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有楼有车了还说自己不幸福呢?这是不是贪心不足的表现?

聚焦三农热点说


人在每一个阶段对幸福的判断是不同的。童年时光,有父母的呵护,吃得饱穿的暖就会觉得很幸福。随着年龄的增长,光有这些显然不够。事业成功,妻贤子孝将会变成对幸福新的定义。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没有完美的人生。幸福的人生就要学会珍惜。有楼有车,貌似物质条件还可以,但也许他缺少一个能相濡以沫的知心爱人,或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相反,纵使物质生活比较贫乏,只要全家人身体健康、和和睦睦,依然会觉得很幸福。珍惜当下拥有的,幸福会慢慢的跟着来。

不断的追求幸福,社会才会进步。遵纪守法,通过不断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物质条件并不是所谓的贪心。有楼有车,也只是一个小目标。在你看来遥不可及,但达到的人也不少,他们不会停留在这个阶段固步自封。如果是合理的追求更高、更好,更有钱,这样的贪心我们将非常需要。


蓉说心语


金钱是没有满足的时候,当你还是刚毕业的学生党时候,想着什么时候,能有十万块钱该多好呀,当时你的工资可能只有2500--3500,当你有了工作经验,月收入能达到5000--8000时,手里也有一部分存款,还想着真羡慕那些每天能开车去上班的人,看到别人下班都是负一楼,而我自己只能默默的按下一楼的电梯,

此处省略1000字,终于凑够首付,买来车,父母拿出多年的积蓄,在四环外买了套首付分期的小公寓,也算有车有房了吧,请问你幸福吗?


星雨若兮


幸福其实和车子房子没有多大关系,以前看过一个国外的报,他们对很多有钱人进行了一个调查有钱人过的幸福吗?结果是很多富有的人,并不认为自己幸福,他们的幸福感很低,衬衣上的一个褶皱,他们都会感到苦恼,而普通老百姓的幸福感就很强,孩子的一个笑脸,一顿丰盛的饭菜,一件合体的衣服,都会让他们感到幸福,所以幸福和钱的多少没有太大的关系,和他有关的是你对幸福的期望,是你的心理期望值,你的满意度,满意度越高,幸福指数就越高,你对生活的期望是有房有车就行了,那么你就感到非常的幸福,而有的人觉得有房有车,那只是基本的生活保障,和自己对生活的要求,还差很远呢,所以就不会感到幸福,所以说啊,幸福真的和钱财没有多大关系,和车子房子的关系也不是太大.


两岸叶


这种人,你就是把全世界给他,他也觉的不幸福!有一句这样话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他就不懂得啥叫幸福!就是贪心不足



发哥234040906


人生每个阶段的目标不同。

18岁以前上学,只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就是三观、智力、身体、品味和践行。这是和金钱不直接挂钩的。

大学4年是过渡期,是向着物质和虚荣发展的四年。大学期间可以追求名利,可以追求洒脱,反正也并没有和金钱直接挂钩。

----

毕业之后第二人生就开始了,各种幻想冲击着刚毕业的自认为高级、世故的孩子。

人生“五子”正式成为奋斗目标,车子、妻子、房子、孩子、票子是这个阶段的永恒。从没有到有,再到更想好是人生的奋斗轨迹。

25岁拥有自己的车,26结婚买房子,28有孩子,30想要有自己的事业,35想换车,40换大房子这是一个普通人的真实轨迹。

----

都实现后升级成保证健康的身体,造福社会且利己,保护家人朋友等。但是好多人到不了这一步就困死在第二步了。

----

所以别人的不满足说明他还在成长的路上。

认为别人的不满足也可能只是自己还没想明白。

另外每个人起点是有差距,几辈子也赶不上的差距,但是这个差距不是高低贵贱,仅仅是差距。


好好电商李泽琛


幸福体验是自身能力能够满足内心需求的感觉,有房子有车子不代表就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人的需求是会发生改变的。

1温饱需求:最基本需求,吃饱了了就会感到很幸福。

2安全需求:没有病痛,安安稳稳就很幸福。

3社交需求:有朋友,有亲人,能吃喝玩乐才能幸福。

4尊重需求:需要活的有尊严,有票子,有车子才能幸福。

5自我实现需求:需要实现自我价值,活的有意义才能幸福。


大鹏57718455


幸福的标准,因人而异。一百个人就走一百种幸福的标准。

有的人很在乎钱,他觉得越有钱自己越幸福;

有的人在乎感情,一段好的恋情对他来说是幸福的,其他的都不重要;

有的人在乎身心健康,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他觉得才幸福;

有的人在乎拥有一份安静的生活才是幸福;

…………

每个人的欲望不一样,深处的环境也不一样,心里状态也不一样,就算是同一个人处在不同成长阶段他对自己幸福的定义标准都不一样。所以说在你觉得拥有楼车就应该幸福时,别人不一定就觉得幸福;不是他贪婪,而是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追求和欲望。更远一点说还有梦想。



木公子朱


人心不足吧!我觉得这就是人的本性,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得到的就不懂得珍惜了,更不觉得珍贵了。对于没房没车的人当然会羡慕有房有车的人,觉得如果自己也能拥有肯定会很幸福。但对于已经拥有的人,他可能会想住别墅开豪车才是幸福,以此类推,无穷尽。当然,这只是一部分人啦,有的人可能并不是太在乎这些物质基础更在乎精神上的追求。这也是人的另一种本性,有了经济基础自然就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了。因为,基本生活已经满足了,所以开始向往精神层面的东西了。比如爱,比如梦想,比如美等等。


蜗牛7722858312299


人类从蛮荒中一路走来,逐渐脱离于其他生物,成为万物之长,仰仗于人类超越其他任何生物的智能。我们现在能区分虚荣、贪心、好色这些概念并且用语言把它们给表达出来,亦是因为人有超凡的智能。

我们在说到欲望的时候,常常下意识的认为欲望是坏的,不好的,邪恶的。这属于给欲望定性的问题。欲望本身是好坏、对错,这在人类文化中有诸多表达,在得以保存下来的社群中的主流意见是:欲望要有节制。本题下的其他答案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欲望本身是什么东西?对于其他生物来说可能不成问题。它们多是凭本能生活,并不具备思考的能力。

人类已然形成复杂的社群。在自然界中,除了少数种类的生物喜好独居,多数也形成社群,它们的社群结构与目的一目了然,即是为了繁衍:觅食、交配、抚育,继续觅食、交配、抚育,似乎永无止境,或直至种群灭绝。这里只是说一个单类生物的情况。

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存在食物链的联系。一种生物是另一种生物的食物。例如,一头野牛,它生下来有两种命运,一种是被吃掉,另一种就是不被吃,然后寻找机会交配。动物的世界就是这么简单和纯粹。对于吃野牛的狮子来说,吃野牛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是饿死,没有力气和机会去交配。人类总结这种现象说是“弱肉强食”。

这个概念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可能过于残酷,因为它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人心是向善的,家人、朋友和其他人都是友好的。这在局部的情境下是成立的。人们互相友好,互相帮助,一起生活,大家相安无事,吃喝玩乐,多好,人类为此发明一个词:“幸福”。是的,大家可以一起幸福的生活下去,直到,死。

看起来一切都很美好。但是,假如有一股横来之力剥夺去这种幸福和幸福得以保证的条件。不谈远古、近古,仅谈现代社会。一个孤儿,没有财富、权利、名誉,连一顿饱饭都成问题,这个人将会有什么遭遇?在一个资源丰富的社会,它也许会得到救助,虽然也并非必然的事。若是在一个动荡不安或兵荒马乱的年代,迎接它的将会是迅速的衰亡。这个例子是往下限逼进。

人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若是有力量争一把,大多是想努力争取一把的,吃饱饭、穿暖衣,进而保住自己得来不易的生存条件。力量、肉体、头脑都会衰退,生命到了尽头的时候,一切挣扎也就到了头,看起来干干净净不是?和动物没什么两样,没有对错,没有善恶,只是生存。欲望是生存的动力,权力、财富、名誉、地位是生存的保证的条件。

自身得保之后,人和动物一样有繁衍的本能,到了这一步,它就想办法交配了。至于美色,可能是最不重要的东西了。为异性加上美色这个描述,是因为美色大多代表了身体健全。身体健全是生殖的保证。

欲望的产生是因为缺乏,饿了就要吃饭,冷了就要穿衣,性欲来了就想要交配。这一切本来就是自然现象,是实然的存在,无对无错,无好无坏,无善无恶。

人类因为有智能,使得人类从区分外物开始,及至命名,发明工具,使用语言,记事、记数,整理,发现规律,试验,应用,创造观念,区分观念,制定法律,发明仪式,创造与自然界越来越不一样的事物,今日人类已经到了创造人工智能的边缘,人已经被自己所创之物反制。人与当初茹毛饮血的动物已经是完全不一样的存在了。

人类中的食草系与食肉系的分裂已久,然而这种分类又不是绝对的。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人们都可以变成食草系;资源匮乏的话,人为了生存可以从彼此手中抢夺资源,不吝于采取屠杀的手段,最极端的情况出现人相食都是可能的。人类并不是那么高贵的。高贵与否,与欲望得不得到满足有关。

欲望发展到以对错来评判,是建立在受伤害者的认知上的。在施用侵害者那里,欲望是理所当然的,不存在对错之分。然而每个人都有可能被伤害,以对错与否去考虑是必须要走的一步。当欲望变成贪婪时,它就有可能变成有害之物。一个人不可能喝掉一湖水,但是它占有了这湖水。别人没有水喝,怎么办,就要来喝它的湖水。它若是让别人喝了,那也就罢了。若是不让别人喝,这就是强行占有多余的东西,就是贪婪。别人得不到允许,没办法,只好渴死。不想死,就要抢它的湖,使尽一切手段都是可以的。它的下场一般也不会太好。贪婪会招致毁灭,这是人类知识的经验之谈。说句不正经的,让它一口气喝下一湖水,也是要胀死的。

善恶观是比较原始的概念,种种惨痛的教训之后,人已经不大相信这个简单的二元论了,单纯的善和单纯的恶在人类社会下都无法生活下去。“致良知”这句话和善恶没有什么关系,是告诉人们要认清楚现实。人是动物,是有缺陷的,人的认知是在发展中的,也是有缺陷的。既然有缺陷就要完善它。

弃恶从善是劝诫人以和为贵,这样人们才能共存,但完美的生存条件不存在,这是人作为一种会衰败的生物的死局。若像动物一样愚昧,不知不觉活了一世,那也就罢了。但人毕竟不是动物。人能区分善恶,也能应用善恶。善多了,代表恶的减少。恶增多,是因为为善的条件减少了。善恶不是真知,是人发明出来的观念。真实的东西在善恶之下。

儒家的精神大体上就是承担起造福苍生社稷的责任。一个人贪财好色,只顾一己私欲的话,在儒家看来和畜生无异。但在“畜生”自己看来,它的欲望能够满足,就是人活一世最大的“幸福”了。(此处"畜生"无贬义)

——全文完——


玩物不喪誌


有很多亿万富翁说,愿意用多数财产换取十年寿命。很多人认为他是玩笑话,我却不这样认为。他很认真,因为多年像机器一样累计财富,而精神上的贫瘠显露无疑。所以他们算命,看风水,博得一点精神上愉悦。僧人是身无长物的,而精神上的愉悦感无与伦比。这就像阴阳二极同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