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千人冊(671-680)

671、朱世傑(1249年-1314年),字漢卿,號松庭,漢族,燕山(今北京)人氏,朱世傑在當時天元術的基礎上發展出"四元術",也就是列出四元高次多項式方程,以及消元求解的方法。此外他還創造出"垛積法",即高階等差數列的求和方法,與"招差術",即高次內插法。

元代數學家、教育家,畢生從事數學教育。有"中世紀世界最偉大的數學家"之譽。主要著作是《算學啟蒙》與《四元玉鑑》。

672、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又號水精宮道人。湖州(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宋亡後,經舉薦仕元,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封魏國公,諡文敏。他博學多才,工古文詩詞,其詩情悲感人,風格流麗,為元初詩壇大家。又通音律、精鑑賞,書畫方面造詣尤深。繪畫上擅長人物、鞍馬、宗教佛像、山水、花鳥、蘭竹各科,取材廣泛,技巧全面。山水取法董源、巨然和李成、郭熙兩大體系,能脫精勾密皴之習,參以唐人古簡之趣,自創新格;尤其能把書法用筆融入繪畫之中,創枯筆淡墨、淺絳設色,格調疏淡雋逸,著重表現出文人隱逸的生活情趣。人物畫多保持唐人風範,法度嚴謹,風格古樸。花鳥畫融徐熙、黃筌二體,兼工帶寫,不事工巧,清疏淡雅。繪畫理論上提倡復古,主張“畫貴有古意”,崇尚唐人,反對南宋院體中柔媚纖巧畫風。傳世畫跡有《重江疊嶂圖》卷、《鵲華秋色圖》卷,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秋郊飲馬圖》卷,藏故宮博物院。其書法篆、籀、隸、真、行、草,冠絕一時,初學趙構,後上追魏晉諸家,於鍾繇、王羲之等用功尤深,晚年又傍及李邕、顏真卿、米芾諸家,兼融包蓄,發展變化,形成結體嚴整、筆法圓熟、氣勢渾健的獨特書風。人稱趙體。代表作有楷書《千字文》、《洛神賦》、《膽巴碑》等。著有《尚書注》、《松雪齋文集》12卷等

。元代文學家、畫家、書法家。在書法中,人們通常說的歐體、顏體、柳體、趙體分別是以唐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和元代書法家趙孟頫這四位的姓來命名的。為中國“四大書法家”之一。

歷史千人冊(671-680)

673、黃公望(1269-1354)原姓名陸堅,因過繼浙江永嘉黃氏,遂改姓名,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江蘇常熟人。曾做過小吏,因受累入獄,出獄後隱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書法,善詩詞、散曲,頗有成就,50歲後始畫山水,師法趙孟、董源、巨然、荊浩、關仝、李成等,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其畫注重師法造化,常攜帶紙筆描繪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勝景。以書法中的草籀筆法入畫,有水墨、淺絳兩種面貌,筆墨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著《山水訣》,闡述畫理、畫法及佈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溪山雨意圖》、《剡溪訪戴圖》、《富春大嶺圖》等傳世。元代畫家。黃公望的繪畫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響極大,畫史將他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

674、張養浩(1269年—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山東濟南人,唐朝名相張九齡之弟弟張九皋第23代孫,其作有《三事忠告》、《歸田類稿》、《山坡羊·潼關懷古》等。張養浩幼有才名,長遊京師,獻書於平章不忽木,大以為奇。

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張養浩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散曲創作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地位。張養浩不僅以散曲知名,他的詩歌成就也很高,能夠與“元詩四大家”相媲美。以風度氣節聞名天下,其《山坡羊·潼關懷古》中“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震爍古今,為千古絕唱。

675、張可久(約1270~約1350),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他仕途失意,詩酒消磨,徜徉山水,作品大多記遊懷古、贈答唱和。擅長寫景狀物,刻意於煉字斷句。講求對仗協律,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種清麗典雅的風格。可以說,元曲到張可久,已經完成了文人化的歷程。元朝著名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並稱"雙壁",與張養浩合為"二張"。張可久是元代散曲"清麗派"的代表,被譽為"詞林之宗匠"。現存小令800餘首,為元代傳世散曲最多的作家,佔現存全元散曲的五分之一,其個人作品佔朝代作品總量的比例之高,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676、王禎 (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東平(今山東東平)人。元元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縣令。王禎在大德二年(1298年)製造3萬餘木活字,排印《旌德縣誌》100部。大約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禎農書》或《農書》。《農書》末並附撰《造活字印書法》,記述其木活字版印刷術。

中國古代農學、農業機械學家、道家學者。王禎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農學家之一,同漢代的汜勝之、後魏的賈思勰、明代的徐光啟齊名。《王禎農書》在中國農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繼承了前人在農學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總結了元朝以前農業生產實踐的豐富經驗,全面系統地解釋了廣義農業生產所包括的內容和範圍。

677、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彥修,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市)赤岸人,因其故居有條美麗的小溪,名"丹溪",學者遂尊之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朱丹溪醫術高明,臨證治療效如桴鼓,多有服藥即愈不必複診之例,故時人又譽之為"朱一貼"、"朱半仙"。倡導"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說,創陰虛相火病機學說,善用滋陰降火的方藥。元代著名醫學家,為"滋陰派"(又稱"丹溪學派")的創始人,與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並列為"金元四大家",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678、倪瓚(1301年~1374年),江蘇無錫人。倪瓚從小得長兄撫養,生活極為舒適,元泰定五年(1328),長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繼之,母邵氏和老師王仁輔相繼去世,使倪瓚悲傷不己。他原來依靠其長兄享受的特權,隨之淪喪殆盡,倪瓚變成了一般的儒戶,家庭經濟日漸窘困,他懷著憂傷的情緒, 自作述懷詩,詳述當時自己痛苦的環境。存世作品有《漁莊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等。著有《清閟閣集》。

元代畫家、詩人。倪瓚的繪畫開創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畫風,畫史將他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四家。倪瓚是影響後世最大的元代畫家,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將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679、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附近)人。生卒年不詳。江蘇南京鄭和紀念館曾任杭州路吏,在鍾嗣成《錄鬼簿》成書時,已卒於杭州,火葬於西湖靈芝寺。作品數量多,頗有聲望。鄭光祖的劇作存目18種,流傳至今的有8種,他的劇作詞曲優美,甚得明代一些曲家的稱賞。有時化用詩詞名句貼切自然,然而也有過於雕飾的缺點。元代雜劇作家。周德清《中原音韻》把他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並列,後人稱為元曲四大家。其中《倩女離魂》是鄭光祖的代表作。

680、劉福通(?-1366)潁州(今屬安徽)人。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與欒城(今河北欒城西)人韓山童等以白蓮教組織群眾,在潁州潁上發動起義,事敗,韓山童被元兵捕殺,劉福通率餘眾攻佔潁州。數月之間,陸續攻克安徽亳州及河南部分地區。部眾以紅巾為號,燒香奉彌勒佛,故稱紅巾軍、紅軍或香軍。各地貧苦人民群起響應,形成全國性的農民戰爭。十五年正月,迎立韓山童子韓林兒為皇帝,定都亳州,以恢復漢族王朝為號召,國號大宋,建元龍鳳。劉福通殺丞相杜遵道,自為丞相,稱太保。十二月,為元將答失都魯擊敗,亳州失陷,遷都安豐(今安徽壽縣)。十七年,劉福通分兵三路伐元。東路由部將毛貴率領,掃蕩了山東、河北等地的元軍,直逼大都。中路由部下關先生、破頭潘等率領,入晉、冀,直趨塞北,攻佔上都。西路由李喜喜、白不信等率領進攻長安。與此同時,劉福通攻克汴梁,以為都城。但三路之間配合很差,兵力分散,北伐沒有成功。十九年五月,察罕帖木兒發秦、晉元兵圍攻汴梁。劉福通棄城走安豐。二十三年春,張士誠遣部將圍安豐,劉福通向當時在名義上尚屬大宋政權的朱元璋求援。朱元璋來援,劉福通與韓林兒被接至滁州(今屬安徽)。二十六年,被朱元璋遣部將廖永忠沉於瓜步(今江蘇六合縣南瓜埠)江中。

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大宋紅巾軍領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