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皇帝批奏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是不是隻要寫“朕已閱”就好了?

linjiayan9103


奏摺是清朝皇帝為加強中央集團,提高辦事效率的產物。

清朝初年,文書採用明朝的“公題私奏”制度,但弊端很多,比如內容冗長,不易保密,程序繁瑣等。為提高辦事效率,加強皇權統治,康熙採用“密摺奏事”,直接呈皇帝。雍正即位後,大興秘奏之風,奏摺得到大力推廣。

批閱奏摺是非常心累的一件事情,比如勤政的雍正,市場批閱奏摺到凌晨兩三點。而且雍正的回覆往往不是“朕知道了”簡單了事。如乾隆初年出版的《硃批諭旨》,是雍正檢選即位以來親筆批閱群臣的奏章,共有七千餘件。

乾隆即位後,對奏摺的秘密性失去興趣,並且將批閱奏摺的工作交給軍機處,硃批內容大多為“知道了”、“另有旨”、“依議”三種。“知道了”是不回應,“另有旨”是待處理,“依議”是同意。


五味社


長居深宮大院中的皇帝,想要了解自己的江山,最重要的一個手段就是讀大臣給自己的報告——就是這一份份的文書。奏摺是到清代才有的一種特殊文書形式。

畢竟像明萬曆皇帝那樣數十年不上朝的皇帝並不多。自古勤政的皇帝,都會勤勉政務,批閱這些從全國各地發來,歷經條條驛道,最終匯聚到全國最高權力中心的文書。

秦始皇用石量書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每天要批閱夠一百二十斤的奏摺,才能休息。當然,如果是現在的一百二十斤紙張,估計秦始皇這個皇位坐不了兩天就累趴下了,當是的一百二十斤是竹簡,就相當於二十萬字左右。秦始皇這麼辛苦治理國家,還被一些人罵作對權力太過貪婪,秦始皇若在天有靈,必定氣的拿一卷子竹簡摔他一臉。

勤政治的雍正帝

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當屬雍正皇帝了,據統計,雍正在位的13年間,共留下硃批奏摺四萬餘件,有的奏摺上的批語,竟然比奏摺本身的內容還要多,最多可達一千餘字。再加上其他的一些文書,算下來雍正皇帝在位期間,平均一天要寫3000多字!誠可謂是古今中外少有的勤政的皇帝。正如雍正皇帝自己有言:

“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批覽各處章奏,目不停視,手不停批,訓諭諸臣,日不下數千言。”

雍正元年硃批

當皇帝也不是想象的那樣容易呢。

此外,清代的皇帝並不是只用漢語批閱,必要時還用滿文批閱。

康熙皇帝的滿文硃批

這樣看來,清代的皇帝至少都懂雙語了,真是不容易!

硃批的形式與含義

常見的硃批形式有三種

一、知道了

各種按程式走的奏報,如雨雪糧價、河流水位、每年需要呈報的數據等這些奏報,只需要皇上留個底,萬一哪天犯什麼事,中央有據可查。這類奏報,基本上回復就三個字:知道了。意思就是,你可悠著點,我這裡門清。

二、該部速議

該部就是指立戶禮兵刑工六部,若大臣的奏摺中有爭議的事情需要定奪,皇上也拿不定主意,就會交給相關的部門,討論後再做決定。

三、具體的指示

康熙回覆曹寅的硃批

如果是皇帝可以直接下指示的,就會直接附上簡短的硃批。

綜上所述,在古代當皇帝也不是一個好活,全國各地的事情都要操著心,很多事情並不是“知道了”或“朕已閱”就能解決的。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敬請關注@熊二History。


歷史寶藏


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這個問題很有趣,雖然沒當過皇帝沒見過皇帝,

但可以從歷史記錄裡大概推測。



一般皇帝分兩種,一種職業皇帝,比如雍正,還有一種業餘皇帝,比如宋徽宗。

業餘的就不說了,他的理想根本沒在皇帝上,所以寫不寫朕已閱已經無所謂了,估計內容都看不全。

主要說說職業皇帝——雍正,這個人絕對是皇帝教材,不過他批覆的不是朕已閱,而是"知道了""



雍正在位13年,有人統計過他批的奏摺字數,平均每天5000餘字,這什麼概念,那還是毛筆字,趕上現在的一個網絡寫手了吧。

當然,雍正的批覆也是極為有趣的,不乏為一個皇帝中的段子手。批覆中從家庭生活到興趣愛好都有詢問。有的甚至批覆比奏摺寫的都多。



每天晚上子時相當於現在11點到12點左右睡覺,每天早上卯時起床,估計也就5點多,你覺得這種皇帝批奏摺是一種什麼感受,我只想說這個職業皇帝是被活活累死的


相心賦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每個皇帝批閱奏摺的回覆其實都不一樣,具體回覆什麼,還要看奏摺具體上報的是什麼內容。皇帝會根據其中的內容再具體回覆,如果不是很重要的事情,通常會寫“知道了”!

康熙皇帝在批閱奏摺的時候,回覆最多的就是“朕知道了”、“知道了”!這個回覆似乎成了傳統,清朝後來的皇帝有很多多喜歡回覆“知道了”。不過這只是對一般的事情,表達皇帝已經知道這件事情了,會處理的。

而有些奏摺寫的內容比較特別的,皇帝就會給出具體的答覆或者寫上疑問。其中不乏很有意思的回覆。

比如雍正年間,有次朝廷要往江南賣一批小米,結果巡撫田文鏡上奏摺說江南那邊不吃小米,不如弄點小麥吧。然後雍正就回復誇獎田文鏡,原文如下:

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
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雍正的意思是他是個恩怨分明的皇帝,有功自然會賞。不過朕就是這樣漢子這句話,確實非常有意思。

還有次年羹堯上奏摺說自己在西寧打戰的事情,說自己已經很多天沒睡好覺了。雍正的回覆是:好心疼,真正社稷之臣。

有些大臣文化水平不好的,寫的奏摺不清不楚的讓皇帝看不明白,皇帝也會直接寫上自己的想法。比如有個叫朱一貴的大臣曾經給康熙上過個奏摺,寫的讓康熙看不明白。康熙就回復說:

你這沒頭沒腦的話真看不明白!



漂浮菌


這個問題蠻有趣的。我們知道,皇帝是要批閱奏章的,如果是一個勤政的皇帝,那每天要處理的公文相當地多,可能要從凌晨一直忙到晚上。


這本來也可以理解,但如果要批閱的有許多是垃圾奏摺,就有點鬱悶了吧?


下面是臺灣網友整理的部分清代皇帝奏摺和回覆,大家感受下:

閩浙總督:這是臺灣的土產叫芒果,獻給皇上您

康熙:知道了,這種東西沒什麼用,不要再送了

過了一個月...

閩浙總督:這是臺灣的土產叫芒果,獻給皇上您

康熙:知道了,以前沒看過芒果,本來想看看,看了之後似乎沒什麼用,以後不要送了(讓你別送了你他媽還送什麼送)

福建水師提督:稟告皇上,臺灣有個婦人拾金不昧

雍正:已讀(這點破事也發奏摺?)

杭州織造:稟告皇上,朱一貴聚眾起兵了!

康熙:你說話沒頭沒尾的,什麼鬼

其實皇帝這麼回覆已經很客氣,因為這個杭州織造報告的消息,其實是個舊聞,早在之前兩個月就有人報告過

閩浙總督:稟告皇上,臺灣有奸民聚眾起事了!

康熙:這件事有點大,正在寫招撫諭旨

按照歷史記載,朱一貴當年4月底起事,閩浙總督5月初上報,6月中旬清軍登錄,6月底局面平息。然而這個杭州織造孫文成卻在7月跟皇帝說“臺灣有人聚眾起兵啦”..

可以想象皇帝的心情...

杭州織造:法雨寺住持圓寂,還有個叫仇兆鰲的文人前段時間也死了

康熙:你把向朕請安的褶子和這個奏摺放在同一個封套裡面,欠收拾嗎?

這位官封杭州織造的孫文成不僅糊塗,還特別喜歡向皇帝請安,下面是他給雍正寫的請安奏摺

杭州織造:皇上您好嗎?

雍正:朕很好

杭州織造:皇上您好嗎?

雍正:朕很好

杭州織造:皇上您好嗎?

雍正:朕很好

杭州織造:皇上您好嗎?

雍正:朕很好

杭州織造:皇上您好嗎?

雍正:朕很好

杭州織造:皇上您好嗎?

雍正:朕很好

杭州織造:皇上您好嗎?

雍正:

朕很好,又胖了一點

可能是因為孫文成的請安奏摺太多,皇帝都被搞糊塗了,比如下面這樣

杭州織造:這是天氣和糧食價格報告,請皇上過目

雍正:朕很好

這個直隸總督也很莫名其妙,已經上奏過的內容,翻來覆去地發

直隸總督:這是順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況

康熙:到處都下雨,報告雨晴的奏摺太多了,而且京城和京北的情況我早就知道了

直隸總督:這是順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況

康熙:已經回覆過了啊

直隸總督:這是順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況

康熙:已經回覆過了啊

直隸總督:這是順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況

康熙:京城和京北12日又下了大雨我已經聽說了,不必再報告了

直隸總督:這是順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中旬下雨的情況,河道狀況安好沒有蝗災

康熙:(尼瑪....)27日的雨我知道了,不要再繼續報了(啊啊啊)

本來以為終於消停了,第二年又來了

直隸總督:這是順天府永平府等地下雨充足的情況

康熙:雨水早就充足了,你的報雨奏摺也太密集了(你他媽是在刷屏嗎?)

這還是那位直隸總督(當時是巡撫)

直隸巡撫:我可以回京城給皇上過生日嗎?

康熙:不必上本

直隸巡撫:3月13日那天我來給皇上慶生?

康熙:不準來!

此數據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屬公開可查數據。

來開個腦洞,如果把康熙雍正批覆的奏摺生成一下聊天記錄:

對話1

對話2

對話3

對話4


皇 上:我 真 的 夠 了。

分享一些評論:

@ UHA特濃抹茶牛奶糖

其實杭州織造和皇上有點甜啊!

“你好嗎?”“我很好。”

知道你好就好……

@ Guri阿

直隸巡撫網卡了嗎?

@葉藏本人

直隸總督在幹嘛啊,怎麼像個水軍?

@雨聲細

那位其實不是反覆發,網卡的時候可能就會那樣兒

@_天天天黑了

每條都回復,感人😂


果然當皇帝有當皇帝的苦啊!


內容來源:綜合 / 公眾號 :大叔愛吐槽(dashuaitucao) 微博 @數知實驗室 @七英俊


玩轉文化生活知識,關注【東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買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選!


東家APP


想來當皇帝批奏摺絕對是一種痛並快樂著的體驗,快樂是因為“天下權柄,操於一人”,“天下大事,全憑皇帝一言而決”,這種成就感、滿足感還有誰能感受得到。


但是事情都有兩面性,批閱奏摺的痛苦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據黃仁宇先生《萬曆十五年》中記載:皇帝一天要批閱二十至三十件本章。這些本章都寫在一張長紙上,由左向右折為四葉、八葉、十二葉不等,因而也簡稱為“折”。其中以各衙門為單位呈送的叫“題本”,以個人名義呈送的(評論或建議軍國大事,也有皇上報告地方某件事或報告某個官員陰事的)叫“奏本”,二者統稱“奏摺”。

有些奏摺只是陳述某些事情,或打某些官員的小報告,皇帝大可以批“已閱”或“知道了”。有些奏摺是向皇上就某些人提出意見或建議,需要皇上給個較為明確的說法,批擬就不能太簡單,符合皇上思想的可以“照準施行”,和自己想的不一樣的就要批駁一下,甚至要寫上批駁的理由。遇到糾彈官員的奏摺處理起來更要謹慎,還要徵求其他大臣的意見,防止引起黨爭。有時也會遇到官員直接給皇帝提意見的,處理起來就更麻煩,如海瑞罵嘉靖的萬言書,心裡再憤怒還不能一下治他死罪,要把他的奏章(如果還能算的話)下發到所有四品以上京官,每人都要進行批駁,以求法理的正確。


當然上奏皇帝御批的奏章絕不是你想象中的“言簡意賅”,三言兩大句的,往往文字冗長,引經據典深奧難懂,所以皇上往往需要大學士或秉筆太監之類先行閱讀、研究,再摘其要點向自己彙報,最後才能根據這些情況進行批擬!遇到和丞相或內閣觀點不一致的還要反覆溝通。

所以要做一個合格的皇上難著呢!光批閱奏摺這一項沒有幾年的工作經驗是應付不來的!


唐史大白話


一般上奏摺需要層層審批,然後寫上意見與建議。皇帝一般讀到奏摺時上面已經有了一些的意見,皇帝採納意見之後。可能會寫。知道了,已閱。等等詞語,同時看其他人的意見,或許會自己寫出一些意見來掌控大局,所以皇帝一般寫的應該不是很多,只有一些需要動用兵力,財庫等等一些大事時才會有比較複雜的批文


薄涼145847743



歡樂的喵喵


批奏摺的感受肯定是痛並快樂著!但是不同的皇帝有不同的風格,一些勤政的皇帝,在奏摺上批閱的東西會給出意見的,也有皇帝在奏摺上批閱大白話的,所以還是取決於皇帝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