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國資充實社保力度|《財經》社評

蘇琦/文

改革林林總總千頭萬緒,總要抓住一個關鍵突破口,選準一個關鍵發力點,以儘快起到帶動全局的作用。減持和劃轉國有資產充實社保,應該可以成為這樣一個關鍵突破口和關鍵發力點,增強人們對沖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的信心,並提振士氣凝聚人心,增加人們共度時艱的底氣。

減持和劃轉國有資產充實社保的工作,中央有關部門和一些地方政府此前一直在做,面對新情況和新問題,應該加大力度、加快節奏。一方面是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衍生效應慢慢發酵,宏觀經濟運行的環境穩中有變,需要有效對沖經濟下行風險;另一方面是防止經濟出現系統性風險的工作棋至中盤,不能再走放水刺激的老路導致去槓桿和穩槓桿半途而廢,而且實踐證明基建投資邊際效益會逐漸遞減,當期拉動效應越來越弱,而投資回報則會越來越低。

也因此,人們更多呼籲宏觀政策在提高經濟運行環境穩定性的同時,應以提高經濟運行微觀主體的效率為發力點。順次邏輯,如何給企業減負便成為重中之重。除了削減稅負,包括各種社會保險支出在內的企業“費負”的削減也更多地被視為可行的政策選項。此背景下,通過減持和劃轉國資來充實社保,進而給企業削減稅負打開空間,提高供給效率,深化供給側改革,便有了現實的緊迫感和推動力。

除了給企業減負之外,企業的員工個人也能實現一定程度的減負,這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實現代際公平,適度減輕一代職工既要給上一代未繳社保者補充社保,又要給自己繳納社保的雙重繳費負擔,還可以通過增加員工的當期收入來提高當期消費水平。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減持和劃轉國資來充實社保,可以同時實現針對企業的供給側管理和針對個人的需求側管理,表面上是做減法,但實為更有效的投資,比總盯著基建做文章效果更好更長遠。

當前資本市場遲遲不能發揮應有作用,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壟斷型國企佔據了太多市場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民營上市公司的成長空間。通過減持國有上市公司的股份,可為民企上市和民營上市公司的成長打開更多操作空間,從而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提高直接融資的比例,減輕在某種程度上已不堪重負的銀行系統的資金供給壓力。

在通過減持國資提振資本市場效率的同時,國資減持還可以為遲遲未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國企混改提供新的動力。學界普遍認為,通過混改是國資實現減持變現的一個有效途徑,並能收一石三鳥之效:國企瘦身提高運營效率,民企獲得更大市場空間實現公平競爭提振對未來的信心,社保得以充實,全民共享國資運營紅利。

國資減持充實社保還可以體現為充實社保基金,這將有利於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金融風險。當前中國債務風險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太多銀行系資金通過種種表外業務以銀政合作的方式轉化為地方債,雖說多為建設性投資有別於福利開支性西方政府債務危機,但畢竟投資規模大回報週期長,與銀行系資金的屬性不匹配。

目前化解地方債務壓力的途徑主要還是靠銀行系資金置換和騰挪,由此一方面導致資金佔壓造成銀行融資功能削弱進而導致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另一方面導致銀行表外業務遲遲不能徹底迴歸表內,甚至造成種種新的扭曲。

長期建設的資金成本需要長期投資機構來承擔,如何配套長期投資回報週期來攤平債務壓力,成為考量中國經濟運行效率和穩定性的一個重大命題。在中央政府出於道德風險考慮不欲為地方政府債務買單的前提下,社保基金作為長期穩健投資人,可以發揮更大投資功能來部分分擔銀行系資金的壓力。由此,減持和劃轉國資充實社保基金,從化解金融系統性風險的角度也有著更為迫切的現實意義。

從目前情勢看,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不僅有長期化的趨勢,且隱隱間有逸出貿易範疇的傾向。這或許意味著,中美之間的競合不僅僅體現在經貿領域,還會體現為全方位的競爭,這其中就包含社會福利制度的競爭。通過劃轉國資充實社保提高民眾對改革的獲得感和對於未來的信心,而一個更為公平的社會二次分配製度,一個覆蓋廣泛百姓受益良多的社會保障體系,將很好地提振中國國際形象,提高中國模式的感召力,為中國的發展贏來更為友好的國際環境。

當前一些人對中央政府著眼於優化中國外交佈局和對外投資環境,實現人類社會命運共同體發展需求的對外援助有著這樣那樣的疑惑,在加強教育和引導的同時,大力提高中國人民自身的福祉,將更有效地增強人們對於中央對外援助政策的支持力度。

(本文首刊於2018年11月26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加大國資充實社保力度|《財經》社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