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為何要對美團追殺到底?

hongse12304


這裡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首先說歷史原因,當美團還是一家小公司的時候,阿里戰略投資的美團,幾千萬上億地給他輸血,支持美團做團購,支持它在千團大戰中打贏競爭對手,後來又支持它開展各種新業務,包括做外賣。

當時的阿里對美團是有戰略訴求的,就像是對待今天的餓了麼和口碑,希望美團能夠成為自己的兒子,並持續向自己輸送利益。但是2015年下半年,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開始接受騰訊系的扶持,並明顯有了想要擺脫阿里控制的意願,相當於說,孩子長大了,翅膀硬了,不再聽話了。要知道阿里和騰訊的競爭關係,也要知道阿里一貫以來對被投企業的強硬態度,自然會覺得美團是個白眼狼,所以從情感上來說,也是有報復心理,欲除之而後快的。當然,美團作出這樣的行為也有自己的苦衷和選擇,這就是另話了。

現實原因來說,美團的現有業務阿里基本都有,兩者在競爭市場上是高度重合的。美團有外賣,阿里有餓了麼,美團有點評(到店業務),阿里有口碑,美團有旅行業務,阿里有飛豬,美團有電影票、B2B、單車和打車業務,這些阿里也都有。你可以理解為,兩個都是很龐大的上市公司,又互為競爭對手,從基因和利益的角度來看,為了爭奪有限的市場(蛋糕),也必然會打得你死我活。更何況,這個競爭對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是阿里自己扶持起來的,阿里也是中國最牛逼的公司之一,怎麼能忍得了美團的存在呢。


Y小姐


阿里和美團的恩怨情仇,說來可就話長了。其中的最核心的一點是,馬雲和王興這兩位大佬,都屬於個性很強的人,誰也不太服輸,誰也不太願意被別人管束。

早年間,阿里對美團是十分支持的,在美團的好幾輪融資背後,都能看到阿里系資本的影子。當時的市場格局是,美團背後是阿里,點評背後是騰訊。按照正常的邏輯,美團和點評的競爭,其實也是阿里與騰訊的競爭。比如當時的滴滴快的、現在的摩拜和ofo。

但據說,美團對於阿里在業務上的干預,是十分拒絕的。兩家的關係就逐漸的不好了。對於一直獨立創業、個性又比較強的王興來說,不喜歡別人對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孩子指手畫腳,也是人之常情。但對於阿里這樣的產業投資方、尤其是團購這種涉及戰略佈局的事情,大約也是比較難忍的。

再後來,美團轉身去拿了騰訊的錢。再然後,美團點評合併了,這一整合,騰訊成了更大的股東。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個事情,就是阿里旗下第一代的口碑退隱江湖。這相當於是阿里在團購這種線下消費佈局上的一次挫敗。但這麼重要的領域,一直做交易、又有中供鐵軍稱號的阿里,當然是不能放棄的。

於是,就有了後來阿里和螞蟻金服共同發起的新口碑,以及後來重金投資的餓了麼。這下,阿里和美團成了一個賽道上的直接競爭對手。據說,阿里當時之所以在餓了麼身上如此下血本,也有和美團一拼高下的意思。

直到現在,阿里手裡仍然還有一小部分的美團股份,這當然是有意義的。此前就發生過一次,在美團積極尋求融資的時候,阿里在市場上八折出售美團老股,這當然會對美團的估值形成一定的打壓效果。

總之,神仙打架,我們看戲唄。


科技考拉


美團是阿里巴巴的一根刺,美團先接受阿里巴巴的投資然後又反出阿里,投奔騰訊,另外外賣業務是高頻的支付場景和零售場景,對阿里影響和作用巨大,所以阿里巴巴對美團類外賣業務不願意放棄。



20101年,阿里在百團大戰的背景下,對成立剛1年的美團進行5000萬美元的a輪投資,此後又追加B輪3億美元投資,可以說如果沒有阿里巴巴的3.5億美金,從百團大戰中跑出來的是美團還是其他公司就不一定了。

在2016年,阿里巴巴試圖更大規模的獲得阿里巴巴的投資,同時更大規模的接入美團,遭到王興的強勢反彈,在2015年10月阿里巴巴拋售美團股份,即使在這個時候阿里巴巴承諾只要王興願意阿里巴巴可以雙倍騰訊金額投資美團,最後王興仍然不願意,雙方最終分道揚鑣,王興接受騰訊10億美元投資,阿里幾乎全部拋售美團股份。



而王興顯然低估了阿里巴巴對支付和零售的野心,2015 年 6 月,阿里宣佈復活旗下 O2O 本地生活網站口碑網,此後全資收購了餓了麼,並形成了大零售重要的一環。

而美團低估了阿里巴巴對於外賣領域的野心,阿里巴巴並不是單純的想要一個流量入口,而是希望獲得更多的化學反應,所以阿里巴巴復活類似點評業務的口碑,數十億元補貼。然後又90億美元全資收購餓了麼,此時餓了麼估值150億美元,最後將餓了麼納入了大零售領域,和盒馬鮮生,菜鳥網絡等形成了生態,完成了最後一公里的佈局。

當然,對阿里巴巴來說,如果每個人都像美團一樣反出阿里,長有反骨,阿里巴巴的投資勢必受影響。

從某種意義上說,阿里巴巴和美團的競爭並不是阿里巴巴的意氣之爭,而且的確價值重大,畢竟大零售已經成為阿佳阿冊未來的新故事。


毛琳Michael


美團對阿里巴巴威脅最大的一點在於,美團現在是國內To B能力第二強的互聯網公司。


阿里巴巴為什麼這麼強大?你可以說他選擇了電商這條正確的賽道,但是你也得看到,美國成功的電商公司亞馬遜,和阿里巴巴的模式完全不同。馬雲和貝索斯也根本不是一路人。貝索斯是個金融家和技術宅,而馬雲則是一個毫不懂得技術的老師。很長一段時間,遠處杭州的阿里巴巴都被認為是中國最土的互聯網公司。


但阿里巴巴也有自己的長處。互聯網有很多掙快錢的機會,比如遊戲,比如廣告。但是,馬雲選擇了最難的那條路,就是建平臺,賣生態。不同於直接從消費者那裡收錢,馬雲一開始搞的那個1688,就是要一家家地把企業搬上網。


這個看起來很重、很累的事情,後來竟然成為了阿里巴巴的核心競爭力之後。互聯網一直分To B和To C兩部分。中國的巨頭裡面,To C做好的很多,To B做的好的,唯獨阿里巴巴一家。


但是,現在突然又殺出來一個美團。美團一開始做商家也不行,但是後來幹嘉偉來了以後,把阿里中供鐵軍的精神也帶了過來,最後成為了美團的血液之一。現在互聯網企業拼To B,拼忽悠企業主,拼執行力,美團也就僅此阿里了。甚至和阿里所屬的餓了麼及口碑血拼也是勝利。


這對於阿里來說是非常不好。To C的企業再多,傷不到阿里的根骨,因為給阿里錢的人主要是企業而不是消費者。但是來一個To B的企業,最後可能會和阿里搶商家,搶企業,這卻是最致命的。


敦復


美團點評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王慧文在接受其採訪時透露,當初阿里巴巴收購餓了麼,這中間有美團的一份功勞,如不是美團餓了麼不可能賣出高價。

這還不是重點,王慧文在採訪中直言,從阿里買下餓了麼的那一刻起,正面競爭就已經開始了。“我們做的業務,阿里都做了。外賣有餓了麼,到店有口碑;我們做酒店旅行,它有飛豬、有淘票票;我們有小象,它有盒馬;我們有B2B,阿里也有B2B,現在是完全重合。這是我們不迴避的事實”,王慧文說。

美團跟阿里巴巴競爭早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不過這是首次從美團口中得知兩者之間的關係。

(圖片來自https://www.bilibilijj.com/video/av20439590)

美團和阿里巴巴的恩怨

美團點評上市招股書中顯示,當前阿里巴巴扔持有美團點評74352299股股票,持股比例約1.48%。這個也算是當初美團跟阿里巴巴蜜月期的見證。

2011年正當“千團大戰”激烈時,阿里巴巴等帶來的5000萬美元成功讓美圖憑藉著高額的補貼在行業中脫穎而出。

2014年阿里巴巴再次跟投,直到2015年前後美團為了在激烈競爭中勝出,動用了超過 6000 萬美元現金補貼。

正當阿里巴巴要收穫果實的時候,美團卻選擇跟大眾點評合併,並且吸收了來自騰訊的戰略投資,從此成為了騰訊的好夥伴。至此阿里巴巴跟美團之間算是結下樑子。

阿里巴巴不甘心是因為當時阿里集團持有合併新公司美團點評大約7%的股份。相比之下,騰訊則持有大眾點評20% 股權,合併後騰訊持有美團點評超過10%的股權。不僅如此,騰訊還將加投10億美元進美團點評公司。通過這一系列操作,騰訊在O20領域有了更大的話語權,阿里失去了對美團點評的掌握。

按照阿里巴巴早前規劃,美團將會是阿里巴巴O2O戰力最強一環,甚至當時阿里巴巴都已經斃掉了內部的口碑業務。但是美團跟點評合併之後,在2015年6月,阿里巴巴聯合螞蟻金服持60億重資,重操“口碑網”舊業。

在最開始兩年,美團跟阿里巴巴之間的摩擦並不多。直到2107年馬雲的“新零售”戰略實施之後,阿里巴巴和美團就已經進入到了全面對抗。

無論從公司體量以及整體戰略上來看,美團對比阿里巴巴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這裡說的全面對抗,主要是阿里巴巴現在新零售的佈局,已經跟美團所有的產品線產生了競爭。

正如王慧文所說:“我們做的業務,阿里都做了。外賣有餓了麼,到店有口碑;我們做酒店旅行,它有飛豬、有淘票票;我們有小象,它有盒馬;我們有B2B,阿里也有B2B,現在是完全重合。這是我們不迴避的事實”。

美團跟阿里間是一場非對稱戰爭

上文也已經提到,無論從公司體量以及整體戰略上來看,美團對比阿里巴巴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但是在B2B領域、LBS服務以及,外賣和酒店這些業務上。美團絕對是阿里巴巴遇上的最難啃的骨頭。

從最近美團公佈的第三季度財報中就能看出:Q3美團的營業收入繼續保持翻番式增長,實現190.76億元,較2017年同期的96.74億元增長97.2%;毛利總額46億元,較2017年同期增長33.2%。

如外賣業務上,美團餐飲外賣總交易額800億元,同比上漲54%;餐飲外賣實現收入111.72億元,同比增長84.8%。

特別是在今年7月,口碑跟餓了麼合併之後,還投入30億元進行補貼大戰情況下。美團的外賣業務仍舊實現高速增長,實屬不易。

除了這些之外,美團還全面擴張其業務邊界,除了外賣和到店業務外(團購),還涵蓋酒店、旅遊、打車、票務、短租、美業、家政、共享充電寶、生鮮電商等各個方面。真是美團還花費37億美元收購了共享單車巨頭摩拜,繼續為其出行服務添磚加瓦。

美團持續擴張邊界用意,除了收穫更多流量以及獲得更多用戶之外,更多的是他想要構築起能夠阻擋阿里巴巴進攻的高牆。

美團也並非是萬事無憂,因為邊界每擴張一寸那都是用真金白銀換來的。從美團財報中也能看出,其第三季度虧損金額超30億元,同比去年僅為10億元。

持續的虧損將對美團的融資能力打來巨大挑戰。因此,美團必須要用高增長來持續講故事,否則業內並不買賬。

相反,阿里巴巴則並沒有這種困擾,因為他旗下電商業務是其最大的現金奶牛,其在新零售戰略上的持續虧損是能承受。

因此阿里巴巴跟美團之間的鬥爭,最終還是看錢,誰錢多誰就能笑到最後。


中關村在線


說到封殺,可能有點過了,一方面,美團已經發展到相當水平,市場影響力也已經足夠大,不是想封殺就封殺的:另一方面,阿里巴巴也沒有強大到可以封殺美團的程度,更何況,美團的背後還站著騰訊,騰訊是不可能讓阿里把美團封殺掉的。

對美團來說,從阿里旗下投奔騰訊,雖是自身發展需要,但也有點“不夠意思”、“不會感恩”的感覺。不過,市場經濟下,利益是多數企業的最根本追求目標,跟誰在一起獲得的利益多,就必然會選擇誰。就美團“叛變”時的利益訴求,投奔騰訊,一定是能夠獲得的利益更大,所以,會棄阿里而去。

阿里如此對美團不依不饒,除了美團的“背叛”之外,最核心的還是失去了一次流量擴大的機會,或者說載體、平臺。畢竟,美團已經建立起來的流量平臺,能夠給阿里帶來巨大的收益和影響,能夠幫助阿里與競爭對手展開有力競爭。可是,美團卻跑到了自己的競爭對手騰訊那邊去了。如果不是投奔騰訊,阿里或許還不會如此不依不饒。更別說,目前美團還收購了摩拜,更讓阿里氣不打一處來了。

所以,阿里對美團的追殺,會一直堅持下去。但是,翅膀已經相當硬的美團,要想追殺成功,概率也相當低。如此一來,流量市場的競爭,也就更加白熱化了,殘酷性也會越來越強。



譚浩俊


1、阿里和美團,先有恩後有怨。

在2011年百團大戰時,拉手網、窩窩團氣勢如虹,騰訊和Groupon合資的高朋網人傻錢多。拉手網和窩窩團太貴,當時還不太闊綽的阿里巴巴無奈,選擇投資了處在第二梯隊的美團。

後續的發展出人意料,2011年下半年資本寒冬來臨,拉手網、窩窩團、團寶網的IPO衝刺紛紛折戟;而美團在2011年底引進了阿里出身的幹嘉偉擔任COO,補齊了線下短板。一降一升,美團在2012年實現了在團購領域的彎道超車。

以往的慣例是,阿里投資的公司,發展到一段時間後會被阿里揉碎消化,然後創始人出局;被投公司的創始人對此有怨言,礙於阿里霸道,大多敢怒不敢言。美團翅膀硬了後,心高氣傲的王興想打破這個慣例,從2013年開始極力謀劃擺脫阿里。

美團引入了新的投資方,平衡阿里的影響力;阿里想增持擴大話語權,王興不從,怨氣越積越深,但在2015年前雙方面子上還能相安無事。等到2015年10月,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王興收了騰訊大筆投資後,阿里巴巴再也忍受不了,雙方的矛盾終於徹底爆發。

2、王興後來選擇了大樹騰訊,從此正面對抗阿里。

王興是個強勢的角色,現在互聯網圈公開懟阿里巴巴的主要就兩個人,一個是劉強東,另一個就是王興。這一點,財經雜誌的美女記者小晚採訪王興的橋段可見一斑。

《財經》:互聯網圈有誰是你的朋友嗎?

王興:騰訊。同時它也是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股東。

《財經》:你碰到過最尊敬的對手是誰?

王興:你重視他的戰鬥力和你尊敬他、認為他有競技精神,是兩碼事。所以毛澤東說,在戰略上你要藐視一切對手,在戰術上要重視一切對手。從戰鬥力來說,阿里非常強,但如果他們各方面做得更有底線一點,我會更尊敬他們

《財經》:聽說阿里現在依然沒有全部賣掉在美團的股票。

王興:還剩一點。它去年之所以兜售我們的老股是為了干擾我們融資

。如果你不看好這家公司,那乾脆賣光好了,我們已經幫他們找好了買家。但他卻不肯賣光,他一定要留一點,或許是為了將來能繼續給我們製造點麻煩。

《財經》:與阿里巴巴糟糕的關係,會給美團帶來什麼影響?

王興:會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比如外賣,阿里為了給我們製造麻煩,不惜代價扶持餓了麼,他們一年花了十億美元。但歸根到底最後還是看誰能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否則即使你燒十億美元,市場份額依然在下降。

3、O2O領域,阿里和美團的激烈戰爭拉開序幕。

美團崛起,阿里方面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一方面明顯加大對阿里口碑的扶持力度,和美團核心業務展開競爭,另一方面直接收購了餓了麼,再加上盒馬鮮生等新零售佈局,這場戰役很有看頭。

實際上,王興在行業內一直有“小馬雲”之稱,像如今美團業務已經擴展到電影、酒店、旅遊、票務甚至打車等等,可見其做千億美元公司的夢想。

馬雲這麼強勢的人,肯定想擊垮想要超過他的那些人了。


吳懟懟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王天天:

百團大戰

說到阿里對美團的追殺還要回到2011年的百團大戰,2011年4月11日,拉手網宣佈完成1.11億美元的C輪融資。2011年4月26日,大眾點評宣佈完成超過1億美元融資。2011年5月4日,人人打包糯米登陸紐交所,糯米網得到上億美元資金後盾。一直頗為低調的美團,也被傳出進行B輪融資洽談的消息,這背後就是阿里的大力支持。



馬雲和王興

美團的老總王興和馬雲都是性格剛烈有自己想法的人,阿里的想法是,我可以給你投資,但你要聽我的,任我擺佈,等你發展壯大後完全成為我的人,讓支付寶獲取更大的平臺,而王興恰恰不是這樣一個願意受人擺佈的人,他有自己的想法,不想讓別人指手畫腳,於是轉去尋找新的投資方,也就是騰訊。




騰訊和阿里

眾所周知騰訊和阿里本來就是競爭關係,馬雲怎麼可能不火,於是阿里開始收購餓了麼,自己發展一個與美團抗衡的平臺並且手裡還要攥著美團的原始股。說到底雙方都有不對的地方,一個想要過分干預,一個過河拆橋,兩個過分強勢的人必然會引起衝突。


首席投資官



點外賣的時候包裝袋裡面商家打印的紙條🙄


郭大神是好人


01.

2011年1月的某天,阿里正處在春節放假前夕,可能是快過春節略有餘閒,沒有看郵件習慣的馬雲心血來潮的收了下郵件。當馬雲翻了幾封郵件之後,發現了不對勁,其中有一封是一個女員工在郵件裡隨口說了句:“TM的,我還在看一個案子,可能個別員工涉及到欺詐問題。”

馬雲對這個“TM的”很好奇,隨後叫了這個女員工談了談。當天晚上,幾個關鍵人物就匆匆趕回了杭州,可以預料的事情不那麼簡單,這個阿里巴巴在08年發起扶持中小企業的“春暉行動”就這樣變成了欺詐阿里巴巴錢款的“春暉事變”。晚上的這個會開的馬雲很煩,馬雲一反常態的在春節的前三天離開了杭州。

春節期間,馬雲跑了一趟福建,在古田會議的會址上轉了轉,古田會議上整頓了Party內的思想問題,加強了Party對army的領導。馬雲出來後豁然開朗——衛哲還是要“殺”的。

馬雲後來已經不肯說怎麼和衛哲談的了,反正在春節後的董事會上,衛哲和COO李旭暉前後站起來提出了辭職,會後馬雲和衛哲的郵件就到了B2B的員工手上。阿里巴巴集團CPO鄧康明也被迫離職,繼任者是馬雲的嫡系彭蕾。在不久後,事件的影響被擴大化,呂廣渝、幹嘉偉、鄭璐3位副總裁降職、降級;楊子江、雷雁群、陳盛、孫利軍、劉自成、彭靜6位總經理降職、降級或辭退。核心團隊全部調整。3月10日,阿里巴巴B2B業務全國12個副總經理、區域經理降職、降級或辭退。

Jack Ma就是Jack Ma,這次清洗,完全延續了古田會議的要領,馬雲帶著阿里又向著他的崇高理想進軍了一步。

02.

幹嘉偉在這次調整中,是被降職的那個。幹嘉偉2000年就進入了阿里巴巴,在阿里工號是67 。阿里有個傳統就是外來職業經理,犯錯屬於路、線問題,幹嘉偉是老幹部,犯錯只是執行問題,只要待在阿里,早晚還會被重用。更何況幹嘉偉還是阿里7000“中供鐵軍”的教頭。

阿里巴巴在“春暉事變”後的五個月,敲定了與美團的投資協議,阿里巴巴攜手紅杉5000萬美元投資美團。在這次投資裡,幹嘉偉負責了對美團的盡職調查,和王興有了初次的大量接觸。

這期間朱嘯虎一直在私下挖幹嘉偉去拉手網,但是幹嘉偉一直沒啥動靜,倒是隨後王興六顧杭州邀請幹嘉偉去美團,幹嘉偉戴罪之身,得到了高層的首肯,帶著阿里的價值觀和使命北上成為了美團的COO。

帶著組織交代的任務,幹嘉偉在美團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沒有幹嘉偉在美團複製阿里中供鐵軍的經驗培養了一支強悍的地推團隊,也就沒有美團的現在。幹嘉偉在美團無時無刻不想著阿里,他曾在公開場合說,管理分為四個層次,阿里毫無疑問已經達到了第四層次。在美團內部,幹嘉偉也是喜歡高談闊論的,討論到公司文化和價值觀的時候,王興也就不得不想想幹嘉偉到底是誰的人。

最終劇本沒有按馬雲預定的路線走,阿里和美團越走越遠,終於在點評和美團合併之後爆發,美團在合併前夕連夜召開董事會再改組董事會,王興用了馬雲的招數擠走了阿里巴巴,當年阿里巴巴開董事會,只提前兩天邀請大股東雅虎的CEO巴茨參加,十幾個小時才飛到杭州的巴茨壓根來不及準備,只好馬雲說什麼就是什麼了。

所以這次事件之後,王興儼然脫離了阿里系的標籤,但是幹嘉偉還是給美團留下了一半的阿里DNA。

03.

把阿里的東西拿來用到阿里身上,這事兒王興不止做了一次,簡直是欺師滅祖。

後來王興也學習古田會議,要清洗掉在美團的阿里人,糾正美團的價值觀,整頓美團內部思想,幹嘉偉就是要被拿來開刀的那一位。

王興隨後宣佈美團組織架構調整,設立了一個所謂的互聯網+大學,讓幹嘉偉出任首任校長。接替幹嘉偉事業群的是王興的嫡系——王慧文。05年,王慧文和王興一同創辦校內,隨後被千橡收購後出走,最終在11年迴歸,後來13年美團外賣項目他是負責人。

幹嘉偉在美團點評合併之後就已經從COO變為了一個事業群的負責人,同時王興架空了整個點評系,飛鳥盡,良弓藏,兔死狗烹,在美團阿里關係變化中的幹嘉偉只能出走美團。

大概從那之後阿里戰略投資部的人就對美團就“恨之入骨”。阿里對美團的決策往往已經超出了理性追求回報的範疇。去年美團十分想要獲取支付牌照,卻一直在受到刁難和舉報,又在美團融資的關鍵時刻,傳出來阿里巴巴打折出售老股打壓美團估值。再到後面重全面扶植餓了麼,在背後主導餓了麼和百度外賣合併;然後又在今天傳出了口碑獨立出來,直指美團的核心業務。至此,美團幾乎在O2O的每條線上都在和阿里鬥爭,從機酒到外賣、打車、票務等等。

哪個老闆不恨欺師滅祖吃裡扒外的呢?從周鴻禕追殺傅盛,任正非羞辱李一男,丁磊抓捕魏劍鴻腳踩唐巖到騰訊調查劉春寧,古永鏘舉報盧梵溪,這樣的事年年都在發生。

老闆們怕的就是你跑了比之前過得還好,這樣隊伍就不好帶了。傳統行業一家獨大,就很看前老闆的德行,比如郭德綱和曹雲金的事兒,郭德綱曾經說過:我讓誰紅,誰就能紅,讓他7月15日紅,他就7月15日紅。於是郭寫了個家譜,跟大字報一樣,把“欺師滅祖”之徒在“家譜”裡標註了出來。

建country都七十週年了,居然有人還想恢復封建禮教。讓自己的門下弟子三叩九拜這種事兒,我記得以前有個人做過,但是他在北京的什麼大舞臺,好像被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