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皇帝批奏折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是不是只要写“朕已阅”就好了?

linjiayan9103


奏折是清朝皇帝为加强中央集团,提高办事效率的产物。

清朝初年,文书采用明朝的“公题私奏”制度,但弊端很多,比如内容冗长,不易保密,程序繁琐等。为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皇权统治,康熙采用“密折奏事”,直接呈皇帝。雍正即位后,大兴秘奏之风,奏折得到大力推广。

批阅奏折是非常心累的一件事情,比如勤政的雍正,市场批阅奏折到凌晨两三点。而且雍正的回复往往不是“朕知道了”简单了事。如乾隆初年出版的《朱批谕旨》,是雍正检选即位以来亲笔批阅群臣的奏章,共有七千余件。

乾隆即位后,对奏折的秘密性失去兴趣,并且将批阅奏折的工作交给军机处,朱批内容大多为“知道了”、“另有旨”、“依议”三种。“知道了”是不回应,“另有旨”是待处理,“依议”是同意。


五味社


长居深宫大院中的皇帝,想要了解自己的江山,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读大臣给自己的报告——就是这一份份的文书。奏折是到清代才有的一种特殊文书形式。

毕竟像明万历皇帝那样数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并不多。自古勤政的皇帝,都会勤勉政务,批阅这些从全国各地发来,历经条条驿道,最终汇聚到全国最高权力中心的文书。

秦始皇用石量书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每天要批阅够一百二十斤的奏折,才能休息。当然,如果是现在的一百二十斤纸张,估计秦始皇这个皇位坐不了两天就累趴下了,当是的一百二十斤是竹简,就相当于二十万字左右。秦始皇这么辛苦治理国家,还被一些人骂作对权力太过贪婪,秦始皇若在天有灵,必定气的拿一卷子竹简摔他一脸。

勤政治的雍正帝

清代最为勤政的皇帝当属雍正皇帝了,据统计,雍正在位的13年间,共留下朱批奏折四万余件,有的奏折上的批语,竟然比奏折本身的内容还要多,最多可达一千余字。再加上其他的一些文书,算下来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平均一天要写3000多字!诚可谓是古今中外少有的勤政的皇帝。正如雍正皇帝自己有言:

“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批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言。”

雍正元年朱批

当皇帝也不是想象的那样容易呢。

此外,清代的皇帝并不是只用汉语批阅,必要时还用满文批阅。

康熙皇帝的满文朱批

这样看来,清代的皇帝至少都懂双语了,真是不容易!

朱批的形式与含义

常见的朱批形式有三种

一、知道了

各种按程式走的奏报,如雨雪粮价、河流水位、每年需要呈报的数据等这些奏报,只需要皇上留个底,万一哪天犯什么事,中央有据可查。这类奏报,基本上回复就三个字:知道了。意思就是,你可悠着点,我这里门清。

二、该部速议

该部就是指立户礼兵刑工六部,若大臣的奏折中有争议的事情需要定夺,皇上也拿不定主意,就会交给相关的部门,讨论后再做决定。

三、具体的指示

康熙回复曹寅的朱批

如果是皇帝可以直接下指示的,就会直接附上简短的朱批。

综上所述,在古代当皇帝也不是一个好活,全国各地的事情都要操着心,很多事情并不是“知道了”或“朕已阅”就能解决的。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敬请关注@熊二History。


历史宝藏


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有趣,虽然没当过皇帝没见过皇帝,

但可以从历史记录里大概推测。



一般皇帝分两种,一种职业皇帝,比如雍正,还有一种业余皇帝,比如宋徽宗。

业余的就不说了,他的理想根本没在皇帝上,所以写不写朕已阅已经无所谓了,估计内容都看不全。

主要说说职业皇帝——雍正,这个人绝对是皇帝教材,不过他批复的不是朕已阅,而是"知道了""



雍正在位13年,有人统计过他批的奏折字数,平均每天5000余字,这什么概念,那还是毛笔字,赶上现在的一个网络写手了吧。

当然,雍正的批复也是极为有趣的,不乏为一个皇帝中的段子手。批复中从家庭生活到兴趣爱好都有询问。有的甚至批复比奏折写的都多。



每天晚上子时相当于现在11点到12点左右睡觉,每天早上卯时起床,估计也就5点多,你觉得这种皇帝批奏折是一种什么感受,我只想说这个职业皇帝是被活活累死的


相心赋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每个皇帝批阅奏折的回复其实都不一样,具体回复什么,还要看奏折具体上报的是什么内容。皇帝会根据其中的内容再具体回复,如果不是很重要的事情,通常会写“知道了”!

康熙皇帝在批阅奏折的时候,回复最多的就是“朕知道了”、“知道了”!这个回复似乎成了传统,清朝后来的皇帝有很多多喜欢回复“知道了”。不过这只是对一般的事情,表达皇帝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了,会处理的。

而有些奏折写的内容比较特别的,皇帝就会给出具体的答复或者写上疑问。其中不乏很有意思的回复。

比如雍正年间,有次朝廷要往江南卖一批小米,结果巡抚田文镜上奏折说江南那边不吃小米,不如弄点小麦吧。然后雍正就回复夸奖田文镜,原文如下: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
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雍正的意思是他是个恩怨分明的皇帝,有功自然会赏。不过朕就是这样汉子这句话,确实非常有意思。

还有次年羹尧上奏折说自己在西宁打战的事情,说自己已经很多天没睡好觉了。雍正的回复是:好心疼,真正社稷之臣。

有些大臣文化水平不好的,写的奏折不清不楚的让皇帝看不明白,皇帝也会直接写上自己的想法。比如有个叫朱一贵的大臣曾经给康熙上过个奏折,写的让康熙看不明白。康熙就回复说:

你这没头没脑的话真看不明白!



漂浮菌


这个问题蛮有趣的。我们知道,皇帝是要批阅奏章的,如果是一个勤政的皇帝,那每天要处理的公文相当地多,可能要从凌晨一直忙到晚上。


这本来也可以理解,但如果要批阅的有许多是垃圾奏折,就有点郁闷了吧?


下面是台湾网友整理的部分清代皇帝奏折和回复,大家感受下:

闽浙总督:这是台湾的土产叫芒果,献给皇上您

康熙:知道了,这种东西没什么用,不要再送了

过了一个月...

闽浙总督:这是台湾的土产叫芒果,献给皇上您

康熙:知道了,以前没看过芒果,本来想看看,看了之后似乎没什么用,以后不要送了(让你别送了你他妈还送什么送)

福建水师提督:禀告皇上,台湾有个妇人拾金不昧

雍正:已读(这点破事也发奏折?)

杭州织造:禀告皇上,朱一贵聚众起兵了!

康熙:你说话没头没尾的,什么鬼

其实皇帝这么回复已经很客气,因为这个杭州织造报告的消息,其实是个旧闻,早在之前两个月就有人报告过

闽浙总督:禀告皇上,台湾有奸民聚众起事了!

康熙:这件事有点大,正在写招抚谕旨

按照历史记载,朱一贵当年4月底起事,闽浙总督5月初上报,6月中旬清军登录,6月底局面平息。然而这个杭州织造孙文成却在7月跟皇帝说“台湾有人聚众起兵啦”..

可以想象皇帝的心情...

杭州织造:法雨寺住持圆寂,还有个叫仇兆鳌的文人前段时间也死了

康熙:你把向朕请安的褶子和这个奏折放在同一个封套里面,欠收拾吗?

这位官封杭州织造的孙文成不仅糊涂,还特别喜欢向皇帝请安,下面是他给雍正写的请安奏折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

朕很好,又胖了一点

可能是因为孙文成的请安奏折太多,皇帝都被搞糊涂了,比如下面这样

杭州织造:这是天气和粮食价格报告,请皇上过目

雍正:朕很好

这个直隶总督也很莫名其妙,已经上奏过的内容,翻来覆去地发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况

康熙:到处都下雨,报告雨晴的奏折太多了,而且京城和京北的情况我早就知道了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况

康熙:已经回复过了啊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况

康熙:已经回复过了啊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况

康熙:京城和京北12日又下了大雨我已经听说了,不必再报告了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中旬下雨的情况,河道状况安好没有蝗灾

康熙:(尼玛....)27日的雨我知道了,不要再继续报了(啊啊啊)

本来以为终于消停了,第二年又来了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永平府等地下雨充足的情况

康熙:雨水早就充足了,你的报雨奏折也太密集了(你他妈是在刷屏吗?)

这还是那位直隶总督(当时是巡抚)

直隶巡抚:我可以回京城给皇上过生日吗?

康熙:不必上本

直隶巡抚:3月13日那天我来给皇上庆生?

康熙:不准来!

此数据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属公开可查数据。

来开个脑洞,如果把康熙雍正批复的奏折生成一下聊天记录:

对话1

对话2

对话3

对话4


皇 上:我 真 的 够 了。

分享一些评论:

@ UHA特浓抹茶牛奶糖

其实杭州织造和皇上有点甜啊!

“你好吗?”“我很好。”

知道你好就好……

@ Guri阿

直隶巡抚网卡了吗?

@叶藏本人

直隶总督在干嘛啊,怎么像个水军?

@雨聲細

那位其实不是反复发,网卡的时候可能就会那样儿

@_天天天黑了

每条都回复,感人😂


果然当皇帝有当皇帝的苦啊!


内容来源:综合 / 公众号 :大叔爱吐槽(dashuaitucao) 微博 @数知实验室 @七英俊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东家APP


想来当皇帝批奏折绝对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体验,快乐是因为“天下权柄,操于一人”,“天下大事,全凭皇帝一言而决”,这种成就感、满足感还有谁能感受得到。


但是事情都有两面性,批阅奏折的痛苦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据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中记载:皇帝一天要批阅二十至三十件本章。这些本章都写在一张长纸上,由左向右折为四叶、八叶、十二叶不等,因而也简称为“折”。其中以各衙门为单位呈送的叫“题本”,以个人名义呈送的(评论或建议军国大事,也有皇上报告地方某件事或报告某个官员阴事的)叫“奏本”,二者统称“奏折”。

有些奏折只是陈述某些事情,或打某些官员的小报告,皇帝大可以批“已阅”或“知道了”。有些奏折是向皇上就某些人提出意见或建议,需要皇上给个较为明确的说法,批拟就不能太简单,符合皇上思想的可以“照准施行”,和自己想的不一样的就要批驳一下,甚至要写上批驳的理由。遇到纠弹官员的奏折处理起来更要谨慎,还要征求其他大臣的意见,防止引起党争。有时也会遇到官员直接给皇帝提意见的,处理起来就更麻烦,如海瑞骂嘉靖的万言书,心里再愤怒还不能一下治他死罪,要把他的奏章(如果还能算的话)下发到所有四品以上京官,每人都要进行批驳,以求法理的正确。


当然上奏皇帝御批的奏章绝不是你想象中的“言简意赅”,三言两大句的,往往文字冗长,引经据典深奥难懂,所以皇上往往需要大学士或秉笔太监之类先行阅读、研究,再摘其要点向自己汇报,最后才能根据这些情况进行批拟!遇到和丞相或内阁观点不一致的还要反复沟通。

所以要做一个合格的皇上难着呢!光批阅奏折这一项没有几年的工作经验是应付不来的!


唐史大白话


一般上奏折需要层层审批,然后写上意见与建议。皇帝一般读到奏折时上面已经有了一些的意见,皇帝采纳意见之后。可能会写。知道了,已阅。等等词语,同时看其他人的意见,或许会自己写出一些意见来掌控大局,所以皇帝一般写的应该不是很多,只有一些需要动用兵力,财库等等一些大事时才会有比较复杂的批文


薄凉145847743



欢乐的喵喵


批奏折的感受肯定是痛并快乐着!但是不同的皇帝有不同的风格,一些勤政的皇帝,在奏折上批阅的东西会给出意见的,也有皇帝在奏折上批阅大白话的,所以还是取决于皇帝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