸福的標準,因人而異。一百個人就走一百種幸福的標準。

有的人很在乎錢,他覺得越有錢自己越幸福;

有的人在乎感情,一段好的戀情對他來說是幸福的,其他的都不重要;

有的人在乎身心健康,想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他覺得才幸福;

有的人在乎擁有一份安靜的生活才是幸福;

…………

每個人的慾望不一樣,深處的環境也不一樣,心裡狀態也不一樣,就算是同一個人處在不同成長階段他對自己幸福的定義標準都不一樣。所以說在你覺得擁有樓車就應該幸福時,別人不一定就覺得幸福;不是他貪婪,而是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追求和慾望。更遠一點說還有夢想。



木公子朱


人心不足吧!我覺得這就是人的本性,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得到的就不懂得珍惜了,更不覺得珍貴了。對於沒房沒車的人當然會羨慕有房有車的人,覺得如果自己也能擁有肯定會很幸福。但對於已經擁有的人,他可能會想住別墅開豪車才是幸福,以此類推,無窮盡。當然,這只是一部分人啦,有的人可能並不是太在乎這些物質基礎更在乎精神上的追求。這也是人的另一種本性,有了經濟基礎自然就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了。因為,基本生活已經滿足了,所以開始嚮往精神層面的東西了。比如愛,比如夢想,比如美等等。


蝸牛7722858312299


人類從蠻荒中一路走來,逐漸脫離於其他生物,成為萬物之長,仰仗於人類超越其他任何生物的智能。我們現在能區分虛榮、貪心、好色這些概念並且用語言把它們給表達出來,亦是因為人有超凡的智能。

我們在說到慾望的時候,常常下意識的認為慾望是壞的,不好的,邪惡的。這屬於給慾望定性的問題。慾望本身是好壞、對錯,這在人類文化中有諸多表達,在得以保存下來的社群中的主流意見是:慾望要有節制。本題下的其他答案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慾望本身是什麼東西?對於其他生物來說可能不成問題。它們多是憑本能生活,並不具備思考的能力。

人類已然形成複雜的社群。在自然界中,除了少數種類的生物喜好獨居,多數也形成社群,它們的社群結構與目的一目瞭然,即是為了繁衍:覓食、交配、撫育,繼續覓食、交配、撫育,似乎永無止境,或直至種群滅絕。這裡只是說一個單類生物的情況。

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間存在食物鏈的聯繫。一種生物是另一種生物的食物。例如,一頭野牛,它生下來有兩種命運,一種是被吃掉,另一種就是不被吃,然後尋找機會交配。動物的世界就是這麼簡單和純粹。對於吃野牛的獅子來說,吃野牛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是餓死,沒有力氣和機會去交配。人類總結這種現象說是“弱肉強食”。

這個概念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可能過於殘酷,因為它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人心是向善的,家人、朋友和其他人都是友好的。這在局部的情境下是成立的。人們互相友好,互相幫助,一起生活,大家相安無事,吃喝玩樂,多好,人類為此發明一個詞:“幸福”。是的,大家可以一起幸福的生活下去,直到,死。

看起來一切都很美好。但是,假如有一股橫來之力剝奪去這種幸福和幸福得以保證的條件。不談遠古、近古,僅談現代社會。一個孤兒,沒有財富、權利、名譽,連一頓飽飯都成問題,這個人將會有什麼遭遇?在一個資源豐富的社會,它也許會得到救助,雖然也並非必然的事。若是在一個動盪不安或兵荒馬亂的年代,迎接它的將會是迅速的衰亡。這個例子是往下限逼進。

人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若是有力量爭一把,大多是想努力爭取一把的,吃飽飯、穿暖衣,進而保住自己得來不易的生存條件。力量、肉體、頭腦都會衰退,生命到了盡頭的時候,一切掙扎也就到了頭,看起來乾乾淨淨不是?和動物沒什麼兩樣,沒有對錯,沒有善惡,只是生存。慾望是生存的動力,權力、財富、名譽、地位是生存的保證的條件。

自身得保之後,人和動物一樣有繁衍的本能,到了這一步,它就想辦法交配了。至於美色,可能是最不重要的東西了。為異性加上美色這個描述,是因為美色大多代表了身體健全。身體健全是生殖的保證。

慾望的產生是因為缺乏,餓了就要吃飯,冷了就要穿衣,性慾來了就想要交配。這一切本來就是自然現象,是實然的存在,無對無錯,無好無壞,無善無惡。

人類因為有智能,使得人類從區分外物開始,及至命名,發明工具,使用語言,記事、記數,整理,發現規律,試驗,應用,創造觀念,區分觀念,制定法律,發明儀式,創造與自然界越來越不一樣的事物,今日人類已經到了創造人工智能的邊緣,人已經被自己所創之物反制。人與當初茹毛飲血的動物已經是完全不一樣的存在了。

人類中的食草系與食肉系的分裂已久,然而這種分類又不是絕對的。在資源充足的情況下,人們都可以變成食草系;資源匱乏的話,人為了生存可以從彼此手中搶奪資源,不吝於採取屠殺的手段,最極端的情況出現人相食都是可能的。人類並不是那麼高貴的。高貴與否,與慾望得不得到滿足有關。

慾望發展到以對錯來評判,是建立在受傷害者的認知上的。在施用侵害者那裡,慾望是理所當然的,不存在對錯之分。然而每個人都有可能被傷害,以對錯與否去考慮是必須要走的一步。當慾望變成貪婪時,它就有可能變成有害之物。一個人不可能喝掉一湖水,但是它佔有了這湖水。別人沒有水喝,怎麼辦,就要來喝它的湖水。它若是讓別人喝了,那也就罷了。若是不讓別人喝,這就是強行佔有多餘的東西,就是貪婪。別人得不到允許,沒辦法,只好渴死。不想死,就要搶它的湖,使盡一切手段都是可以的。它的下場一般也不會太好。貪婪會招致毀滅,這是人類知識的經驗之談。說句不正經的,讓它一口氣喝下一湖水,也是要脹死的。

善惡觀是比較原始的概念,種種慘痛的教訓之後,人已經不大相信這個簡單的二元論了,單純的善和單純的惡在人類社會下都無法生活下去。“致良知”這句話和善惡沒有什麼關係,是告訴人們要認清楚現實。人是動物,是有缺陷的,人的認知是在發展中的,也是有缺陷的。既然有缺陷就要完善它。

棄惡從善是勸誡人以和為貴,這樣人們才能共存,但完美的生存條件不存在,這是人作為一種會衰敗的生物的死局。若像動物一樣愚昧,不知不覺活了一世,那也就罷了。但人畢竟不是動物。人能區分善惡,也能應用善惡。善多了,代表惡的減少。惡增多,是因為為善的條件減少了。善惡不是真知,是人發明出來的觀念。真實的東西在善惡之下。

儒家的精神大體上就是承擔起造福蒼生社稷的責任。一個人貪財好色,只顧一己私慾的話,在儒家看來和畜生無異。但在“畜生”自己看來,它的慾望能夠滿足,就是人活一世最大的“幸福”了。(此處"畜生"無貶義)

——全文完——


玩物不喪誌


有很多億萬富翁說,願意用多數財產換取十年壽命。很多人認為他是玩笑話,我卻不這樣認為。他很認真,因為多年像機器一樣累計財富,而精神上的貧瘠顯露無疑。所以他們算命,看風水,博得一點精神上愉悅。僧人是身無長物的,而精神上的愉悅感無與倫比。這就像陰陽二極同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